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道路是炎黄子孙走出来的,不如说是
爬出来的更恰当,因为从古到今,中国人一出生就驮上专制,根本就
站不起来,而只能在专制的压迫下爬行,以致一代代不是爬着膜拜,
就是爬着表白;不是爬着喝彩,就是爬着抒怀;不是爬着挨宰,就是
爬着认栽,居然直到现在,还不能站起来,展示人的风采,展示人的
豪迈,展示人的气概!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展示五千多年的发
展道路,更展示五千多年的专制,而五千多年的专制,既带来五千多
年的压迫,又带来五千多年的剥夺;既带来五千多年的磨难,又带来
五千多年的坎坷;既带来五千多年的灾害,又带来五千多年的人祸,
不但致使中国百姓从古至今一直走在专制的弯道上,到死都没踏上过
民主之路,而且,致使中国百姓从古至今都没站起来,而不是一路跪
拜,就是忍痛爬行;也致使中国百姓从古至今都不能畅所语言,而不
是违心说谎,就是装聋作哑;更致使中国百姓从古至今都没当过家做
过主,而不是沦为车夫,就是沦为奴仆!
一百多年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辈们率先踏上民主革命的征程,
为了铺筑中国民主之路,他们一个个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顶刀风冒弹雨,抛头颅洒热血,经过艰苦卓绝的拼争,终于用汗水,
终于用鲜血,终于用脑浆,于1911年通过辛亥革命,不仅冲毁了中国
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冲出中国民主共和的道路,以至既
使大清帝国变成中华民国,又对其他国家的民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民主革命的背景
不管对中国而言,还是对世界来讲,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民主革命
不仅波澜壮阔,还影响深远,更震撼人心,至今让人不断反思,让人
不断感慨,让人不断回味!
回首一百七十多年前,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状态,
而使部分知识分子明白不变革则无法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以至于
通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
加增强中国的国力。然而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充分证明只限于器物
层面的洋务运动,并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因而让部分知识
分子明白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那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而实
施更深层的变革。
为此,一方面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一些知识分子于1895年发
起公车上书,主张在体制内进行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和俄国,在皇权
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尽管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并得以在
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但仅仅维持了103天,就被满清王朝保守势力
发动的政变挫败,结果不但导致戊戌变法流产,还致使部分维新人物
被迫流亡海外。而在流亡期间,不少顽固的维新人物还主张继续维持
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让政治实权逐渐交到民选政府。
此外,戊戌变法失败后,原来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共同掌权的状
态被打破,使慈禧太后大权独揽,而光绪皇帝则被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1899年,端亲王载漪策划废光绪帝而立其子溥俊为帝,遭列强反对。
军机大臣荣禄恐废帝引起列强干预和地方叛乱,便向慈禧太后进言,
维持光绪帝位,而立溥俊为皇太子。过后围绕光绪皇帝废立等问题,
端亲王载漪、庄亲王载勋同荣禄等人不断争斗,以致把义和团运动当
作筹码,不但导致清政府向各国宣战,也导致八国联军侵华,还导致
满清王室“西狩”西安。虽然军机大臣荣禄、庆亲王奕劻、大学士王
文韶等人在中央联络东南地方督抚实行东南互保,但国家仍遭到沉重
的打击。严峻的形势迫使慈禧太后回銮北京后逐步推行新政。1908年
慈禧太后和光绪相继去世,溥仪成为皇帝,隆裕太后垂帘听政,而溥
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摄政。由于溥仪年幼无知,致使隆裕太后与醇
亲王载沣实际上成为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
另一方面以孙中山为首的一些知识分子,除了主张进行排满民族
革命外,还强调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即不仅倡导推翻满清统治,
恢复汉人江山,也倡导建立民主共和体制。其实自1890年代起,不少
人就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类
似法国与美国的共和政体。而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
留学生、华侨青年居多。而早期的革命团体也是在海外成立,其中由
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成立于英属香港。
而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发起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
费。两者后来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为兴中会。
1895年年10月兴中会以香港为中心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由陆皓
东绘制青天白日旗。10月26日,杨衢云坐镇香港,而孙中山率领郑士
良、陆皓东到广州,准备一举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
大搜捕,陆皓东在这次起义中被捕,不幸身亡。“第一次广州起义”
因此宣告失败。孙中山及杨衢云则被清廷通缉,而香港当局在清政府
压力下,也下令禁止二人于五年内再次入境。于是,孙中山开始流亡
海外,在日本、美国、英国伦敦等地宣传革命及筹措经费。1895年,
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廷绑架,因该事件成为国际新闻,使孙中山因
此闻名于世。而杨衢云则于1901年在香港被清吏刺杀。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通过不断奔波,
