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号-理论探索 赵建华简介 赵建华文章检索

 

 

中国农村问题补遗

 

赵建华

 

中国的未来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主导的发展过程,农民人口相对减少,农村社会相对缩小,农村进步并与城市融合是主要的具体内容。

中国农村问题为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内容之一。中国农村问题主要可以以农民、农业及农村等诸方面入手。但根本的问题是农村现代化及城镇化的提高。以农村的缩窄和城市化的全面推进为根本。因对农村问题的关注,认识到尚有若干问题需要补充,以作为农村问题的补遗。

其一,农民的结构与变迁。现在,中国农民已经有了较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自由活动正在接近人口自由迁徙这个世界人口管理和人权保护的惯例。中国农民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异地就业的兴起,有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结构是得到反映。农民人口,一般认为农村出生、农村长大并将户籍落在农村的人口,农民人口即农业人口,这是一个以往一直使用的定义,至今尚未完全变化。从一般的法理含义上讲,农村人口即农民,就是户籍在农村的人口。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农村人口与农民之间有差异。其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已经获得较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在异地,尤其是城镇地区就业及居住。这些人口的数量在今天已经非常大,占农村的人口总量不小,占城市人口的总量也不小,是城市实际人口(暂住或常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口虽是农村人口,但不是农民。一般的农民,则是生活在农村,以务农为主。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农民均生活在农村,外出农村为法律和政策所禁止。农村人口100%生活在农村,允许外出打工和数量的增加是在80 年代以后,并与城市化进程同步。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步迅速,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也是如此。中国农村的人口结构因此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今日中国农村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一,老年人口多。中国人口数量虽还处在惯性增长之中,而且中国农村的人口增长较城市要快一些,但中国的农村人口结构问题中还是出现实际老龄化的趋势,这是中国农村人口中的首要特征。中国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出现老龄化的趋势,农村当然也没有例外。中国农村人口老年人多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自然增长结构导致的老龄化,另一方面,是大量年轻人口外出打工并长期居住在城镇,造成农村人口的实际的老龄化。中国农村人口外出打工者非常多,在农村外出打工者中,以年轻人为多,年轻人以其精力充沛、受教育程度高、技能掌握多、易于流动、乐于进取等等受到城镇异地的欢迎。这些人口在农村居住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成为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在90年代末以前,农村外出打工者还在逢年过节回家,而在本世纪以来,农村外出打工者成年累月在异地工作和生活已是非常普遍。中国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过程中,由于他们与当地社会的密切联系和易于融入以及城镇在接受外来人口中的政策的松动而从根本上脱离了农村生活。现在,农村老年人口的实际数量非常高,在江南一带的农村,最突出的就是老年人口多。其二,青少年人口多。与老年人口相比,青少年人口数量的比例稍微低一点。农村青少年人口比例偏高的原因如出一辙。农村因为大量的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人口而出现大量的留守少年儿童,这些人口不能随父母外出,只能留在农村,在农村生活和学习。其三,就是青壮年人口的数量比例较低,留在农村的青壮年人口,大多数是文化程度较低、缺少手艺与技能的原因,不外出打工,而在农村当地务农或就业,这些人口就是现在主要的农民人口,是农村当地的精壮劳动力,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这些人口的数量现在越来越少。现在,中国农村的人口结构的这种情况还会进一步加剧,其最严重的后果是老年人口和青少年人口的养老、社保及教育等问题。

其二,农村人口素质问题。农村人口素质就是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首先,是科学文化素质问题,即一般的所谓受教育程度。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及高级中学与职业教育都在不断的发展巩固中,农村人口的素质处在不断的提高之中。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一直这样的轨道上。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相对较快的,速度和程度甚至超越城镇人口。这有利于农村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其次,政治法律素质问题。在农村人口中,包括长年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和长年外出打工的人口,政治法律素质的提高参差不齐,有接触社会现实及国家政策较多而获得较好的政治法律素质的人口,也有农村社会媒体的教育和宣传水平较低而人口的政治法律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口,更要接受正规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机会少而造成政治法律素质较低的人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的法治和社会主义的民主,人口的政治法律素质显得极为重要。其欠缺就意味着社会适应和社会生存能力的欠缺。未来农村发展,农村人口的政治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人口素质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内容。中国农村人口素质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进步。其中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农村社会的教育程度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个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融入城乡一体的全国的化的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平等抉择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再次,农村人口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并减少与城市人口素质的差异的同时,还是存在农村人口的素质相对落后于城市人口的素质的问题。农村人口素质有待于提高。在现在的城乡教育体制的基础上施行必要的改革,农村人口的素质即可以在此基础上有巨大的进步,可以逐步达到城镇的人口的水平。今后的农村发展,还将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领域,中国农村的人口的素质的提高也将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农民的素质问题还将是中国人口政策和农村政策的关键。

