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经历了5年的全球性因金融海啸而聚拢的合作磨合期、第8届全球最具权威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这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争端频发,全球在第一次金融海啸五年整之际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无法替代的最大国家集团领导人相聚的一次峰会,这构成全球各国对本届峰会召开充满无限期待的一大现实背景。同时,全球第一经济体及欧盟怎样与第二大经济体怎样融通世界各国,在TPP、TTIP将中国排除之外之下,中国又怎样在持续改革开放35年后的继续经济发展?
G20国集团,是一个没有任何游戏规则、全球最大20多个国家第一领导人举行峰会的最高决策机构。未来G20能否巩固其在全球经济治理领路人的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首先)是组成和代表性问题,谁能入G20峰会、谁有资格获得成员资格、合法性、代表性等问题有可能成为未来G20
的矛盾焦点。(其次)是G20峰会的决策机制问题,峰会筹备没有长远规划,导致在某些重大议题上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三)是决议落实的执行力问题,G20峰会成果文件对各成员不具有法律定论的约束力,完全取决于参会国首脑的好恶。(四)是G20国家间的“主导权”问题(通常是哪国主办,就是哪国决定主题),表现在几个层次上:(a)是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还有发达经济体内部也不同议题,更重要的是美欧两大经济体之间,还有就是新兴经济体之间。(b)是各国经济周期和复苏步伐不一致,导致整体利益可能让位于大国利益,如美欧分别金融海啸、主权债务危机、贸易逆差等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扩大,如何寻求共同利益、实现共赢是G20能否继续走下去是关键。(五)是同其他国际机构的关系,如联合国、IMF、WTO、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之间都没有“游戏规则”,G20领导人峰会的讨论和决策,有“被决定”的抱怨,如IMF的成员国出资比例的决定等。
G20国集团,占全球2/3的总人口、占全球90%国内生产总值(见表①)。
表①、G20国GDP增长率(2012-2014)
 |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3年、2014年为预测数据。 |
全球各国都极度关心G20在国际金融架构改革的前行,核心就是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改革是国际组织公平公正性的基本体现,这已经得到G20国峰会领导人一致的认可。G20将支持IMF完成治理结构改革(出资比率与“话语权”份额的数值论定),推动在2014年1月前完成第15次份额总检查。但是美国至今未能在国内完成IMF第14次份额改革的国内立法程序,也就是说美国的意见将决定着IMF变革的来去。美国希望各国在IMF的投票权能够更好地反映该国对全球经济中的贡献度,美国立法机构至今没有通过IMF改革的方案
(见下表②)。
全球第一次金融海啸爆发,已经为这人类世界敲响了永远警钟,在国际金融监管防金融货币灾难领域,还有很多、很多的事等着要做。G20框架下开创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挥着越来越一统全球各国的重要作用。第8届G20国圣彼得堡峰会上可能初步完成FSB机制化的构想,也会提出加强对于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
G20国领导人峰会及其,基本上是看欧美大国的“脸色”在新行驶,倘若哪一天欧美首脑不想玩了、不与会了,那么G20也就没有任何权威和执行力了。G20既没有运行的保障机制,也没有执行的法律机制,那么G20的今天和明天又怎样根深蒂固的持续走下去?