成功联合“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
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20日在日本东
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不仅将“驱除鞑
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还将华兴会
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民报》。
他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
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
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
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自1905年倡导三民主义起,孙中山在实践中不断使之完善。为了
实现三民主义,孙中山不仅提出了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说”,
还提出了“权能说”。“三时期说”最早出自1906年的《军政府宣言》。
第一期为军法之治,三年为期。第二期为约法之治,六年为限。第三
期为宪法之治。
简括而言,孙中山除了创立三民主义政治主张,还借鉴分权制衡
学说,创建“权能分立”和“五权分立”的政治思想,把国家权力分
为“人民权”和“政府权”,前者为“政权”,后者为“治权”,并
明确阐述人民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力(即所谓“政权”);
而政府拥有立法、行政、司法、考试、检察五种权力(即所谓“治权”),
彼此分立,各自均等,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人民利用
“政权”管理政府(即人民应有“权”),而政府运用“治权”管理
社会(即政府应有“能”),两者相互作用,维护国家安定。其中,
着重强调人民对权力机构的控制,社会对权力机关的制约。这一政治
思想不但扩展了西方的民主理论,还使民主体系更加完善,因此,他
对政治学说作出重要的贡献,不仅值得大书特书,更应付诸实施。
同盟会一成立,就积极宣传孙中山的思想,不断促使群众觉醒。
同时,《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兆铭等执
笔,与主张保皇而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
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1907年同盟会曾一度分裂,原因在于
孙中山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导致光复会退出。在黄兴与汪兆
铭、胡汉民等支持下,孙中山于南洋另组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支部,在
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马来亚地区不仅是当时中国以外华人最多和最密集的地方,
而且当地华人拥有较雄厚的财力,因此成为革命党和立宪派竞相争夺
的地盘。孙中山多次亲赴该地区号召当地华人响应革命,这使马来亚
地区成为革命活动的主要中心之一。与此同时,立宪派也在该地区进
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保皇会领袖康有为等多次到该地区活动,
使该地区亦成为海外立宪派的重要中心之一。
由于英国和大清帝国保持着外交关系,以致大清帝国在新加坡和
槟城所设立的领事馆成了革命活动的阻力。满清政府不时派外交官和
特使到马来亚各地进行访问,目的主要是呼吁当地华人效忠大清帝国,
有的还售卖官衔以拉拢当地华人。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支部支部长胡汉
民曾在《南洋与中国革命》中这样描述南洋华侨,“只要在满洲人底
下作过小官儿的到南洋去吹,说道:‘我们家里三代都是一品大官,
我也是身为显官,有阔气的顶戴的!’,这样一吹马上可以哄动华侨
来崇拜你。”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马来亚地区华人的保守思想,而这种
保守思想使在该地区活动的康有为等海外立宪派领袖实行君主立宪制
的号召,得到当地许多华人的响应。
由于以康有为为首的海外立宪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对新
政治制度的构想差距甚大,致使这两派以及更趋保守的人士在南洋相
遇时引发了一番唇枪舌剑的大论战。立宪派和革命党都创办了自己的
报纸,在报上围绕着君主立宪与民主革命的课题进行了激烈争论。而
在这场论战中,当地华人社会的上层是立宪派的支持者,他们为了使
自己的财产不受影响,为了维护已经取得的利益而拥护立宪派。而一
些中下阶层如店员、小商人、文教人士、矿工、胶工、贩夫走卒等平
民百姓及会党群众则是革命党的支持者。笔战最先在新加坡展开,其
中《叻报》支持当权的清政府,支持立宪派的报纸有《南洋总汇新报》、
《星报》、《天南新报》等。而革命党方面则先后有《图南日报》、
《中兴日报》、《星洲晨报》、《南侨日报》等的支持。
当时《叻报》
与《中兴日报》和《南洋总汇新报》的笔战成了南洋华文报纸的第一
次笔战。在马来西亚方面,1906年,黄金庆创办《槟城日报》,该报
成了革命党在槟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10年12月10日,孙中山、陈
新政、庄银安等人在槟城创办《光华日报》。《光华日报》不但是革
命党人在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马来西亚新闻史上以及世界
华文报业新闻史上发行历史最久的华文日报。
二、中国民主革命的缩影
除了与立宪派展开笔战,革命党人还不断在新军中进行秘密革命
活动,不但向士兵进行革命的宣传,还发动士兵参加民主革命,为起
义作准备。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投入当时兴办的
新军当兵,成为新军中的有生力量,因此,也成为革命党人发展的重
要对象。
其中,文学社社长蒋翊武和许多骨干如刘尧澄(刘复基)、詹大悲、
王宪章、张廷辅、蔡大辅、王文锦都是投营当兵的青年。时至1911年
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都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而共进会主要集中
于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发展会员。截止1911年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
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因为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一直以新军士
兵作为主要工作对象,所以通过千方百计,让新军士兵成为发动革命
