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号-理论探索 仲維光简介 仲維光文章检索

 

 

再談何為哲學及其影響下的現代學術研究

——悼念吳大猷先生辭世二十週年之二

 

仲維光

 

概述:本文圍繞吳大猷先生,從理論物理和哲學,Philosophy的關係,概述了何為哲學,以及為什麼近代學術與理論物理學一樣是古希臘哲學復興的結果,近代新興的人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是什麼。全文分為六部分如下:

1.悼念世紀性的文化思想巨擘吳大猷先生;

2.理論物理學是古希臘哲學文藝復興後深化發展的結果;

3.哲學回答的不是價值、信仰、人生觀及形而上學問題;

4.哲學考察的是人的認識能力,描述出來的是人的知識、不是本體;

5.西方新生的社會科學是古希臘哲學、啟蒙思想的產物;

6.理論是方法,描述決定了當代人文科學的研究特點及開放性。


 

1.悼念世紀性的文化思想巨擘吳大猷先生

 

三月四號是吳大猷先生(1907-2000)辭世二十週年紀念日!

為悼念吳大猷先生,再次表示我對他的敬仰,我把他在八九年底贈送給我和內人還學文的書、他所著的《物理學的性質、簡史和哲學》序言,五百四十七字輸入成電子檔公佈到網上,供後來人懷念、學習、思考。這本書是我所看到的中文界最好的《物理簡史》。在我看來它甚至比霍金的《時間簡史》更加雋永深刻。《物理簡史》,看似簡單,可沒有那種運筆千鈞的功力和筆力的人,絕對不可能那麼簡單、清楚,字字入木三分地把百年來的物理思想,準確、深入淺出地描述出來。為此,我覺得有必要在紀念吳大猷先生辭世二十週年的時候,進一步闡釋先生在物理哲學方面留下來的思想及教誨。它涉及的不僅是物理問題的哲學意義,而是哲學上的根本問題。毫無疑問,近代物理、理論物理是文藝復興後、古希臘的哲學思想,Philosophy及在它的基礎上發生的科學,Science復興的的結果,所以它直接涉及的不僅是“物理哲學”是什麼,而且更是“哲學究竟是什麼”的問題。事實上,不僅吳大猷先生的這本簡史,而且可以說吳大猷先生終生的治學涉及的都是這個問題,“哲學究竟是什麼”。一個好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有研究理論物理能力的人,而不只是一個只會計算的匠人,他一定會自覺地看到和認識到,他面對的各種問題,究其根本就是“哲學究竟是什麼”。所以愛因斯坦和波爾的爭論最後永遠歸結到認識論問題上的分歧。

我對於吳大猷先生的了解和認識是從八十年代初開始。那時我在大陸第一次看到吳大猷先生的理論物理學,我立即感到,這是一套只有像費因曼那樣的物理學大師能夠寫出來的教科書,為此這套書成為我最重要的理論物理參考書。到德國的時候,我隨身只帶了五六本書,其中就有吳大猷先生的《量子力學—乙部》。一九八九年底,我和內人有幸作為第一批歐洲學人訪問臺灣,我們特地懇請接待單位安排拜訪吳大猷先生。為此,在八九年年底到臺北中研院拜見了吳先生,並且得到他老人家《博士方塊》六卷、英文本《物理學——發展和哲學》(Physics—Its Development and Philosophy,)及中文本《物理學的性質、簡史和哲學》等八冊贈書。三十年來,我讀他老人家的書越多,自己的思想越是提高和深化,就越是佩服他。

俗話說,泰山不是堆的,牛皮不是吹的。吹出來的人的名,留下來的一定是笑談。一個人的文字和思想,能夠禁得住推敲咀嚼,經得住時間的滌蕩,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是,吳大猷先生的書,至今讀來不僅依然滿口生香,眼底清澈、思想生輝,而且更加感到他眼界至高、功力至深!因為他提出問題的角度、提的問題,用的方法,以及他的語言,都簡明清晰、雋永扎實,沒有任何虛張聲勢,廢話贅字。這對於那些根本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的人,不知道如何談問題、何為廢話和昏話的人,那些沒有哲學,物理根底,妄談哲學的人來說,當然是看不到的。但是我勸這些人,如果沒看到、沒感到,就要補課了!