2013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全球经济展望》中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从年初的2.4%下调为2.2%,这是全球经济向下的重要信号。进入8月末以来,美国经济低速增长,整体失业率已在6.8%左右企稳(明显低于
7%以下),日本经济也扭转了16多年的长期通缩,欧盟经济已看到了好转的迹象和希望曙光,但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了好于预期、但就业依然有待改善步、向好步履缓慢——这是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五年传出的最新局势(第一次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于2008年9月15日)。但欧洲经济不确定因素依然在持续,萎靡不振偶尔再现。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政策的刺激下有所改善,但怎样长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慎思、能持续的长进对“安培经济学”至关重要。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总体而言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其它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经明显渐去,而中国经济向前发展与全球各国兼容的困难更加突出,特别是以美国主导的TPP在今年
10月下旬就要上路,欧美TTIP也明确在2014年末上路,全球经济总量超过75%的TTP+TTIP构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所未有经济大环境与经贸秩序的悖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最有效国际多边平台,世界各国普遍对本届G20峰会能否在提振全球经济方面提供支持充满了无限期待。
表②:目前IMF主要“话语权”比率:
国
家 |
在IMF中所占投票权 |
占2008年全球GDP的百分比 |
美国 |
17.1% |
20.4 |
中国 |
3.7 |
11.3 |
日本 |
6.1 |
6.3 |
俄罗斯 |
2.7 |
3.3 |
巴西 |
1.4 |
2.8 |
印度 |
1.9 |
4.9 |
欧盟全体 |
32.4 |
21.9 |
德国 |
6.0 |
4.2 |
法国 |
4.9 |
3.0 |
英国 |
4.9 |
3.1 |
意大利 |
3.2 |
2.6 |
荷兰 |
2.4 |
1.0 |
比利时 |
2.1 |
0.5 |
西班牙 |
1.4 |
2.1 |
欧盟的其余20个成员国 |
7.4 |
5.3 |
以上GDP数据是2008年的数据,通过购买力平价法调整。该数据资料来源于
IMF,世界银行,源自于2009年9月G20峰会对IMF改革之后。
囿于受全球、特别是主要经济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过去几年来国家间的经济争端明显上升。从中美轮胎“特保”案,到有近40个国家发起对中国轮胎关税制裁,再到中欧至今最大光伏争端案等等;在全球经济政策领域有对于量化宽松政策是否退出的争议、对于安倍经济学的争议;在贸易投资领域有中美欧三大巨头之间的光伏争端;在资源领域有核开发和领土争端;还有突发性的如基于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争端等等。这些争端的涌现给全球经济治理提出了无法回避的历史新课题,而国际体系一如联合国长期处于无政府、无能为力状态,使得作为全球最大国家的G20国家领导人峰会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协调平台显得尤为重要或不可缺。
G20国集团峰会已经承担了维护全球经济正常秩序、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的历史重任。且在2008、2009年全球第一次金融危机、欧盟主权债务危机期间显示了无与伦比解决能力,在协调全球各国在第一次金融海啸后货币利率方面、救助经济方面成绩非凡卓著,G20国家在快速反应和政策协作方面的作为受到全球各国的普遍赞誉。2012、2013这段时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都遭遇了发展困境再度趋同向下,而本次第8届G20领导人峰会能在全球政策协调、齐力解决全球经济问题方面跟进、令人神往的达成共识、取得哪些重要进展?
目前的G20集团,还是一个没有“游戏规则”却是全球第一最高权威的国际组织。G20国集团在合作治理全球经济问题时展现了大国共治的雏形和美好的前景。G20国家集团在于:(一)是能否真正成长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导机制,找到全球大国平衡的利器与法宝,还要看G20在整个全球经济事务中向诸领域伸展、能否拓展更大的空间;(二)是G20集团国家怎样求同存异,在博弈与妥协有效中找到平衡共进的方向;(三)是G20国集团能否通过内部机制化建设,提高合作效力和实施监督管理能力;(四)是对全球经济生死攸关的经贸新秩序、货币利率等形成更大的共识或趋向;(五)是全球最大的第1、第2大经济体(欧盟是全球最大经济体,是诸国家经济体,非单一国家经济体)是否能够妥善解决政治互信、携手为全球经济新秩序、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不阻抗、能兼容、顺势而下持续提供动力。