的潜在力量。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蒋翊武、刘尧澄
派詹大悲、杨玉如赴上海与宋教仁等谋划武汉大举。
1911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统治者毫无立宪
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
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
最为强烈。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
由于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因此革命党人认
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
军代表60余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
总指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
被推举为参谋长。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起义
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张廷辅寓所),正值筹备
处设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临时租用的住宅)。起义机关本把起
义定在1911年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
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911年10月9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
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时,孙武和刘
公等人及时逃脱。后来刘公派妻子和弟弟返回去取起义的文件旗帜等,
不幸被俄租界巡捕抓获。湖广总督瑞澂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
捕革命党人。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
人给各营送信。当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
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
(相当于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
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1911年10月10日
(农历八月十九日)晚七时许(确切事发时点已无可考证,只能确定
是日暮以后午夜以前事发),共进会会员士兵程定国与正目金兆龙抱
着步枪睡觉,且在身上藏匿子弹。被值夜哨长(相当于排长)陶启胜
发现,痛骂“要造反吗?”,金兆龙与陶启胜扭打,程定国背后开枪,
击毙了陶启胜,开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
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
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
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澂逃走。
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咨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
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
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余人外,还邀请咨议局议
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国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
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
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而彭楚藩、
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
选,只好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
总长的决议。
10月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晚上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
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公布
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
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军政府建立参
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咨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
旗为军旗。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
等文告通电全国。
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
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
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
武昌起义后,鄂军都督府成立军事外交科、外交局等部门,最终
合并为外交部,胡瑛任部长,王正廷任副部长,胡朝宗、夏维嵩、石
龙川、刘凤书、江华本、姚勉之、陶宗汉等分任秘书、科长、参议等
职务,余日章为外交部驻汉交涉局局长。胡瑛向各国驻汉口领事馆送
交了照会。随着民军在汉口的军事成功,各国态度逐渐转变,10月17
日上午,英、俄、法、德、日五国驻汉口领事推举英国领事葛福向鄂
军都督府递交会衔公文,承认民军为国际法上的交战团体,各国将严
守中立。10月18日,五国领事发布会衔布告。
得知武昌起义成功后,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攻击
武汉三镇的江北汉口和汉阳,随后启用了早先被罢黜的原北洋军首领
袁世凯,以稳定北洋新军。
10月12日,清廷派荫昌率领北洋第一军(由陆军第四镇和陆军第
二镇的陆军第三混成协、陆军第六镇的陆军第十一混成协编成,总统
官由荫昌兼)、第二军(由陆军第五镇、陆军第三镇的陆军第五混成
协、陆军第二十镇的陆军第三十九混成协编成,总统官为冯国璋)开
往湖北镇压武昌起义(参谋长易乃谦,副官长兼总执法官丁士源)。
获悉此事后,同盟会会员蔡德辰、陈雄等企图在正阳门西车站刺杀荫
