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第二章)
中国民主革命的化身
纵观中外历史,让人既敬佩又尊崇的伟人实在寥寥无几,而中国
除了孙中山,没人能赢得伟人的资格,没人能配得上伟人的称誉,没
人能够配称伟人!当然,孙中山是人而不是神,可他不仅是中国民主
革命的奠基人,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化身,还是中国民主思想的灵魂,
更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伟人!
尽管通过民主革命摧毁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建立中华
民国,并非孙中山一人的功绩,而是无数仁人志士齐心用血汗浇注的
丰碑,可是这并不影响孙中山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奠基人,成为中国
民主革命的化身,成为中国民主思想的灵魂,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
二的伟人!
如今让人痛心的是,对于孙中山的伟大人格,对于孙中山的顽强
精神,对于孙中山提出的政治创见,当今不管是年已古稀的老人,还
是中青年人,都知之不多,其原因不是时间久远,而是中共当政以后
让毛泽东的阴影完全遮蔽了孙中山的光辉。
擦掉孙中山头上的灰尘,抹去孙中山脸上的唾沫,搓去孙中山身
上的污渍,仅从他非凡的一生不但能看到中国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还能看到中国民主革命的血色缩影,更能看到他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
看到他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看到他独树一帜的政治创见。
1866年11月12日(农历十月初六日寅时),孙中山诞生在广东省
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子女里排在第三,幼
名“帝象”,本名孙文,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
以致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而幼年贫寒的生活,使孙中山对当时
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
十四岁时,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船赴夏威夷檀香山,
到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
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
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
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接受教育。1883年,
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同年冬天他到香
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1884
年,他进入中央书院,三年后进入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7月以首届
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给他亲自
颁奖。
后来,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而在广州行医期间,常常与尢
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不仅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
因而广州人将他们四人称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边加上水字旁,
成为“汶”,以示贬损。虽然他最初未言革命,但是这一时期的社会
活动,对他后来的革命事业,既有重要的影响,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
可遭到李鸿章断然拒绝。失望之下,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
通过募款而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借此他明确提出了
“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
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与故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
龄等人相聚。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
“香港兴中会总会”。当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
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
便与辅仁文社接洽,而杨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之后
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
举办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
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
出杨衢云为会办,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次
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
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便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杨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而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
于是他广州不仅立创农学会,也广征同志,还定10月26日(重阳节)
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致使陆皓东
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而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
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自此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
初,他与妻儿抵达夏威夷,后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
会及筹款。同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遭清廷特务缉捕,
而被抓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后孙中山应邀以英文写了一篇
“伦敦蒙难记”,专门描述他的遭遇,因而闻名于世。
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结识了宫崎寅藏、平山周,
而两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支持者。随后,通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又
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
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
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建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
李鸿章答应与他相见。可经日本友人调查,发觉这是清廷设下的陷阱。
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办理条约的事情,会面也就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赴香港被禁入
境后转往台湾,得到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后因
日本官员变卦,致使起义失败,而迫使孙中山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再度将“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
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
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
留在旧金山。因得到旧金山致公堂保释,而代聘律师之后,才免于遣
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在纽约首度
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但并未取得多大成
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
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
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
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的“兴中会”联合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组建的
“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
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
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
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借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
并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展开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
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
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
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
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不久,孙中山又来到了日本。
1907年,日本政府迫于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
对此,孙中山无可奈何,只好收下一万五千元,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
这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以致引发同盟会分裂。
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建立同
盟会总部。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
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直到辛
亥革命成功后,才又踏上中国的土地。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旅途上,不仅多
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措革命经费,还争取外国政府支持,然而
收获不尽人意。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不断扩展,并于1910
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
直到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第一次
取得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后,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自1907年起,因为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所以孙中山长
期流亡于欧美各国。初闻辛亥革命成功时,孙中山正身处美国丹佛,
起先不禁有些讶异,但随即忙于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中筹集资
金,但并没筹集多少。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当月28日
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
并依照革命军与袁世凯达成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
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
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当月底临时参议院组成。孙中山在总统府
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时,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
主要的军事力量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
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无论在装备
和士兵素质上,都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他实际上
并没有直接投入革命战事,因此,不仅致使各省的革命势力纷纷推出
自己的领导,还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局面。
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被迫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
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世凯成为压垮清
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而孙中山被迫与袁世凯达成协议:自己让出临
时大总统,由袁世凯接任,而袁世凯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1912年(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13日
孙中山便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代任。过后,他又苦心孤诣,
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
一事。为了引导袁世凯步入民主程序,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参议院,
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到北京会晤,向袁表示
退出政界,而建设中国铁道。1912年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旋,同盟会
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同
月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上被选为理事长,但是
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为理由谢绝,而委任
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为原凶嫌疑很大。孙中山力主
南方各省起兵反袁,号召“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
即失败。因遭到通缉,孙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
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不仅要求党员对他个人绝对效忠,还
要按手模宣誓,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对此,一部分同时流亡日本的
国民党员表示反对,以致连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黄兴、李烈钧、柏文
蔚、谭人凤等,都没加入中华革命党。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重回中国,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
军大元帅。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
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
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
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被桂、滇系军人控制,
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
况。为此,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但没什么效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
孙中山被架空,以致被迫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
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邀请
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
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
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1922年6月,陈炯
明发难,导致炮击总统府事件,致使孙中山化装离粤,而退居到上海。
自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1923年1月,
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
会面后二人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1923年1月16日,在拥
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以及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
西路讨贼军的攻击下,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败退至东江。2月21日,
孙中山重新回到广州,设立大元帅府。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共产国
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担任孙中山顾问,
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
新党纲、新党章,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因而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
讨贼军,任命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
直系”,准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
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
邀请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尽管当时孙中山的身体状况已急转直下,
但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斗争,他毅然北上,
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
1924年11月,孙中山离开广州,绕道日本,开始北上之行。12月
4日,到达天津,由于一路颠簸,加上北方天寒地,以致引起旧病复发,
而他边接受治疗,边接见京津要人,并计划22日入京。18日,当得知
“临时执政府行文各国使署,有尊重历来条约之意”,孙中山大失所
望,病情随之加剧。段祺瑞致电相催:“时局未定,庶政待商,务祈
速驾,以慰众望。”孙中山复电:“准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京。”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饭店后,病情便开始加重。
1月26日,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1925年2月18日,他
转到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孙中山自知已濒临人生的终点,
临终时让夫人宋庆龄扶腕,在汪精卫所代笔的《总理遗训》及《致苏
联政府书》上签字。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
北京协和医院,享年仅五十九岁。
弥留之际,孙中山签署2份遗嘱:一是《政治遗书》,二是《家事
遗书》。
《政治遗书》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
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
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
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
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
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
而《家事遗书》全文是:“余国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
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
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逝世后,仅北京签名吊唁的就竟达74万多人,而参加送殡
者多达30余万人。可见,孙中山在百姓心上处于何等地位。
综观孙中山的一生,不但能看到中国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还能
看到中国民主革命的血色缩影,更能看到他的伟大人格,看到他的顽
强精神,看到他独树一帜的政治创见。
据统计,从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
多,其中,仅孙中山参与策划的就达十余次:
1、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
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
准备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2、惠州起义。1900年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3、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只坚持了
六天就失败了。
4、安庆起义。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后失败殉难。
5、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
市汝湖镇),十几天后起义失败。
6、镇南关起义。1907年
12月黄明堂受命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
亲临指挥。
7、防城起义。1907年9月王和顺受命在钦州王光山起义。
8、钦州、廉州起义。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
州。
9、河口起义。1908年4月黄明堂在云南河口起义。
10、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
11、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
过后只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尽管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
策划的,而孙中山并没参与,可他为辛亥革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不但是辛亥革命的奠基人,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化身。
尤其值得称颂的是,孙中山不仅创立三民主义政治主张,还借鉴
分权制衡学说,根据国情民意,根据社会客观要求,根据历史发展规
律,创建“权能分立”和“五权分立”的政治思想,把国家权力分为
“人民权”和“政府权”,前者为“政权”,后者为“治权”,并明
确阐述人民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力(即所谓“政权”);
而政府拥有立法、行政、司法、考试、检察五种权力(即所谓“治权”),
彼此分立,各自均等,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人民利用
“政权”管理政府(即人民应有“权”),而政府运用“治权”管理
社会(即政府应有“能”),两者相互作用,维护国家安定。其中,
着重强调人民对权力机构的控制,社会对权力机关的制约。这一政治
思想不但扩展了西方的民主理论,还使民主体系更加完善,因此,他
对政治学说作出重要的贡献,不仅值得大书特书,更应付诸实施。
自1905年孙中山借《民报》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起,
他便在实践中不断使之完善,到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
《宣言》中对三民主义作出了经典的概括,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
遗产。
首先,就民族主义而言,1906年的《军政府宣言》中所提出来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仅限于排满,颠覆满清朝廷对汉人
的统治。而1924年将民族主义更新为两个目标:第一,免除帝国主义
之侵略;第二,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
阀之革命获得胜利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如果说民族主义
对外是反帝,那么对内之目标则是各民族自治自决,互相平等,待革
命胜利之后共建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而这个国家是建立在各民族自
治基础上的联邦性质的共和国。
其次,就民权主义来说,1905年的《军政府宣言》对民权思想就
有明确表述:国民政府内,“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
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
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称:“近世各国所谓
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
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以这
一宗旨,《宣言》郑重宣告:“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
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
诸权也。”
再者,就民生主义来讲,对于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与
人民协力,使民足食、裕衣、乐居、利行。此外,政府还应经营育幼、
养老、济贫、救灾、医病卫生等公共事业。
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写道:“国民党之民生
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其中,对“平均地权”的解释是:盖酿成经济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
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为此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
收法及地价税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
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自此次报价之后,若土地因政治之改
良、社会之进步而增价者,则其利益当为人民所共享,而原主不得而
私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
对“节制资本”的解释是: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
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
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
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另外,《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承诺,对于缺乏土地
之农民,国家将给以土地,以资耕作;对于失业工人,国家将予救济,
并制定劳工法,改良工人之生活。
简括起来,三民主义的总精神,如同孙中山所说:“三民主义的
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
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个
说法,人民对于国家的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
为了实现三民主义,孙中山不仅提出了军政、训政、宪政“三时
期说”,还提出了“权能说”。“三时期”的提出最早出自1906年的
《军政府宣言》。第一期为军法之治,三年为期。第二期为约法之治,
六年为限。第三期为宪法之治。
1924年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进一步阐述了军政、训政、宪政
三时期说。其中,军政时期,一切制度系隶属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
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国人之心,而促进国家
之统一。
训政时期,政府派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人民受使用四权
之训练,得选举县官与议员,方成为完全自治之县。每县地方自治政
府成立之后,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与中央政事。
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为宪政开始时期。国民代表会
得选举省长,为本省自治之监督。在此时期,中央与省之权限采均权
制度。凡事务有全国之性质者,划归中央;有地方之性质者,划归地
方。不偏于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全国有过半数省份达至宪政开始时
期,则开国民大会,决定宪法而颁布之。宪法颁布之后,中央统治权
归于国民大会,国民大会产生中央政府官员与行使四权。宪法颁布之
日,即为宪政告成之时,而全国国民则依靠宪法行全国大选。是为建
国之大功告成。
此外,为了便于处理纷繁的国家事务,孙中山提出了“权能”的
概念。他说,“国民是主人,就是有权的人,政府是专门家,就是有
能的人。”人民享有的权是政权,政府所享有的权是治权。“国民政
府的官吏,不管他们是大总统是内阁总理、是各部总长,我们都可以
把他们当做汽车夫,或者是当做看门的巡捕,或者是诊病的医生。只
要他们是有本领,忠心为国家做事,我们就应该把国家的大权付托于
他们,不限制他们的行动,事事由他们自由去做,然后国家才可以进
步”。“所以,政治之中,包含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
人民要把这个治权完全交到政府机关之内,使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
全国事务,另一方面,人民应有“充分的政权,管理政府的方法很完
全,便不怕政府的力量太大,不能够管理。”而人民怎样管理政府呢?
