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号-理论探索 秦林山简介 秦林山文章检索

 

 

《真理与上帝》

 

秦林山

 

一、真理是精神价值判断

 

人类对真善美的苦苦追求,反映了人类精神领域对万物统一的世界秩序的向往,也是人类情感的宗教意识和人的宗教本质的深刻反映,为此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成了人类精神领域的最高目标。

什么是真善美?康德认为真是人的知性目的,是必然性的领域;善是意志目标,是人的自由领域;美则是必然与自由的真正统一,这是理性主义对真善美的一般定义。为此康德就是围绕真善美人类精神的三大领域,撰写了他极其著名的和与之相对应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康德在这里针对的只是真与真实,它们还不是真理的概念,因为真、真实还不就是真理,但是很多人就简单地把真理的概念混同于真与真实。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追寻,以及近代哲学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寻找真假知识(所谓的真理和谬误)。按照传统的一般定义,真就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许多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本身都不能成为真理,这样的真实存在充其量只能撑起一个物理世界。但是重要的是“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个部分,人只能凭借这些媒介物的中介,则就不能看到和认识任何东西”《人论》卡西尔  33页。万物的存在都不是现有的自身,它们都只是暂时的一种过渡,自然中的每一现象都只是表面的存在,也不是实质的和不变的存在。但是它们又都从属于某种精神目标,即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大自然就其整体来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组织,朝着一个有机的秩序。因此单单把世界看成一个物理世界是不全面的,更何况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可变的、暂时的、偶然的和有限的。所谓无限的、必然的、永恒的、未知的、不可知的、神圣的是人类用来概括和定义上帝的。本质上它们都是神的属性,即无限、必然、永恒、不可知、神圣的都是上帝的本质特征!

传统的真理是主客观相符合,主体要去符合客体,似乎符合客观存在才是真或真实。经验主义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定义真理。但是黑格尔认为:“理念就是真理,因真理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小逻辑》1980年版397页。决不是相反主观的要符合客观,换句话说一切现实的事实符合理念的才是真理。现实事物的是否真实或有真理性是依赖理念的,比如说某人是真朋友是说他符合友道的概念。显然不是概念(主观)去符合现实事物(客观),相反,是客观事物必须符合概念才具有真理性。黑格尔在这里显然把它们完全颠倒过来了,其实这种认识早在康德那里就被颠覆了。真理是精神性的存在,他只属于精神,为真理的价值和意义奠定了基础。

其实上帝在创世造物之初,就把一种精神价值观念交给了人类,“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世纪》1:30。肯定了被造物的存在要符合“好的”标准。因此万物的存在要符合“好的”价值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毫无意义的存在,因此真理必须是一种精神领域的价值判断。

我们如何来确定什么东西是它的真实存在呢?任何可以说出的东西都可以以某种方式存在的,正如臆造之物、幻想之物也都可以说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这样一来如何区分真与假、真理和谬误呢?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化,有的变化很快,有的变化很慢,但是都是在变,因此它们是不确定的,我们无从把握它们。当然不能以不确定的东西来定义真。实体是确定不变的,它是事物的本质和本源,它才是比较真实的存在。(请注意在这里我用的是比较真实)因为在存在的认识论领域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到另外的领域,它们的真实性可能就消失了。

人的自我意识把各种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事物的实在性是由自我意识决定的。只有通过意识人才能获得一个客观世界,也只有通过意识才能设想自然规律。如果没有一个绝对巨大的力量(非人力的)上帝,对世界万物和精神的统一这一最起码的规定,那么世界的存在与统一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它们在根本上失去了秩序,陷入彻底毁灭的命运。因为所有的存在都只是杂乱无章的质料,没有形式来规定它们,也就无从分别它们,因此也就成不了人类意识的对象,是纯粹的虚无。其实一切存在物的实存,不是它们各自的质料,甚至都不是意识的构筑物,而是精神存在物是灵魂、是精神是对最高存在者灵魂的分有。没有这个最高灵魂的本原,那么一切存在物是进不了我们意识中来向人类显现的。人类意识也不可能进入对象存在物、参透存在物本身。因为自然界所有的万物都是以个别的形式存在,这些个别的存在就不能算是真和真实,只有存在于它们背后不变的实体,才可以说是比较真或真实的。因为如果没有统辖万物的一个力量存在,那么真理也就没有了它的真实内容。所以真实存在和真理一定存在在一个更高的力量(上帝)之中,存在在上帝将它们统一起来的全体中,而不是在孤立的个别中。上帝创造万物都是实体的创造,实体的理念是上帝创造万物的思想(即形式)。说的明白一点,没有上帝就没有真理。因为真理不仅仅是真实存在,而是靠精神价值体系维系的一种真实存在,没有价值体系维系的真实存在,也就没有真理的意义了,而既然是真理就不可能没有意义!