智力的高低,思想的深刻與否,不是靠智商多少來標誌,媒體渲染能夠決定的,而是靠提問題、討論問題的方法和語言來判定。為此,對吳大猷先生,我永遠五體投地,他是我的前輩師長,也是我的楷模!

 

2.理論物理學是古希臘哲學文藝復興後深化發展的結果

 

吳大猷先生治學,尤其是他贈送給學文和我的這本《物理簡史》,讓人們首先應該看到的特點就是:他談問題總是非常具體、非常嚴密,沒有任何大話、空話,深入淺出地運用了精深的定量方法來處理物理世界的一個又一個、一環扣一環的問題。而由此潛移默化地進入到人的精神、思想問題,認識論、知識論問題,明眼人都可以看到他從最深的深處,最根本的地方涉及到具有普遍性的哲學問題,宏觀和微觀世界的問題。可他談的幾乎都是小問題、具體的問題。

和精通物理學研究的吳大猷先生相反,現代人卻常愛談論大問題,宇宙問題、乃至玄學的哲學問題、大文化問題、人類未來如何問題。這個區別涉及的就是我曾經談過的對於“哲學”,古希臘的Philosophy的理解,以及在這個哲學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源於古希臘科學,Science、物理學,physics的理解;乃至為何在古希臘後,尤其是中世紀的千年無論哲學、科學及物理學的發展都是停滯的,及至文藝復興、古希臘思想重新復興後才導致科學和物理學的飛速發展。這也就是伴隨哲學究竟是什麼問題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究竟近現代物理學、科學和古希臘哲學,即和哲學的關係是什麼?它為何能在中世紀後有如此迅速的發展?

對於上述問題,吳大猷先生在他的五十三頁的《物理學的性質、簡史和哲學》,在準確的物理學問題的描述中,直接做了回答。而尤其令我驚異地是,他居然在序言中,只用了五百四十七字,就把科學所具有的特點,所涉及的哲學認識和物理的關係,以及物理學各個領域的方法特點、發展傾向;你要想獲得談論哲學問題的資格,必須具備什麼基礎;當代人的弊病是什麼,勾畫得一清二楚。這五百四十七字堪稱是哲學領域的《蘭亭集序》!為此,在紀念吳大猷先生辭世二十週年的時候,我逐字逐句重新輸入為電子檔發表在網上。現在為了說明哲學究竟是什麼,我把這四小段、五百四十七字全部抄寫在這裡,然後圍繞它展開,談我對哲學及在它的基礎上誕生的現代學術的認識。以下五百四十七字為吳大猷先生原序:

 

 “科學”有幾個“面”,一個是我們通常所熟悉,應用的“知識”部分;一是科學史——科學重大進展的歷程;一是有科學體系的性質,理論的精神,大科學家對這些問題的觀點等。這些研討,可稱之為“科學哲學”,是一般習科學者所不常觸及的。

做科學哲學的研討,是需要在上述的前二部分有甚深入的知識和了解。茲以物理學為具體的例子闡述此點。

研討物理學的哲學,尤其量子力學所引致的哲學問題,是需要了解古典物理的各部門的基礎、發展、結構;重要的現象和實驗、理論的性質;每重大進展的背景,如相對論的真意,量子觀念的由來;量子力學各創始者的出發點,量子力學的發展歷程——先有數學形式的建立再繼以完整的體系的完成;電場磁場的統一,愛因斯坦對“萬有引力”與電磁場的統一的企圖;近年的場的大統一的企圖;至此才能研討量子力學及近代物理學的哲學問題。這些要求甚奢,亦正是研討物理學哲學者甚少的原因。但如對這些沒有廣且深的知識了解而欲研討物理學哲學,則有如盲人摸象,或人云亦云,是無大意義的。

近來偶見一些談及科學哲學的文,間介紹或引用某些作家們的見解。這些作家們很少是科學創作或研究者;大多是敘述分析科學思想的。筆者以為探索科學哲學的正途,是由科學本身的“第一手資料”,如前段所述。在本文中,筆者以物理學為實例,略述物理學的性質,簡史和哲學的問題。

 

3.哲學回答的不是價值、信仰、人生觀及形而上學問題

 

對於社會科學來說常常會碰到中國古語所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對於吳大猷先生在這裡所談的問題,由於他談的是理論物理學問題,是在希臘哲學思想的範疇內,因此從吳大猷先生的文中“見”的問題應該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哲學”、“科學”、“物理學”,說到底也就是“哲學究竟是什麼”?“物理學、理論物理和哲學的關係究竟是什麼”?而這就決定了,只有一個答案!

