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号-理论探索 岩石简介 岩石文章检索

 

 

论“共产主义消灭分工说”之荒诞
——论马列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学说”的荒谬(九)

 

岩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社会发展规律学说”——“共产主义学说”时,特别提到“消灭分工”。这是马恩共产主义愿景的一项重要内容。

分明,这是一个十分荒诞的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们,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大肆鼓吹马恩“消灭分工”假说的“正确和伟大”,以继续欺骗饱受共产主义之苦的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因此,必须厘清相关的是是非非。

本文探讨:“马恩为什么要‘消灭分工’?”和“分工能消灭吗?”两个问题

首先澄清概念:什么叫“分工”?——指的是人类在劳动——改造自然活动中所从事工作的不同,即各种社会劳动——职业——的划分。

劳动分工,与生产关系是两码事。

什么是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的创造。他下的定义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生产资料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又称生产手段)。

其中劳动资料:是指人(劳动者)用以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土地、建筑物、道路、仓库、机器、设备、厂房等。

劳动对象:指在劳动中被采掘加工的东西,指天然物质(如地下矿石)和加工过的原材料(如钢材等)。

第一个问题:马恩为什么要“消灭分工”?

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

“……我们从这一大堆赘述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这里,马恩将劳动分工与收入(物质)分配、生产资料占有以及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地位混淆到了一起。

单看这一段文字,看客朋友们大概如坠五里雾中,不知何意?

其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话说明白,就是:因为社会劳动有分工,所以产生了社会不公【这是马恩的错误认识】。又由于生产中生产资料占有不公,产生了剥削压迫:资产阶级利用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因此,要消灭剥削压迫,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消灭劳动分工,但主要的消灭对象,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私有制。

难道不是这样吗?《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主义在其他方面也一再申明这一点。

这又再一次显示了马恩两大胡子在构建自己理论时的一大毛病:概念混乱。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马恩的初衷不失善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与一向残忍的毛大恶魔的不同之处。

需要指出,马恩消灭私有制的主张是重大错误。这是后话。

**

如果,认真参加辩论,首先必须搞清楚,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现在,我们讨论的论题(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就是——

第二个问题:劳动分工能消灭吗?

一、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过“消灭劳动分工”吗?

答案是肯定的。

如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提出,必须“消灭分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有一段写道:

“……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并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

作者是两个人,而且两次提到“消灭分工”,可见,绝非笔误,也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冲动所致。再请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下一段:

“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显然,两个大胡子关于共产主义愿景中要消灭的“分工”,毫无疑问,正是消灭“劳动分工”。

所以,参加这一场争论,只能在“劳动分工能消灭吗?”这个基础上展开。

二、“劳动分工”的起源与历史上“劳动分工”几次重大变化

(一)“劳动分工”的起源

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人类劳动开始出现分工。

(二)历史上“劳动分工”的几次大变化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指手工业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出现了商业和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群体。

第四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指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约1451~1506)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约1480-1521)完成环球航行后,兴起了航运业和工场手工业。

http://ugc.qpic.cn/baikepic/24241/cut-20131212110020-1740106111.jpg/00

图片(左起):瓦特蒸汽机珍妮纺纱机

第五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指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开辟了动力机器生产新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操纵和管理机器生产的产业工人大军。

第六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指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随着蒸汽机车、蒸汽轮船、飞机问世,机器交通业蓬勃兴起,机器工矿业进一步大发展。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历史上的今天。中國)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

第七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指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计算机与合成生物学问世,引发信息和生物科技革命,又一大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涌现出来。