其三,农民教育问题。教育是国家发达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大计。中国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要以教育为根本。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的取得以及今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尤其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国农民的教育问题更显突出。中国农民的教育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的进步。当前,中国农民的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着力解决。一,学龄人口的教育水准的提高。农村绝大多数的学龄人口在接受国家的国民教育。在小学、中学阶段,农村享受国民义务教育,农村人口的入学率已经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为提高。但在学龄前及高中以上阶段等人口中,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机会和程度比较低,有待于大力提高。其二,社会教育的重视与展开。农村地区,地广人稀,教育基础设施及师资力量分散而薄弱,与城市地区相比,差异巨大。在社会教育方面,尤为严重。要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必须重视和展开社会教育。一方面,农村地区可以举办无形或有形的社会教育,以就地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开放城市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输送社会教育。现在,城乡之间的交通、通讯及人员交流十分频繁,展开城乡联系及一体化教育十分有利。三,国家在农村教育中的支出的增加及收费的废止。中国农村,绝大多数是地广人稀的零星部落式据点,生产作业和生活方式落后。农村发展并不是以此种落后的方式取胜,而是以人口素质的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建设来实现进步与现代化。农村教育在此种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非凡。国家在农村教育中的支出需要增加,国家在农村的税收需要减少,这是国家的宏观手段。这些费用最终用于对农村教育的支付。如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高中以下学生的学杂费、补偿农村学生高中以上和职业教育阶段的书本费等等。提高农民子弟从小学到大学的奖学金、助学金的标准。农村教育是百年大计,要常抓不懈。

其四,农民生活问题。农民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有别于一般的非农民(绝大多数的工人及干部),此种情形由来已久。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和建设首先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人民公社解体开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改善也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相比,差距依然存在,有些方面还有差异扩大的趋势存在。农民生活问题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农民生活与城市居民生活差异总体有所下降。城市社会的交通、通讯、医疗、卫生以及自来水、排污等等基础设施无法向农村延伸,两者差异巨大。农村的人口的生活水平等等因此受到直接制约。中国农民的基本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等等方面需要大力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问题不但是中国农村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农村生活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在于农村自身的改善和提高,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农村人口聚集到城市,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撤并小乡村,减少乡村数量。农民生活的解决是中国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之一。

其五,农民就业问题。中国农民阶层在全社会占50%左右的意见,这些人口的上来源主要在于其自身的劳动,其中包括年长的农村人口。中国农民的生存有着比城市人口更为艰辛的社会制度环境。中国农民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巨大进步依赖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农村人民公社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解体以及分田到户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粮食生产和副业生产立竿见影,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第二,是农民异地打工。许多农村劳动力从低技术、低水平、低效率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到城市地区打工,挣到意想不到的钱,实现了致富之路。第三,是农村副业和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这一方式介于农村联产承包和外出打工之间,是第三种的新的农村就业方式。这种方式,不但让农民可以适当从事农村劳动,以减少田地的荒芜,而且还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可以促进农村的工业化及减少城市就业压力,是一种非常好的农村就业方式和农村生产方式。现在,农村及城市的面貌大为改善,农民就业问题的内外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农民就业问题,不但是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内容,而且也是城市社会的问题。其中,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的初步形成,中国农民的就业已经处在市场的原则限制之下,政府行政限制已经较少。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就业的最大的限制就是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在自身的能力上面的差异。其次,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现状和经历已经造就了新时代的新农民,农民就业在农民自身而言已经具备了市场适应和竞择能力。当然,国家政策,尤其是城乡一体的政策,为农民就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中国农村相对落后,这种落后相对体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方面,而中国的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则以中国的农民的就业政策为根本途径。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放在根本位置。农民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民的国民化。