就是用四个权: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有了这四个权,
人民便可以直接管理国家的政治。在政府方面,要有五个权:行政权、
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这就是政府的治权,政府用这五
个权来治理国家。孙中山认为,“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
个治权,那才算是一个完全的民权机关。有了这样的政治机关,人民
和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彼此保持
平衡,民权问题才算是有轨道。”另一个孙中山还指出,他所提出的
“权能说”在欧美的政治哲学中是没有的,这是他的一个创举。如果
中国能够实行这个“权能说”,“便可以破天荒地在地球上造成一个
新世界。”
再则,“五权宪法”也是孙中山的一个创举。他说:“我们现在
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
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
个五权分立的政府。象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
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当然,孙中山是人而不是神,因此对于他所倡导的“二次革命”
和“护法战争”及“北伐战争”,各种微词此起彼伏。宋教仁被暗杀
后,当时大部分囯民党议员主张“法律倒袁”
,而孙中山坚决主张
“武力解决”
,并匆忙发起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这次革命,
不仅以失败告终,还使宪政进程中断,更为軍阀割据提供了机遇。
为了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孙中山在1914年把国民党改造成中华
革命党时,明确规定党员必须发誓:“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
服从孙先生……如有二心,甘受极刑。”对此,黄兴等人不但反对,
还与孙中山分道扬镳。而孙中山担任党的总理后,又规定“总理对于
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有最后决定之权”。尽管这些言行,带有专制
主义思想,但在武力革命期间采取军政措施,不仅必要,还能统一思
想,使组织不再松散,而能集中力量让革命取得最大效益,因此无可
厚非。
对于他所提出的“以俄为师”以及“容共”政策,虽是他的失策,
也是他的污点,不过,却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策略。而
孙中山之所以实行“以俄为师”以及“容共”这一政策,一是因为在
革命遇到挫折时,他得不到西方国家的援助,而列宁声称要帮助孙中
山的国民革命,促使孙中山顺势而为,提出“以俄为师”以及“容共”
政策。
二是因为当时革命陷入困惑,对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成功十分艳
羡,对俄共组织上的严格纪律以及以党治国非常赞赏,以至认为这是
有益的经验,对于改进国民党的组织工作与巩固革命大有裨益,因而
提出“以俄为师”。
三是因为孙中山看到西方国家劳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动荡,误
认为俄国革命后,工农大众成为国家主人,可以解决民生问题,因此
不但赞赏俄国革命,还确定“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虽然孙中山在此之前曾强调“要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源,五权宪法
为制度之纲领”,但他并没有认清苏俄扶植中共,是实施其东方路线
的战略安排,也没有认清苏俄策划的“容共”政策不仅是唆使共产党
分裂国民党的策略,还是篡夺国民党党权和国民革命的领导权的“挖
心战术”。
综上所述,尽管孙中山是人而不是神,有不少失误,可是仅观其
一生,其言其行都洋溢着民主主义的精神。他不仅创立三民主义政治
主张,还扩充了分权制衡学说,创建“权能分立”和“五权分立”的
政治思想。如果说他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贡献值得大书特书,那么
他对政治学说作出的重要贡献,不仅值得大书特书,更应付诸实施。
尽管孙中山并没直接参与辛亥革命,可他不但为辛亥革命打下坚
实的基础,还在辛亥革命后为了获得国际支持到处奔波,因此被推举
为临时大总统。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利益,为了人民利益,他没
有把革命成果攫为己有,因而只做了45天的临时大总统,就让位给了
袁世凯,而换来了清皇室逊位,南北媾和,以至不仅避免了一场战乱,
还使辛亥革命这场结束皇权专制的深刻革命成为一次温和的革命,更
使这场革命超过英国的“光荣革命”。袁世凯复辟后,孙中山之所以
要确立个人权威,完全是为了防止革命遭受挫折和流产,而不是为了
做皇帝。在军阀混战的情势下,因为四处碰壁,孙中山在饱受刺激后,
下决心以俄为师,而按照极权主义的原则重造国民党,使软弱的国民
党重新恢复力量。他将国民党武装化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一党
依凭拥有暴力来进行政治独裁,违反了民主共和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不仅是对公民的权利的剥夺,也是一种政治上僭越,还是一种在乱世
采取的权宜之计,而这是最终达到共和秩序不得不经过的必由之路。
为了解决这一在乱世采取的权宜之计带来的悖论,孙中山设计了军政、
训政、宪政,作为建设一个真正民主共和国的三部曲,借此明确提出
在宪政时期还政于民。
尽管中国民主革命之路并非由孙中山一人铺筑,而是由无数仁人
志士齐心用血汗浇筑出来的,可纵观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惟有他能
象征中国民主革命的精神,惟有他能代表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想,惟有
他能胜任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因此他不但成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也
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化身,也成为中国民主思想的灵魂,也成为中国
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伟人!
第三章
一党专制危害深远
如果说孙中山通过极权确立个人权威和重造国民党只是权宜之计,
旨在防止革命遭受挫折和流产,而不是为了做皇帝,那么蒋介石则顺
势将计就计,不仅建立以中国国民党为领导核心的国家体制,还实行
“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一党专制,而毛泽东顺势变本
加厉,不但把一党专制发扬光大,还让自己的独裁统治登峰造极!
当初,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仿效英美议会政党的方式组织起来
的,但在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情况下,孙中山四处碰壁,在饱受刺激
后,终于明白在政治治乱更替的循环中,只有一种由乱至治而重新修
复秩序的逻辑,而这个逻辑就是拥有暴力的武装集团通过逐鹿中原,
由胜利者重新垄断暴力,构建新的政治秩序。因此,孙中山下决心以
俄为师,而按照极权主义的原则既确立个人权威,又重造国民党,使
软弱的国民党重新恢复力量。而他的操作方法一是重造党的意识形态,
提出一个具有号召力的宏大主义;二是建立党军;三是强化领袖和组
织对党员的人身控制。
当然,孙中山通过极权确立个人权威,将国民党改造成一个极权
主义政党时,已认识到这么做所包含的悖论:一方面国民党的三民主
义中,在政治上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要重造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
另一方面在国民党拥有军队和用暴力打下政权后,势必导致党的独裁
和对整个国家的占有。为了解决这一悖论,孙中山设计了军政、训政、
宪政,作为建设一个真正的共和国的三部曲,以借此明确提出在宪政
时期,国民党应还政于民。而这也就是说,孙中山在一个乱世中为了
要重建共和秩序,不得不将国民党武装化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
一党依凭拥有暴力来进行政治独裁,既违反了民主共和的基本精神和
原则,又不仅是对公民的权利的剥夺,也是一种政治上僭越,还是一
种在乱世采取的权宜之计,因而在他看来,这是最终建立民主共和制
度不得不经过的必由之路。
不幸的是,蒋介石顺势将计就计,领导国民党通过北伐打败各路
军阀夺取政权后,不仅建立以中国国民党为领导核心的国家体制,还
实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一党专制,而毛泽东顺势
变本加厉,不但把一党专制发扬光大,还让自己的独裁统治登峰造极!
