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号-理论探索 岩石简介 岩石文章检索

 

 

也谈谈“封建主义”

 

岩 石

 

    刚收到杜光老致高越农先生的信,杜老师谦虚真诚的态度令人感动。

    从先天说,人类从来不曾有过两个完全相同的大脑;从后天说,人人经历各异,认识不同,自然而然。文明时代,进行学术讨论应该形成这种氛围。这是高尚品格的表现。

    二

    学术研究,概念很重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有个共同毛病:概念混乱。

    三

    探讨“封建主义”等有关概念的区别,可以简单化地表述:

    “专制主义”指的是社会制度(或称“政体”)——社会公权力的所有制形式,“专制”与“民主”相对,前者表示公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后者则意味着全体公民共同执掌政治权力。

    在民主制度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实行的都是专制制度,包括马恩所谓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看看野蛮的动物世界,一目了然:哪一个动物群体,有过平等?有过共产?无论饮食,还是玩弄异性,哪一项生活内容不是充斥着“倚强凌弱”“强胜弱亡”的森林生存法则?

    与“专制主义”相比,“封建主义”(或称“封建制度”)是个小概念,从属于专制主义。与之相对的是:“专制主义”中的“中央集权制”。

    四

    根据上述基本概念,把中国古代历史以秦为界机械地划分成“封建”和“中央集权的皇权郡县制”两个阶段,显然不当。

    就此而言,杜光老言之有理——“裂土分封”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三代。其“特权世袭”的病毒,一直存活到中国的21世纪。

    五

    以秦为界,中国古代两个时期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

    是分裂与统一吗?不是。因为秦朝以后,中国曾出现过多次大分裂的局面。

    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吗?不是。因为秦朝以前,早就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自由买卖;再说直到中华民国,中国农业一直是小农经济状态。

    是等级制度的差别吗?也不是。可以说,只要专制制度存在,人与人之间政治上就不可能平等,就必然存在等级制度。

    世界史上,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等级制度最严苛?正是中国的毛泽东时代。——就最高层一二把手之间的权力相比,有天壤之别;就最底层的囚犯比较,刑事犯欺负政治犯的现象司空见惯。理由就是:你是什么?政治犯!狗屁不如!——官方规定的政治不平等待遇不平等遍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为毛泽东个人单独确定的稿费版权制度空前绝后(这是腐败之经典)。

    那么,秦朝前后,中国古代两个时期的根本区别何在?一言以蔽之,就在于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因此,在中国,分裂总是暂时的,统一始终是大势所趋。

    六

    杜光老将“封建”与“专制”并称,不合适。

    七

    杜光老与高越农先生的争论,是否与马列主义历史发展阶段论有关?

    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马克思。他创立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四阶段(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学说。

    列宁在《论国家》中有所发展,提出了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以后,苏联史学界大肆炒作,最后,斯大林明确归纳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大阶段。

    这一学说,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也与马列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主义”南辕北辙,其目的在于为共产革命蛊惑人心制造舆论——现在,到了应该彻底摈弃的时候了。

    **

    抛砖引玉,欢迎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2015.11.17

 

一封讨论封建主义的信

 

杜 光

 

    高越农先生:你好!

    你多次对我的文章提出一些不同意见,非常感谢!人生在世,由于经历不同,所受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而思想认识上有所差异是必然的。对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或争辩交流,相互启发;或各抒己见,求同存异,都是正常的现象。你过去同我商榷的意见,我本想作些回答,谈谈我的看法,但别的事情一挤,就放下来了。最近你和其他朋友都谈到封建主义问题,而且以我的几篇文章为例,使我觉得有必要申述我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请你们继续给以批评指教。

    我记得这个问题最早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朱厚泽、李慎之等提出来的,主要论据同你们现在的理由一样: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此后中国就不再是封建社会了。我接受了这个观点,在自己写的文章里,就很少再提封建主义了。

    但进入新世纪后,有些现象促使我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特别是一部分所谓的“红二代”,凭借他们的特殊身份,占据了政治、经济领域的高位,成为名利双收的权贵资产阶级。联系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喧嚣一时的“血统论”,陈云在世时说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子弟靠得住”的一类名言,觉得这不应该是专制主义范畴的问题。泽及后世,是封建主义的特征,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我国的历史上,专制社会是由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以裂土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制度,始于夏商的宗法制度,但以周灭商后最为完备,《汉书》的“周鉴于二代,礼文尤具”,说明了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和分封制度相适应,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建立起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应体制,形成了一系列观念形态。经过八百年,这些体制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深厚的社会传统。秦灭六国,改封建为郡县,车同轨,书同文,治驰道,一量度,建立起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政权。这个变革被后代继承下来了,所以有“历代皆行秦制”之语。但秦朝二世而亡,只有15年就被汉朝所取代。政治建制虽然改为郡县,但其他传统却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毕竟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传统。即使是在皆行郡县制的历代,分封制也没有消失。汉朝立国之初,刘邦为了铲除封建残余势力,接受刘敬的建议,把六国的强族之后十余万口迁徙到关中,以便于控制。但另一方面,在政治制度上仍然采取分封制,汉高祖初年,建国功臣如韩信、彭越、英布、卢绾等都曾被封为王。高祖末年,还有有九个刘氏宗室王国,一个异姓王国,一百四十多个侯国。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汉武帝的“酎金夺爵”,东晋的“八王之乱”,都说明分封制的存在。甚至到了清朝,还继承着封爵的传统。清初的“三藩”和所谓铁帽子王、镇国公、贝勒、贝子,都是封建制残余的表现。当然,这些制度,远不像周朝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王侯封地十分有限,权力也从君临管理到仅收租税,甚至有爵无土(汉朝的关内侯就只有爵位而没有封地),但渊源于封建制是十分明显的。“红二代”的辉煌,也可以从这个封建传统里找到它的蛛丝马迹。