昌,可未能如愿。
10月14日,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徐世昌和那桐保举,
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任命两年前被罢黜、现在彰德洹上村养病的袁
世凯为湖广总督,10月14日派内阁参议阮忠枢持上谕和奕劻亲笔信同
内阁统计局局长杨度一起抵达彰德,而王锡彤、杨度及袁克定均劝袁
世凯不要出山,袁便托病不就,于10月16日上谢恩折。同时,袁向阮
忠枢提出出山条件即“节略八条”,大意为调兵、拨款、军咨府及陆
军部不要“遥为节制”。
10月15日,荫昌途经彰德会见袁世凯时,袁告诉荫昌切勿轻战。
10月17日荫昌到达信阳指挥,但由于北洋两军系袁世凯旧部,不听指
挥,镇压并不得力,同时湖南、山西、江西、陕西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10月27日清廷召回荫昌,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统率北洋军向武汉
进攻。袁督师到鄂,驻节孝感萧家港,督办湖北剿抚,改任冯国璋为
北洋第一军总统官,任命段祺瑞为北洋第二军总统官,荫昌随陆军第
八镇留在前线参加反攻。
革命军开展阳夏保卫战,可最终战败,11月27日退守江南武昌。
在47天的作战中伤亡约万余人,但仍能隔江坚守武昌。也因此在这的
七个星期内,中国15个省陆续宣布脱离清室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
下甘肃、河南、直隶三省效忠大清朝廷。独立各省主要以各省的咨议
局成员为主要领导,少数地区由革命党主导。
10月18日晚,宜昌新军第四十一标第一营排长文学社会员唐牺支
发动起义并光复宜昌。为减轻清军对武昌的压力,唐于11月19日兵分
四路直逼清驻防将军荆州将军府,25日围困荆州,12月13日,荆州将
军连魁投降。
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会员焦达峰、陈作新,按照早先与湖北共
进会立下的相互响应起义的约定,率领以会党和新军组成的队伍在长
沙发动起义。湖南巡抚余格诚逃走,巡防营统领黄忠浩被斩首。起义
军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推举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
督,并发布《讨满清檄文》。随即派兵支援武昌。
10月22日,陕西同盟会会员井勿幕、钱鼎、景定成等人同陕西哥
老会联合,发动会党和新军的革命分子同时起义,经两天激战控制西
安,护理巡抚钱能训逃走,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自杀。而西安满族居住
区“满城”遭遇种族屠灭,惨况空前。起义军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
推举原日知会会员,新军队官张凤翙被为都督。
10月23日,江西同盟会会员林森、蒋群、蔡蕙等人策动九江的新
军举行起义,胜利后即宣告独立,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推举第二
十七混成协第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分府都督。10月31日,
南昌同盟会会员蔡公时等人率领新军发动起义并获成功,建立江西军
政府,推举李烈钧为都督。
10月29日,山西同盟会会员、新军标统阎锡山联合姚以阶、黄国
梁、温寿泉、赵戴文、南桂馨、乔熙等人发动新军在太原起义,杀死
山西巡抚陆钟琦,宣布成立山西军政府,推选阎锡山为都督。12月12
日革命军因抵抗不住清军曹锟部进攻,撤离太原。
10月29日,直隶发生滦州兵谏。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第
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四十协协统潘矩楹、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
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等,在直隶滦州打电报向清政府提出类似最
后通牒的十二条,要求在本年内召集国会,由国会起草宪法,选举责
任内阁,并规定皇族不得充当国务大臣。
10月30日,云南同盟会会员李根源联合新军标统蔡锷、罗佩金及
管带唐继尧等人率领新军发动重九起义,次日占领昆明,成立云南军
政府,将云贵总督李经羲礼送出境,推举蔡锷为都督。
10月底,广东同盟会会员陈炯明,邓铿和彭瑞海等人在广东化州、
南海、顺德、三水等地组织民军起义。11月8日 在胡汉民的劝说下,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和新军第二十五镇统制龙济光同意反正,使民军声
势更浩大。两广总督张鸣岐被迫召集各界代表在广东咨议局讨论广东
独立问题,决定次日宣布广东独立。11月9日,陈炯明率部光复惠州,
同日,广东宣布独立,成立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推举胡汉民为都督,
陈炯明为副都督。
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
组阁。11月2日,攻下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
议和。11月3日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1月3日,上海同盟会、光复会、上海商团的陈其美、张承槱、
李平书、李英石、李燮和等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主要力量有张承槱、
刘福标等人组织的青帮洪帮敢死队,李平书和李英石的上海商团武装,
李燮和联络的吴淞地区起义军警,朱家骅、徐霁生等人组织的中国敬
死团。4日,最后攻占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8日,成立中华民国军
政府沪军都督府,推举陈其美为都督。
11月4日,贵州革命党人张百麟等领导和发动新军和陆军小学堂
的学生举行起义,随即攻占贵阳,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推举贵州新
军第一标教官兼讲武堂堂长及陆军小学堂总办杨荩诚为都督,赵德全
为副都督。
11月4日,浙江光复会会员驻杭州新军八十一标标统朱瑞,同盟
会会员新军八十二标周承菼部军官吴思豫、吕公望、蒋百里、蒋百器、
杨廷栋、吴肇基人等,及光复会王文庆率领从上海赶来的敢死队发动
起义,从笕桥、南星桥出发进攻省城杭州。朱瑞、吴思豫、吕公望等
率八十一标及光复会王金发敢死队攻占军械局。周承菼统八十二标和
同盟会蒋中正、光复会尹锐志(女)所属敢死队攻占抚台衙门。杨廷栋
率兵包围了巡抚府,巡抚增韫被俘,5日,杭州光复。浙江咨议局议
长陈黻宸、副议长沈钧儒及马叙伦等人,推举立宪派、前咨议局议长
汤寿潜为都督。
11月5日,江苏的立宪派及绅商鼓动江苏巡抚程德全在省城苏州
宣布独立,成立江苏革命军政府,程德全自任都督。
11月5日,安徽同盟会会员吴旸谷等率标炮营等也在当日起义,
并向省城安庆进攻。立宪派则劝说安徽巡抚朱家宝独立,11月8日,
安徽咨议局出面宣布独立,推举朱家宝为都督,王天培为副都督。
11月6日,宣统帝下罪己诏,释放革命党刺客汪兆铭、黄复生、
罗世勋。