其六,农村社保问题。中国农村社会处在变革过程中,这种变革是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的变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之路。中国的农村,虽然东西南北中的区域差异巨大,但存在异地同构的基本特征。农村的富裕的根本出路大致相同,即农村联产承包,农民外出打工,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等等。目前而言,大致的情形相同。现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农村社会相对较为滞后一点。但从中国农村的本身来看,也存在飞跃性的发展。这可以从中国沿海绝大多数的城市的巨大数量的外来工人的情形可以看出。中国外来工人的主体就是农民,即农民工。这些农民具有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生活水平,还有养家糊口的能力。这个人口数量约在3亿左右,这个人口数量应放在农村人口的总体中,用来衡量农村的社会经济现状,除非这些人口完全脱离农村,进入城镇上体系。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催生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其中,农村相对受到忽视。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深刻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必须将农村包含在内。中国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农村管理水平、农民积极性等问题。

其七,农村规划问题。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深刻影响和控制。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完全是纯粹的计划经济和集体劳动,社会控制相当严密,农村和农民完全在国家计划和指令下生产与生活。农村的巨变始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人民公社的解体,一方面,生产关系得到调整,计划经济和集体劳动完全改变,农民从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和生产水平快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开始发生革命性的深刻变化。现在,中国农村在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中长期的快速发展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这些进步主要表现在农村的不断富裕、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就业定居的不断提高及农村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等等诸多方面。农村的进步是全面的。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农村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与其他涉及农民的焦点问题一样,均对中国农村及农村中国城乡的整体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农村的规划问题。

在中国,规划受到重视亦在八十年代以后。在八十年代以前,规划因各种因素出现过停顿。八十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建设步步为营、步步前进,规划也成为其中的一个核心,受到重视。在城市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被称为龙头。现在,中国城市化及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受到重视,科学合理和经济主导的规划得到广泛应用。规划的质量从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在提高之中。这其中,一方面,规划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再者就是社会的全面开放。

中国农村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地域而言,比城市广阔,就人口而言,比城市人口多,就资源和环境而言,农村也有其重要意义。农村需要有城市一样的重要的规划。目前,中国农村,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带动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并不是国家对农村的投入所产生的,而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省被动带动的,中国的农村富裕来源于农民进城打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农村的无序的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这种发展,浪费土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影响人居,极为不科学和低效率。究其根源,就是农村规划的欠缺和落后。

农村是零星的居民定居点,往往是几百人一家。在空间上,不易展开大规模的规划,既有的规划也往往得不到落实,即使落实的规划也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就有不少的乡镇规划、村镇规划,但由于指导思想陈旧,多半是一些非常低水平、陈旧的指导思想,根本未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发展的大背景吃透。因此,农村规划成功者较少。

农村迈向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农村的人口肯定会不断较少,农村的居住点的形态也会不断地变化,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口的生活水平也会逐步与城市接近。农村社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在内的人居环境也必须是与城市接近的。实质就是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规划和一体化发展。农村以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及人居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规划上肯定会有一定的特殊的要求。中国的农村社会,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有许多的差异,但在人居分散、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等方面却有共同点。

中国农村规划,首先,要放在城乡一体的统一规划之中,城乡一体的规划是国土规划、经济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文化科技规划等的综合规划,全国一盘棋要包括城乡一盘棋这一因素。其次,农村规划要放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进步之中考量,农村的社会缩窄、农村的村庄合并等等超前发展。其三,农村规划针对的是人,以人的标准衡量城镇规划,也同样以人的标准来衡量乡村规划,乡村规划以人为本,城乡规划在人的层面上统一。

其八,农村管理问题。中国农村发展的诸多问题之中。农村的管理问题也是较为突出、较为尖锐的问题之一。中国农村长期以来是低生产率水平、低素质人口、低生活水平的结合地,农村实际上成为中国的落后之地。在今天,中国的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社会进步巨大,农民生活大变样,农村获得长足的进步。但与城市相比,落后依旧。中国农村落后是全面的,物质落后不必说,非物质的落后也是相当突出,其中之一的管理就是如此。

农村的管理,大者就是国家对农村的管理,即国家的行政管理。以中国的特殊的现状而言,还包括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村的管理和控制。小者就是农村社会本身的管理,即农村社区的管理。现在,中国国家法定的行政管理的最低层级是乡镇一级,村一级则没有正式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村一级的管理有自治和乡镇代管。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则由村一级开始,一般的村庄均设有村党支部,村党支部的权威要高于村民自治委员会,即党支部的权力大。目前,农村的社区管理机构是村委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由村委会主任负责管理工作。这个村委会负责村一级的自治管理,并向乡镇一级机构负责。村委会一级的领导人有一定的工资收入,但并不太多,他们一般另有兼职。村的党支部是书记负责制,由全体党员选举产生。