 

現代人在很多方面的看法和語言方式實際上是沿用了中世紀人的思想方式——喜歡本體性地、專斷地談論宇宙是如何問題、人類未來如何問題。殊不知在這些問題經歷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後,已經被明確地認為這些問題並不是人的能力能夠談論的問題。因為在他們談論的時候已經把很多虛誕的假設作為真實,妄想的教條作為定律。文藝復興及其啟蒙運動所審查及掙脫的正是這類思想方式的禁錮及其帶來的蒙昧。

宇宙問題、知識問題,即哲學問題、科學和物理學等學科的問題,實際上在古希臘就是人們考察的對象,而不是教條,儘管那時的考察還很原始。事實上正是古希臘的這種思維方式及精神才導致文藝復興後,哲學、科學及物理學在歐洲一瀉千里地發展。有了更為嚴密精妙的數學方法、輔以能力更強的觀察驗證工具,才會有今天的哲學、理論物理學。

文藝復興後,哲學,費勞索非,對於人的認識能力的考察,使得中世紀存在的那種宗教帶來的,日常生活產生的所謂哲學問題、人的問題、外在世界問題,都已經不是一般人日常生活觀念中,直觀對應的問題,都在哲學以及科學思想中走向嚴密和定量化,具體的是否能夠證實或證偽的描述問題。例如大爆炸問題,宇宙起源問題,那本來都不是直觀對應所理解的問題,而是數學描述物理世界,帶來的想象及證實問題。所以,那些沒有經過訓練,沒有經過近代認識論辨析的對這類談論大都是淺嘗輒止、嘩眾取寵的人喜好的渾說,進不了學術的大雅之堂。

為此我要再強調一次,哲學問題演變為具體的物理問題,物理問題演變成“理論”物理問題,這個演變的方向非常明確清楚地告訴我們,誕生於古希臘的哲學,費勞索非研究的是人和外界的關係,人的認識能力能夠做什麼,不能夠做什麼,在這個基礎上,確立了人的有意義的認識一定只是描述性的,任何思辨都不過是一種假設——姑且說之。而人對於客觀世界的科學描述,則是越來越精緻及複雜。但是無論如何精緻複雜都依然是一種推測,或許至多可以說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推測。

在這種意義上,哲學成為專門哲學家,乃至物理學家、科學家的問題,這是二十世紀思想發展的定論。

當然這不是說哲學家和科學家高於常人,而是意味著,他們談的嚴密的思想問題是“描述性”的問題。這個描述性就決定了他們使用的描述方法會越來越專門、精緻、多樣化,必須要經過學習訓練,例如微積分、高等代數、群論。但是,這不意味著掌握這種方法的人有特權和優越性,而意味著他們不僅必須在方法上嚴密正確,還必須言之有物,能夠證實或證偽。這其實就警告並且限制了他們——絕對不允許亂來、胡扯,蒙混!

這個傾向本身進一步又一次地告訴人們,人們認識的不是本體,得到的是對本體的“人的認識”、人的描述。所以這意味著:哲學家、科學家的知識是有限的,並且可能是錯誤的!所以科學家、哲學家,在當代都更不能“妄自尊大”!“妄為人師”!

在這種意義上,現代思想的發展極大地壓縮了“妄為人師”的哲學的以及思想界的巫師、江湖郎中們的空間。屬於宗教的歸於宗教,屬於哲學的歸於哲學!哲學辨析的是人能夠說什麼,不能夠說什麼!能夠說的,能說到什麼程度,說成什麼樣,這都是科學家、專家的事情!

哲學家和科學家回答、解決的不是價值、信仰、真理、世界觀、人生觀及形而上學問題!