11月6日,广西咨议局在省城桂林作出决定,与清政府脱离关系,
宣布广西独立,原广西巡抚沈秉堃担任都督,几天后清军提督陆荣廷
发动兵变夺取了都督之位。
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
于南京城外六十里的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
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
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
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堡城等据点。
事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至此,长江以
南全部被革命军占领。
11月9日,黎元洪以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名义,向独立各省发出通
电,要求各省速派代表到武昌开会,商组中央政府事宜。11月11日,
上海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等三省军政府都督电邀各省派代表
到上海开会。11月1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举行会议,上
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代表参加。武昌集团坚持会议要移到武昌
召开。由于武昌最先发动起义,多省代表已抵达武汉,同盟会主要领
导人黄兴、宋教仁等人也在武汉。最后,上海集团让步,决定各省代
表赴武汉,定于30日在汉口召开会议,商议组织临时中央政府,制定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要求每省在上海仍须留1名代表
作为通信联络机关。
11月9日,黄兴致函袁世凯,希望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
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主张给袁世凯“一个民选的总统”,
避免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的悲剧。
11月9日,福建同盟会会员郑祖荫、彭寿松、许崇智、新军第十
镇统制孙道仁率领所部在福州起义,向清军发起进攻,清总督松寿自
杀,11月11日,福建宣告光复,福建军政府成立,推举孙道仁为都督。
11月12日山东烟台同盟会栾钟尧、宫锡德等“十八豪杰”同盟会
会员发动起义,占领烟台海防营,烟台道台徐世光闻变携家眷逃到东
海关税务司英国人梅尔公馆寻求保护。11月13日,“十八豪杰”致电
上海都督陈其美,宣布烟台独立,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称山东
烟台军政分府,推举清海军舞凤舰舰长王传炯为烟台军政分府总司令。
11月13日,在山东革命党人丁惟汾的劝说和代理新军第五镇统制贾宾
卿等部分军官的胁迫下,山东巡抚孙宝琦同意山东独立,推举孙宝琦
为都督。11月24日,孙宝琦又取消独立。
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
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11月中旬,各舰
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
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11月17日宁夏同盟会支会发动宁夏会党起义,23日在银川成立支
那宁夏革命军政府。1912年3月11日,黄钺联合革命党人向燊、陈贞
瑞等发动了秦州起义,在秦州宣布独立,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黄钺
被举为都督。
11月21日,广安州组成大汉蜀北军政府。22日,蜀军政府在重庆
成立。11月22日成都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决定独立并派出蒲殿俊
等11人与四川总督赵尔丰的代表在在成都圜通银行进行谈判,27日四
川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赵尔丰发表宣示四川自治文告,
将权力交给新政府。立宪党人蒲殿俊担任都督,赵尔丰的嫡系部将朱
庆澜任副都督。27日,进入四川的鄂军在资中反正,杀死上任途中的
代理四川总督端方。
11月21日,各省代表陆续到达武昌。此时恰值清军攻陷汉阳,武
昌危急。各省代表于11月30日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召开第一次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十四省代表二十四人,推湖南代表谭人凤为议长。议决
临时政府成立以前,由鄂军政府代中央军政府职权,鄂军都督代中央
军政府大都督。12月2日,决定先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雷奋、
马君武、王正廷为组织大纲起草员。并作出了“如袁世凯反正,当共
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决定。12月3日,会议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组织大纲》,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分三章共二十一条,即日由全体省代
表签名宣布。同时决定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确定临时政府为总
统制共和政府。各省代表于七天内齐集南京,如有十省以上代表到达,
即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
11月下旬,奉天联合急进会首领、同盟会会员张榕、张根仁派赵
元寿来吉林组建吉林联合急进会分会。1912年3月15日赵尔巽和陈昭
常宣布承认“共和”,改东三省总督为东三省都督,改吉林巡抚为吉
林都督。
武昌起义爆发后,黑龙江各学校推举代表组织学生联合会,进行
黑龙江省独立运动。学生联合会在黑龙江全省中学堂召集全校师生开
会,中国同盟会黑龙江支部负责人邓觉民发表演讲。会后,学生们上
街散发传单。11月16日,黑龙江巡抚周树模秉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旨意,
成立黑龙江国民保安公会并自任会长。黑龙江全省中学堂学生在革命
党人策动下成立黑龙江国民联合会要求宣布独立。奉天联合急进会首
领、张榕、张根仁等和保安会进行了斗争。12月11日,革命党人组织
省城学生到省属衙门前游行,高呼“黑龙江独立万岁”;12月18日,
用全体名义要求巡抚周树模宣布独立。此后在民政司长宋小濂的应对
下,革命活动被瓦解,黑龙江独立运动遭到失败。
11月29日,直隶革命党人按照汪兆铭与袁克定的约定,在北京正
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三处发起对紫禁城进攻。可是,晚上放火为号
进攻时,遭到事先埋伏的清军包围,革命军先锋队队长陈雄、高新华
自杀,李汉杰被捕,三天后遭凌迟处死。