尽管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都曾是中国的领导人,都曾高举民主的大旗,可都对中国的民主化非
但没有产生积极影响,反而起到极其消极的作用,因此与其说他们是
中国现代历史上的枭雄,不如说是一党专制的缔造者!
一、蒋介石的专制业绩
随着孙中山的病逝,不仅中国民主革命随之夭折,国家也随之陷
入军阀混战的局面,而社会也随之处于混乱失控的状态,经济也随之
濒临崩溃的边缘。
尽管蒋介石领导国民党通过北伐打败各路军阀夺取政权,并根据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表面上开始实施训政,建立以中国国民党为领
导核心的国家体制,然而,由于没有彻底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策,
没有彻底贯彻孙中山五权分立的政治主张,没有彻底落实孙中山设计
的军政、训政、宪政策略,以致在蒋介石统治大陆时期,乱世始终没
有结束,并没从军政、训政过渡到宪政,致使孙中山设计的建设共和
国的方略,落实到现实中则变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党国,以至不仅
实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专制统治,而且,不管是
国家的政治权力,还是大部分的社会资源,都垄断在以蒋介石为首的
小集团手中,结果不但导致中国民主革命夭折,还致使国人深感失望。
诚然,蒋介石不仅背离民主革命,还对人民阳奉阴违,而且其他
方面的所作所为也让人难以恭维,但作为现代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
人物,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
蒋介石于1887年10月31日,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
五岁时先在家接受启蒙,六岁起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接受科举式教育,
而九岁时父亲辞世;1902年到奉化县城应童子试,但未考取。十七岁
入奉化凤麓学堂,学习英文、算术等西学,因传统经史仍占很大比重,
引起学生不满,蒋被推为代表同校方交涉,由于“情态激烈”,几乎
被开除学籍。翌年转学至县城的龙津学堂。过了一年,再转学到宁波
箭金学堂,不到一年返回龙津学堂。
1906年4月,蒋首次东渡日本试图学习军事,因为日清协议,他不
是清政府官方保送,所以不能习军事。虽未能入学,但他结识了陈其
美;同年冬天回国。
1907年夏天,蒋入河北的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因不
守校规被开除。后来,蒋入选官费留日陆军学生,进入日本陆军士官
学校的预备学校东京振武学校就读,但并未从士官学校毕业。不过蒋
对外仍然自称学历为士官学校。
1908年,蒋介石在日本东京就读东京振武学校期间,接触到旨在
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潮,经陈其美介绍加入由孙中山于东京
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开始进行革命运动,当时他所用的是假姓氏中村。
1909年至1911年,蒋到日军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军
阶为二等兵。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蒋潜回上海参加辛亥革命,跟陈其
美在江浙起义,并以先锋指挥官名义率百余人进入浙江,攻打浙江巡
抚衙门。当时清兵多为革命党支持者,以至不攻而下,10月5日便控制
市区,6日抵抗结束,俘虏巡抚增韫。后来,陈其美在上海被推举为沪
军都督,任命蒋为沪军第五团团长,隶属黄郛的第二师。借此机缘,
陈、黄、蒋三人换帖拜把,结为兄弟。
1912年1月,蒋遵照陈其美的命令,刺杀了孙文的异己——曾为
光复会领导人的陶成章。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刺杀
陶成章之后,蒋打算出国暂避风头,便辞去沪军第五团团长,3月赴
日本,一度假装为日本人,改姓为石冈。后又恢复身分,改回蒋氏,
学习德文,并创办《军声》杂志,在该杂志著有多篇文章。蒋在日本
不到一年就归国,回到奉化溪口老家,暂时闲居。当时,袁世凯在南
北议和后依《临时约法》继任总统,并控制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1913年,因国民党在国会议员选举中大胜,而将出任阁揆并依法
组阁领导国会修订《临时约法》的国民党要员宋教仁遇刺身亡,孙中
山见革命以文治不成,便下决心改以武力致之,号召各地护法讨伐袁
世凯。因陈其美担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蒋便随之参与“二次革命”,
于7月在上海攻打江南制造局,可作战不利,败退闸北,被英军缴械,
到8月13日彻底失败。9月,各地讨袁军相继失败,“二次革命”随之
失败。过后,孙中山东渡日本,而陈其美与蒋则躲入租界,因被袁政
府不断追捕,便相继逃往日本。蒋于9月1日抵达长崎。孙中山在日本
召集东渡党员重组中华革命党,1913年10月29日,由张静江做监誓人,
蒋加入中华革命党。至此,蒋第一次单独与孙中山见了面,孙中山令
蒋主持沪宁讨袁军事,并兼任第一路司令,主攻沪西。
1914年,蒋奉命赴哈尔滨考察东三省,并书告孙中山,述说欧战
趋势及倒袁计划。夏天,蒋抵沪从事进攻上海的活动,但因有些疏漏,
遭淞沪镇守使郑汝成侦破,并遭追缉。这次军事行动失败后,蒋又奉
陈其美之召再往日本,当时,听说东北军倾向革命,陈便派蒋由日本
赶赴东三省。
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推翻共和,于燕京(北京)称帝,年号
洪宪,导致各地爆发反袁运动。陈其美回任淞沪司令长官,召蒋回国
相助。蒋不仅协助杨虎攻击“肇和舰”及袭取“应瑞舰”,还参与攻
击上海各官署,但均告失败。1916年初,蒋参与江阴战斗,攻取江阴
要塞,占领五日后退出。5月,陈其美遭袁世凯遣人刺杀身亡,蒋于险
地为之发丧。
1917年,张勋复辟,北洋军阀不承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
中山率海军南下广州,筹组军政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主持“护法”
及“北伐”事宜。蒋介石撰写《对北军作战计划及滇粤两军对于闽浙
单独作战之计划》,受孙中山赞许,后奉孙中山之命留在上海主持党
务军事。
1918年,蒋奉命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拟定第一期、
第二期作战计划书,并在漳州战斗中亲加督战。同年夏天,他辞职返
回上海,不久又奉命赴闽就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同年冬,蒋参与攻
取永泰,随即奉命停战。事后,蒋辞职回沪,并游日本,不久后归国。
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蒋回上海向孙中山陈述留学欧美计划,但
孙中山不同意。同年,孙中山以“中华革命党”为基础,扩大吸收党
员,成立中国国民党,蒋也加入。1920年,蒋又往福建参加作战,陈
炯明想任其为粤军第二军前总指挥官,蒋婉拒之,回乡侍母。随后到
上海股票交易所当经纪人。
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太夫人逝,享年58岁。蒋回乡葬母,孙
中山书“蒋母之墓”刻石建碑,竖于墓前。
1922年,蒋到广西参见孙中山,商决“东征北伐”事宜,建议把
大本营迁到韶州。后因陈炯明与孙中山交恶,阻碍北伐,蒋两难之下
辞去职务。同年6月,孙中山自桂回粤,免去陈炯明职务,致使陈炯
明与孙中山决裂,而炮击广州总统府。孙中山仓促到永丰舰避难,蒋
奉中山“事紧急,盼速来”电召,星夜自沪驰赴广东,在永丰舰上协
同指挥作战56天。8月9日脱险后,蒋随孙中山返回上海,并将经过写
成《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请孙中山作序。后蒋奉命为东路讨贼军
参谋长,到福建整顿各军,伺机攻击陈炯明所属军队。
1923年,孙中山将大本营迁回广州,建立国民革命政府,对抗北
洋政府。当时,大多数列强都不支持孙中山与国民革命军,孙仅获得
表面上对华友好的苏俄支持,无奈顺势而为,以至孙中山在改组国民
党的同时实行“联俄容共”,不但聘请苏俄军事及政治顾问,还力排
众议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
同年9月至11月间,孙派蒋为代表率团赴苏俄考察学习苏维埃的
政治及军事系统。蒋在苏期间,不仅发现苏俄不欲兑现援助革命政府
的承诺并坚持认为蒙古不属于中国,还发现苏俄当局对中国国民革命
没有真切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强分阶级、讲求斗争,他对付革命
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对付革命敌人的策略为更多”,并认为“苏维
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我们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
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蒋自此认定苏俄乃“赤色帝国主义”,
共产主义不适于中国。蒋将其在苏俄3个多月旅行、考察和会谈所得
资料和印象,写成《游俄报告书》,寄奉孙中山。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
官学校,创立国民党党军。孙中山任命蒋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及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蒋
回广州后,对孙中山面陈其对于“国共合作”的意见,而孙中山认为
他对于中俄将来的关系顾虑过甚,不适于当时革命现实环境。蒋因而
力辞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并将筹备处交予廖仲恺后离粤返乡。