全球第一次金融海啸爆发初期,彰显了新兴大国的新兴力量,但随着金融海啸五年来开始渐次退去,新兴国家也一样开始渐渐落去,而中国是新兴国家中最具代表性、“聚核力”形成的一个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在G20框架下开展合作,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有序的全球经济秩序做出贡献。中国已经将“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合作”写入了第12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但“中国特色”却与全球经济发展难于兼容,甚至与全球98%以上的国家根源有所阻抗,也致中国整个的国家经济大环境举世尖端——中国房地产业举世尖端、中国资本股市举世尖端、人民币国际化举世尖端、中国“党国”双重财政体制、党政成本举世之最(一如“中华民国”前60多年的党政体制)……。中国党政经济面临全球性的兼容、成本居高不下的60多年的新问题,中国通过渐进式35年改革努力实现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平衡、健康发展,现在正面临TTP“零关税”的瓶颈,为维护全球经济稳定、持续出现了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中国积极参与G20框架下的各种合作机制建设,但党国体制又受到全球绝大数国家不兼容。尽管,G20从财长会议到央行行长会议、企业家会议、青年会议等等,都不缺中国官员的身影,但达成共识难乎其难,一如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中国国务院还要提请全国“人大”授权在上海自贸区暂停实施一些法律规定(见2013年8月16日新华社电,“李克强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通过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域内暂停实施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文)。中国“党政”与世界各国以及G20集团的“兼容性”出现了更加突出的尖端,国内、国外、国际贸易秩序上都难以兼容之势在扩大。
“中国特色”,已成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举世巅峰,也致中国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大自然环境等等都在党政“双重体制”下“两元”并举,“中国特色”形成全球各国独树一帜与全球各国的悖论。与“中国特色”截然不同的财富了世界超过200
年都欧洲就没有“欧洲特色”?拉丁美洲原是一块富庶、美丽而广褒土地,因美国近70多年的崛起、成为超级大国而致“拉丁美洲特色”——贫富悬殊差距巨大;
“非洲特色”是200多年的一直贫穷,在全球极地的贫困线上挣扎,然而全球的财富之光却也永远难以照射到,且一直延续贫困交加与地球人类落伍半个的节拍;
“大洋洲特色”是海洋富庶了这些国家;世界人口一半的“亚洲特色”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人口大国依然是欠发达国家,而日本、韩国、新加坡却成为亚洲的富庶国家。但若要“欧洲特色”、“拉美特色”、“非洲特色、“亚洲特色”等都作为国家战略和实施方案来加以全球世界,那么世界会是什么样?全球化经济又何以进行?特别是TTP(跨(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这一组织成员有12个国家,今年10月下旬上路运行)、TTIP(欧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简称:TTIP)的历史性出现,将一统改变世界存在的方式和国家前行的路径以及全球化经贸秩序的格局。
中国参与全球化、改革开放不能停留在35年的刹那,需要中国经济“升级版”的1、2、3、4、5……逐级向上、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下去,需要中国经济有目标、有阶层、有质量的不断去升级,中国需要在修炼内功方面做足功课,也需要在积极通过双边和多边舞台开展二十国集团建设来完善自己与全球经贸治理秩序。在9月5日的G20峰会前夕,中美两个大国本届政府领导人已经开展了富有成效的非正式“庄园对话”——将双方的矛盾与分歧摆上桌面。而未来G20框架下全球化经济合作、中美合作更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将G20对话框架视为协调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立场的重要平台,金砖国家按照惯例会在峰会前召开碰头会,在重大政治问题、G20立场协调以及金砖国家机制的合作等方面展开讨论。这种会前协调机制,有助于提高新兴经济体在G20机制中对于议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全球最大国家的G20峰会,已经开出了全球治理的经济之花、智慧之花、共识之花,那么G20结果还会遥远吗?
