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高人:韩寒的神话
(广东)野火
面对眼下国内网络排山倒海般的求“代笔”真相队伍,有人说韩寒现在最该后悔的事情就是,不该写他自己并不见长的“韩三篇”——《说民主》、《要自由》和《谈革命》。这的确也有些道理,如果他还是写读者已喜闻乐见的那种搔痒痒似的时政评论博文,现在绝无可能被众多网民质疑得如此尴尬,如此穷于招架。
一
对于现在许多网民似乎觉得这么多年来,都被韩家父子愚弄了似的愤慨,我倒是觉得这种心态才是正常的:把韩寒推上神坛,其实是另一种意义的“被代表”和话语专制。应该反思的还是我们自己——这个习惯于活在神坛下面跟风转乃至盲目膜拜领袖的传统。正因如此,连韩寒自己也就不自觉地感觉飘然于众生之上,以致于真的以为自己成了理所当然代表网络民意的意见领袖,仿佛已被赋予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超凡魅力。
前一段坊间谈论得最多的还是他那篇火得一塌糊涂的《谈革命》一文。该文的中心思想,一是说明革命在中国不具备客观和主观条件,原因不外乎和官方所高唱的陈词滥调如出一辙——“中国人的素质太低不适合搞民主”。韩寒为了论证这个理由,还举例说明“当街上的人开车交会时都能关掉远光灯了,就能放心革命了”;二是说中国革命的诉求肯定是“反腐败”。其实这个倒不见得是中国人意欲革命的唯一诱因;三是说,“革命的最终收获者一定是心狠手辣者。”这话也说得太过绝对化,至少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和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陈独秀等首脑就不能算是“心狠手辣者”。
单薄而蜻蜓点水般的“韩三篇”让圈内人感觉阅后了无新意,不过是韩寒貌似以圈内人或者说是以一个反对阵营的面目拐弯抹角地重复了一遍当局最乐于看到的托辞背书:民主在中国人现有素质的前提下是不可行的,自由也并不是中国老百姓眼下最需要的东西,而革命带来的更未必是最理想的结果。
我很赞同评论韩寒谈这三个问题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的阅读和阅世的人生范畴这种看法。比如他说,“革命在中国未必是好的选择。”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基本现实,但至于为什么会造成现在这种不死不活的状态,却难以道出他不敢明言的实质所在——暴政加谎言。
反观为什么韩寒能以如此年轻的阅历而成就许多作家或许几辈子都望尘莫及的名声呢?我想不外乎有这样三个要素:韩寒博文独特的语言魅力,不逊色于明星的俊朗外表和入时装扮,当局默许的宽容度。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韩寒的文字中,经常性地捎带一点“你懂的”色味,常常引来众多男女粉丝们的惊叫乃至性兴奋。从他的博客点击量据说已达五亿之众便可见一斑。
二
但想不到在玛雅人预言今年将世界毁灭之时,韩寒神话的破灭却如不期而至的网络飓风一样让他的千万粉丝忽然从梦中一夜惊醒。
在被质疑早期的小说和现在的博文都有可能是由其父或其身后的影子团队代笔的声浪之中,韩寒穷于应付的屡次回应实在显得十分无力,文字上和常识上留下的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疑点,的确令人不得不深思和生疑。但我知道如果上升到法律层面,就必须出示看得见的证据,而这种证据,现在的正反两方亮出来的东西都不足以服众。但有些判断却并不需要太多证据,因为人们内心的那杆诚信标尺自然会有不必言明的丈量。
韩寒日前在新华社记者面前回应公众的质疑时说,他之所以当初在央视记者面前回答不知道“三重门”书名的来历,是因为觉得这样问他,觉得是一种侮辱。但这种回答也太过牵强。任何一位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在被问到其作品的构思或命题来历时,我想只会很自然地觉得,这是对方出于尊重自己才提出的请教。怎会产生令人不解的侮辱之感呢。
韩寒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说,差不多全世界的作家都有过被质疑合写的经历。咋听此言,的确可以起到引开注意力的巧妙作用,但他在此却故意混淆了一个概念:“合写”和“代笔”是分属两个不同概念的写作范畴。合写还多少可以说是创作人之一,而“代笔”则是属于对所有读者的欺骗。虽然现在对此还不能完全下定论。