三、简单谈谈“劳动分工”理论

(一)柏拉图、亚当·斯密、阿林·杨格、杨小凯简介

http://pic.baike.soso.com/p/20130822/bki-20130822150450-1567913482.jpg

柏拉图,出生于贵族家庭,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他原姓阿里斯托克勒。

柏拉图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但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随即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从政愿望完全破灭,于是周游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勒尼等地。在40岁时,他返回雅典,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谟创立了阿卡德谟学院。该学院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其主要学说:一是最早的乌托邦——《理想国》;二是理念论;三是灵魂不死论;四是宇宙起源论。

bki-20140228110137-17431170390bki-20140228110221-501414332

图片(左起):亚当·斯密照片、塑像、20英镑英钞

亚当·斯密(1723~1790)世界史一流大学者

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玛格丽特相依为命,在长达60年的岁月中,对母亲孝顺侍奉,报答了她的养育之恩,终身未娶。

格拉斯哥大学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学院求学,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直到1764年。1778年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该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亚当·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

斯密一生深受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的影响,致力于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的研究。1759年出版《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又花三年时间进行润色,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土,整个欧洲大陆和美洲都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在生前最后一年里,他似乎计划撰写两篇主要的论文,一篇是有关法律的理论和历史,一篇则和艺术与科学有关。在死后出版了《哲学论文集》

亚当·斯密的著作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等诸大家。

劳动分工论,是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一部分。

阿林·杨格(1876–1929美国经济学家,l928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就任F分部主席时发表就职演说《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为经济学界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古典经济学的思路。然而,正如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令人不解的是,经济学界竟对这个问题长期保持沉默。”1950年代以后,它对经济发展理论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

杨小凯杨小凯

杨小凯(1948年-2004年),原名杨曦光,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华人,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县。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他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包括:《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 杨小凯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

1962年-1968年在长沙市第一中学就读。当时年仅19岁的他曾以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被点名批判,1968年起被判刑十年;1968年至1978年,杨小凯在监狱服刑期间向与其共同关押的大学教授、工程师等人学习了大学课程,包括英文、微积分等。

1979年出狱后,杨小凯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一年;1980年杨小凯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年毕业,获计量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同年杨小凯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

1983年受经济学家邹至庄赏识推荐,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1988年被授予博士学位;1990年杨小凯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可以说,如果毛恶魔不死,就绝对不可能产生杰出的经济学家杨小凯。

(二)“劳动分工”理论简介

分工理论的起点——柏拉图的分工思想

在柏拉图看来,劳动分工是自然的或天赋的要求。上天赋予人们不同的天分,要求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他说,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因此,不同的秉赋应该有不同的职业。而且,每个人应该做天然适宜于自己的工作。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的工作,放弃其它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相反,如果他什么都干,一样都干不好,结果一事无成。相应的,适应人的需求以及人作为生产者的不同天赋,生产活动被分为不同的职业。

在古代,柏拉图已经认识到了分工和专业化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

亚当·斯密

斯密认为,分工的益处主要是:(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斯密说: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如扣针这种作业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针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象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亚当·斯密创立的分工论,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统治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劳动分工理论也是工业管理理论。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斯密的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

阿林·杨格

阿林•杨格在斯密劳动分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迂回生产和社会收益递增概念。杨格认为最重要的分工形式是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及新行业的出现。他指出,分工使一组复杂的过程转化为相继完成的简单过程,其中某些过程终于导致机器的采用。在使用机器,采用间接过程时,分工进一步发展了。杨格强调两点:第一点,表现为报酬递增的主要经济是生产的资本化或迂回方法的经济。这些经济又主要与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经济相等同;第二点,迂回方法的经济,比其他形式的劳动分工的经济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规模。

杨格谈到亚当•斯密原理的变化时,强调:首先,必须把产业经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次,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是以迂回或间接方式使用劳动所取得的经济。第三,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中,人们除了获取新知识,取得进步外,也可以取得这种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不论他们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或非经济的利益。

杨格的理论对后来经济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杨小凯

杨小凯的贡献,广为人知的是:他为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原动力这一伟大洞见,提供了微观机制和数学框架。另一个伟大成就是成功地创立了一个挑战新经济学的崭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又称“超边际经济学”

四、显而易见,马列主义“消灭分工说”极其荒诞

(一)

综上所论,一目了然:

劳动分工出现以后,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腾飞、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巨大,贡献卓著,实实在在是正能量。

(二)真的到了物质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劳动分工能消灭吗?