科學家推進的是描述的能力及範圍。把哲學當作解決信仰問題的工具的,要麼是蹩腳的傳教士,要麼是塵世的知識騙子、江湖郎中!而其中最惡劣的當屬當今塵世的意識形態分子、世俗教士,也就是黨工,其最簡單具體的例子是共產黨宣傳部、文化部、教育部……,也就是《一九八四》中所說的真理部中的黨的所謂知識人、工作人員。

 

4.哲學考察的是人的認識能力,描述出來的是人的知識、不是本體

 

吳大猷先生的這個序共分四小段,不僅言簡意賅、一語道破哲學和物理的關係,而且提綱挈領地描述出你具有如何的物理學基礎才能夠言之有物地討論哲學問題,最後則明確地告誡人們:“探索科學哲學的正途,是由科學本身的‘第一手資料’”。

這四小段環環相扣的展開再次表明,吳大猷先生是理論物理學家,而且也是哲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二十世紀的每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都是哲學家。對此,物理學為何從我們一般所能夠看到、接觸到的自由落體運動,古典力學發展到摸不到、看不見、抽象的“理論”物理,然而卻是更深刻地揭示了物理世界的現象,這就是因為前面所說,現在人們談論的對於宇宙的看法,大爆炸、起源,對於原子核內部結構及粒子存在性質的談論,即宏觀還是微觀客體問題,都不是客觀的“本體”問題,而是“宏觀”和“微觀”世界在“人”的“認識”中是什麼問題。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們都已經成為“理論物理”問題、科學問題,不再是泛泛地、能夠用如常生活的直觀觀念所能談的問題。吳大猷先生的這個序,把握、揭示的正是物理及哲學認識的這個發展特征,所以我說吳大猷先生是物理學家也是哲學家。

由於它顯示的問題及傾向非常重要,因此我要再強調一次:二十世紀的每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都是哲學家,這個說法涉及的是深刻的認識論問題。這一說法直接提醒我們,我們必須看到啟蒙以來的思想家,對於宇宙問題、所謂客觀世界問題,所謂人所談的宇宙或者外界,都不過是人用人的感知及思維的框架範疇的描述,和本體無關。對此,無論康德還是愛因斯坦都已經有非常明確的論述及準確的說法。而中期後,全身心進入相對論研究的愛因斯坦,明確地承認自己和康德的一致,也正是基於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愛因斯坦在進入相對論研究之後,非常忌諱以前人們的說法,認為他的量子論思想是受馬赫的感覺論,以及好的物理學理論必須能夠還原於操作思想的影響。因為狹義相對論的發展的確如此。

狹義相對論的前提:光速恆定不變,在所有惯性系中,物理规律保持不变,是電動力學發展、數學描述要求的結果。在電動力學中,四個麥克斯維爾方程如果保持協變,那麼光速就必須是一個常數,而光速的值也和光速恆定一樣,是理論的結果,不是測量出來的。所以光速恆定的出現,是數學結果,一個要想使用某種數學工具,成功地描述物理現象必須的假說前提。後來對此的證明也都是對於承認了這個假說後,會出現的那些推論結果的證明。它是間接性的證明。為此,愛因斯坦後來不止一次地強調:理論是人想出來的。對他來說,奇妙的是,在人的感知那裡呈現的宇宙現象,竟然是能夠用人造的理論如此和諧地描述出來,這些現象在這種思維中竟然顯示的如此地和諧、有序。

然而,這裡必須要說的是,人的這種成功在愛因斯坦那裡並沒有變成“人”的傲慢與自大,把“人”神話。相反,他對於宇宙更充滿好奇及敬畏,他的另外一句名言,“上帝是不擲骰子的”,告誡物理學家及人類的是,在人以外有人感知不到、不知道的存在,他是一個泛神論者。對此,量子論的奠基人波爾回答卻是,你不能夠為上帝立法。

高手過招、高來高去、點到為止、招招致本。傲慢的永遠不是真正進入了這個領域的科學家,而是各類半瓶醋,宗教分子、江湖郎中!

吳大猷先生的簡史,每一句都讓人感到,他是吃透了這些根本的思想,所以款款道來,一字一個音節都不走調。——這看來簡單的行文,事實上非常難以做到。能把最艱深的思想變成最簡單的語言,是最吃功力和智力的事情。

真正進入了這個領域的人,懂得哲學是什麼的人,不僅從五十三頁的簡史中,而且從序言中都一定能夠看到:任何專斷地談論宇宙的本質是什麼,直覺地談論有限還是無限問題,本體、實體性地談論黑洞、大爆炸起源、原子核、粒子結構等,都是太傲慢了。無論本體還是本質問題都不是人所能及、能夠知道的。不懂得哲學、理論物理,就隨意武斷地說宇宙如何的人,即如信仰,別人管不了你,你就如此去信、去說好了。但是你卻必須要明白,如果你想為宇宙定性、定法,那就是小兒說大話,人在說神的話了。說的人是幼稚無知,信的人就是康德說的年幼蒙昧。