现在,村党支部加上村民委员会的农村劳动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已举办建成。这种领导结构在农村的管理中,有不少成功之处,应予肯定。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管理工作还有待于大力提高。

首先,是农村领导制度的法制化,要制定规范、详细的村镇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做到事事有法、处处有法。同时,要将法律教育、宣传到位,做到人人知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

其次,要精简乡村领导机构的人员。现在,乡镇一级的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非常多,要全面地撤并与精简,做到精确高效。村一级,党政两套班子及其辅助人员在内,数量也相当可观,也需要进行必要的精简。村一级的组织,以社区管理为目标,不以行政管理我目标。中国的乡镇和村两级的机构可以在面向社会和市场,以服务为目的,以精确和效率为追求目标,首先落实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

再次,要全面公开村务,将乡镇和村一级的政府机构处在公开和透明状态,随时注意接纳社会和群众意见,随时可以接受检查、接受批评,问责制、罢免制切实落实。

其九,农村市场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制度自八十年代以来,得到逐步的建设,从原来的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国家管制经济慢慢转轨自由竞争和法治规范的市场经济,期间,中国逐步建立了全国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还在不断的先进之中,中国的农村作为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改革中得以发展。

中国农村的市场,由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有许多缺陷,与城市地区相比,与规范的市场经济相比,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农村需要进行市场建设。

中国农村的市场,一方面,是农村产品及乡镇工业品进入并交易的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农民进入并交易的场所,于农村而言,与城市而言,农村市场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农村的广阔的地域及中国农民庞大的数量,决定中国农村市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农村市场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首先,是中国农村市场管理问题。市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健全、合理的法规,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要有科学的手段和发达的技术,要有训练有素、敢负责任的管理者队伍。现在,许多农村地区,假冒伪劣泛滥,投机取巧泛滥。其中,中国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严重,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需要引起国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其次,是中国农村市场建设问题。市场经济的有形目标就是市场,市场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市场经济的建设不但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也是生活进步的源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市场建设尤其是城乡一体的市场建设是一个关键。再次,中国农村市场问题中,还有一个农村如何利用要素市场的问题。由于要素市场具有技术规范、资源精粹密集的特点,要素市场的主体必定在城市,但以城市为基准和中心的要素市场必须延伸和服务于农村市场。中国农村市场的全面规范建设和管理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这不但是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一体化的必要,而且也是农村与城市社会一体化的必要。

其十,农村基础设施。中国农村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和社会生活进步的区域,中国农村的落后是一个综合现象,是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及基础设施等等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硬的和软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目前,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全面落后于城镇社会,这是社会经济落后的产物。在一般的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大致处在同一水平之上。城市地区仅有某些地方优于农村地区。总体而言,城市与乡村的基础设施都需要大力发展。中国的未来发展必然会赶上当前的世界先进水平,乡村地区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将是必然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城市一样重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中,尤以交通、通讯、能源、给排水等为重要。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交通和通讯已经有了长足的提高尤其是通讯,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已经相当小,而在能源等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大。

农村基础设施的提高是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的必要内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内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全面满足农村社会的需要,使农村社会的生活水准因基础设施的改善而全面提高,当然,农村地区也会因基础设施的改善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全面考虑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要付出的巨大的成本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要将农村的分散、零星率先通过集村并镇及城镇化进行解决,以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其十一,农村资源问题。中国农村有着丰富的资源,也是农村的优势和特点所在。中国农村的资源,从广义上讲,可以分成两大类,即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就是农村劳动力,中国有近7亿农民,其中,劳动力在四五亿之间,这是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库。由于中国农村人口生活低水平等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具有非常低廉价格的特点。中国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是中国在全球社会中最大的竞争优势。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外贸出口的增长,都有赖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的竞争优势。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源头在农村。中国未来发展,还是以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充分的价值实现为基础,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中国农村的自然资源主要是耕地和牧场等等土地资源,直接由农民经营。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属于国家所有、国家经营,与农民没有关系。在农村的耕地和牧场等资源是中国农民的立足之本,是赖以生存的资本。就目前农村而言,耕地和牧场等资源存在着浪费、破坏等不良状况,其中的原因,有与农村生产方式落后、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在江南的某些地区,存在土地荒芜、土地被城市化所侵占等状况,而在西北等地区则存在大量的牧业过渡发展导致草原沙化等恶劣情形。这些情形对农村地区的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均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是中国社会经济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障碍。