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马列主义学说的自相矛盾。举三个例子——

其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这与计划经济相抵触。

如果,“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怎么计划?怎么管理?

说到这里,可能马上就会有马迷立即驳斥:错!马克思何曾提过计划经济?

是的,计划经济理论最早是列宁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提出来。但他有根据——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明确提到“工人把生产置于自己的计划之下”,而且,“计划经济”是列宁根据马克思的思想逻辑提出来的。

试问,自从商业、手工业产生以后,哪一家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单位)——即或只有一个人——没有计划?

如一个铁匠,买多少铁和炭?打多少铁器才能养活一家人?考虑不考虑?

再如牲口贩子,干这门生意本钱需要多少?A、B两地牲口差价有多大?一次能买几匹马几头牛?能赚多少钱?考虑不考虑?

这种考虑就是计划——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没有计划。

马大胡子创意的共产主义,能离得开计划?没有计划,各自为政,放任自流,怎么可能做到“按需分配”?

虽然马克思没有提过“计划”二字,但这分明是他的忠实学生遵循他的思想合理的发展。难道不是吗?

如果,马迷们死不承认上述推理,那么,我要说的是:我的批判对象,并不仅限于马克思一人,而是整个马列主义体系。

无论怎么说,在这个问题上,马列主义自相矛盾:荒诞!

对此,必须说明:请不要以为我在为马列主义计划经济唱赞歌。一个社会,每一家企业都要盈利要生存,都需要计划管理。但是,如果全社会实行计划经济,那么,必成灾难——不是荒诞,而是罪恶。这是另一个大问题,另有专题评说,本文不予赘述。

其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与“各尽所能”相抵触。

都凭兴趣选择,毋庸置疑,心有灵犀一点通:选择高度一致:玩乐!

都想坐车,谁修车?都大吃大喝,谁打扫公共厕所?

说到这里,可能马上又会有马迷立即驳斥:错!你忽略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

谢谢指教!——但“思想觉悟极大提高”是个伪问题,前面已经批判过它的荒诞,恕不赘述。

其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所说的人们自由选择工作,前提是什么?难道不是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存在吗?——没有那么多职业?怎么自由选择?

一方面肯定多种多样的职业分工存在,一方面却要消灭分工,岂不是自掴耳光?

看一看,两个大胡子所谓的科学理论,是不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第二个方面,马列主义“消灭分工说”的荒诞。

这个问题,无需全面论证,随便谈几点,即可说明。

其一,像马克思所说,“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没有专心致志孤独钻研的精神,能产生马克思吗?能产生爱因斯坦吗?

请注意,寂寞的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真正的引擎。

其二,消灭了劳动分工,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还有竞争吗?社会还能前进吗?

其三,大工业生产,电气化生产,特别是高科技生产,流水线作业,分工精细,环环相扣,要求高度协作,高度纪律性,任何一个环节不按章办事都会影响全局,像马克思说的那么散漫,岂不乱了套?生产怎么进行?

马恩两大胡子真是满嘴跑火车,胡扯!

其四,像马克思讲的那样散漫、不讲规矩不讲纪律不讲责任心,如正在抢救病人,他忽然要去看球赛;正在开高速列车,他忽然要下车回家过春节;正在检测地震余震地质变化,他忽然要去解救受灾的乡亲,岂不要造成灾难——更大的灾难?

其五,截至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消灭了分工,人类怎么生活?

其六,劳动分工的原始基础是自然分工,即:男与女。如果,彻底消灭劳动分工,那么,地球上就只剩下了一个人。

**

两位大胡子,你们是做学问,还是闹玩笑?

(待续)

2015-12-14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岩石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6年1月4日14:5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