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词训解:仁者强,君子三得
余东海
儒词训解之十三:仁者强
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篇》)东海曰,强者未必仁,仁者必然强,内外皆强。
仁者就是仁义之士,君子人,良知人,仁性光明的人。仁者强,首先是强于内。《中庸》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大意是说,君子和顺而不随波逐流,真强啊;保持中立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有道时,不改变一向之操守,真强啊;国家无道时,坚持操守至死不变,真强啊!
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矫,坚强的样子,郑注:“矫,强貌。”康有为:“矫,大力貌。”不变塞,不改变未达之时的气节操守。郑注:“塞犹实也,塞或为色。”不变塞,即不变其实,不变本色。
国无道至死不变。《儒行》介绍了这样一种儒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即使面对暴政也不改初衷,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择善固执,守死善道,这就是“国无道至死不变”的表现。
兼收南北之强的优点而又超越之的中庸之强,就是仁者之强,具有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等四大特色。孔子不忧不惧不惑,孟子不移不淫不屈,都是仁者强、强哉矫的表现。因为仁者拥有一股源源不绝、所向披靡的精神正能量,而仁性就是正能量的总部。
仁者强,也强于外,包括强于身体和政治。仁者寿就是强于身体,健康、康强才能长寿;仁者无敌则是仁者强于政治的表现。
总之,仁者强于自立自达,也强于立人达人。仁者发言必为仁言义语,做事必合仁道义理,在位必有仁政礼制。仁者在位,对于恶人恶势力,必有义刑义战。仁者在位,是人民和国家之大幸。2017-12-6
儒词训解之十四:君子三得
人生贵三得:一得乎亲,二得乎贤者,三得乎道。
得乎亲,得到父母的欢心,能尽孝道。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不能够做人;不顺从父母,不能够做儿子,得乎亲比得天下重要得多。
孟子接着举舜为例,说明何谓大孝。舜把天下快乐地归顺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般,唯尽心尽力侍奉父母,使父亲瞽瞍高兴,瞽瞍高兴而天下感化,瞽瞍高兴而天下父子的伦常得以确定,这叫大孝。
舜尽孝于瞽瞍的故事,《尚书·大禹谟》、《史记·虞舜纪》都有记载。瞽瞍是舜的父亲。舜的生母去世后,瞽瞍又娶了一个后妻,并生了一个儿子叫象。父母溺爱象,不喜舜,遇到小过失就严厉惩罚,甚至想杀舜。但舜孝敬父母友爱弟弟,始终不渝。瞽瞍“杀之不可得,求之常在侧。”(《孟子·万章上》)舜孝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最后让位于他。舜登基后,仍然恭敬服侍瞽叟。
舜如何“得乎亲”,如何“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关键在一个“顺”字。忠可以不顺,但孝要顺。《曲礼》规定:“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犯无隐。”无犯就是顺。对待父母,可以有所掩藏,不能冒犯。
事师无犯,并不意味着老师有过,学生不能劝谏。王阳明说:“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教条示龙场诸生》)同样,事亲无犯,并不意味着父母有过,儿子不能劝谏,而是劝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委婉。
人贵三得,二是得乎贤者,得到贤人君子的肯定。《坤文言》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必有邻,就有机会得到君子的肯定。
要得乎君子,就须亲近君子。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其中“亲仁”就是亲近君子。战国时李克提出观人五法,其中第一条“居视其所亲”,就是看对方平时交往、亲近什么人,如果亲近的是君子,说明其人得乎君子,品德不错。
但得乎君子不易。孔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侍奉君子容易,却难以取悦于他。不以正道取悦之,君子不悦。所以,要得乎君子,自己必须有相当的道德修养。
圣贤是君子之大者。得到当世君子的肯定,是得乎君子;得到儒家经典的印证,更是得乎君子。以经印心,以儒家经典印证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得,如果自心与圣经默契,就意味着得到了圣贤的肯定。
人贵三得,第三是得乎道。如果自心与圣经处处默契,如颜回,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那就意味着得道了。宋朝大儒程子说:“读《语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二程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得道之征象。
人生三得相辅相成,以得乎道最为根本。三得即三德,得乎道是最大的得,也是最大的德。得乎道,必能得乎亲,得乎君子,也能得乎益友,得乎有道之君。《中庸》说: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这段话可与开头孟子的话共参。要“得乎亲”就要“顺乎亲”,要“顺乎亲”就要“诚身”,要“诚身”就要“明乎善”。这里的“诚”就是“天之道”。“诚身”即反身而诚,得道。“明乎善”则是得道的前提条件。要“明乎善”,就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从而获得“明辨”功夫,建立正知正见和正确的三观,正确中肯地辨别是非善恶,从而成为与人为善、从善如流、遏恶扬善的君子。
三得者必为君子。2017-11-14余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