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号-理论探索 王哲(如石)简介 王哲(如石)文章检索

 

 

《读程晓农先生<文革是谁的宿命>一文有感》

 

王哲(如石)

 

程晓农先生文中说“文革,举国事一人”,事的是毛一人,但毛代表着什么?对此,程文(《文革是谁的宿命》)还是不免有些老生常谈。

毛刘对新中国建设理念之别之争从建国初期就有所显现,如刘的天津讲话、山西合作社、新税法等等。中间58年“大跃进”初期有短暂的吻合,但迅即又分开。毛刘之争,小而言,是权力;中而言,是思想;大而言,是制度,即社会主义还是新民主主义(或者用当时的话说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最终,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七千人大会”前,制度之争主要体现在建设理念和运作方式上,之后,则主要体现在思想建设和路线斗争、即权力斗争上。要言至简,由毛刘之争引发的文革,其表现也无非在这三方面。表面上权力之争、人事更迭的背后,本质还是不同思想理念、不同制度构建乃至由此演变为如毛所言不同阶层甚至不同阶级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七千人大会后,这种分歧越来越大,在行政权力上逐渐形成了两个阵营,且刘强毛弱。

这种情况下,毛只能借助林的军队,来摧毁刘(包括邓)及其整个阵营。“七千人大会”后,“四清运动”前,刘本来有机会通过召开中央全会彻底架空毛。那时候,除了军队,刘在党务系统、行政系统等整体国家管理方面的权威权力已全面超越了毛,而且军队由于林彪养病、罗瑞卿的转向,最主要贺龙的亲刘,已经构建成了对刘最为有利的态势,连毛视为最心腹的秘书田家英,都倒向了刘(官方用语是赞同刘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所以最终逼迫毛不得不让自己的老婆走到前台“冲锋陷阵”,出现了后人所谓的“夫妻开店”。

毛入手是从军队,也就是说是从整顿军队开始的,拿下罗瑞卿是一个标志。这也是最容易成功的,因为刘在军队没什么根基,而且当时还算是大半个主持军委工作的、亲近于刘的贺龙,临到开会解决罗时都不知道,可见毛忌惮到什么程度。因为如果军队方面稍有抵触哪怕保持中立,刘马上就能反应过来,当时刘可是有权决定召集中央全会的。一旦投票裁决,那就如上所言,刘胜面极大,至少对毛来说,胜负就太难说了。这就是林彪给毛总结的:他最担心投票时,得不到多数。看看毛从62年初“七千人大会”即对刘心怀不满到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拿下刘,用了四年半的时间。

另外,都说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一文是文革导火索,这暂且不论。该文还有一个作用一直为人忽略,就是为了稳住刘少奇,尽管此文是对着刘山头第一大将以彭真为首北京市委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曾公开说,都能平反,惟彭德怀不能平反,由此引发了彭德怀大怒和八万言驳斥并强烈要求平反的上书。虽然时过境迁,但姚文至少表面上还是呼应刘、抑制彭的。姚文剑指吴晗,暗指彭真,吴晗是彭真的羽翼,而彭真又颇有江湖大哥的风范,所以对姚文一直硬顶着(如果刘少奇有彭真一半这种老大的风范,至少毛也不会那么轻易得手,不过还得说毛看准了刘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即便如此,毛拿下彭真,也是趁刘出国访问之机,回来已是生米煮成了熟饭)。因为军队还没有捋顺,所以毛即便气得牙痒,也不便强行用招,只能吩咐在上海“印成小册子发行”。而当拿下罗瑞卿后,随即便有了“彭罗陆杨”,彭真首当其冲。之前半肯定彭主导的“二月提纲”,也是因为时机未成熟,含含糊糊对彭使了个障眼法。

毛拿下刘,是一盘最大的棋,没有之一,里面既有像邓、“彭罗陆杨”这样的大棋子,也有各省、部等负责人一些中棋子,还有攀附这些大、中棋子的一些无名小卒(当然也是有名有姓的人物)。既然是大棋,毛的每一步都是精心策划的。但当毛拿下“彭罗陆杨”后,毛确信,他已经有了七、八成的把握。像他当年在延安窑洞指挥了“三大战役”一样,毛在家乡的“滴水洞”,精心谋划了这盘大棋。

林彪作为文革初期毛认为最重要的一枚棋子,确是发挥了无人可以替代的作用。林秉承毛的旨意做的“防政变”发言,极大震慑了党内高层,就跟当初民国大选时,恨不得外面架着机枪逼迫投票一样,异曲同工。然后毛又写了给自己老婆江青、但又让周恩来、王任重等人看的(通过他们散出毛的意思)、不同意林的说法的家信。从大局来说,这是毛必须要做的,堂堂共和国跟民国必须是不一样的。然后,因为林彪觉得被当枪耍了一回而不满,毛为了安抚林又把信烧掉。当然留了备份,备份备份,有备而论,九一三事件后,成了绝妙之笔。