真理不应该仅是知性领域的,它更是精神价值领域的一种价值判断。要知道知性标准和价值论标准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那么单从知性角度来定义真理,肯定是不会全面的。在这里真、真实必须由知性领域向精神价值论转向,才能表达真理的属性,真即必须合理。但是真往往不合理,那它就决不可能是真理。有时虽然合理但是却不真,因此真理的判断只能采用精神价值论标准而不能采用认识论标准。如果采用知性标准来判断一个主观认识是否属于真理,因为它的片面性会造成许多偏差。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注重形式逻辑而忽略辩证逻辑,注重直观逻辑而忽略隐含逻辑。如对垂危的亲友瞒报病情来“骗”他,这消息虽然是虚假,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当然也可选择不虚假,把真相直接告诉病人。虽然看上去真是诚实的美德,但是一旦病人知道了自己患的是绝症,精神被彻底击垮了,对康复治疗没有好处。既然是治疗那么精神为了康复,不利于康复治疗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所以绝不是真、真实就是合理的。在这里把真相和真实隐藏起来,用所谓的假相、假消息去安慰病人,病人的情绪得以稳定对康复治疗却有极大的好处。因此只有把真、真实上升到精神价值领域来判断,才是合理的。

退远一步我们来看科学和哲学,它们是研究存在的真实性,它们把存在的认为是真的真实的,在它们看来,只有在逻辑上能成立的,可以讲的通的、能被证明的、真实存在的东西就是真理,它们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反之就是假的。因此它们可以通过数据,是否有广延占有空间,有的话那就是真的存在物就是真实。如果能说话、会走路、能思想、有血肉之躯就可以证明它们真实存在的就是人。至于对人来说最根本和最有价值的问题,如人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为什么要来?那就与它们无关了。因此从价值或人生意义的层面来看,科学哲学追求的人的这种真、真实都不一定合理,不是真理。充其量科学追求可以造出所谓像一个人一样的物质身躯来。哲学追求所谓真实的存在,它不研究这些所谓真实的存在怎样才能和世界发生关系,不了解所有的存在是因为价值,才产生了它们存在的意义。真、真实存在和真理当它们处于孤立,单独的时候,它们的存在的确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甚至当人类一味地追求它们的时候,往往会走到它的反面。

而宗教却直接把大多数人认为虚无的“灵魂”“鬼神”当做真的或真实的东西,充分肯定它们这种虚无和空灵的价值和意义。它们虽然虚无好像是空的、假的似乎毫不真实,但是对于信仰它们的人来说,必然会产生一种情感上深深的敬仰、敬畏和依赖,殊不知正是这种敬仰敬畏和依赖才可以根本规范人类在现世的行为,给人类的社会生活以真正的秩序。宗教这种特定的对于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才使科学和哲学对于真或真实的追求有了它们生存的一席之地,如果没有宗教的这一特定的使命,科学不知道会把人类毁灭了多少次了,哲学则无能为力,甚至不得不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让位于科学。科学、哲学看似求真;宗教看似求假,但是结果却又完全倒过来,求真没有意义,求虚却产生了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即科学、哲学是以真为“价值”;宗教则以“价值”为真。到底哪一个更是我们人类生活的真理呢?哪个对我们人类更重要呢?答案好像是立马可辨的。

 

 二、真理一定是真善美的统一

 

自苏格拉底起,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开始从自然哲学的研究转向希腊的形而上学、伦理哲学,关注真善美的统一问题。因为他们无不目睹了,真善美如果彼此孤立,被对立起来而使假丑恶“荣登”大雅之堂,一时真假莫辩、美丑不分、善恶不明。所以真善美的统一,成了哲学可望不可即的难题,这是哲学本身的局限造成的。它们怎么统一?有谁来统一?谁又真正有能力来统一它们?