12月4日,宋教仁、陈其美等却召集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沈恩孚、
俞寰澄、朱葆康、林长民、马良、王照、欧阳振声、居正、陶凤集、
吴景濂、刘兴甲、赵学臣、朱福诜在上海江苏省教育总会举行会议,
列席会议的还有章炳麟、赵凤昌、章驾时、蔡元培、王一亭、黄中央、
顾忠琛、彭锡范。大会以投票的方式,议决公电孙文归国主持大政,
推举黄兴为假定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由大元帅主持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议决黄兴对于大元帅一职再三推辞,黎元洪却不愿屈居黄兴
之下,表示反对,17日改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在讨
论国旗时,湖北代表提议用十八星旗,福建代表提议用青天白日旗,
江浙方面提议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红、黄、蓝、白、黑,
象征汉、满、蒙、回、藏。最后形成了以五色旗为国旗、铁血旗为陆
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的折衷方案。
12月28日,革命党人刘先俊、万象春、马万荣等率军中100多名
哥老会会众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起义。1912年1月7日(农历辛亥年)
晚,伊犁起义取得胜利。1月8日上午9时,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成立,
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了清朝的黄龙旗。万象春三十年后撰文回
忆:“如果伊犁不起革命,清廷迁都事成,那时爰正貔貅,逐鹿中原,
偏安西北,尚有可能。伊犁革命,格杀志伯愚,败走袁大化,载澜携
眷逃奔库伦,甘督长庚解权卸位,不但阻遏清廷迁都成议,而且促迫
宣统逊位。盖伊犁班革命同志对于民国之贡献,当不在武昌首义及各
省响应之下矣。”
12月28日,袁世凯率内阁大臣上奏,请召集临时国会公决国体。
清廷召开御前会议,最终隆裕太后下懿旨,同意召集临时国会。12月
29日,南北议和第三次会议召开,伍廷芳提出经过修订的《关于清皇
帝之待遇》、《关于满蒙回藏之待遇》两项提议案,当日议决多项条
款,其中首条即为“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决。决定
之后,两方均须依从”。
同盟会方面不满南北双方达成的召开国民会议议决国体,选袁世
凯为民国首任总统的共识。黄兴、陈其美、宋教仁遂于12月26日在上
海哈同花园公宴总理孙中山时,酝酿举孙中山为大总统,并由马君武
唤起舆论。12月27日,黄兴、宋教仁等赴南京,连夜召集各省代表会
议,提出成立政府、采用总统制、改行中华民国纪年并用阳历等事宜,
筹备选举临时大总统。
12月31日,南北双方代表唐绍仪、伍廷芳等召开最后一次会议,
双方签署协议,袁世凯支持清帝退位,南方各省支持袁任中华民国大
总统,召开国民会议议决国体。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
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11日、17日、19日,南京临时
政府接连三次要求列强承认,均无一字答复。袁世凯得知孙中山就任
临时大总统后,1月1日致电唐绍仪,表示唐12月30日、12月31日以来
的行动超越权限,不能获得政府承认。唐绍仪当即请辞。1月2日,袁
世凯准唐绍仪辞去和谈代表一职,并致电伍廷芳,否认伍、唐所订条
款。此后经张謇、赵凤昌斡旋,南北双方继续议和,主要讨论清室优
待条件和南方履行承诺问题。此时南方议和的要角是孙中山。直隶咨
议局、河南咨议局通过汪兆铭致电孙中山,首条即提出“清帝退位后,
能否举袁为大总统?”。孙中山于1月14日复电保证“清帝退位,共
和既定,袁有大功,为众所属,第一条件自无不能。”次日孙又致电
伍廷芳,再次保证清帝退位,宣布共和之后,举袁为大总统。
1月16日,东华门事件中袁世凯遇刺,刺客属北方革命党,名义
上为同盟会分支。1月18日,孙中山提出了五条要约,命伍廷芳向袁
世凯转达。条款中有“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得北京实行退
位电,即由民国政府以清帝退位之故电问各国,要求承认中华民国彼
各国之回章”。孙中山还特意电邀伍廷芳、唐绍仪“入宁面商,以决
大计”,伍、唐二人却拒不赴宁。此后至1月21日,孙中山连发五电
给伍廷芳,不断修改要约,并通报黎元洪“现虽未列入正式谈判,而
进行颇确。若清廷仍不肯就范,则再战有词”。1月22日,孙中山将
修改后的要约公诸报端,向袁世凯施压。袁世凯以孙中山所提条件与
此前南北议和谈妥的条件不符,拒绝接受。伍廷芳因孙中山推翻此前
谈判达成的协议,十分不满,故致电孙中山请辞议和代表一职。
此外,早在10月29日,新军第二十镇在直隶境内发动滦州兵谏,
提出解散皇族内阁等《十二条政纲》。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
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
11月13日,袁世凯带卫队抵京任内阁总理大臣。11月16日组成
袁世凯内阁。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
退归府邸。12月16日,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
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
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
城里。至此,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
到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过武装
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
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
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
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军控制。
12月25日,孙中山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由于孙中山有很高
的威望,受到许多革命团体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连立
宪派和旧势力也认为孙中山是在争取袁世凯反正之前的总统人选。12
月28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
南京江苏咨议局会议厅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的会议。临时大总统根据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条:“临时大总统,由各省都督
代表选举之;以得票满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代表投票权,每