中国与G20国唯一、仅能共谋的就剩下赤裸裸的利益、金钱关系了,除此而外党国——中国永无法与G20国、全人类有真正的“共识”。中国特色,与全球98%以上的国家、党政的政治理念相阻抗,与98%以上国家的人民、人生、社会的“普世价值观”相悖论。
中国参与G20
领导人峰会有五年时间,但对中国的利弊也显而易见、本末倒置。首先、中国的核心利益在G20中难以把握。需要清楚中国当前身份的特殊性和单一性,中国既有类似发达国家规模市场的特征和影响力,又有发展中国家的弱项特点和局限,更适合做二者之间的协调人和桥梁,但由于党政体制所限又很难达成一次共识。二是、中国至今64年了,但缺乏国际规则制定的经验,几乎没有主导提出过一项对全球治理的规则形成决议,中国与G2O国家的兼容性有极大的隔阂,在思想文化、金融领域、规则制定等方面对G20的贡献很小。另一方面,中国几乎与G20国家存在文化、理念、政治、社会等体制上一直延续的悖论与冲突,几乎没有融合的可能。三是、中国领导人参与G20峰会议题设置能力残缺,基本处于规则被动的接受者角色。中国在五年的G20首脑峰会中也提出过一些有影响力的议题,但整体而言,中国在议题设置和准备的能力不足,不善于将自身利益诉求转变为多数G20成员的共同诉求,难以提出和主导对自身有益的议题,基本处于零被动接受和应对他国提出议题的状态。四是、中国决策高层及其智库,一边倒的党政特色,致中国对G20协调和评估机制一事无成,不利于中国用民智形成合力和会后总结提高参加G20的质量提高。中国国内虽已初步建立G20协调机制,但基本上是党、政官员们的一厢情愿,这就难免与G20国家背道而去,导致中国参与G20没有章法、缺乏整体战略与他国沟通、酝酿形成合力。最后,中国参加G20领导人峰会,与联合国一样、国际协调能力弱,不善于形成利益同盟和意见同盟。一方面,中国是孤军奋战、缺乏利益同盟。G20中没有一个成员同中国签署双边自贸区协议和双边投资协定,中国与其他成员的经贸关系缺乏制度保证、沟通、协议,来发出共同声音几乎没有可能。另一方面,中国对G20各主要国家研判不足,没有形成意见同盟。如2010年首尔G20峰会,由于中国部门间意见相左,对G20
决定“经常账户差额占GDP的比重控制在4%以内”议题坚持反对意见,结果导致中国观点在领导人峰会中成孤家寡人、被一致抛弃,用知识、智慧、科学观念来加以全球化反思。
无论是未来世界新兴的TPP、 TTIP、RCEP等、还是半个多世纪的WTO、联合国等等,都对一个国家的“党国”(与前60多年“中华民国”同脉同踪)机制提出了历史性挑战——党占有整个国家的政治资源、军队资源、经济资源、财富之源等,是这个国家的运行成本就举世尖端居高不下,那么用以全球化国家间的竞争就寸步难行,党用于国家政治与经贸成本、并支配、占有整个国家财政的资源,是全球98%以上的法治国家所绝无仅有、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国家政权的存在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在国家成本的高、低之上,党基本上就是“法治国家”的一道可以任意变更的中间环节,而政府是无论权力如何更替都是不可或缺的,其运行成本决定未来政府的来去与存亡。
2013
年9月5日的G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有两大聚焦点:第一看点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如何来阐述中国经济形势,特别是中国正在调整经济发展方面,怎样改变中国过去在一定程度上粗放、经济质量不高,怎样才导致中国北方大面积雾霾的历史成因及其该怎样治理?中国怎样追求绿色高质量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动力,以及经济增速有所降低,但质量怎样提高、提到怎样的高度,是全球各国都关注的新焦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很多媒体对中国经济感到担忧、负面,中国经济减速对世界经济将带来什么样的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党魁、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无法回避的看点。另一个看点是习近平将会见哪些国家的领导人、跟哪些国家的元首见面,又会做出哪些决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看点。中国与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欧盟)、第二大经济体(美国)、第四大经济体(日本)等都是绕不开的领导人会晤话题。之前,与奥巴马“庄园会”,中美的问题都摆上了桌面,与普京会中俄经济走向更深,然中日关系就这样一直冷下去……中国真正需要高屋建瓴的周旋与G20诸国之间,用G20首脑领导人齐全峰会、这一难得的契机来展现“多边搭台,双边唱戏;多边开花,多边结果”的国际舞台,但这个领导人的国际大舞台上,致中国处于全球尴尬、举世一隅的困境。
历届G20峰会的中国主张
第1
届峰会,2008年11月,G20国集团领导人第一次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上,中国国家胡锦涛主席作了《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分析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包括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深化国际金融监管等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尽快恢复市场信心,遏制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胡锦涛还明确提出了国际金融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即“坚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和“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对此,胡锦涛主席提出了重点实施的四点改革措施:第一,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第二,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第三,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第四,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中国的声音,没有在此次会议上得到决议的相应。
第2
届峰会,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伦敦举行。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合作 同舟共济》的重要讲话,发表四大建议:第一,进一步坚定信心。第二,进一步加强合作。第三,进一步推进改革。第四,进一步反对保护主义。第五,进一步支持发展中国家。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有效举措,深刻阐述了中国政府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看法和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和体系的立场,重点强调了中方加强金融监管、反对保护主义,重视发展中国家利益等主张。在讲话中,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最紧迫的任务是全力恢复世界经济增长,防止其陷入严重衰退;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加快推进相关改革,重建国际金融秩序”。与此同时,胡锦涛主席还提出了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指导性原则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受到与会各方高度重视。
第3
届峰会,2009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美国匹兹堡举行。会上,胡锦涛主席作了《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提出“三个坚定”:一坚定不移刺激经济增长。二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三坚定不移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胡锦涛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主张,主要包括:各国应该保持经济刺激方案力度、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要平衡和兼顾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影响、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大力推动国际新兴产业合作、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世界经济增长内在动力。