即使事物和事物的存在是真的和真实的,但是如果它们与万物没有关系,来证明自己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这种真和真实也是缺乏意义的,也就是说它们必须统一在和谐中,统一在宇宙秩序的环节中。因此真善美也必须是统一的,彼此不能分开。美离开了真和善,艺术可以扭曲生活,以丑为美。科学离开真和美,可以强迫自然以恶为善,而哲学离开善和美又可以造出假来乱真,而单纯的求真,最后不得不陷入唯科学主义;单纯的求善又成了枯燥的道德说教;单纯的求美又只成了没有内容(意义)的形式了。因此,它们单独都不可能成为真实和真理,因为真实和真理不属于孤立和特殊的理论知识,真理知识必定是于善的意志和美的体验相一致的,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行。换句话说,真也只有和善与美同在统一起来的时候才能成为真理。

西方近代哲学对理性的迷信,发掘主体的自我意识尽管极有价值,它同样与对象物有统一的问题。即主体与他者、他人的统一。只承认自己的主体和个别,封闭于自我之中,把他人、他者看作虚幻和不实在的,彼此排他互相对立,实际上否定他者的观念是人自然本性的根本之恶,更是远离真善美的。只有认同他人和他者,把自我与他人、他者联系起来,把自我意识和世界意识联系起来,这种统一的认识主体才是认识真理的真正基础。因此主体不但得寻求自我的统一,还一定会寻求与他人、他者的统一。精神的无限性会使主体寻求大我,那是一种更大的统一,爱人和爱物是这种要求统一的必然结果。上帝的思想和意志他一定要让精神领域的真善美的统一,来实现这一根本目的,让世界充满大爱。

单独孤立的认识,便可达到所谓的真,只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如某些数学、几何学的公理。但是那纯粹是形式上的真而已,不具备真实性。我们知道数学的发展,早已不是对真实的反映了,只是为了有用约定俗成的东西而已了。就像自然科学只具有一种纯质料的真,与善和美无关,与精神价值世界无关。凡与精神价值无关的,都不具备合理、真理的意义。单独孤立的真,也是不合理的,也不会是真正的真和真理。因此要达到认识真理,单靠理性的逻辑工具是不够的,真理要求绝对的实在和绝对的合理性,绝对的善和真正的美。也因此真理一定是唯一的!

其实所有的物都有一个普遍的渴望,那就是对统一的渴望。这种渴望构成了整个存在物内在的生命和运动的原则,是万物存在的目的因。这渴望本质上就是世界灵魂。人类意识倾向世界万物的统一,世界在本质上就是精神的存在,所以它们是可以而且完全一致的。上帝是世界之魂,因此万物都会服从他的指挥和按排,自觉遵守他的秩序,宇宙世界便有了统一的基础,可以被理解和管理。因为只要没有管理和秩序世界早就乱套了,所以它必须要和其它所有的一切无论政治,经济都要发生关系。这就关联到真理的另外二个属性:1,它是全体的一部分,不是孤立的。2,又是与全体真正统一的。如果它是孤立的,那么它也不能算是真理。如果它和全体不能真正统一那么它也算不上是真理。所以任何单独事物都涵盖不了真和真理,也构不成真和真理的。

真理的特征是意义至上的,即真理的精神性特征!上帝的创造是“好的”,凡不能符合“好的”标准的真,一定会产生出假来。所以上帝才在事实世界之外,还创造了一个“好的”意义一种至上的价值世界来监督、规范和维系,让真善美中的善和美来制约真,制约以存在就要算作真和真理的僭越。所以归根到底,真实存在也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那么何谓善呢?我们意识现象中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孤立的,它必然同其它事物联系而存在,哪怕是一瞬间的意识也都不是单纯的。某一欲求因此也只有在同整体的关系中才能成为善,就像我们身体某一器官的善,并不表明全身的健壮一样,健康、知识和财富是宝贵的,但是本身并不是善,不能仅以此为满足。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幸福。但是要达到此种目的的途径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实现完满的活动。因此也有了一些人主张道德的义务和法则,压抑自我的要求和欲望,把此作为善的本性。其实善和幸福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说,善就是幸福。我们在满足了自我要求或实现了理想总是会一些“陶醉的感觉,这种“陶醉”就是一种幸福。要分别的是快乐和幸福,它们既相同又有不同,幸福可以有满足而获得。我们有时也可以在痛苦中,而享受幸福。因此幸福也是一种心理的满足。它和快乐不同,不能把对快乐的追求当作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严肃的人类理想的实现,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幸福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境界”《逻辑哲学论》。

