《二者必具其一》
《德国哲学家舍勒简介》
秦林山
马克斯·舍勒说:“宗教活动发源于人的本性,人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总是追求着无限的存在、神。有的人自觉地追求神,有的人则把有限的“善”(金钱的价值、私爱和认识等)神化,而不断地追求它们,因此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法则:每个有限的生命不是信仰神;就是信仰某个偶像”(这偶像可以是金钱、物质、地位、名誉、权威、美女和知识等等)。这就是舍勒总结的一个信仰普遍法则。二者必居其一。
马克斯 ·舍勒1874年生于德国慕尼黑。父亲是德国路德宗牧师,母亲为犹太教徒。他先后在慕尼黑、柏林和耶拿等大学学习医学和哲学。1897年获博士学位后,曾在耶拿大学任教,1919年任科隆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有《同情的本质与形式》、《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论人类中永恒的东西》、《知识诸形式与社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等。
随着他的作品大量问世,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演说激情。使他的声誉很快就盖过了“现象学之父”的胡塞尔。
舍勒英年早逝。他的思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受赞誉,但是很快就消退了。直到二战以后,存在主义、科学哲学、分析哲学、胡塞尔现象学、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发展,又使舍勒的思想复苏。尤其近年来随着“国际舍勒学会”和北美舍勒学会的成立,舍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舍勒早年信奉生命哲学,后来他认识胡塞尔,深受他现象学影响。把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结合起来,成为现象学慕尼黑学派的重要一员。
舍勒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不同。他接受现象学的方法,不认可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意识的理论,他把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法主要理解为是向客观事物的转向,而不是主观事物本身。认为现象学不仅是对意识本身的研究,更是一种关于事物普遍本质的哲学研究。
他认为现象学是对对象的本质作直观的洞察和把握,就是通过现象学的经验来达到的。那么何谓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法呢?现象学的经验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科学认识中的经验是有很大区别的。
它们的区别在,现象学的直观经验是完整和丰富的。而日常生活中的感性经验只是零乱、破碎的。如现象学直观到的苹果树,是完全的。而眼睛、手、鼻子等感官所感受到的苹果树,却仅仅是它的颜色、高度、硬度、宽度等分散的各个不同的要素而已。因此他说现象学直观到的东西在内容上要比感觉要素丰富和完整的多。
日常生活和科学的感性经验只是间接的、或者是符号性的。如果以“红”来说。在物理学中仅是光线的折射;在生理学中又是视神经的化学过程;在心理学中又只是感觉过程的标志等等。这样一来。实际上又等于把我们搞糊涂了。舍勒认为,这些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象学的经验是精神对意向性对象的纯粹、直接的洞察,而感性经验只是在物欲支配下受到感官和心理因素的干扰与歪曲的结果。
为此,舍勒对现象学的还原作了与胡塞尔不同的理解。胡塞尔要求人们把日常的认识、偏见或成见等等,用括号括住、悬置起来。而舍勒认为不仅如此,还要排斥种种贪欲的干扰。根据这个观点,舍勒把事实分为三类:一,自然事实;二,科学事实;三,纯粹事实。
自然事实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天真的信念事实。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等等。科学事实是为了发展生产等等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逻辑事实,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纯粹事实则是现象学所揭示的意向性对象的本质。唯有它们才是本真的事实。他提出存在与本质的区分。他说的存在是现存在,指的是自然事实和科学事实的存在。它们要受外部感官与心理的干扰,会割断与精神的联系。因而它们是外在的,即心理之外的。而本质则是指跟精神密切联系着的意向性对象的本真状态。由于它们与精神密不可分地联系着,它们是内在的。即在心灵之内的。但是它们又是外在存在的本质,也具有外在性。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种区分,就会陷入不可知论或怀疑主义。
舍勒把人类知识分为三大类。一,科学知识;二,本质知识;三,形而上学知识。他说:科学知识是归纳知识和实证知识,它们只是人们为了满足贪欲而支配自然的手段和工具,是一种支配的知识,只具有实用的相对性,虽然能给人类带来物质的满足,但是带给精神的只是绝对的空虚。本质知识是纯粹事实的知识,是精神的直觉对实在的本真状态的把握,获得本质知识的动机不是出于对自然的支配欲,而是先验的爱。形而上学知识则是一种把握绝对者的绝对知识。即一种作为人格最高体现的神人合一的上帝的知识。这就需要纯粹的人格的爱的推动,因此他又把之称为救世的知识。他赋予了现象学浓厚的宗教神秘性。是其现象学的最主要的特征。
不仅如此,舍勒还把现象学推广到其它很多领域,建立了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与现象学的宗教哲学。因此有不少人把他的现象学称为应用现象学。
他的价值伦理学是建立在对康德的先验伦理学与欧陆感觉主义伦理学的批判之上的。他认为:康德把伦理原则归结为先验的绝对命令,陷入了形式主义。而欧陆边沁的伦理原则又归结为快乐的感性经验,陷入了功利主义。而他的伦理原则“价值”,既是先天的,又是纯粹经验的,因为价值是存在于现象学的纯粹经验之中的。
舍勒把价值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感官价值;(舒服与否)二,功利价值;(是否有用)三,生命价值;(高尚与卑贱)四,精神价值;(真、善、美)五,神圣价值(崇敬、圣洁)。五种价值等级与五种不同的感受相关。每当一个人专注于较低等级的价值时,心灵就会失序。会竭力排斥生命价值、精神价值和神圣价值。使价值等级秩序严重歪曲。对价值等级的不同追求,也就把人类彻底分开了。