我們看到的規律、發現并表述出來的規律是人的認識下的“規律”,是人定出來的——一定如此。對此科學的說法是:在假說前提下用邏輯建立起來的理論來描述客觀世界,成功了,就是因果性描述成功,就是規律描述成功。但是,用統計建立起來的理論描述的成功則不再是因果性的,而是幾率性的了。

數學提供了不同的描述語言及體系,這也就是說,人不僅用感覺也在用思維制定不同的描述方法及系統。規律的、幾率的、協變的、對稱的、乃至最後宇宙學使用的東方的“無中生有”思想,這些都是人的描述方法。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宇宙究竟是什麼,本體究竟是什麼,就憑你人的那幾種感官,聲、色、味兒、大小、軟硬、粗細……,就憑人的思維的那些有限的範疇及邏輯思維能力,你不可能知道一切!你知道的就是“人”能夠知道的!所以啟蒙學者、古希臘學者告訴人,求知的人,首先需要的是懷疑自己。而我們老祖宗在這方面就更謙虛了,謙虛到徹底地認識到:人能做的只是修養人、化人,誠惶誠恐虔敬地生活,而不必做妄想的事。“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遠之”,所以中國文化沒有產生進攻自然的科技。然而,沒有產生科技,在現代人的思想看來,既是短處、卻也是難得的長處。

說到底,一切規律都是人定出來的,而這告訴人的是:人必須知道自己的“無知”!

 

5.西方新生的社會科學是古希臘哲學、啟蒙思想的產物

 

在談論哲學是什麼,物理學、科學是什麼;物理學為何從古典物理學,在描述看來直覺的客觀世界後竟然發展出如此抽象、讓人心曠神怡的理論物理,但是卻讓人感到更為真實、更為有效的時候;我們還應該也必須要談談文藝復興、古希臘哲學復興帶來的近代其它學科的特點,即人文科學的新的學術特點。這也就是,從哲學究竟是什麼,古希臘哲學的復興,到物理學的飛速發展,再到上個世紀初期後理論物理學的誕生和發展,與此同時,平行于對於科學的影響及發展,古希臘哲學,新的人文精神的復興也同樣影響了人文學科領域。在這個領域可以說有一條完全類似於物理學的發展,即理論物理的誕生和發展的“社會科學的發展”。這也是社會科學在當代逐漸也可以用Science稱謂它們了的原因。

對於“哲學究竟是什麼問題”的認識,不僅涉及對物理學、理論物理的發展及認識,而且直接聯繫到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產生於十九世紀的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乃至文化學、心理學等的基礎及基本特點是什麼?——它和理論物理一樣,是一種描述的方法,是人對於人文問題的反映、描述、分析、推論所創造的知識。

最近二百年來各門人文科學的誕生及發展,不僅和物理學的發展演變問題有著相對應的過程及特征,而且它們有著相同的、深刻的認識論根源及基礎。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在這個認識論基礎上和物理學一樣,一方面有著越來越豐富的描述的方法,即理論,另一方面它要求具體的對於現象的搜集、了解和把握,從而驗證人對歷史及各種人文問題的描述及解釋,推進人們從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科目對這類問題的“認識”及“知識”。

如前所述,在物理學、理論物理學中嚴格地在哲學所提供的認識論基礎上展開的過程中它們所揭示的問題,都是把數學描述用到物理上產生的問題,不是本體問題!任何一個人在談到物理現象的時候,一定不要上來就去想你摸不到、看不見,只通過間接儀器觀察到的間接現象,就是原子中、原子核中、宇宙中、黑洞中是什麼?

這些借用了“實體”語言概念的描述,是數學描述公式得出結果後,再試圖用觀察到的現象及人所有的現象概念來解釋這個公式的結果。如果被驗證為洽和,你就可以“暫時”給予具體實體的意義了。例如“大爆炸”不過是因為數學描述中出現了奇點問題。如此解釋導致了一些能夠間接驗證的推論,人們就採取了這個理論。至於它是否是真的如你——人的想象中的那種“爆炸”?那不一定!它是你用人的“爆炸”概念描述推論的一種“物理”現象。在物理發展史中,很多數學結論對應的實體內容,是後來人們才想到,或者說發現的。最初人們對這個數學結果感到奇怪,并不知道它究竟可以說明什麼。