善的意志一定会追求意识中最深刻的统一,因为所有的意识现象都是统一物的发展与圆满。人的意志是最能够表现出这种力量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意志达到圆满,实践了上帝的意志乃是最高的善。对个人而言,绝不是财富、健康和知识就可以满足的,它们本身也不一定就是善本身。柏拉图有一个思想,“和谐即善”。只有处于关系中,和它物的联系中才有和谐可言。善也是各种能力的均衡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人类的精神活动也是有秩序的,和谐和统一就是精神活动的最终秩序。其实善就是至诚、正义和大爱。没有至诚,某一行为哪怕最终结果是善的,但是因为没有至诚、动机不纯,结果再好,此行为也远比那种虽然愚蠢但动机却是至诚的要恶劣,因为人们只是注重了眼前的暂时结果,从远的来说,却是助长了真正的恶。一颗正直的心,就是上帝真正的殿堂!追求没有民主和人权的恶的和平,也一定是恶,而不会是善的。尽管表面上看来是和平,好像很善。其实那是用暴力和恶维持的和平,不是真的和平,是恶。因为那一定孕育更大的冲突和不和平,表面上的和平只是暂时的假相,永远也变不成善。恶即使再小,它也不会在价值世界中占有正向价值,而是相反。善哪怕再小,它也离神最近,因为它与神意不谋而合。它也可以作为衡量真和美的标准,统一真善美才可以统一宇宙万物。用怀特海的话来说,“上帝通过他对真善美的先见之明来引导世界”《过程与实在》2003年。629页。

没有至诚、正义和大爱,没有善,对真理的追求中允许自欺欺人、允许虚假的手段去谋求,那么认识真理也就完全失去了意义,真理也不可能向他显现。也因为真理是隐藏在认识主体的道德意识中的。当然善离了真和美,也只能成为空洞的道德说教,不再是活生生的神的力量的显现了。

那么什么是美?借用柏拉图的话,“善的东西也是美的”。“善是美的原因,是美追求的目的和衡量标准”。美像真一样也离不开善。美也只有在道德领域里、价值世界中才有它自身的意义。康德对美的定义,美是真与善的统一。那么美亦可以说是真的最高表现形式!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可以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发现美,但是那是孤立的、单独的美。美也决不能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共同构成统一体的各个部分。虽然彼此独立,但又是互相渗透的。各自有其本质上的个体性,又有彼此及整体间的同一性。没有善和真的美,是不健康的和病态的,美如果建立在假和恶之上,哪怕再美也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的美。康德把审美判断确定为反思判断,不进行存在的设定,不从普遍的知性概念出发,而从特殊的心理体验出发,冲击了美学中的客观主义或认识论的倾向。显然,把美确定为客观事物的属性是缺乏思辨精神的,审美判断的根据和规定不能仅仅是概念,而是体验心理机能活动的人类情感,逻辑判断在情感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自然科学再辉煌,哲学再宏大深远也丝毫不能保证人们在审美判断中赢得胜利。“不是客观对象有一种美的属性或性质,美不是客观的。我们习惯于把美看作对象身上的一种客观性质,其真正的原因在于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共同的审美原则,成了人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判断力批评》。

任何从整体上切割一块而引发的陈述和解释,必须要放回整体来考量。事实世界的东西,永远也不能代替精神价值世界。我你他审美判断的同一性与万物是和谐和统一的,所以审美判断一定会遵从一个原则:美必须是真的体现和善的表露,离了这一原则割裂了它们,就没有美可言。这样在真善美中,就有了逻辑统一的必然性,任何使统一分割开和对立起来事物,都不会是完整的和完美的。

伦理哲学、形而上学虽然也可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它们的追问必定会引导出一个超自然的领域,这是哲学的伟大,但是哲学也只能仅此而已了。要真正统一世界万物统一真善美那不是哲学的能力所及,它不得不让位给超自然的上帝,因为上帝本身就是万物最高的统一,也是万物的渴望和目标,是真正可以统一真善美的力量所在。

 

三、真理是自由

 

黑格尔认为:整个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而人类自由意识的发展过程体现为从东方到西方的进程。东方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罗马世界知道一部分是自由的,基督教以来的西方则知道一切人都是自由的《历史哲学》19页。黑格尔不但意识到了自由的重要性,更是深刻认识了基督教文化的真諦!除了基督教文化整个世界的自由意识是残缺不全和茫然无知的。