中国农村资源问题,即人力资源而言,主要是积极提高素质,使劳动力的价值不断提高,在国际国内的竞争中发挥出色的作用。中国劳动力低廉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劳动力素质在当前的科技发展主导下的工业社会中显得低下。许多产业需要有高级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而中国缺乏这样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显得突出。因此,中国的许多高科技和资金密集产业无法取得竞争优势,无法形成世界优势。中国在世界工厂的建设中,在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低廉优势的同时,要全面着力提高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中国农村劳动力不但低廉,而且丰富。中国农村存在劳动力的过剩。在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充分消化和利益劳动力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是中国农村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农村的土地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出路,在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一方面,要充分地实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新情况,制定新战略,如更加十分珍惜和保护受破坏的农村资源,以做到长久的资源可持续开采利用。

其十二,农村环境问题。中国农村的发展依地域而言,有巨大的差异。中国农村的发展给中国的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农村面貌大变。中国农村的发展也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其中,中国农村的环境问题是显得最为突出的一个。

中国农村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当前农村,农民外出就业和居住颇多,长年常住农村的人口大为减少,但是农村生活垃圾却比以往更多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的人口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日用消费品转向采购,垃圾不断增加,这与以往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消费品缺乏、生活垃圾少不同。农村的人口减少不及农村的生活垃圾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农村的有机肥料的减少和无机肥料的增加,农村的生活垃圾许多并不像以往那样转化为肥料,而是转化为垃圾,放置于农村的许多角落,长年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置。第二,是农村的乡镇企业及城市工业所排出的污物,这些污物给农村造成恶劣的环境污染,许多无法因垃圾处理设备的运用而得到解决,农村污染因此有加重之势。第三,农村破旧房屋等原来的生产、生活用品的放弃,是介于生活和生产垃圾之间的垃圾。在农村,清污、除污、排污的条件颇差,环境问题十分严重,给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中国环境问题是未来中国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之一,解决此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管理和技术以及资本的投入。一方面,要从污染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即将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工业垃圾等集中排放、集中清洁,另一方面,要将现在的污染地进行综合治理,清污、除污、排污,清洁环境,美化环境。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解决环境问题,不但迫切,而且长远。

其十三,中国农村的房产资源问题。中国农村自八十年代以来,发生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是农村的房产。中国农村,在八十年代以前,几乎没有多少的变化,尤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房子。在八十年代以前,房子造得很少,造的多半是一些堆放杂物和圈养畜牲的小屋。而在八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的房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新房拔地而起。原来的农村面貌一下子大变样。新房子一般比老房子要好,在房子的面积、房子的造型、舒适度、实用性等等均有明显的提高。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农民外出打工或参加乡镇企业工作后的收入,有大量的剩余资金用于房子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国家在农村建设给予的必要的支持,主要是房子建设的宅基地的审批的放松和低廉价格。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村,房产资源充裕以及房产空置是十分突出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突出的资源浪费现象。这在富裕的沿海城镇郊区农村显得尤为突出。

任何科学合理处理农村房产资源问题是今后中国农村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大量空置农村房产的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和中国全社会的大问题。农村的房产,新旧房子在一起,人均而言,已经大大超标。许多地区,在新房子建设的同时,并没有将原来的旧房子拆除,新旧房子在一起,完全超出人们的实际需要,房子过剩成为突出问题。房子过剩,带来诸多问题。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其次,是未有人居住的房子的寿命会相对较低,再次,大量的土地占用,变相闲置,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中国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居住的趋势还将不断的持续下去,中国农村人口减少的趋势还将保持。中国农村的房产的过剩也会持续不断的加剧,这是中国农村必须着力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以目前的情况而言,科学合理地处理农村房产资源的空置与浪费的方式就是将农村房产推向市场,使农村房产成为商品,任其流通和流转。一方面,可以在市场中获得一个房产的合理价格,另一方面,可以在市场中流转房产,使房产流转起来,不但可以解决农村房子的空置和浪费,而且可以解决市场上的房子的需要者。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已逾二三十年,许多商品已经市场化,仅有农村房产这样少数的大宗物件尚不可以流通,这是极不妥当的。农村房产流通后,农村房产即成为商品,成为市场上有形的价值物,农村房产的新陈代谢即纳入中国市场的宏观范畴,是中国未来农村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必要的举措。

要实现中国住房的流通,有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农村房产土地价格的市场化,即农村现有房产的土地使用权完全商品化并附着于工业化之上。一个是农村人口户籍登记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即买房者落户的自由,以及农村买房者户口进出的自由。农村房产流转需要中国户籍制度的配套。