省以一票为限。”选出。参加选举的地区有直隶、奉天、山东、山西、
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云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孙中山获得十七张有效票
中的十六票,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
任临时大总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
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
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月2日,孙中山通告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而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同一天,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会议通过
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修改了有关临时大总统及副总统的
选举规则及职权的条款。1月3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会议推选黎
元洪任临时副总统,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临时政府内阁各部总长、
次长名单,正式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下设十个部,陆军
部总长黄兴兼任参谋本部总长,海军部总长黄钟瑛,外交部总长王宠
惠,司法部总长伍廷芳,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内务部总长程德全,教
育部总长蔡元培,实业部总长张謇及交通部总长汤寿潜。此外,总统
府秘书长胡汉民,法制局长宋教仁,印铸局长黄复生。
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为纲领,以南京为临时首都,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象征五族共和之意。1月28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会议成立临时
参议院,并选举参议员,推选林森、陈陶遗任正、副议长。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室优待条件。
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
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逼宫的进程,
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
宠的太监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革
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1月22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
位。而美国不愿干涉内政,没有参加。
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
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
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
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
危”,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到2月2日为止,联名增加到50人。
1月26日强硬派宗社党首领良弼在住宅门口被京津同盟会分会刺
客彭家珍炸成重伤,三天后死亡。善耆、溥伟分逃大连、青岛。
1月29日,召开清廷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
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
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2月4日,段祺瑞联合王占元、何丰林、李纯、
王金镜、鲍贵卿、李厚基、马继曾、周符麟等共九人发出要求共和的
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
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
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
退位诏书》。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一,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
五,德宗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除上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八条外,还有清皇族待遇之
条件四条,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条。
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逼迫下,
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
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退位诏书》
由张謇起草,并由临时参议院通过,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
织临时共和政府”为袁世凯手下所添加。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
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
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
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总统继续执行。袁世
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3月8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此时,
孙中山在南京仍未解任,而袁世凯在北京已经宣誓就职,形成了南北两
个临时大总统的局面。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
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并且于4月8日休会。4月