    与封建主义的层层分割权力的政治结构不同,专制主义的一大特征是政治权力的集中统一。自从秦始皇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专制主义体制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充满着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相互融合、又相互矛盾的政治画卷。前面提到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唐朝的“藩镇之乱”,清朝的“三藩之乱”,以至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尽管前因后果各不相同,但都带有封建传统的色彩。有些史书上把地方势力的膨胀独立描述为“封建割据”,不是没有道理的。当代的胡温十年,有人形容为“政令不出中南海”;有些地方禁止外地的某些商品进入本地区。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显然不是专制主义的传统,而是封建主义的传统。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帝王把这块土地分配给哪个诸侯,他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但是,主人的权利,主要体现在收取赋税上,井田制也好,“什一而税”也好,土地还是归农民所有的。孟子说的有恒产者有恒心,恒产就是土地。因为有土地这个恒产,所以才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牧歌。商鞅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改变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因而出现买卖兼并土地的现象,甚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但是,封建制度的最根本的原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却被秦始皇以后的专制社会继承下来了。每逢王朝更迭或社会大动乱之后,往往要重新分配土地,让农民获得一定的恒产,以稳定人心。有爵位的勋戚功臣,也会获得一份相应的领地。土地的重新分配,正是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前提的。甚至封建时代的“藉田千亩”,“天子元日祈谷,亲载耒耜以耕藉田”, 也被后代的王朝保留下来。杭州玉皇山的八卦田,据说就是南宋王朝“藉田”的遗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合作化”、“公社化”,把农民的自有土地一步一步地改变为所谓的集体所有制,名义上是社会主义所有制,是公有制。但是,从土地实际上的从属关系来看,不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土地制度的当代版吗?在土地问题上的这种封建意识,由于有着社会主义的华丽外衣,至今仍然给农业、农民、农村带来无穷的灾难!许多涉农政策,往往产生“治丝愈棼”的效果。

    封建社会形态的又一特点是等级森严,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员的卿、大夫、士,各有上中下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待遇,如祭祀祖先,诸侯士大夫都可以建庙立社,但诸侯可祭五代祖宗,大夫可祭三代,士只能祭两代。《左传》还有“人分十等”的说法:“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臺。”这大概是王侯府邸里的等次。商鞅在秦国制法,吏民有功赐爵,从公士到徹侯,共二十级。后世虽没有那么繁琐,但论功行赏,封官赐爵,却是官场常例。上世纪五十年代实行等级工资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按24个级别领取工资。但这些级别的实际涵义,远远超过工资。它还体现着地位尊卑、权力大小。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一级压一级”,“上下级成了主奴关系”,就是封建等级制的遗产。

    专制主义是从封建主义脱胎而来的,这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也十分明显。春秋时代百家争鸣,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这里既有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普世性的价值观念,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有为封建主义统治体制服务的意识形态,为后来历代帝王的专制统治服务。后一种类型的遗产,可以说是以“礼”为核心,许多制度规约,都是围绕礼而形成的。这可以从前面引的“周鉴于二代,礼文尤具”,周公的“制礼作乐”,孔子叹息的“礼崩乐坏”,得到充分的说明。什么是礼?《史记·礼书》的解释是:“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者,人道之极也。”因为天地是生命之本,先祖是种族之本,君师是治理之本。实现这三个本的有规有序,社会就可以安宁稳定,礼就是为这个目的制定的规约。早期的礼主要是祭拜天地祖宗的礼仪制度,后世称之为“周礼”,《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它的要义在于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左传》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拜天地祖宗,好事是上天和祖宗的恩施,坏事是上天和祖宗的惩罚;受命在天,君权神授。这种观念常见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后来发展为孔子孟子的“天命观”,如孟子所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并且恒久地遗留于后世历代。

    孔子有感于当世的礼崩乐坏,所以十分注重对礼的宣扬,并且赋予许多新的内容。礼和仁相辅相成,构成孔子学说的核心。仁是内在修为,是体;礼是约束外在行为的准则,是用。孔子关于礼的论说,成为后世君主专制的重要理论依据。如他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记·曲礼》载有“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齐景公问政,孔子对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的“三纲”,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到了孟子,还加上“义”:“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孔孟的儒家学说,经过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成为历代君王专制统治的主要意识形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汉代以后的专制主义统治,都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封建制度的已有成果,也可以说,这些专制主义统治带有很大的封建性。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封建主义的遗迹,它对于朝野上下的影响,不下于专制主义和由它派生的奴隶主义。肃清封建主义,依然是现阶段民主革命的严重任务。我近几年所写的文章里,往往把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并列,更多地提到“封建专制主义”,就是觉得不能忽略这个有着两三千年历史、已经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传统,民主革命不能放过这个顽强的敌人。

    以上看法是否妥当,尚希批评指教。

    顺颂

    夏安!

    杜  光

    2015年8月3日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岩石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5年11月17日17: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