同年4月,孙中山再三催促蒋复出。蒋乃重返广州,接受黄埔军
校校长任命。同年冬,革命委员会成立,蒋奉命出任“革命委员会”
全权委员,负责弭平广州商团叛乱。在粤的警备军、工团军、农民自
卫军、飞机队、甲车队、兵工厂卫队、陆军讲武学校、滇军干部学校
都奉命归蒋指挥。1924年末,孙中山离粤北上与段祺瑞筹开国民会议。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燕京病故时,蒋正率黄埔军校学生与
教导团官兵三千人东征,攻下东莞、石龙、平湖、深圳、淡水、平山、
海丰,直捣潮州、汕头、梅县。蒋获悉孙中山逝世后,在军中发哀告
全军将士书,并回广州祭奠孙中山。同月,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
蒋被任为党军司令官。5月,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6月,杨希闵、
刘震寰叛乱,蒋奉兼广州卫戍司令,回师讨叛平之。沙基惨案发生,
蒋忧愤成疾。7月,军事委员会成立,蒋任委员,建议六大革命计划。
8月,廖仲恺遇害,人心激愤,国民党中央组织特别委员会,任蒋为
委员,负责政治军事及警察全权处理廖案,平定时局。黄埔军校第二
期学生毕业后,党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10月,蒋指
挥东征军第二次东征,首战惠州,连战皆胜。12月,凯旋广州。当时
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及军队政治部发展组织,致使国民党内矛盾逐渐
增加。
1926年3月,“黄埔军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蒋仍任
校长。后来,发生中山舰事件,蒋相信这是中国共产党有意策划谋害
自己的阴谋。事变平息后,汪兆铭避嫌离粤。4月,西山会议派在上
海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蒋通电反对,并建议中央请整军
肃党,按期北伐。4月16日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与国民政府委
员联席会议中,蒋介石被推选为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国民党中央
常会决议,委任蒋为中央组织部部长;7月6日中国国民党二届临时全
会,蒋介石当选为“常务委员会主席”,不但成为中国国民党最高领
袖,还是国民党继孙中山之后,第一位真正全面继承其地位的党、政、
军统一最高领导人。国民党中央全体执委及各省市海外党部联席会议
开会决议,迅即出师北伐,并任蒋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联席会议还
决议,中国共产党应造送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册于中央组织部,俾
消减猜疑,共同努力,完成革命,此决议为共产党所拒。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誓师北伐。8月,
北伐军进驻长沙,蒋发表讨吴佩孚宣言,督令各军进攻,先后大战于
汀泗桥、贺胜桥,都取得胜利。9月,蒋督攻汉口、汉阳;围攻武昌
等战役,赣战告急时,蒋亲临面授攻城机宜后,移师入赣督师,令潮
汕部队进攻闽省。攻下闽浙后,接着在武昌战斗中,击败刘玉春、陈
嘉谟等,至此吴佩孚在武汉军力全部消灭。蒋令入闽部队在攻破周荫
人主力后赴赣参战,先后攻下樟树、丰城、建昌、德安、永修、抚州。
孙传芳向蒋求和,但蒋拒绝。11月,攻克九江,南昌守军负隅顽抗,
蒋亲临督战而克之,孙传芳在江西军力被他消灭。蒋通电各省促人民
自决,先后攻下漳州、泉州,福建平。12月,阎锡山加入国民革命军。
1927年1月,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成立。政府会议决议中央党部与政府
暂驻南昌,在鄂各“左派”委员在苏俄顾问支持下对此坚持反对,蒋
努力斡旋,赴牯岭邀各中委会晤,消弭隔阂。九江英兵残杀国人,蒋
建议对外方针,以和平不辱国格为主,并提请任命阎锡山为国民革命
军北路总司令。当时,苏联顾问鲍罗廷及中共决议“迎汪复职,以与
蒋分权”,同时攻击蒋为“新军阀”。国民政府自粤迁鄂后,汪兆铭
出任国民政府主席。
1927年3月,在攻下杭州、苏州后,武汉政府通过《统一党的领
导机关决议案》,突然免除蒋介石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位外的一切
重要公职。对此蒋在南昌发表《告黄埔同学书》,表明不接受该决议。
北伐军继而攻下上海、南京。入南京时一些北伐军违纪士兵挑衅英人,
杀害外侨,英美军舰以此为理由炮击南京,导致“南京事件”。蒋电
令阻止事态扩大,静候政府以外交方式解决。在蔡元培等国民党元老
举发“共党破坏革命,危害国本之逆谋”后,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
决议通过“非常紧急处置案”。
1927年4月国民党攻占上海,蒋介石下令进行“清党”(清除国
民党内有共产党身分的党员),于4月12日发动四·一二清共事件,
不但解散上海总工会等组织,还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党员,自此蒋与共
产党决裂。
就蒋介石“清党”展开来说,由于国共两党从根本上讲并不存在
合作的基础,一个奉行三民主义,另一个笃行共产主义;一个搞国民
革命,另一个搞阶级革命;一个对有产者实行节制政策,另一个是要
剥夺与消灭所有的有产者,所以蒋介石1927年在《谁是新中国》上写
道:“我们国民党是本着三民主义、建国方略来革命的,完全承认个
人的私有财产;共产党是要取消私有财产的,两党不同的最大一点就
在于此。”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共产党参加国民党之后,不仅其
势力迅速渗透,还蚕食国民党,即所谓“争取革命的领导权”。这个
矛盾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所提出并通过的《整理党务案》
已有明显的反映。《党务案》规定,共产党员对于三民主义,尤不准
其有批评与怀疑之行动;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一切秘密团体及一切秘
密行动,完全取消,对党员的一切训令及其策略,应通知国民党最高
干部;共产党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之人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在此之前,国民党中央的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农民部和外事部,
全部为共产党员;其余四个部(青年部、工人部、商业部、妇女部)
的日常工作也多为共产党员的秘书负责。可见,国民党的党权已基本
上为共产党所篡夺。根据党务案,谭平山、林祖涵、毛泽东、沈雁冰、
彭湃、彭泽
等辞去了所任部长、秘书的职务。
通过《党务案》后,国共矛盾并未平息。此时,正是蒋介石挥师
北伐之际。苏俄顾问鲍罗廷策动武汉国民党突然宣布成立“部分国民
党中央委员和国府委员联席会议”(1926年12月13日),并执行最高
权力。在中共“迎汪复职,以与蒋分权”(实际上是“拥汪倒蒋”)
的策划下,汪精卫赴武汉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并于1927年4月2日,
在鲍罗廷的指挥下,武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作出免除蒋介石国民革
命军总司令职务的决议。此决定在于达到篡夺党权和终止北伐的双重
目的。在北伐面临断炊,党国面临分裂之际,蒋介石除了“清党”已
无退路。另外,在此期间,中共在上海组织三次工人武装暴动,企图
建立“上海市民政府”,使蒋介石失去江浙财力的支撑。再则,中共
还在南方一些乡村发动农民暴动,建立农村政权,从城市到乡村形成
与国民政府对抗的局面。所以,清党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取缔为中共
所操纵的工会与农会组织。
1927年4月17日,国民党中央宣布撤销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总司
令职务,并开除党籍。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组
织政府,发表《告民众书》。4月21日,军委会自粤迁南京办公,蒋
介石发表《告全体将士书》。
1927年5月,蒋继续北伐,分全军为三路进攻。同时,组织清党
委员会,在全国各省厉行“清党”,将中共党员从各级政府及军队中
清除及刑决或刑拘。北伐军先后克复扬州、泰州、滁州、蚌埠,郑州、
许昌。在清江浦克复后,孙传芳通电下野。蒋抵徐州,冯玉祥来会,
举行徐州会议,决定联名通电北伐,并由冯劝请武汉政府克期取消。
张宗昌派员来谈输诚。云南易帜。四川刘湘通电归附。蒋奉命为国民
政府军事委员。8月,北伐军反攻徐州失利,蒋下令退却,并电呈国府,
自请处分。当时,宁汉分裂越来越厉害,蒋为了避免成为目标,发表
下野宣言,辞去各职,回乡扫墓。南京成立特别委员会,并改组国民
政府。
1927年7月武汉汪精卫政府获悉共产党夺取武汉政府权力的策略
后,便决定取缔共产党,至此国民党与共产党正式决裂。
1928年1月4日,蒋介石复职担任北伐全军总司令。电告冯、阎及
各将领准备北伐。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推蒋为军事委员会主席。
2月9日,蒋带病渡江视察前线,不胜劳苦。蒋15日,赴开封与冯玉祥
面决北伐大计,中政会决议蒋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为第二集
团军总司令,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并统归蒋指挥。3月,蒋
赴杭检阅,过沪会商财政,迭令白崇禧早定湘局,合力北伐。军官团
开学,蒋以团长亲临主持。蒋对日本记者坦白讲演,盼日勿妨碍中国
国民革命之进行。部署军事毕,蒋于31日渡江北伐。4月,北伐军进驻
徐州,蒋手撰誓师词,令驻两湖各军加入北伐,编入第四集团军,任
李宗仁为第四集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所向披靡,连克郯城、台儿庄、
郓城、韩庄、临城、枣庄。第三军团在鱼台失利,蒋电令各军赴援。