实现农村房产流通及户籍开放后,农村纳入中国城乡一体的社会体系,农村即成为开放的系统,不再封闭和愚昧,农村社会改革大为进步。这是一项必须及时实行的农村政策。同时,落实此项政策后,中国农村的财富会得到真正体现,中国农村的富裕度会上升,是调整目前城乡、工农贫富差异的佳策。

其十四,农村工业化问题。中国在八十年代发展了乡镇企业,这是中国八十年代工业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乡镇企业及其低技术、劳动密集、产品价廉物美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八十年代初,成为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潮流,在当时的农村是十分有益的。但在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后的今日农村,乡镇企业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有影响,农村工业化出现了问题。农村工业化有诸多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落后。在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较低,发展工业仅能够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平低、资金需求少的小工业,其效率和水平均相当低。其二,污染高。工业发展带来的废物不可避免地遗弃在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又缺乏环保的发展乡镇企业技术和产业,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三,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等在内,相对落后,不适应工业化所要求的标准,阻碍工业发展和效率取得。至此,中国农村的工业化问题不能像以往那样就地解决,而是应该放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的框架下发展,中国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要以制造业产业集中化形式出现,即以制造业基地、产业基地、开发区等等形式出现。实质上是一种大规模的产业化、工业化并与城市化结合来实现农村的工业化。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惯常之路。

其十五,农村农业问题。中国是初步工业化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农业正在工业化。中国农业在GDP中的含量已经非常低。中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业作为产业分量而言,并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中国农村的发展未来,一个是人居的现代化,另一个是人口的城镇集中化,农村将是一个人居现代化的形态的地方。农业问题是一个集约化和工业化的问题,农村提供广阔的土地资源和水利资源。农业以科技和管理及资金投入为发展动力,农业就业者是技术人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或农村人口。目前,中国农村农业零碎经营者颇多,这是中国联产到户、个体经营的延续,但是,这已经非常不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农业的需要。一方面,是农村因此经济效率低下,农民因此不得继续富裕和发达,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面前,其比率日小,日益被边缘化。中国农村的农业也需放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中,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来推动。农业以科技、解约、管理、人才和资金来推动。中国农业是一个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而不是农村问题。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农村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城市化的问题。实质而言,城市出发解决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更能够养活农民及非农民,而以农村出发解决农业问题,则是农村本身的问题,仅能够解决农民的温饱及其小康问题。农业产业问题要把握农业占据国民经济一定比例的工业化国家的指标,中国也须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其十六,中国农村社区建设与有效管理问题。中国农村有中国共产党和村民委员会双重领导,即党政共同领导,村委会受到村党支部领导,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分别由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选举产生,其中,村党支部由两级民主集中制选举产生,党员大会选举村党支部委员,委员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由村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在一般的村里,村由若干个村民小组组成,由组长领导,组长有村民直选或指定。大的村成立党总支,党总支与村支部一样,是党的基础组织。这样党政两套班子管理村事务并向上负责。与以前人民公社相比,村党支部两套班子的领导和控制力远为减少,许多地方几近松散状态。村党政领导与以往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党政两套班子均有选举措施,大致代表基础民意,这与以往的上级任命和虚拟选举相比,进步很大。一个是党政两套班子的领导职能较为公开,村务公开成为常规。再一个是党政两套班子从以往的控制转向服务,面向村民,为村民服务的意识深入到两套班子成员之中。当然,并不排除一些村领导的徇私枉法和贪赃枉法的情形。农村党政两套班子的领导的进步是中国农村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成果。

目前,农村社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之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口素质提高为动力的,农村社会的领导和管理也随之突出许多变革的要求。其中,现代社会的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是在现在农村控制和管理的新模式。其特点包括,一,社区建设更加注重人的因素。以农村社区的村民为本施行社区建设和管理。二,社区建设注重服务意识,以提供各种服务为目的,以满足村民的需要为目的。三,社区建设和管理注重低成本和高效率,以义务为主,收费为次,较现在的两套领导班子的运作费用低得多。这是一种现代意义的小区管理模式。四,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以公共服务和自愿为原则。不强制于人,不压制人,是以人的自由和自愿为原则的。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指导,是一种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六,社区建设和管理是一种公开透明的模式,管理者、服务者与其对象开放、互联、融为一体。 


 

2005年6月18日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赵建华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9年8月25日17:2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