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号-理论探索 张炣简介 张炣文章检索

 

 

无“气”,岂有此“理”?

 

张炣

 

   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理先于气”这个命题,认为先有理,再有气。朱熹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既然他是个唯心主义者,那么其唯心主义就应该更加彻底才对,可是他的这个命题有点偏向唯物。唯心主义的本质是个人,确切来说是自我,而唯物主义的本质是事物,朱熹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得出的这个结论有点偏向唯物,这与他的出发点相悖。

   “是先有理,还是先有气?”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先有气,再有理”,即“气先于理”,“气先于理”才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不动摇地探索后得出的结论。

   唯心和唯物是人们依据宇宙运行规律进行划分出来的概念,从时间发展顺序来看,先有唯心再有唯物,而唯心又源自于“无我”,唯心、唯物、无我三者的总和属于自然之内,即道家所说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以此推断,气是理的根源,气是万物组成分,因为气源自于自然,而理只是人为的或人的思想理念。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认为,像野马一样的气息、飘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庄子说气由生物吹拂,而生物来源于自然,进一步我们可以得出,气属于自然,缥缥缈缈在世间各个地方,从生物体内进,又从生物体内出,主宰着生物的行动,是万物运行的机制。

   《黄帝内经》中说,人由气构成,人体内含有精、气、神。《黄帝内经》指出,人体的穴位犹如调控气的开关,通过针灸扎刺穴位,就是在调节人体内气的运行,人体内“气”的运行方式改变,从而影响人的“精神”之变。《黄帝内经》中列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刺阳明者,出血气;刺太阳者,偏头痛。由此可见 ,若气处理不好,人就可能会患疾病,而疾病总是有害地影响着人的思考,从而影响理的发挥。

   气是混沌无形的,理是有理有据的,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角度来看,理将气从无知转化为有知。从生物生命角度来看,如果没气,生物就无法呼吸,最终因窒息而死。因此从多个角度来看,无“气”,岂有此“理”。

    用反证法同样可以证明这个命题是个谬论。我们先假设“理先于气”是正确的,于是会得出先有思想再有个人、先有生命再有自然这样的结论。然而,自然学和进化论里解释道,生物由另一种生物进化而来,最早的生物体是种类似于单细胞藻类的生物,而其是由早期地球地质活动化学反应产生的有机物合成,即万物最初都是大气。这样我们的结论和客观自然科学原理相悖,也可说明朱熹结论错误。

   最后我们来个总结。朱熹“理先于气”命题是个谬论,倘若“理先于气”是正确的话,就无法解释为何先有自然生命,再有思想。因此,朱熹先生此言过矣。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张炣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2年2月23日19:2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