张宗昌下总退却令,惟孙传芳纠集余部尚图顽抗。下旬,迭克锯野、
嘉祥,经西关克济宁、滕县、界河、鱼台、汶上、邹县、大名。
1928年5月,日本试图阻碍中国统一,以“护侨”为名出兵山东。
蒋一面与日交涉,一面委任朱培德为前敌总指挥,积极北进。蒋亲赴
界河督攻兖州,攻克宁阳、兖州、曲阜、金乡、莱芜、平阴、泰安、
肥城后赴泰安,督攻济南,并决定济南克复后,即渡河追击,不让日
本阻碍北伐军行进。5月1日,北伐军攻克济南。日军阻碍北伐军,造
成五三惨案,国民政府外交特派员蔡公时遇害。3日至5日,日军在济
垣滋扰挑衅,向北伐军袭击,蒋严戒北伐军勿予还击,并严令入济南
部队,于三日夜退出城郊;并派员与日军师团长福田协商约束部队,
但无果而终。日军仍继续放枪发炮,并引导张宗昌用飞机轰炸北伐军
司令部,蒋为完成北伐,忍辱没有计较,限令北伐军星夜渡河,仅饬
留李延年步兵团驻守。日本阻碍北伐之阴谋于是粉碎。6日,蒋继续
提兵北进,并吁召汪、胡回国,又切告奉系“早日觉悟”。在连克平
阴、禹城、石家庄、临沂、德州、定县、张家口后,蒋进驻石家庄督
师,克复保定。6月,张作霖出关,于皇姑屯被日军预埋炸药炸死。
攻下平津后,蒋介石回京提请解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中央
挽留。蒋呈请设裁兵善后委员会,并迭电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
李济深征求意见,以期协调一致,实施裁兵。7月,蒋赴燕京,祭奠
总理孙中山,又到南口追悼阵亡将士,发表整军意见及裁兵方案,并
决定由第一集团军率先裁编。8月,蒋主持举行北伐全军阵亡将士追
悼会。筹开五中全会时纠纷迭起,蒋赴沪斡旋,终于开幕,决议开始
训政,推行建设等要案。全会通过国民政府之组织,并推蒋任国民政
府主席。
1928年10月10日,蒋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五院组织成立。蒋发表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施政宣言。成立法制局。设置外交研究委员会,研
究废止不平等条约的步骤。宣告关税自主。11月,制定国玺,实施禁
烟。蒋出巡苏、鲁、皖各地,检阅军队,并考察地方政教及民生利病。
美国首先承认关税自主,各邦交国均赞同,仅日本极力反对。12月,
统辖中国东北的奉系张学良宣布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红旗,史称东北
易帜,通电遵从中央号令,国民政府宣布统一。
北伐完成后,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掌控全中国,但各省实力派军
人各怀异志,中央政府对边远省份的影响力很弱。1929年,蒋介石召
开编遣会议裁军,冯玉祥、阎锡山、陈济棠与李宗仁等不满自己的军
队被削弱,便拥汪兆铭为首在北平另立中央,不仅导致中原大战,还
导致二十多万人员伤亡。当张学良带兵入关支持蒋后,冯阎及桂系的
军事反蒋同盟即告瓦解。
1931年,国民会议在京召开,宣布训政时期约法,发表《废除不
平等条约宣言》。反对召开国民会议的胡汉民则在粤成立“军政府”,
胡汪联合反蒋,粤桂等省不仅处于半独立状态,还处在同南京政府交
战的边缘。与此同时,蒋还要对付中共在赣、湘等省的“武装起义”,
他在1931年5月12日向国民会议提出《剿灭赤匪报告案》,表示中国
当时最大的祸患就是共产党。
1931年4月底,粤方即国民党四个监察委员邓泽如、林森、萧佛成、
古应芬发表通电,以蒋非法扣留胡汉民为由,公开弹劾蒋,并例举了
他种种独裁事实。5月27日,反蒋的胡汉民派、汪精卫派、孙科派、
西山会议派和两广军人陈济棠、李宗仁等会集一堂,联合在广州召开
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同时成立国民政府,与蒋的南京政府相对
峙,形成宁粤分裂局面。
1931年7月23日,蒋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以“攘
外亦须安内”为旨,表明以外交折冲,先延缓日本的武力攻势,并具
文表达抗日决心,指出“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
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犯沈阳,侵占东三省,正在南方剿共的
蒋介石闻讯后,旋即电令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
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
中正。”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导致满洲国傀儡政
权建立。蒋委员长书立遗嘱,决心抗日,即回南京筹商御侮救国之计。
同时,中共趁机加快发展,在湘赣等地建立起多个“中央苏区”,
并不断扩大,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致使国民政府面临“北有日军、南有共军,交相呼应,同时进逼”的
危局。各地军人也各自为政,不听中央调遣,山东韩复矩与刘珍年、
陕西杨虎城与马青苑、四川刘湘与刘文辉,各起冲突,蒋费尽心机,
居中调停。
1931年10月12日,蒋在南京召开国民党四大,指出“此次大会两
个最重大的使命就是:一、团结内部;二、抵御外侮”。18日,胡汉
民、孙科在广州召开另一个国民党四大,要求“蒋必须下野”。12月
7日,汪精卫在上海召开第三个国民党四大,指责广州“不体谅共赴国
难的退让精神”。同月国民党中央电邀粤方、沪方中央委员来南京举
行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但粤方坚持蒋必须下野,否则不去南京参加
会议。12月15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在南京中央党部召开临时会议,
蒋向全国发表辞职通电。自蒋下野后,各地中委纷纷入京,22日,国
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召开。至此,蒋、胡、汪三派表面上实现了统一。
1932年1月,日军进占锦州,蒋发表“独立外交”演讲,痛切指
出宣战之弊害。1月28日,日军侵入淞沪,第十九路军就地顽强抵抗,
导致“一二八战事”爆发。蒋以辞职在野之身,密电各军积极准备抗
日。蒋密令何应钦指挥第十九路军作战,并密令张治中率第八十七与
第八十八两师加入淞沪抗战。1月29日,国民党召开临时中政会,作
出重要决议,在国民政府下设军事委员会,推蒋中正、冯玉祥、张学
良、阎锡山、李宗仁等11人为委员,使蒋再一次重返政坛。
3月,四
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开会,决议再任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新负责
中国政事。
1933年1月,日军攻破榆关,中共则在江西扩张。蒋介石筹划应
付日军、共军呼应夹击之策,决定“对外积极准备,对内加紧剿共”。
1934年,蒋亲自指挥对“中央苏区”清剿,拥有优势兵力且得到德国
军事顾问相助的国军采取步步为营战法,加上中共内部出现了军事路
线错误,导致红军主力被击溃,被迫放弃江西“中央苏区”和其他南
方根据地。中央军借追击红军之机,进入了处于半独立状态的西南各
省军阀地盘,国民政府势力自此进入云贵及四川,蒋恩威并施,使西
南各军阀难以再与中央相抗,而将西南平定。至此,蒋形式上统一了
中国本部。
1935年8月21日,蒋在日记中对日本侵华最终失败之走势做超前
预判,总七点:“(一)对中国思不战而屈。(二)对华只能威胁分
化,制造土匪汉奸,使之扰乱,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国。(三)
最后用兵进攻。(四)中国抵抗。(五)受国际干涉引起世界大战。
(六)倭国内乱革命。(七)倭寇失败当在十年之内。”
1936年6月,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谋打抗日旗号组“国民革
命抗日救国军”,带兵入湘。蒋命国军星夜出动,阻叛军于衡阳以南。
同月,创办所得税,筹设农本局,计划铁路与公路联络办法。7月,广
东空军在蒋收买下投奔国民政府,粤将余汉谋等通电拥护统一,反对
陈济棠、李宗仁武力割据。同月,国民党二中全会开会,蒋讲演统一
救国之必要,并提《组织国防会议案》。全会决议撤销西南执行部与
政委会,并改任两广军事长官。陈济棠辞职下野,粤局平定。同月,
蒋布置绥远攻势防御。8月,调整滇省军事,改组黔省政府。蒋莅广州,
先处理粤省军事政治,后又劝导桂省服从中央,同时严令国军在江西
附近各部不得与桂省启衅,又命国军退后五十里,以示诚意。同月,
粤汉铁路通车。不久,桂军事当局李宗仁接受中央新任命,桂局大定。
1936年8月,日本对华提出五条件,蒋回京商决对策,电告各省作
对日交涉破裂之准备,令各省编练壮丁。10月,对日反提五条件,表
示抗日决心;检阅全国童子军;巡视豫、陕,驻节洛阳,督剿残共。
11月,蒋派陈诚入晋主持绥防。莅太原,督攻蒙古并夺回百灵庙。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在多方调节下,西安事变才得到和平解决,
而中共借此不仅躲过灭顶之灾,还借此不断发展壮大。
1937年,蒋在主要沿海城市被占领,经济和财政不断告急情况下,
顶住政府内部求和派的压力,投入百余万国民革命军坚持抗战,尽全
力阻止日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1942年10月初,蒋敦促美国率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
10月9日,美英两国通知蒋,愿与中国谈判缔结新约。11月,信仰基
督教、受美式教育、持美国南方口音的蒋夫人宋美龄应美国总统罗斯
福夫妇之邀,前往访问,并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受到热烈欢迎。
美国朝野普遍认为蒋及其国民政府是中国民主化之希望所在。虽然蒋
在中国推行的训政与美式民主有很大差距,但由于同为同盟国盟友,
当时美国政府、国会、一般民众对蒋颇有好感;而此时中国抵御日本
的战果获列强正视与钦佩,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签订“平等新约”,随后各国陆续
与中国重定新约,使危害中国百年的不平等条约自此废除。陶希圣著
《中国之命运》并以蒋名义发表,叙述不平等条约由来、国民革命奋