毛刘之后,就是毛林。毛用林,就是为了对付刘,让军队保驾护航,全面夺回被刘派及拥护刘的各级权力机构。当然,毛收拾地方的同时,也没忘了顺带着对军队下手,却没承想遭到军方强力阻击,《军委八条命令》、“大闹怀仁堂”和“京西宾馆”,尤其以“七·二零事件”为代表的地方军头们的反抗,让毛大为震惧,不得不祭出文革派骨干“王、关、戚”以安抚和平衡军方。但毛的性格是“越是艰险越向前”,从此便盯上了军队,尤其是林彪。

毛对军队一时之依,成了林一时之嗔。刘去后,对林来说已然是“敌存免祸,敌去招过”。作为天才的军事家林彪,其性格和为人处世,包括思维谋略,跟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相比,在政治领域的高下还是一目了然的,何况毛还有一个在悟性、交际和执行力天赋秉异的周恩来帮衬。所以当毛觉得林彪有异心时,可以说毛一点儿都不怕林。毛当时的地位和权威,用他自己的话说: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虽为戏言,也是实情。尽管林的“四大金刚”掌管着军队。但倒刘邓、支持造反派、排除异己等,已经把林派在军队、在高层乃至社会上弄得名声大损。且毛即便在最重用林的时候,也一直尽力维系着军队各山头的平衡,尤其是手握实权重兵的各大军区。看看林的“四大金刚”对毛、对江青的忌惮,就可想而知了。

但毛怕林立果,不是假怕,是真怕,就像黑老大怕愣头青,不是愣头青不按规矩出牌,是他们压根儿就不懂什么规矩甚至也不信什么规矩。怕到什么程度呢?先是张罗着给林立果找对象催婚,对林彪叶群两口子来说,这儿媳妇即便不是公主也是公主,像红楼梦里,贾老夫人身边的大丫鬟,太太们还得让三分呢,这儿媳妇能要吗?!对林立果来说,是媳妇是卧底暂且不论,整天提心吊胆,还谈什么过日子啊。所以相当于毛逼着叶群演了一出“选妃大戏”,为后人所诟。再就是,毛从70年九届二中全会后,一直重重轻轻敲打着叶群和“四大金刚”,到处巡游,从没怕过什么。但你看一听到从谢静宜老公苏延勋(当时在空军党委办公室任职)那得到的林立果的“小舰队”的情报,毛立刻如惊弓之鸟,可以说是一路逃窜回的京城,还不敢直接进去,先在丰台开了个“丰台会议”了解布置了一番。

现在官方说林立果想谋害毛,虽然真相尚未大白,但可以说,“小舰队”确实有此想法,但没有计划,或者说胎死腹中。原因只有一个——事发突然!毛突然南巡、突然与林摊牌,林及“四大金刚”又从无谋反之念,“小舰队”还只是限于思想和形式上,武装尤其谋杀等方面无从谈及做起。本来就强大的一方突然袭击,本来就弱小的一方又毫无防范,那结局还有什么悬念呢。九届二中全会上,林派也是“杀”张春桥、间接杀江青杀毛一个措手不及,但毛是可以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的“王”,所以尽管准备也算精心,最终还是一触即溃。说到底,还是毛老谋深算,该出手时就出手,狠辣无比,先稳住林彪,一下捏死陈伯达。林误判了形势,暴露了自己,给了毛“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把柄(这是当初国民党清剿共产党时、政治家提出的口号),这其实就是毛赏识的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翻版。

话说回来吧。毛从没想过让林真当自己的接班人,尽管写进了党章,最多也就是个过渡。毛最希望林自己提出不当接班人,或者林自己提出一个毛意中的如张春桥、哪怕王洪文这样靠文革起家的人做林的接班人。但是林非但没有、也不可能按照毛的意愿去做,而且还大力提携自己的儿子,不断刺激毛丧子之痛之憾,还在毛实在憋不住、当面主动提出张春桥可以接班的时候(说试探林也可),予以婉拒,更直言应该选择像自己“四大金刚”这样的军队的人接班。令毛惊恐,也促毛下定了决心并加紧行动去林。

深谙历史的毛知道,收拾林这样的人,既不能智取,更不能力夺,必须一蹴而就。不要讲什么道理啊逻辑啊谋略啊方法啊等等,想收拾就赶紧收拾,想时间长了就难免流露,流露就难免泄露,这种事泄露出去,就是脑袋搬家。所以当毛南巡跟那些人说,要保密时,他已经筹算好了,做好了局,磨好了刀,你们爱泄密不泄密,我以不变应万变。这点林彪一定是想得到的,但以林彪一生遵循的常胜秘诀:生死攸关之际,只有自己是最重要,其他都在其次。林在无计可施的同时,也一定有所不甘。现在有的说林彪是主动走的,有的说是被挟持的,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向哪里?不管林走向哪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一定是想离开他曾经为之披肝沥胆、攻城拔寨、保驾护航、高呼万岁的那个人。

九一三夜里,林像平时一样,服下安眠药。被晕晕乎乎地提溜儿起来,坐着风驰电掣、一路颠簸的车和匆忙起飞、上下飘忽的飞机,走向了不归。一代伟大的军事家,像一片残破的秋叶,坠落到了地上。秋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是的,对毛来说,周恩来就是他的冬天,而且还是严冬。一个伟大的对手走了,一个更伟大的对手来了。

1976年,同归于尽的一年。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王哲(如石)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7年8月11日17:4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