最低的感官价值和功利价值,只是追求物质的生活和享受。科学充其量也只不过是适合功利价值而已。体现一个人的最高价值就是他对生命价值、精神价值和神圣价值的追求。
与此相联系舍勒提出了一种情感现象学,情感有主观的和客观的之分。价值情感是一种客观、纯粹的情感。可分为六类:1,同感(它是同情别人的先决条件)。2,共感(它把他人的情感吸收到自己的情感中)。3,同情(它是同情心,但是还没有把他人的痛苦化为自己的痛苦)。4,心理感染(即他人的情感感染了自己的情感)。5,同一情感(即情感的感染达到了顶点,化他人的情感为自己的情感,没有了他我之分)。6,爱(它是整个情感领域中最根本的现象,是一种自发行为它能使人与物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
舍勒认为善与恶是人格价值,它们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伦理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精神人格的实现。人格不同于自我。自我是相对于你和外部世界而言的,而人格本身就是自足的东西,它是精神的。他又把他的价值伦理学称为伦理的人格主义,自我的人格和他人的人格是统一的。真正体现这种统一,会产生总体的人格,总体人格的最高级就是神。
舍勒还建立了自己的宗教现象学。他认为哲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与宗教是二个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体系,它们即不是绝对对立,又不是完全等同的。哲学与宗教的一致性表现为它们都是关于绝对者的理论,区别仅在于几点。1,对象的区别。哲学的对象绝对者是僵硬的、永恒的世界;而宗教的绝对者则是全智、全能的具有人格神的上帝。2,行为的区别。哲学行为是认识,即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活动把握真理。而宗教行为是信仰,是通过神的启示、虔诚地体验神的存在的真理。3,价值的区别。哲学的价值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而宗教的价值是圣洁与凡俗。
舍勒认为宗教和哲学尽管有上述的区别,但是它们的一致性是本质的。它们是可以互相支持和补充的。宗教从绝对的神出发而至绝对的真,而哲学则以绝对的真出发引向绝对的神,从而可以为神提供一幅圆满的图像。
舍勒还大量的研究了宗教行为和宗教活动。他得出结论:宗教活动是一种发自精神核心的爱的活动。它与其它精神活动的不同在于它是超越性的意向性的活动。即它的意向性的对象,不是世界中某一有限的事物,而是超越一切有限事物的无限的神,因此它是一种人与神可以合一的精神活动。
舍勒晚期建立了他的哲学人类学,成了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哲学人类学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他说:“人是什么、他在宇宙中占有什么地位?它唤醒着我的哲学意识,是一个在我心中比其它任何哲学问题都占有更深、更中心的位置的问题”。他主张把形而上学的思辨与自然科学的材料结合起来,通过考察人和他周围世界的其它事物,以及人与神的关系来正确回答,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他考察和评价了历史上五种关于人的学说。
一,理性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它强调了人的理性因素,但是忽视了人与动物的一致性的一面,而不完全。
二,符号说。把人说成是工具和符号的创造者,以卡西尔为代表。强调了工具和符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人的精神价值。
三,意志说。人生盲目的生命意志的冲动,以叔本华为代表。它强调了人的非理性的生命意志与欲望的一面,忽视了精神的创造活动。
四,精神存在说。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精神,它正确地看到了人的精神力量,但是忽视了非理性的生命冲动的一面。
五,宗教说。人是上帝的创造物。它强调从上帝的角度看人,但是忽视了人与上帝的统一,忽视了没有人就没有上帝。
为此他认为:不论是古代宗教关于人的观点,近代形而上学关于人的观点以及现代自然科学关于人的观点,都没有对人的本质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作出正确回答,只有用现象学的态度,并把它与自然科学的材料结合起来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正确说明。
他以生命的冲动存在于各种实在的领域,人所独有的精神,是一个含义甚广的的概念。它包括理性思维以及自我对对纯粹经验、绝对本质、永恒价值的直观等等。人类只有生命冲动和精神活动相结合,才是人区别于其它生物本质的,才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生命冲动和精神活动,二者既有本质区别,又是互相联系,彼此作用的。精神可以制约生命冲动的实现,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之点。他称为生命精神化和精神的生命化。生命依靠精神的指导,摆脱盲目的困境。精神依靠生命力实现完美和价值。可以使人不断从生命的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以达到人和上帝的融合。舍勒以这种观点解释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生命冲动和精神互相斗争的历史。生命冲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精神则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舍勒晚年建立的哲学人类学。很多学者认为是舍勒从有神论转向“超泛神论”的证明。我认为舍勒晚年有了自由派神学的倾向而已,可能更贴切于生活,更有生命力而已,当然他把现象学抬高至几乎要超过神的看法,我是完全不认同的。算是我的一家之言吧!
不管怎么说,舍勒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值的人们尊敬的、现象学哲学家。他的价值有待于我们真正的发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