29日,临时参议院在北京行开院典礼。5月1日,参议院改选议长,选吴
景濂为正议长,汤化龙为副议长。5月,北京临时参议院讨论国旗统一
案。5月1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五色旗左方上角占
全旗四分之一置十九星旗为陆军旗,以五色旗左方上角占全旗四分之一
置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商旗适用国旗,陆军旗和海军旗。该案咨达袁
世凯时,袁提出仍以十九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6月5日
获得临时参议院通过。6月11日,此案由袁世凯发布临时大总统令颁布
施行。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
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
在上海遇刺身亡,袁世凯被认为是背后策动暗杀者。7月,孙中山发动
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但被袁击败。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
国会选举,正式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袁世凯就职之后,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仅瓦解了一些革命
党人分省独立的企图,还与列国交涉,保全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
权。但由于袁世凯1915年废弃共和而称帝,以致遭到反对,引发护国
战争,致使袁世凯旋即宣布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中国陷入各省区
军阀割据的状态。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
13年选出的国会。身处上海的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
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就任
“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桂、滇系军人控制,
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
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可没有成功。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
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
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
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开
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
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1922年6月,陈炯明发
难,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化装离粤,退居上海。
自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
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
党合作,会面后二人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1923年1月16日,
在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以及倒戈粤军联合组
成的西路讨贼军的攻击下,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败退至东江。2月
21日,孙中山得以重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
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
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
新党纲、新党章,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因而,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
局面。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
讨贼军,任命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
抗直系”,准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
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
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此时,孙中山健康已急转直下,但为了国家
的前途,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他毅然北上,并提出“召开
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
1924年11月,孙中山离开广州,绕道日本,开始北上之行。12月
4日,到达天津,由于一路颠簸和北地严寒,致使旧病复发,而他边
接受治疗,边接见京津要人,并计划22日入京。18日,因得知“临时
执政府行文各国使署,有尊重历来条约之意”,孙中山大失所望,病
情随之加剧。段祺瑞致电相催:“时局未定,庶政待商,务祈速驾,
以慰众望。”孙中山复电:“准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京。”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饭店后,次年1月即开始
病发。1月26日,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1925年2月18
日,他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自知不起,临终时由夫人
宋庆龄扶腕,在汪兆铭(即汪精卫)所代笔的《总理遗训》及《致苏
联政府书》上签字。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
北京协和医院,享年仅五十九岁。孙中山逝世后,仅北京签名吊唁的
就竟达74万多人,而参加送殡者多达30余万人。可见,孙中山在百姓
心上处于何等地位。
随着孙中山的病逝,中国民主革命也随之夭折,可是中国民主革
命的精神非但没有消亡,反而更加深入人心,在心里形成一座座活火
山,一旦爆发起来,必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