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号-理论探索 刘劭夫简介 刘劭夫文章检索

 

 

“历史虚无主义”辩

 

刘劭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在所谓“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的思想环境有所松动。近些年,在历史研究的领域里,尤其在近现代史以及中共党史,一些富有历史责任感的历史学者,爬梳剔抉,奋其独见,逐渐的突破了历史研究中的禁区,廓清了历史发展中的一些是非问题,一些历史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甚至在某些历史个案突破了既成之见,颠覆了一些历史定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中国有着悠久的治史传统,秉笔直书乃是史官人格核心。可惜在庙堂的干预之下,历史经常被篡改、阉割、歪曲。正如胡适之所说的,历史是十八岁的姑娘,任由打扮。我们可以质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经得起检验的?我们这个民族从这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里能够获得多少真实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教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可能是对自己的历史最为无知的族群。1949年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就开始被灌输一种精心扭曲的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就一直活在历史迷雾中。用意是显然的且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为了愚民。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愚蠢的民族,是一个任人奴驭的民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者的凭着自己的历史良知的努力,乃是开启民智,启蒙民族的功德大业。

    但是令人长太息的是,中国这个国家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历来如此!具有良知的历史学者的工作,受到了来自官方的压制,被扣上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历史虚无主义”既是学术帽子,也只政治帽子。因为,在官方看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矛头是对着中国共产党的,这就犯了天条了。中共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在2013年10月号发表题为《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署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这是不是史上最长的作者署名呢?)。

    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是杀气腾腾的。该文宣称,“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反思’的旗号,借‘还原历史’、‘重写历史’之名,否定党史、歪曲国史,这种历史观无视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无视历史规律,不仅对我国的历史学研究造成危害,而且通过大众传媒对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造成干扰,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上造成困惑,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时间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至今这篇代表着官方的文章依然是一派文革遗风,令人不胜感喟。这种文风的特点是武断,判决式的结论,不讲道理,无限上纲上线。

    执政党的这些御用秀才怎么不见长进呢?这种依仗政治强权的学术檄文,看起来真理在握,气势凌人,实质上虚张声势而已,连撰写这些文字的作者也未必相信自己说的话。

    这篇文章既然出自官方最高的理论殿堂,自然有着最终的理论判决口吻。“历史虚无主义的矛头多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又常以否定中国近代革命为切入点,否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否定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说什么太平天国革命‘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不断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大革命’……革命在中国不是什么好事情’,它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是脱离实际的‘激进主义’,‘阻碍了社会发展’等等。”这就完全不是学术讨论的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了。“学术反思”,“还原历史”都成了“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我不理解,难道我们今天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认识,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重新评价,怎么就成了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了呢?中国共产党是不是虚弱到了凡是不合我意的都可以说成是针对自己的敌意呢?这跟阿Q不许人们说“光”“亮”有什么区别?

    “太平天国”十四年的动乱,对南中国所造成的生命的杀戮,社会财富的毁灭都是十分惊人的。这样一场所谓的“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一点进步的意义吗?洪秀全集团有哪一点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这个集团的等级森严,荒淫无耻,奢侈无度,违反人伦,杀戮生命,狭隘,自私,残暴,都是史所罕见的!把太平天国的真相告诉中国人,何错之有?为什么历史学者还原“太平天国”的历史,评说这段往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公仆们会如坐针毡呢?

    “义和团”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由农村流氓无产者所组成的怪力乱神的排外运动,高举“扶清灭洋”的旗号,号称刀枪不入,愚蠢的跟现代文明对抗,本身就是历史笑料。这种愚蠢的行动竟然得到了清皇朝的青睐,得以堂而皇之的进京勤王。这也反映了天朝最高统治者的颟顸、愚昧。“义和团”运动是一桩历史的耻辱,它把我们民族最为丑陋的一面向外族展示出来了。抵御外侮,自强于世,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人家的经验,进行制度革新。不审时度势,适应世界潮流而沉迷于千年帝国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这便是垂死的皇朝的主流意识。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今天愤青愚蠢和丑陋。如果要为官方寻找一点不快的理由,那就是历史学家还原了“义和团”运动的荒诞性,刺痛了某党利用民族主义来维持统治的政治神经。

    “辛亥革命”过去一百多年了。中国虽然推翻了满清皇朝,可是中国并没有迎来自由民主,中国的宪政制度历经百年而不得确立,这是当年“辛亥革命”的志士仁人所没有想到的。这不仅是叫长眠于地下的黄兴宋教仁等辛亥先辈不能瞑目,也叫辛亥之后前赴后继的追求民主、抛弃身家性命的几代民主烈士扼腕长叹!放眼世界,怀抱中国,总结历史,难道我们就不能从“辛亥革命”的历史中找出问题出在哪儿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扣问历史,当初除了武装起义之外,还有没有可能走君主立宪之路吗?今天我们来观照辛亥历史,感到孙中山的政治品质和政治谋略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宋教仁被刺身亡之后,孙中山逐渐背离辛亥革命的共和民主精神,开始走上了一条列宁主义的道路,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吗?

    行文至此,想起一件往事。大约二十年前,六四之后不久,泰国发生了学潮,学生和军人的对抗,僵持不下。后来泰国王公主诗琳通代表国王普密蓬出面斡旋。泰王室代表国家,作为一种超然的政治力量对国家起到了稳定的作用。最后没有发生军事镇压,抗争和平收场。历史上中国的皇帝或多或少也会在官吏豪强和平民之间发挥化解矛盾的平衡作用。联系到六四的屠杀,假如在人民和政府之间有一个超然的至高无上的政治力量出面调解,我相信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如此想来,中国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社会,有一个皇帝代表国家超然于社会各派政治之上,未尝不是好事。

    中国近代史上的这几个事件,影响着今天的中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今天海峡两岸政治格局的直接成因。这里面有太多的历史纠葛了,就是在民间能否理性讨论这段历史都是一个问题。但不管怎么样,任何讨论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在科学领域,压制一种意见往往是因为这种意见是正确的。中国官方意识形态把对“辛亥革命”的讨论划为禁区,并不能真正永远杜绝人们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这种压制往往是出于现实中的政治需要而显得那么功利和脆弱。一旦社会条件具备了开放讨论的环境,人们对真理追索的热情一定会激发出来。

    所以,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大帽子来封杀史学界对于历史的思考,以此来达到新的思想禁锢,无非是维持执政合法性的既成秩序。这不是一个对待真理应该有的态度,也不是一个对民族负责任的态度,更不是执政当局自信、具有胸怀的态度。相反,这种把政党利益凌驾于国家民族之上的党国一体的做法,实际上是预埋了更大的不稳定。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刘劭夫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5年8月27日18:5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