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号-理论探索 胡平简介 胡平文章检索

 

 

重读赵紫阳5.17书面讲话
——纪念赵紫阳逝世十周年(下)

胡 平


  (接第148期

  赵紫阳5.17书面讲话,无疑是整个八九民运过程中,中共当局做出的最大让步。那么,这篇讲话是怎样出台的呢?

  我们知道,5月16日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了紧急会议,赵紫阳的5.17书面讲话就是在这次会议后发表的。有关5.16会议的内幕,早在八九民运期间,港刊即有所透露,六四后陆续又有会议内幕流出,例如2001年出版的《中国“六四”真相》一书。这些内幕报道是否可靠是否完整,姑且不论。我以为,要了解5.17书面讲话的出台背景,那些真伪难辨的内幕消息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根据台前我们大家都了解到的情况,我们就完全可以勾勒出个大致轮廓了。

  根据当时官方媒体的报道,我们看到的台前的情况是:

  1、5月18日《人民日报》刊出赵紫阳以五常委名义的书面谈话。

  2、清晨5时,赵紫阳、李鹏、胡启立、乔石等前往协和医院、同仁医院看望因绝食病倒住院的学生。

  3、上午11时,李鹏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吾尔开希、王丹等学生代表。

  4、5月19日晨5时,赵紫阳、李鹏、温家宝、罗干等前往天安门广场看望绝食学生。

  5、19日晚,电视播出李鹏讲话,说中央决定制止动乱。

  6、5月20日上午,新华社播发戒严令。

  从上述情况看来,在5月19日晚,当局的调门突然大变。

  就在这天清晨,赵紫阳、李鹏等到天安门广场看望绝食学生,赵紫阳的讲话通过电视播出,看上去他的神情疲惫而无奈,不少人已经感到政局有变,不过赵讲话的基调仍然对学生是肯定的、爱护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鹏,李鹏在18日上午于人民大会堂会见学生代表时还说:“无论是政府还是党中央,从来没有说过,广大同学是在搞动乱。我们一直肯定大家的爱国热情、爱国愿望是好的,有很多事情做得是对的”等等。这个调子并不违反他也被代表的赵紫阳5.17书面讲话。然而仅仅一天之后,他就在电视上厉声宣布中央决定“制止动乱”。

  联想到3天前闫明复到广场呼吁学生撤出广场,说如果你们认为党内有改革派,那你们这样做是对改革派不利的,我们可以合理做出如下推测:

  就在那几天,中共上层两派正处在紧张对立但又脆弱平衡的极其微妙的阶段。在如何尽快使学运退场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上,两派人的主张都十分明白。赵紫阳一派主张尽可能地接受学生的要求,坚称采用更正面更温和的对话能够奏效,李鹏一派则断言非军管非戒严不可。在两派主张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强硬派也只好同意先试一试软办法(因为你不可能先试硬办法),如果软办法不奏效,他们就要动用军队。基于先用你的软办法试试看的心理,强硬派同意赵紫阳以政治局五常委的名义发表那篇书面讲话;接下来一天多的时间里,包括李鹏也不得不很勉强地作出某种软的姿态。

  大体上我们可以说,如果赵紫阳5.17书面讲话奏效,那就意味着温和派主张成功,从而也就巩固了温和派在上层中的地位。但倘若温和派的办法不奏效,强硬派就会主导政局,温和派将被清洗,并立即将硬办法决付实行。

  我们看到,在给定的上层权力格局之下,此时此刻,不是上层的权力斗争决定了下面民运的命运,而是下面民运的进退动止,决定了上层的权力斗争的谁胜谁负。

  这里,再讲讲赵紫阳5月16日对戈尔巴乔夫讲到邓小平依然掌舵这件事。赵紫阳讲这句话的动机何在?有人说赵紫阳是把责任推给邓小平,是出卖邓小平;有人说赵紫阳是向邓小平摊牌,是挑战,是逼宫。赵紫阳本人事后解释说他毫无上述动机。参照赵紫阳讲这句话的上下文(包括当天上午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的会见),这种解释也可自圆其说。我这里暂且不去揣测赵紫阳讲话的动机,只考察这句话的后果。无可否认的是,赵紫阳这句话激起了抗议者们反邓倒邓情绪,并且在不小的程度上冲淡了人们对5.17书面讲话的关注。另外,如果说邓小平本人因此而对赵恼怒,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尽管如此,没有迹象表明,在5月16日当天晚上的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上有强硬派拿这句话向赵紫阳发难。在以后的两天内,中共当局的公开表现,包括李鹏的公开表现,大致上还是没脱离赵紫阳5.17书面讲话的温和基调。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如果广场上的学生能及时地做出积极回应,那么,不仅后来的戒严和屠杀可以避免,而且党内改革派的地位,尤其是民运的成果,也都是可以保住的。

  有些人断言,八九民运横竖避免不了遭受当局镇压而失败的结局,理由是,中共最有实权的人物邓小平早就打定了镇压的决心,之所以迟迟未能付诸实行,得以让民众越闹越欢并一时似乎占了上风,仅仅是因为党内高层意见不统一,因为总书记赵紫阳等人不赞同镇压。一旦在党内上层,强硬派打垮了温和派,民运的失败便是在劫难逃了。按照这种观点,中国八九民运的成败与否完全取决于中共当局的意志。讽刺的是,主张这种观点的人也都坚决主张“民主是争取来的,不是靠上面的恩赐”这一观点,我真不明白他们是如何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调和一致的。

  (完)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胡平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5年1月24日19:4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