第4
届峰会,2010年6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同心协力 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二十国集团机制化建设,加快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促进建设开放自由的全球贸易体制,提高发展中国家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世界经济尽早进入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尽早进入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三点重要建议:第一,推动二十国集团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机制转向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第二,加快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第三,促进建设开放自由的全球贸易体制。本次峰会是在世界经济脆弱复苏的背景下召开的,与会领导人主要讨论了世界经济形势、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国际贸易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履责,是本次峰会的第一次提出的核心要义所在,确保了本次峰会取得成果,从而证明了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在全球经济中的协调能力。
第5
届峰会,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韩国首尔举行。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再接再厉 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就实现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这一目标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完善框架机制,推动合作发展。第二,倡导开放贸易,推动协调发展。第三,完善金融体系,推动稳定发展。第四,缩小发展差距,推动平衡发展。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在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不平衡性进一步显现,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发酵,全球发展问题更加突出的形势下,我们要本着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站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发扬同舟共济精神,再接再厉,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第6届峰会,2011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法国名城戛纳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发表题为《合力推动增长合作谋求共赢》的讲话。胡锦涛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第二、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第三,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第四,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第五,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与会领导人围绕全球经济形势、戛纳峰会行动计划(即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球治理等议题各抒己见,并形成一份将影响今后全球经济发展的峰会成果文件。
第7届峰会,2012年6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题为《稳中求进 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坚定不移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第二,坚定不移深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第三,坚定不移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第四,坚定不移推进发展事业。第五,坚定不移倡导可持续发展。G20国集团成员中的欧元区成员在宣言中承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该地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改善金融市场运作,打破主权债务与银行债务之间的恶性循环。各方希望欧元区能与希腊新一届政府通力合作,确保该国在欧元区内继续朝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二十国集团各成员还在宣言中承诺将进行金融部门改革,促进金融包容性;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强粮食安全,控制商品价格波动;消除贫困,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加大反腐败力度等。
此次会议提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各国承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4500亿美元。事后G20峰会发表宣言说,这笔资金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成员有效,并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地区,此举彰显了二十国集团和国际社会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预防和解决全球性危机方面所做的承诺。
从以上1-7届G20领导人峰会中国领导人讲话主张构成五大趋势:(1)、胡氏讲了很多不该讲的大话——连美欧领导人也不敢讲、不会讲的话,如一直主张“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G20
的“代表权”和“发言权”,是与国家实力(GDP)比率成正比挂钩的,没有这种国家经济数字的实力,象非洲怎样取得“话语权”?(2)、数度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但中国有这种“权力”和“资格”提出吗?一如非洲连续200年提出有又什么可能吗?长期提也白提,不如不提。(3)“公平、公正、包容”是一个国家最起码的人文环境,自己国家尚且没有,却要G2O国“公正”拥有,有多大可能?但G20是按“话语权”比率说话的,国力(GDP)达不到之前提也白提,因你没有这种资格。(4)胡氏主张大多与G20国议题背道而驰,大话连篇,蚍蜉撼树。(5)一直缺乏G20国的国际思维和基准的人类原理——如普世价值观、市场经济地位国、公平公正阳光化原则等。囿之,中国将与G20永远悖论、冲突下去……
G20
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9月25日,其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成员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以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其成员是以经济实力GDP总值数值,每次峰会还有一些其它不同的几个国家被邀请参加列会)。其成员构成具有涵盖面广、代表性强的特点,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平衡,人口占全球三分之二,土面积占全球6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90%,贸易额占全球80%以上。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也每每出席G20国峰会。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