但韩寒承认,自己博客的密码有好几个朋友知道,我想其父也肯定知道。而且也承认确实有时让朋友修改过错别字如“的地得”之类。言下之意,这不算代笔,只能算是修改。此后不久他又在电视台记者面前自夸说,自己的小说写完后,稿子上基本上就是干干净净的,无需修改。我想这种本事恐怕鲁迅或莎士比亚等大作家也难以做到。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自由写作者,我自己在写作上就深有感触:写作之前的一两天肯定需要在脑中打腹稿,否则是写不出东西来的。而且即使开始下笔,也未必每次都能像韩寒吹的那样,仿佛就如模具生产工序一样,一次成型,无需修改。须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也许世上确有如韩寒自诩的这么下笔如同抄写的文章高手,但我更相信,即使有这样的天才,他也不可能同时又是一位在另一个与写作毫不相干的领域内数一数二的能人。就像人们凭常识就可以判断,一个优秀的拳击手不可能同时又是一个心灵手巧的钢琴演奏家。如果再延伸类比到反对阵营里的话,人们同样也难以理解,一位靠抨击极权政体赢得许多老百姓人心的时政批评家,同时又是一个经常荣登现政权喉舌殿堂做采访,做广告的两栖红人。
韩寒的作品究竟是否由其父代过笔?最清楚的莫过于韩家父子自身。其实如果我是韩寒,我会选择在质疑后的第一时间就坦诚地承认在合作或代笔上有过的大小过失,甚至于推说是无心之失,公众也很容易被这种“高风亮节”的诚实表态所宽容而接受。再执着于“追咬”的人,也会在沉默的大多数反映面前,知趣地息事宁人。而现在的韩寒对质疑者近乎下流的谩骂和恼羞成怒的反映,则只能让人更加容易联想到某种心虚和胆怯。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初被美国独立检察官斯塔尔揭出性丑闻的克林顿总统,一开始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还摆出一副打死都不松口的架势,结果在如山的舆论轰炸面前,只得被迫表态“我和你们知道的那个女人确实有过暧昧的关系。”克林顿好在没有愚蠢地继续坚持否认,否则,他肯定无疑会像尼克松那样在第二任上灰溜溜地黯然离开白宫。美国人就是这样,不太在乎你公众人物曾经有过什么,而只在乎你明明干过却采取不诚实的态度矢口否认。这才是美国人相比公众人物的过失更不能原谅的道德瑕疵。
我知道“天才作家”——韩寒在我的许多同道那里,仍有不少坚定不移的忠实拥趸和崇拜者,但我宁可不在意因此文的直率表达而被朋友中的“挺韩派”一怒之下贬为“脑残”一类,很简单,因为我不想违背自己的直观感觉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使这种感觉最终被证明是错的。但我相信,真相会越辩越明,就像前几年的“周老虎”最终被证明是纸老虎一样。
然后对公众人物的理性质疑我都会保持赞赏的态度。就如同我赞同有人提出韩寒应该“以才华自辩”的主张一样。韩寒如能做到这一点,质疑自然就会烟消云散,但我在网上搜索并认真观看了许多名人与韩寒的视频采访对话,却非但得不出闪现丝毫“才华”的印象,而且,在所有的采访中,韩寒事实上都对自己署名的作品顾左右而言他,“还行吧”、“一般”,这是涉及问到他的写作或文学话题时所采取的一种万能式回答。如果只有一次的视频,还可以牵强地解释为其性格上的腼腆或内向,但不止一次的视频,则很难自圆其说了。我想,如果韩愿意接受一次来真格的采访“面试”,如他回应质疑所说的,初中就埋头苦读过的、钱钟书的《管锥编》,那么他只需回答一两个《管锥编》原著涉及的内容,甚至简单地回答,而不是“还行吧”之类的忽悠回答,大众肯定就会相信他真的看过,而质疑者也就会无话可说。但我根据经年积累的观察经验和人人皆有的普通常识,我敢断定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可以令所有质疑者无语的挑战,因为这个“牛”吹得实在太随意也太低估芸芸众生的智商了。试想一下,有些知名文化人的才华,为什么没有人去质疑?这是因为他的作品与他展现在大众眼前的视频对谈之类的展现,基本上与其公开面世的作品是差不多的一回事,而韩的真人现形和他的文学作品却几乎完全是对不上号的两回事。如此一来,挺韩者就不能仅仅只谴责大众为什么要执着地追问下去了。虽然我知道上升到法律层面那是要证据说话的,但世上有些事情并非都是需要证据的。正如美国著名的辛普森一案,虽然法庭以证据不足为由,当庭“无罪释放”了辛普森,但几乎所有美国人心里面其实都有一杆秤:辛普森是毫无疑问的唯一凶手。韩寒现在无法令人信服地回应他的小说和文章是否由他那位擅长故事写作且知识面广博得多的父亲代笔,而只好求助于当地法院帮忙试图一举击倒质疑的对方(我对方舟子并无特别认识),虽然这样做,他也许会如愿以偿,但大众是否会以法庭的判决为准绳呢?显然不会。如今并不愚盲的大众都只会以自己内心里对真假的逐渐认识和基本判断为贯穿良知的原则。
2012年这个开头真是好!因为当下整个社会都渐渐开始摆脱盲目追随并步入回归真相的追寻中了。我仿佛又听到遥远的历史回响——“人民已不是愚不可及”。当社会已无法容忍造神的愚昧氛围,“仰望星空”的未来就会不可遏止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