哲學所固有的這種對認識論的探究及認識,不僅影響了近代物理學的發展,而且同樣影響了各門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發生和發展。由於在復興的古希臘哲學思想基礎上最近二百年在歐洲產生的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化學,乃至心理學、新的經濟學的特點,它們都和物理學一樣,是“描述性”的!這個在認識論基礎上建立的描述性特點就決定了這些新興的學術必然從神學、玄學、神話、民間傳說、文學,從專斷的教條及雲山霧罩的閒扯中解脫出來,成為言之有物、可以對比及檢驗的學術及“知識”。而這就進一步決定了它所具有的另外一個最重要的性質——可以推翻,可以以新代舊,乃至也可以死灰復燃,舊論重生。

學術研究終於成為一種精神及其認識能力對於社會及人類的“開放性”的探究!

在描述性的基礎上,新生的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乃至文化學、心理學,和理論物理一樣有兩個具體的特點,這兩個特點再次顯示了哲學——Philosophy存在的基礎——對於認識論問題及其基礎的探究所顯示的特點。任何新興的、近代文藝復興後、啟蒙思想影響下產生的新的學科都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概念和理論,另外一部分是現實,或者說具體的歷史、社會、政治或文化現象。

這一特點可以說是建立在二元論思想的基礎上的文化走向開放的所必然帶來的特征。

在這兩部分組成中,概念和理論相當於物理學中的數學,它是作為描述方法而出現的,是中性的。它要求的是定義明確,每個概念清楚,所採用的理論則要邏輯嚴密,假說及推論自洽,並且能夠還原成操作檢驗。然後就是對於具體社會現象、現實的調查、開掘、研究,它要求尊重事實。最後則是看理論和事實是否契合,並且是否能夠描述及預言更多的社會現象及現實。合用,我們就可以繼續使用這個理論描述、並且預期更多的現象,從而可以避免或促進社會及歷史的變化發展。不合用,就要具體指出為何需要修正甚至需要新的描述工具——新的理論。

理論是中性的,它和數學工具一樣,不同理論對不同社會現象可能適用程度不同,簡明性、清晰性不同。有的理論解釋某類社會現象可能會捉襟見肘,需要像數學一樣附加很多邊界條件,結果讓理論解釋變得複雜不堪,矛盾叢生,甚至走入死路。例如弗里德里希提出的極權主義理論,如果你用來分析被他定義的極權主義整體帶來的弊病,那是極為有效,但是如果你用它來描述極權主義對於人類的的積極性,那麼使用它就會極為蹩腳。所以使得極權主義理論讓堅決反對極權主義的人喜歡使用,而共產黨人極為厭惡這個理論的原因,不是這個理論帶有價值判斷,而是它描述極權主義制度帶來的方便性。

 

6.理論是方法,描述決定了當代人文科學的研究及開放特點

 

細心的學生、學者一定會注意到,所有當代學術論文、現代大學中的研究生論文的格式幾乎都首先是介紹使用的理論及方法,即對於概念、理論的來源及考證,盡力讓讀者清楚這些概念是如何來的,人們是如何使用的,它時下有哪些問題,是否能夠繼續使用。然後第二部分是具體的社會現象的研究,最後則是這個研究說明這個社會現象有哪些特征,或者這個研究說明以前使用的概念和理論是有問題的,從而提出新的理論、概念或假說。這樣的研究和理論物理研究類似。但是對於理論,在這裡和理論物理等科學研究有所不同的是,

在社會科學、人文學術領域中,有兩個問題必須注意:

第一,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區別。理論是人想出來的,中性的,要求的是清楚、自洽,能夠具體地描述現象,能夠證實或者證偽。它不具有價值要求。但是意識形態和理論不同,它是一種具有真理要求、政治及權力要求的觀念系統,也可以說它是一種帶有宗教性的世俗教義,它不是要描述事實,而是要人們相信乃至信仰它,進而改造事實、人們的思想及社會。

由於它首先要求的就是人們堅信它們,為此它做的是以論帶史,或者是要求按照它的標準及規則判斷現象,或者是直接的、毋庸置疑的佈道宣傳。政治領先,政治統帥業務是意識形態的典型特點。

第二,理論是解釋世界、描述世界的工具,但是意識形態則是要改造世界的工具。馬克思非常清楚這種區別,所以他說:以往的哲學是解釋世界,而他的哲學,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特點是要“改造世界”。

