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论》让《进化论》由盛而衰 (一)(1/10)
周晓(粟小舟)
前言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和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先后成为各自生物进化论创始人。下文中的《进化论》指代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迄今为止,《进化论》的“盛世“已持续了165年。在笔者眼里,该论在生物的起点,折射其主旨内容的物竞天择(natural selection)和优胜劣汰(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说法全都存在显而易见的错误。注:天择的天被译为 “大自然” 应是达尔文的原意。
现在世界上存在两大对立创始观念
《创世纪》和《进化论》的内容代表两个对立的创世观念。处在这两个观念共存的社会里的不少人或许会感到,这所谓有神和无神的两种观念都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又都并非无懈可击。这里各举一例:《创世纪》告诉人们,地球上的人类是只此一批,可是已考古到的人类骨骼化石明示,不止一批;《进化论》告诉人们,所有生物之祖是一个共同微小之物,这显然与《进化论》的要义之一的 “优胜劣汰”相左。“一个” 意味竞争不存在,那么达尔文所说的生物进化,在起点就不存在生长的根基,或说进化的基础。
关于物种起源于的一个 “微小之物”
达尔文本人没有对那个微小之物作出应有的说明。笔者现在帮达尔文推测,它可能是一个生命体(生物)也可能是一个非生命体(非生物),并做如下假设,
假设一,它是一个非生物:基因,而且假设这个基因盲目地发生一分为二的突变。虽然基因组是构成生物细胞的重要部分,但是基因本身不是生物,基因之间粘性连接不会发生竞争;
假设二,它就是一个生物:微生物。因为是一个,那么不会发生竞争。以上两个假设均不具备进化的动力,所以都不成立。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这个微小之物无法在大自然赋予的优胜劣汰法则之下迈出生物进化历史的关键第一步,那么《进化论》在生物起源的最初之处实际上是一个无法进化的起点。这是《进化论》的一个有懈可击的薄弱地方。
关于密码和程序
生物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把细胞内的程序说成是 “密码”,其主因应归于《进化论》。如果称其为程序,相当于承认程序设计者的存在,那么达尔文的大自然,一个无形之神的存在就会受到高度质疑。
生活的经验告诉人们,离散物体之间,只要时间足够,碰出某一形状的机会存在。密码一词的使用有明显误导作用。打开保险箱,进入保密室,或使用密电码时,都涉及使用密码。密码是由离散形态的个体组成。可是,基因是软体,并且基因之间还是粘合形态。离散之物可以发生碰撞,粘性之物不能发生碰撞。故而,把密码改称为程序才够准确,不致误导。改名看似小事一件,可是,牵一发,动全身,它会致使《进化论》的崩溃,及其以该论为 “科学根据“ 的成批理论一夜之间就成为废纸。
《程序论》是有真实物证支撑的理论
《创世纪》所述的故事在大的轮廓上接近事实,但需要对其作出科学性的修正,而对《进化论》需要的是颠覆性的修正,实际也就无需修正了。《程序论》有物为证,并能做到自圆其说。
此时所说的物证是指细胞内的,小到逼近抽象程度的双螺旋体。如果将其放大到旋转楼梯的模型一般大小时,即由几乎的抽象转换成完全具象时,人们应会认可,该双螺旋体是可以作为实在的“呈堂“ 物证。
一个对一神教大逆不道的说法
这里的一神教是指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笔者有一个对一神教大逆不道的说法,在此予以重申,那就是人类是神类按他们的模样克隆而来,即生物性地复制而来。
克隆的理由是,人体细胞里的密码实际是生物程序。因为此种程序存在,程序的设计制作者存在。从诺亚方舟的大洪水事件可知,神类痛恨人类的恶劣行为,却不能改动人体内指导恶劣行为的生物程序,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样程序的设计制作者并非神类,这就好像现在人类虽然已经有了克隆自己的技术(并未实施),却不能修改(不是切除)自身的生物程序一样。
一套较为复杂的程序总是按某种特定的规则(语法)编制。距今4千多年前(大洪水时段的)的神类和现在的人类都不懂对应人体细胞内的这套程序的语法,故而无法修改相关程序,用以减弱人类的恶行,如,频发于世的互相残杀的大小战争。存在神类自身的设计和制造者,笔者称其为造物设计者。
神类的整体,包括从大到神体的骨骼至小到细胞内所有的基因,皆为造物设计者的产物。至于把自己克隆为人类的神类是否由其他神类克隆自己而成,可能是一个人类永远解答不了的问题,除非在某天,在宇宙的某一场合,神类和/或造物设计者亲自直接地告诉人类此事的原委,即此事发生先后的顺序。
一些说明和约定
此篇是再次以《程序论》的视角出发,观念上带有延续性的文章。但是该文侧重于分析和论证:人类是分批次地被制作而成,并非按《进化论》所述那样,是从简单到复杂按大自然定下的法则优胜劣汰进化而成。
本文重点其一是,论证利用DNA检测人骨化石所得出的,并被公认的考古结论应被视为全错。这相当于支撑《进化论》在考古方面的一根支柱被抽去;其二是,冰河期曾经几乎彻底消灭过若干批低智商的人类;其三是,对比动物和人造动物间的异同。
自1953年细胞内DNA双螺旋架构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该很快到了《进化论》瓦解之时,但实情远非如此。故此,在和林小生写的《程序论》发表以后,笔者不得已对《进化论》继续展开批驳。
本文说明,因阐述《程序论》的各篇文章是延顺同一思路,除非故意强调,笔者在每篇之内有意放置部分之前文章曾写过但被简要化了的内容,尽管仅是一两笔的带过。这样处理是出于可以让只看当下某篇文章的读者不感突兀,并对《程序论》的思路能够保有一个全貌的期待。
《程序论》所涉概念对多数人而言或许是生疏冷僻的,为了读者易于理解,本文以及之前的相关文章都不采用通常在表达理论时力求言简意赅的方式,反而选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
本文约定:
(i) 所谓的基因实际是由程序构成,它们的主要功能或说工作是各负其责地运行,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被遗传。因基因即遗传的概念太为深入人心,故采用两个词汇基因和程序混合使用的方式,以此提醒,基因的概念与程序的概念基本相通;
(ii) 下文使用的智商(有人称其为智力)是有范围含义的词汇。近100%的现代人类的智商是从55至145之间。人类的智商范围高于猿类,猿类的高于猴类;
(iii) 以下文中的时间是从现在开始起算,如20万年前是指时间距离今日已有20万年之久。
目录:
(待续)
2024年10月21日 于美国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