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号-理论探索 周晓(粟小舟)简介 周晓(粟小舟)文章检索

 

 

对《共产党宣言》的批判(4/9)
 
 
周晓(粟小舟)
 
 
二、《宣言》是挑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关系的宣传品
 
《宣言》是两个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共著,但在马克思1849年到英国之前,二人所处的社会和经历是不同的。马克思从18452月到18483月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而那时恩格斯住在英国的曼切斯特(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镇)。《宣言》发表于18482月中旬之时,马克思在比利时,恩格斯在英国。那时的英国是世界工业中心,就是说,恩格斯处在更接近工人阶级生活的社会环境。
 
A)随意夸张和编造事实是《共产党宣言》的特点
 
以下语录应是马克思同意,但直接出自恩格斯之笔。
 
《宣言》语录:
 
“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
 
描述某个事物时有拔高习惯是一些青年人的特征。那个时代的社会早已不是奴隶社会,人们有相当的人身自由度。工人对工作的依赖当然存在,但依赖程度不会处在非活即死的状况。当时社会有各式各样行业的工种可供挑选。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的文章里并不见 “不需要他活着的时候就死去” 这样社会现象的描述。论文的作者应有准确表述内容的自我要求,但《宣言》的作者显然没有这样的自我约束。实际上《宣言》随处可见这种夸张语气,不准确和不真实的表述。
 
这种夸张语气的文字叙述方式可以是马恩蓄意而为之。马恩二人应该原本就将《宣言》定作一种可以歪曲事实的宣传品。假如一则广告是为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的纺织厂的产品做宣传,只挑对产品有利的事实宣讲,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是离开事实的夸张,那就是弄虚作假的欺骗。商业广告和政治宣传都有欺骗行为。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时只挑自身优点宣传,无可厚非,但是,编造自己不存在的优点或编造竞选对手不存在的缺点是欺骗行为。《宣言》的 “非活即死” 的说词显然至少不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为了宣传的效果,无中生有的可能不可排除。
 
B)工人阶级的整体状况发生了颠覆性好转
 
1850年左右的欧洲处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那时的工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工资微薄,不少住在贫民窟里。当时的社会不存在退休金、医疗保险、社会失业金。工人也无普选的权利。以短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状况,马恩写出《宣言》煽动工人阶级需要以暴力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除挑唆阶级矛盾外,还反映出二人眼光的狭隘和思维的固化。
 
后来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社会是可改良为对工人阶级十分理想的社会。现在多数工人,每天工作八小时,一星期工作5天,工资是位于中产阶级。工人拥有公寓,甚至独立住房并不在少数。现在工人的社会退休金、医疗保险、社会失业金,等等,应有尽有。工人有了一人一票的普选权利已是将近100年前的事了,而且这种改良还在继续,譬如,一星期工作四天的提案已列入立法者考虑它的可行性议程之中。
 
C)各阶级将演化为两大阶级是《共产党宣言》重大误判
 
《宣言》语录:
 
“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无产阶级的队伍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生产力发展迅速,财富的积累相应也就加快,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改良,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得以很大提高。大数的工人的收入跃升而入中产阶级水准。他们可以得到法律保护的游行示威的权利,并获得通过工会向资方和/或政府表达不满和争取权益的合法权利。
 
《宣言》具有强烈的政治偏见,是一篇非社会科学的论文。读者不应误把《宣言》当作社会科学的读物来读。除了欺骗之外,它故意闪避某些可能发生的客观存在,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可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或缓解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一很易想到的解决方案。
 
马恩的目的是通过煽动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展开斗争,夺取世界所有的国家政权,以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同时消灭私有制,之后,人类踏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马恩所绘制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并不遥远,并非是 “远大目标” (中共宣传的固定用语)。《宣言》的观点是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劳动生产力充分发挥了,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共产主义社会变水到渠成。中国的事实是,中共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劳动生产力反而萎缩了。于是,恢复部分私有制,劳动生产力立竿见影地得以发挥。显然,私有制是切合人类本性的。
 
《宣言》重点分析了资本家和工人(包括从事农业的工人)的关系。马恩是以收入的差别来划分阶级。二位认为,社会中的各种阶级,例如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将溶入于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的后者。
 
马恩固化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事物,他们把当时眼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状态当作是一个永久不变的社会状态。马恩不能推测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期实际已经就存有的局部社会现象,在不远的将来会变化为全世界普遍的社会现象。
 
现象一:资产阶级的收入不及无产阶级阶级的收入。一个资产者的收入可以不及一个为另一个资产者雇用的无产者的收入,例如一,雇佣两个雇员的零售店的小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的收入可以不如在信息技术公司的雇员的收入;例如二,政府的雇员,被雇用的教师、医生和律师等等的收入可以超过小资本家。
 
现象二:资产阶级的收入不及某一种特定的阶级,这个阶级既不是资产阶级也不是无产阶级。自雇自是一庞大社会群体,例如,一个农场主可以是一个不雇用别人,也不被人雇用,是自雇自。这样的农场主有生产资料,但不雇用工人,按马恩的定义,这样的人或阶级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是资产阶级。
 
现象三:一个阶级可以是无产阶级级同时是资产阶级;可以是资产者同时可以是无产者,例如,购买股票的人可以是一个工人,但是他可以通过他所购买股票的公司的扩大投资,添置新机器,雇用工人劳动,而获得剩余价值或称利润。这个工人可归类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存在于这个三种社会现象里合计的人数,在社会总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根据收入的状况,此为马恩划分阶级的标准,这个人数庞大的社会群体应被称为中产阶级。
 
现今的马克思母国,德国,中产阶级人口在国家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70%;今日的美国中产阶级的比例超过50%
 
特别需提起注意的是,马恩所预期的  “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 的情景并未以主流的面貌出现于二位逝后的社会。假设这两位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导师从天而降到现实社会,有人当着他们的面重温这句著名预言,他们当会极其狼狈,无地自容。
 
马恩没能预测到的社会中产阶级由原来的一个小阶级演变为一个庞大的阶级:中产阶级。因为中产阶级的收入处于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阶级之间,所以这个阶级没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动力。
 
由于这个大型中产阶级的形成,导致社会阶级间矛盾的尖锐化程度急剧下降。因为曾经作为一个大的阶级的无产阶级在人数上的大幅度萎缩,《宣言》所期待的以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场景的出现自然而然就成为不可能。中产阶级在社会稳定存在使得《宣言》挑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企图宣告失败,同时人们还一睹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观察事物是多么鼠目寸光的不堪形象。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周晓(粟小舟)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3年3月27日17: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