斗过程、与今后国民努力方向。8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10月,
蒋继任国府主席,与美英苏联合发表“四强宣言”,共同担负战后国
际和平安全责任。11月18日,蒋偕同夫人前往埃及参与开罗会议,主
张“所有日本窃夺之中国一切土地,如满洲、台湾、澎湖,均应由中
华民国恢复之”,“日本之国体待战后由日本人民自行决定”及“扶
助朝鲜与安南独立”,并对美总统罗斯福表明:“中国对泰国、缅甸、
越南等,没有领土野心”,“战后中国不派兵占领日本本土,而由美
国独自占领”,以免苏俄派兵进驻日本本土。会后中美英三国共同发
表“开罗宣言”。
1944年春,日军秘密与苏俄妥协,自东北调动五十万兵力,发动
“一号作战”,趁国军精锐部队调往缅甸作战之际,展开猛烈进攻。
蒋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两个月内应征
超过十五万人。12月初,日军攻陷贵州独山,四川岌岌可危,所幸数
日后收复独山,局势恢复稳定。
1945年7月26日,中华民国再与列强共同对世界发表波茨坦宣言。
同年8月,日本广岛、长崎连遭美原子弹轰炸,苏军随即以“联合国
军队”名义,南下中国东北。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
24日,蒋代表中华民国签署联合国宪章。9月2日,日本正式向中、美、
英、苏等同盟国递上降书,抗日结束。9月4日,蒋发表《抗战胜利告
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书》
,在参考一战后各国对德国的惩罚措施,
致德国人民倍感羞辱而成为二战导引因素之一之下,决定不对日本采
取报复性赔偿的举措,并劝勉国人不念旧恶,与人为善。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蒋介石回南京主持政事。后
往沦陷十四年的东北。10月21日,蒋偕同夫人飞抵台北,参加台北中
山堂举行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大会。同年11月15日,在共产党缺席、
国大代表总数仍达法定人数情况下,制宪国民大会在首都南京召开,
11月28日国府主席蒋中正向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由大会
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12月25日,三读通过,于当天闭幕式中由大会
主席递交蒋。1947年元旦,中华民国宪法颁布。11月,选举行宪后的
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2月25日,宪法正式施行,中华民国进入宪政
时期。
为了政治民生稳定,也为了避免内战扩大,国民政府在美国调停
下与中共签署《双十协定》。蒋介石首倡“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
之主张,并与中共以党对党的名义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
大业并达成了建设和平统一民主团结的新中国的政协决议。但是事与
愿违,代表国府前往战时沦陷区接收的大员不仅腐败,还在各地激起
民怨,致使高层对民意的掌握脱离实际,而与共军的冲突日趋白热化。
1947年国民政府因东北战略的失误,导致战事失控,致使蒋介石
宣布“动员戡乱”(抗共护国战争),引起中共所称之解放战争全面
爆发。对此士农工商大失所望,而国府的国内外布局已面临全面瓦解。
1948年12月,蒋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储安平创办的上海《观察》
杂志,还逮捕《观察》工作人员,导致近代史上著名的
“《观察》
事件”。之后,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先驱之一,“五四”运动的领导
人之一,著名“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亲自出面,多方奔走以自己的
影响力给当局施压。直到他在1949年2月亲自担保,才使数位《观察》
进步人士出狱。《观察》是宣传“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当
时中国民主运动的一面重要旗帜。《观察》的被查封,标志近代中国
自由主义啼鸣至此停息。
1949年1月10日,蒋派其子蒋经国前往上海会见中央银行总裁俞
鸿钧,将中央银行所存的美金和黄金转到台湾存放。1月11日,蒋致
电陈诚,指明治台六点方针。随后,蒋指示陈诚在台湾实施三七五减
租,并视情况在台湾发布戒严令。1月21日蒋发布“引退文告”,由
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理总统,与共产党进行和谈。 8月,美国政府发表
《对华关系白皮书》,为美对华政策彻底失败辩护,并严厉批评蒋。
8月3日,蒋访问韩国,与韩国总统李承晚发表联合声明,组织“反共
联盟”。蒋在台湾草山(阳明山)成立总裁办公室,随后成立革命实
践研究院训练干部,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要员、国大代表、学者专家及
国军各部陆续撤往台湾。10月,国军于金门迎击‘中共解放军’获胜,
史称“金门战役”。12月5日,代总统李宗仁托病自香港远走美国。
蒋协助国府迁台湾后,飞往重庆、成都指挥最后抵抗。12月10日,中
共军逼进成都,蒋父子乘军机飞往台湾,从此,蒋未再踏足大陆。
到台湾后,蒋最大的愿望是反攻大陆,对反攻大陆一直抱有期望。
他一度认为韩战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国民党在美苏交战下可反攻
大陆,但韩战在斯大林死后就很快结束,美苏关系得到缓和,以致美
国不支持他反攻。八二三炮战时,美国政府曾要求中华民国政府放弃
金门,声称金门、马祖列岛并不在《中美共同防御条约》防御义务中,
而这要求被蒋拒绝,并表明就算只用中华民国国军的力量,也要坚守
金马。尽管国民党军队不断发起小规模反攻,但都败多胜少。
1952年4月28日,中华民国与日本签订中日和约,12月2日与美国
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为台湾建立了军事安全保障,随后展开了各
项改革、建设台湾的措施,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实行“三七五减租”
改善租佃制度,“公地放领”将公有土地移转为现耕农民所有,“耕
者有其田”征收放领私有耕地,创设自耕农户,使台湾农村复兴,并
实施“平均地权”规定地价,照价征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而其
所得用来扩大社会福利建设,促使农村劳力和资本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实现了孙中山建国大纲“平均地权”的理想。
此外,还包括地方自治:制定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
使各县市以下各级政府首长与民意代表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还包
括国民教育: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扩展高等教育,建立技职教育
体系。再则,不但发展各项经济建设,扩大社会福利建设,兴建国民
住宅,办理低息贷款,鼓励外贸、私人投资,还维护与发扬中华传统
文化,整理保护文化遗产。
1958年中华民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对外宣称恢复大陆人民
之自由的主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但蒋介石仍继续积
极主持极为机密的国光计划。当六十年代中期大陆研发出原子弹后,
虽然军事反攻大陆的可能不复存在,但蒋仍坚持中华民国是中国唯一
合法政府,对包括外蒙古在内中国全部领土拥有主权。
综观蒋介石的一生,尽管他领导中国国民党北伐,不但扫除北洋
军阀,结束了军阀割据和南北分裂的局面,还重建了中华民国;尽管
他生前采取诸多的独裁措施乃着眼于当时的背景,在处于内忧外患的
情况下作出的选择,但他既没签署卖国条约,又给不同的政党、独立
的社会团体、自由的媒体及经济组织的生存留下了不小的空间;尽管
他1951年至1967年在台湾统治期间由于容纳、未全面封杀地方首长与
议员的选举,而奠定了中华民国民主化的基础,可由于没有彻底实行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策,没有彻底贯彻孙中山五权分立的政治主张,
没有彻底落实孙中山设计的军政、训政、宪政策略,结果导致中国没
能挣脱暴力革命与专制回归的宿命,没能冲破专制的封锁,没能拆除
党国的牢笼,以至于没能铺筑中国民主共和之路,从而致使中国丧失
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发展机遇,致使中华民族失去了一个又一个腾飞机
会,致使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饱尝贫穷落后,饱尝磨难屈辱,饱尝艰
难困苦!
二、毛泽东的独裁成就
与其说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不如说是中国人民前所未有
的大克星;与其说毛泽东让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不如说让中国人民都
沦为奴仆;与其说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如说让中国人民爬
得更艰难了!
由于他不仅用“共产”的虚幻理想,用“新民主主义”的旗号,
用他玩弄于股掌间的“人民共和国”,将几代中国人成功地变成誓死
捍卫他个人的卫兵,还以“人民民主专政”的诱饵,还以“人民是国
家的主人”的幌子,还以“为人民服务”的名义,借独裁发动了全面
剥夺公民权利而将所有中国人变为党的财产和工具的斗争,致使国家
的运作不受任何的法度和规则的约束,而全凭毛泽东用他随心所欲的
最高指示来驾驭,以致毛泽东成就了自己“千古一帝”的辉煌伟业,
而全体中国人民则在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幻觉中,被愚弄得晕头
转向,被剥夺得一无所有,被折磨得体无完肤!