精神是否得自由成为衡量真理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即真理的本质就是自由。上帝最清楚自由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只要没有灵魂,不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物”,他们就会自觉地被奴役,并且是永远没有可能走出“埃及地”的。所以自由是一个人精神解放的最重要的前提。为此上帝从一开始就把自由给了人类,“你必须自由”。“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加拉太书》5:13

上帝把自由与真理相连,“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教你们得自由”《约翰福音》832。使得自由无疑地上升到了真理的高度来警醒人类,因为真理是人类良知所公认的。上帝通过《创世纪》中“伊甸园”的故事,他将亚当安置在伊甸园,使他管理看守并吩咐亚当与他们约定:“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都可以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为你吃得日子必定死。”上帝造人难道会不知道人类本性,人哪怕好奇心也会让他去偷尝“禁果”的。更不要说人被诱惑后,是一定会以自己的“眼睛明亮”(即理性)来分别善恶,那么人的必然死亡的命运显然是无法逆转的。上帝既然知道亚当一定会违背圣约偷吃禁果,为什么不预先制止来避免人类的永死呢?这里的上帝“良苦用心”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自由,你只要愿意承担后果,哪怕与上帝之约都可以让你违背!一种彻底的自由意志。你的意志是彻底自由的,而不是像卢梭认为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这样基督教上帝就把神秘的少数人的自由变成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的自由意志。即西方只有一部分人(公民)的自由到东方只有一个人(皇帝)的自由,上帝要把它普及到世界上每一个人的自由。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自由,因此自由并不神秘它应该属于每一个人,上帝不仅不会来约束你,甚至充分鼓励你自由选择,来开始规划每一个人自己的人生历程。如果没有自由意志、自由选择,那么哪怕犯罪惩罚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被迫行善,那么奖励也同样失去了意义。因此正是可以让人自由的选择,上帝的审判就有了根本的意义!这场世纪末日的审判可以临到每一个人,震慑每一个灵魂接受公义的审判让世界美好。我想这才是“伊甸园”故事要告诉我们的真理——自由。

这也像基督教上帝把真理存在是否为真的问题,转换成精神价值论领域的价值判断一样,基督教上帝廓清了蒙在自由身上的迷雾,它不只属于西方的一部分“公民”和东方的一个“皇帝”的,它属于每一追求真理的人。因为真理必须自由!但是人作为自然中的一环是最不容易看清自己精神性的一面,至于人的精神性所蕴含的力量人类更是熟视无睹。他们虽然渴望自由,却绝对害怕承担争取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人类天性偏向“好逸恶劳”,不希望自由的风险。因为自由意味着行动和责任,行动和责任则破坏了他们贪求的不劳而获的“安逸”,他们虽然不愿意受自然的束缚想同自然作抗争,但是当知道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时候,很多人宁愿选择退缩无缘自由。西方人因为不满足一部分的自由而创造出现代文明,但是东方只有一个人自由的制度却可以长盛不衰!人类的堕落还会使他们哪怕已经获得自由,都会毫不啬惜出卖自由,为此自由几乎成了被压迫人类获得精神解放的“奢侈品”。

很显然已经不是我们向上帝要自由的问题了,而是上帝要反过来向人所要求的东西了。你必须自由!人类要追求真善美吗!?那就绝对离不开自由。当一个人的精神不能自由他就不可能走进真善美的统一中,也不可能获得真理。所以真理一定是自由,如果真理不自由,真理也就失去了它的光辉的本质。

 

从上面三段小文中,我们看到真理的三个标准。一、真理是精神价值判断;二、真理是真善美的统一;三、真理是自由,这三个真理的标准无不与上帝相关。也就是真理完全借用了上帝的意志和上帝的本质才成就了真理这二个字的概念。但是由于无神论教育的结果很多人认为上帝不存在,他们认为上帝也是一种物质存在,即物质的广延性(可见性)。不知道上帝完全是一种精神!他不是某种存在物,他是存在本身,没有他就不可以有物存在和被人类理解,他是存在物可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是精神价值判断本身;他不仅是万物寻求统一的真正力量,也是统一真善美的力量,上帝就是自由,他是自由本身!

因此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也可以说正是上帝存在成就了真理的本质和光辉!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秦林山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2年8月22日18: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