為此,在新興的社會學等的學科中,意識形態的進入就使得這些學科失去了研究性,而成為權力機構、宣傳部門的奴僕,成為世俗的佈道及世界觀的征伐。

當然,人們時下看到,在當代社會的人文學科中,在古希臘哲學復興影響下產生的新的學科的園地中的學術思想及現象,并不是如筆者描述的如此純粹、明確地存在。東拉西扯、玄學、思辨、神學式,純粹的意識形態化的學術在西方或者說一般社會很少能夠長期存在及佔據主流的位置,但是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傾向的所謂學術研究卻有很多。最近百年的思想史甚至讓我們看到,即便是在西方,也可能有很多時候由於雜草叢生,甚至讓你不辨良莠。其原因是,現代社會,或者說人類社會的存在永遠是多元的,即使一元論者力圖消滅多元,極權專制力圖一統天下的社會中的權力及經濟、政治和文化,也依然潛藏著地下的多元因素。同樣的道理,不僅中世紀前的基督教無法維持政治宗教對於社會的一統,中世紀后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更沒有這個可能。況且啟蒙思想、復活的古希臘思想並沒有這種一元的衝動及企圖。所以在現代,或者說啟蒙以後對於哲學的理解和解釋,先天地存在著多元的空間,這個傾向也延續到當代。它不僅有遺留下的神學、教條的傳統繼續存在,而且新形式的對於啟蒙思想及新產生的社會學、政治學及歷史學等的各類反彈,幾乎可以說是作為啟蒙運動的孿生兄弟而并生,各類意識形態,世俗化的神學式的思想在宗教退出後留下的土地上,十九世紀更是雨後春筍般地產生。它們不僅是舊的宗教思想的世俗反彈,而且甚至披著新的啟蒙外衣。所以哲學究竟是什麼?古希臘的費勞索非的復興又意味著什麼?什麼是費勞索非基礎上的新產生的社會學、政治學,在最近一百年,不僅在東方,而且在西方依然一直是需要辨析的問題。在今天,魚目混珠的現象甚至可說是更為嚴重地存在!

在這個意義上,吳大猷先生的《物理學的概念、簡史及哲學》,談的是物理學和哲學問題,可是這個五百四十七字的序言,你只要把它們的每句的內容換上相應的新生的社會科學的術語,就會發現完全適用!這也就是說,你談問題,必須要如吳大猷先生在哲學,即費勞索非的基礎上研究理論物理學那樣:去認識並且把握方法與現象,描述的條件以及推論及演繹能夠達到的範圍;由“第一資料”、具體地分析研究,才能夠言之有物、修正自己,取得有效的成果。

對此,吳大猷先生在他的“序言”的結尾畫龍點睛地說:他是用“物理學的實例”,略述物理學的性質及哲學問題!而這就讓我們從另外一個方向再次看到:哲學究竟是什麼?它所含蘊的認識論問題的普遍性;看到理論物理學家研究方法的普遍性;看到當代理論物理學家都一定是哲學家!好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定是好的哲學家!

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對吳大猷先生五體投地!他在做思想描述的時候,樸實、清楚、深刻,因為他的清晰讓我們看到他是從根本上理解了愛因斯坦、波爾的思想,理解了當代哲學問題的!這也就是更遠地說,他理解了康德思想,古希臘哲學的根本思想。為此我認為,他寫的物理簡史,當代中文界無出其右者!到今天為止,中國物理學家中,包括那些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我認為,可說鮮有可以和他同日而語的人!

二〇二〇年三月四號是吳大猷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日,是以寫下這篇文字,以表達我對他老人家,這位二十世紀中國星空中的大人物的敬仰及懷念!

 

2020.3.17 德國·埃森

 

注一:進一步閱讀可參閱筆者另外兩篇有關於此的文章:

1.“哲學”究竟是什麼?

https://zhongweiguang.blogspot.com/2017/05/blog-post_30.html

2.就客觀世界問題再談哲學是什麼?

https://zhongweiguang.blogspot.com/2019/10/blog-post.html

注二:1975年吳大猷將他歷年教學講稿整理成《理論物理》,共七冊:①古典動力學、②量子論與原子結構、③電磁學、④狹義相對論及廣義相對論、⑤熱力學、氣體運動論及統計物理學、⑥量子力學(甲部、乙部兩冊),在臺灣出版。這部書後由李政道介紹八十年代初期在北京重印。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仲維光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0年3月20日17:1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