可悲的是,对于毛泽东的人格,对于毛泽东的品行,对于毛泽东
的倒行逆施,至今还有些信徒执迷不悟,以致还把他视若神明,因此
有必要摘掉毛泽东头上的光环,有必要抹去毛泽东脸上的浓妆,有必
要刮去毛泽东身上的金粉,既力争把他还原,也力争还原他的权极统
治,以便不仅认清他的独裁面目,也看清他的暴君风貌。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他父亲毛
贻昌是富裕农民,而母亲文七妹则是普通农村妇女。毛8岁入私塾读书,
接受儒家的传统教育。13岁后,他辍学回家与长工们一起种田。16岁
时请亲戚说动父亲允许他去“洋学堂”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上学,在
那里他接触到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改良思想。
1911年,毛泽东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当他在革命党报纸上
看到黄花岗起义的新闻后,在学校张贴文章支持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并带头剪掉辫子。武昌起义爆发后,长沙革命党起义响应,毛泽东投
入革命军,成为湖南新军的一名士兵。
1912年2月清帝退位,毛泽东认为自己参军目的已实现,便退伍
回长沙继续求学。3月,毛泽东考取湖南公立高等商业学校,但一个
月后退学,随即毛以第一名考入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半年后毛
觉得课程少而又规则繁琐,便退学在省立图书馆自学西方政治和科学
的经典著作。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不收学费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1914年2
月,随该校并入省立第一师范,1918年6月毕业。毕业前夕他同蔡和
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1919年9月13日,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发表文章,主张湖南
自治,呼吁“湖南的事应由全体湖南人民自决之”。1920年,毛泽东
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同年冬,与杨昌济之女杨开慧结婚。
1921年7月,毛泽东与何叔衡一起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学习小组赴
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刘仁静一起担任会议书
记员。1921年8月,毛回到湖南后,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立为湖
南建党据点之一,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1922年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担任书记职务。
其实,中共党组织的建立是俄共在远东的一个战略安排,借此既
遏制日本和西方国家在华的势力,又能保障苏俄的安全。从此,俄国
人把一条腿伸进了中国,不但给新生的中共大量卢布,还直接插手中
共的各项事务;不但使中共成为第三国际的一个支部,还使中共成为
俄共的一个附属党,更使中共一切活动与决策都得听从共产国际和俄
共的指令。为此,俄共还不断派遣顾问,对中共进行监督与指导,使
苏俄得以推行红色殖民主义。因此,中共一大党纲既是一个马列化的
纲领,也是苏俄推行红色殖民主义的具体表现,从此使马列主义成为
中共的指导思想。
1923年6月,毛泽东以湘区代表身分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
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这次大会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
的形式进行国共合作。
1924年1月,毛泽东到广州代表湖南的国民党组织出席中国国民
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被
派往上海继续帮助国民党做组织工作,他在中共党内的职务是组织部
长,同时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而到广州后,担
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不仅主编《政治周报》,还主办第六
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
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
思想。
1926年11月,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国共合作全面
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
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
补委员。会后,他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
根据地。
1928年,毛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
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
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等文章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28年5月,与贺子珍结婚
。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上,毛泽
东再次当选前委书记,古田会议明确了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党对军
队的绝对领导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的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毛任总政治委员。1930年
11月14日,夫人杨开慧就义于长沙
。
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毛泽东与朱德等领导红军反击国民政府
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并取得胜利。
1931年,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要在中国革命成熟的地区成立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全国最有影响,所以在上
海的中共中央决定,在井冈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在瑞金
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是毛泽东第一次
被称呼为“毛主席”。
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
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
“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在党
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结果导致第五次反
“围剿”战争失败。
1934年10月1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中革军委、红
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主力红军组
成野战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拉开了万里逃亡的序幕。
在逃亡的路上,毛泽东利用张闻天和王稼祥等人,逐渐夺回一些
权力,因此在1934年12月11日的通道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放弃和红二、
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主张向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方向前进。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强渡乌江,7日占领了遵义。
1935年1月15日—1月17日,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委、军事三人团成员(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
最后负总责的仍是周恩来),进入中共最高层,重新取得军事前敌指
挥权。经过一年多的逃亡,毛泽东带领已不足一万人的红军来到陕北,
从此以延安为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1936年12月7日,统一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保安县组成,
毛泽东任军委主席。1937年7、8月,毛泽东在延安抗大讲授马克思主
义哲学,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为逼迫
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后,苏俄报刊
痛斥张学良“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抓蒋介石是适应日本的要求”。
如果按中共给张学良的电示,对蒋“诛之为上”,中国即陷入内乱之
灾,日军便可长驱直入,吞并中国,接着便可腾出手来进攻苏俄。在
莫斯科的压力下,张学良与中共才不得已释放了蒋介石,使西安事变
得以和平解决。
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坐山观虎斗,竟提出“一分抗战,二分
应付,七分发展”的方针,利用国民党抗御日寇之际,积极发展自己
的武装力量和势力范围,不断发动群众壮大自己,不断扩大自己的根
据地。
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陆续发表了《论持久战》、
《〈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
1942年,毛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
使全党进一步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基本方向。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渡过了
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
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
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
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
的愿望,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1946年内战爆发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
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
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
战略进攻,在中共中央1947年12月会议的讲话中总结了解放军长期作
战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
导下,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
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
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
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
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
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主持制定
具有宪法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当选为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
会议之后,同全体委员登上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在典礼上,毛泽东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
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
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0至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
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
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
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
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
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
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
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
会生产力。
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
质矛盾的学说。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
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
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
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
在会议后期发动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
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
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
的“左”的错误。
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
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
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的观点。
1963至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
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50年代开始,他
为了争夺共产国际的领导权,为了进一步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不惜
率领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
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由此拉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两次会议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
决定》,对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和所谓
“刘少奇、邓小平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批判,煽动红卫兵在全国范
围内进行“大串连”,让他们把中央文革的旨意带到各地,引发各地
的动乱,使地方党组织陷于瘫痪。
1967年1月6日,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
等造反组织在江青、陈伯达、张春桥等策动下召开“打倒上海市委大
会”,夺了上海市委的权,1月8日,毛泽东表示支持并号召夺权。
1967年1月至2月间,在中央召开的不同会议上,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表示强烈不满,对林彪、江青一
伙诬陷迫害老干部、乱党、乱军的罪恶活动进行斗争,毛泽东批评了
参与斗争的老同志,二月抗争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1968年10月,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决定把刘少奇永远开
除出党,宣告“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1971年9月,林彪集团的反革命政变被粉碎后,周恩来在毛泽东
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
施,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
1974年1月初,江青、王洪文提出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得到
毛泽东的批准。江青一伙借机把矛头指向周恩来,以实现其篡党夺权
的阴谋。毛泽东及时发现江青等人的阴谋,对他们作了严厉批评,宣
布他们是“四人帮”。11月,毛泽东在长沙批评王洪文,决定邓小平
等人进入国务院。
1975年,毛泽东发起了批判宋江运动,同年11月发动批邓、反击
右倾翻案风。
1976年9月9日凌晨0时10分,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
主席、全国政协名誉主席的毛泽东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中央人民
广播电台同日下午4时以“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的形式公布
这个消息。毛泽东是继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
德后,第三个于同年去世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9月18日在天安门
广场,举行最高规格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
大会由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主持,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
理华国锋致悼词,全国各地同时举办相关的追悼活动。
1976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永久保留毛泽东遗体,并在
天安门广场中央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在纪念堂竣工前,遗体暂时保留
在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后,于1977年9月转移至
纪念堂,对外开放,截止目前遗体仍旧保存。
综观毛泽东的一生,从他加入共产党起,先用马列主义蛊惑民众,
并用无产阶级革命煽动百姓,还以“打土豪分田地”的诱饵,诱使广
大农民上当受骗,然后借着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通过武装斗争与
国民党军队周旋。而在濒临灭亡之际,毛泽东采用阴谋的手段,在逃
亡途中,利用张闻天和王稼祥夺取中共领导权,率领不足一万人的红
军到陕北后,顺势充分利用日本侵略中国的机会,打着抗日救国的幌
子,借助西安事变,接受国民政府招安收编,以至于不但生存下来,
还不断扩充武装力量,不断扩展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内战
打下坚实的基础。抗战结束后,毛泽东又打着新民主主义的旗号招摇
撞骗,并用土地革命和其他激励措施等笼络收买人心,最终骗取广大
民众支持,取得内战胜利而夺取国家政权。
在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夕,毛泽东不但高调宣称“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还高调宣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更高调宣称
“人民民主专政”,可事实证明建立的并不是人民共和国,而是一党
专政的党国,因此,毛泽东不仅欺骗了中国百姓,也欺骗了整个国际
社会,非但没让中国人民站起来,非但没让中国百姓成为国家的主人,
非但没让中国民众尝到共和国的味道,反而致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
热之中,只能在专制的压迫下忍辱爬行,只能在专制的压迫下当轿夫
做奴仆,只能在专制的压迫下一次又一次蒙受政治蹂躏,一次又一次
饱尝政治苦果;一次又一次遭受政治愚弄,一次又一次体会政治虐待;
一次又一次参演政治悲剧,一次又一次尝遍政治磨难!
尽管蒋介石以激进的措施推行独裁统治,但既没签署卖国条约,
又给不同的政党、独立的社会团体、自由的媒体和经济组织的生存留
下了不小的空间。而毛泽东领导共产党以更激进的社会改革理念为号
召,加上比国民党更为严密的领袖和组织对加入者的绝对控制,以致
在一个大多数人陷入贫困和破产的乱世中,共产党显示出了比国民党
更强的战斗力,最后以上千万人的生命为代价,终于用自己的独裁取
代了蒋介石独裁统治,以至于不仅签署卖国条约,也取消一切独立的
政治、社会组织和媒体,还通过“三大改造”等,既灭除了中国社会
中一切自由的经济组织,又彻底剥夺了中国人自由结社的权利;结果
非但没让中国百姓当家做主,反而变本加厉地通过独裁对公民的权利
进行史无前例的剥夺。
首先,毛泽东领导共产党签署卖国条约。1949年周恩来通过签署
中苏友好条约,不但向苏俄割让大片国地,也割让外蒙古而承认其独
立,还承认早前清政府签署的不平等卖国条约。而条约包括:1、中华
人民共和国无条件承认外蒙古独立。2、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海参威
(包括海参威所辖郊区)是苏联固有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乌苏里
江江北64屯为苏联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图门江出海口是苏联主
权;新疆北郊是苏联领土。3、中华人民共和国停止1945年以来南京
政府所有索土要求。承认清朝政府1850年以来所有领土条约。4、乌
苏里江江域北三分之二属于苏联主权,南三分之一属于中国主权。5、
苏联政府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领土的声明。6、双方同盟一致反
对国民党,及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
其次,毛泽东领导共产党肆意践踏公民生命权。中共建政之初,
全国各地与欢庆锣鼓声同时响起的还有此起彼伏的枪杀声。1950年6
月30日颁发了《土改法》,实行“和平土改”。可是,至12月毛泽东
突然推翻《土改法》,下达“反对和平土改”的指示,使毛的“土改”
在全国农村如火如荼地铺开,导致全国各地不仅对地主,也对富农乱
捕、乱打、乱杀,可以说“村村流血,户户斗争”。1950年10月10日
中共中央发布了“镇反”指示,强调“严厉制裁”,开展大张旗鼓的
“镇反”运动,但未提出严惩标准。指示要求依照政务院公布的惩治
反革命条例加以镇压,而此时政务院却未有条例公布。1951年,毛批
示,“在农村,杀反革命,一般应超过人口比例千分之一……在城市
一般应少于千分之一。”
不论是土改杀地主斗富农,还是镇反,都是在没有司法程序的情
况下进行的,想抓就抓,想杀就杀。据1954年1月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
报告,镇反以来,全国共捕262万余人,共杀反革命分子71万2千余人。
所杀人数已达到全国5亿人口的千分之一点二四的水平,超出了毛泽东
当初设想的千分之一的水平。而实际遇害人数(包括国民党县长以下
至地方甲长的公教人员及地主分子)至少在500万人以上。1953年的
“肃反”运动中,也至少有21300余人被处死,4300余人自杀或失踪。
这种非人道的屠杀,不限于中共建政之初。到了“文革”期间,打人、
杀人之风更是风靡全国,其中,北京大兴县与广西武宣县杀“地富反
坏右”及其子女就是两个典型。据中共党史研究室编辑的《建国以来
历次政治运动事实》报告,“文革”中有172万8千余人非正常死亡;
13万5千余人被以现行反革命处死(武斗中死亡人数不在此内)。另
据专家对中国县志记载统计,“文革”中非正常死亡至少达773万人。
此外,毛泽东领导共产党高举“共产”的旗帜,利用制度化彻底
剥夺全体公民的财产权,一方面借助土改不仅剥夺了地主拥有的土地,
也剥夺了个体农民的土地;一方面通过“三大改造”不但剥夺了私人
企业主的资本,也剥夺了手工业者的资本,以至把每个公民手中的生
产资料剥夺得一干二净;一方面通过所谓的“经租房”政策剥夺了所
有公民的私人房产权。而对公民财产权的剥夺,不仅体现在对公民拥
有的静态财物的剥夺,还表现在对公民的自由交易、自由生产、自由
消费的权利的全面剥夺。而经过这种对财产权的全面剥夺后,除了极
少数享受特供的高级干部外,其他中国公民的生活水准30年间始终被
控制在勉强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一部分勉强度日,一部
分连度日都艰难。
再者,就毛泽东领导共产党酿成的迫害来讲,从中共建政开始对
知识分子的迫害就从未停息,尤其是1957年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迫害,
让人触目惊心,而实质是以暴力驯服知识分子,摧毁知识分子的独立
人格,以根除党国的隐患。如今,“反右”的研究已成显学,可中共
还在极力掩饰,既没有向“右派”及其子女、向国人道歉,以求得谅
解与和解,也没有给予“右派”及其家属赔偿精神与经济损失,以修
复历史创伤。当年右派人数据《争鸣》2006年第1期对“反右运动档
案解密”所披露的数字是3178470人,而这个数字是1958年5月3日中
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的。即使按55万来计算,加上右派的家
属、子女,乃至亲友无不受到株连,实际受害人数至少也超过100万。
再者,就毛泽东领导共产党催化的“大跃进”和饥荒而言,毛泽
东的“大跃进”是搬开两块石头得以掀起巨浪的。一块是党内以周恩
来为代表的具有理性思维和务实作风的计划经济派。他们主张按比例、
协调地发展国民经济,因此反对冒进。而这同毛充满浪漫情怀的不按
比例、超常高速发展的非理性思路发生了冲突。后来,毛泽东发明了
“跃进”,说我们是跃进,不是“冒进”,不仅取得了话语的主动,
还厉声批周恩来:“右倾保守”,“非马克思主义”,“离右派只有
50米了”等。周恩来作了几次检查才恢复了总理职务。一块是知识分
子,而通过反右,他们不可能对中共说三道四了,因为反右让知识分
子都失声了。结果致使“大跃进”不但是大倒退,也是大惨败,还衍
生1959—1962的饥荒。可是,过去中共蒙骗国人的宣传说辞竟是由于
“三年自然灾害”。
其实,这一说法早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就被刘少奇“七分人
祸,三分天灾”一说所否定。那几年都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这是由
气象资料证明了的。大饥荒到底饿死了多少人?长期以来的说法是带
有估计性的,统计方法与数字也不一致。据历史地理学家曹树基2005
年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1959—1961年中国在大饥荒中饿死的人数计
3245.8万人。他的这一数字是建立在对1462个全国各市县地方志中记
载的资料“认真求证”的基础上的,这为全面揭开三年大冒进时期饿
死人的真相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另一位研究者人口统计专家王维志
(1959年以来在公安部三局户政处从事人口统计工作,80年代后在中
国社科院人口所从事研究)的研究结果,认为1959—1961年中国非正
常死亡人数约高达3546.6万人。这同曹树基提供的数据相近。特别需
要说明,发生大饥荒,既不是自然灾害,也不是国家没有救济能力。
如果加上1958年冬和1962年春一些地方饿死的人口数(按各省官
方数据计算的结果,1958年为181万,1962年为42万,共计223万),
则大饥荒饿死人约为3700万。
由于毛泽东彻底消除了独立的媒体,以致公民自由表达的权利从
根本上被剥夺了,致使整个社会变得鸦雀无声,以致就在这样惨绝人
寰的事件发生期间,全国所有的媒体上非但没有齐心抨击,反倒全都
高唱颂歌,以致全国各地连一点的杂音都听不到。过去,中国大量饿
死人在其他朝代也曾发生过,但是能让数亿饥肠辘辘的中国人对导致
3000多万同胞饿死的专政制度齐声高唱赞歌,不但是毛泽东最伟大的
创举,更是毛泽东最伟大的成就!
再者,就毛泽东领导共产党掀起“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浩劫来
讲,毛泽东通过文化大革命,剥夺了全体党员包括党的高级干部的基
本政治权利,以至不仅党代会毛泽东说开就开,说不开就不开。而且
不管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百姓,如果毛泽东看谁不顺眼,那不仅成
为千夫指,还会下地狱,结果连不少战功卓著的将军都被整得生不如
死,连中央政治局的常委都被整成遭人狠批的钳工,连国家副主席都
被整得死在监狱里。相反,如果毛泽东相中谁,那不仅会被捧成榜样,
还会扶摇上天,以至连文痞都能变成国家的栋梁,连大字不识几个的
人,都能成为国务院的副总理,连无赖都能成为国家副主席。
除此之外,所有公民不仅被要求成为党的驯服工具,更被要求完
全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彻底清除头脑中的任何私欲和杂念,
以致仅凭私人信件、日记和私下言论定罪,通过同事之间、师生之间、
夫妻之间和父子之间的相互揭发和告密,致使中国人最后的一点内在
自由,也被连根铲除了。换个角度说,毛泽东不仅把权力的触角伸到
全国每个角落,不仅伸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伸到厂矿机关班组,伸到
每个家庭,而且,不管谁的日常生活,不管谁的思想言行,不管谁的
一举一动,都受到严酷的限定,有些还受到严密的监视。结果导致毛
泽东不仅凌驾于人民头上,也凌驾与国家头上,还凌驾于民族头上,
以至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仅封杀异己,还采取高压愚民政策,不断
发起整人运动,不断大搞个人崇拜,不断加强自身独裁,以致毛泽东
一伤风,中国共产党就会感冒,而党一感冒,不管是国家,还是民族;
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等方面;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学生群众,都
会跟着发烧!
综上所述,不管哪个独裁者的辉煌业绩,都通过剥夺国民的权利
来实现,而对国民的权利剥夺得越彻底,自己就越强大;反之国民的
权利保留得越多,自己的强悍和辉煌也就相应减弱。而毛泽东不仅仅
深谙此道,还用“共产”的虚幻理想,还用“新民主主义”的旗号,
还用他玩弄于股掌间的“人民共和国”,将几代中国人都成功地变成
誓死捍卫他个人的卫兵,更以“为人民服务”的名义,借独裁发动了
全面剥夺公民权利而将所有中国人变为党的财产和工具的斗争,致使
国家的运作不受任何的法度和规则的约束,而全凭毛泽东用他随心所
欲的最高指示来驾驭,以致毛泽东成就了自己“千古一帝”的辉煌伟
业,而全体中国人民则在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幻觉中,被愚弄得
晕头转向,被剥夺得一无所有,被折磨得体无完肤,以至不论是秦皇
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成吉思汗,不论是康熙乾
隆,还是慈禧太后,总之不论是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上数百个皇帝中的
哪一个,都无法望其项背,都无法与之抗衡,都无不相形见绌!
结果不但致使中国丧失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发展机遇,也致使中华
民族失去了一个又一个腾飞机会,更致使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陷入水
深火热之中,只能在专制的压迫下忍辱爬行,只能在专制的压迫下当
轿夫做奴仆,只能在专制的压迫下一次又一次蒙受政治蹂躏,一次又
一次饱尝政治苦果;一次又一次遭受政治愚弄,一次又一次体会政治
虐待;一次又一次参演政治悲剧,一次又一次尝遍政治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