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怎麼看」到「怎麼辦」
——層塊塔與治港維基
王力雄
2021-3-30
目录
一、黃河上的原木3
二、民主最薄弱的環節——主持人4
三、層塊7
四、向量求和9
五、層塊塔11
自組織流程13
逐層延伸的制約14
票權與規則15
六、自組織維基16
民主審核 16
逐層整合 17
保持動態 17
分組18
七、治港維基 18
整合信息 19
形成和表達民意20
影子政府 20
虛擬司法 21
民主訓練 21
八、佈局與啟動21
九、層塊塔重組24
服從上級決策 26
提升理性 26
IT 支持26
十、結語27
一、黃河上的原木
一個香港朋友讀了紐約時報中文網文章《香港民主運動未死》後,沒有受到 鼓舞,反更悲傷,因為通篇看下來,分明說的是香港民主運動已死。首先議會道 路已然無望,民主派全部出局,以後選舉一定受操縱,像中國那樣成為虛假表演; 反對陣營將不存在,專制政權只能允許一盤散沙;大規模抗議示威也不會再現。 中國八九天安門運動時全國各城市的示威規模遠超香港,現在都無聲息;言論自 由、出版自由被扼殺就在眼前;司法也跟著政權亦步亦趨,教育則變成洗腦……
國際社會指望不上,拿緬甸都無可奈何,何況中國。即使制裁又能怎麼樣? 毛澤東時代不僅是西方制裁,蘇東陣營也與中國為敵,受苦的只是人民,統治者 照樣享受,做完全不考慮人民利益的事。
唯剩移民。投奔自由是人之天性,但是難從頭開始或家當根基都在香港的 人不是一走了之那麼簡單,即使年輕人可以另闖天下,也會心系香港,畢竟是家 鄉,誰會心甘情願把這東方明珠拱手讓給搶奪的人?
但是該怎麼辦?香港朋友對我提的問題是,我在《轉世》書裡談到西藏,新 疆,臺灣,都在我設想的政治制度——層議制下得到解決,擺脫了困境,卻沒有 說香港。他問香港問題能否用層議制解決?怎麼開始?
對香港落入目前狀態,我從開始就認為一定會到這一步,但因為覺得不該 站在別人鬥爭之外指手劃腳,一直沒發言。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我們瞭解甚至更 清楚站在香港對面的力量是怎麼回事,應該怎麼對待,因此有資格甚至有義務參 與討論。
我想主要圍繞「怎麼辦」談。迄今各種談論香港,主流媒體也好,自媒體也 好,大多圍繞「怎麼看」,很少涉及「怎麼辦」,頂多有些局部性對策,缺少總體 性的考慮。小到一個問題的解決,大到一個社會的變化,都需要三步:怎麼看— 怎麼辦—怎麼做。怎麼看是基礎——先找到問題,卻不是空談主義,是為了解決 問題。「怎麼看」總是眾說紛紜,判斷其有無價值,就看能否生出「怎麼辦」。有 「怎麼辦」的「怎麼看」才有意義。
對香港民主,針對具體事物的具体对策改变不了大趋势,需要的是一种能 撬動總體的方法。今天人們排斥總體性,傾向零碎——每人做一點,上百萬人合
3 / 28
起來就大得不得了。問題是上百萬人的小動作能夠協調持續嗎?如果是無序運動, 再多也不會有實際作用。而能協調上百萬人動作的,一定是總體性方法。
總體性方法是否存在?就看能不能找到。當年我去漂流黃河時,聽過黃河 上放木排的人講,沿著河道放下來的圓木,有時會在河裡或懸崖邊突出的礁石間 卡住。後面再放下來的圓木就會互相交叉在一起,越架越高,形成高垛,堵塞河 道。雖然水還能走,但是木頭放不下來了,伐木工、放木工的生計就斷了。那時 就得請出最好的老把式。老把式從木垛上方找一個合適地點,沿著從懸崖拋下的 繩索吊下,在木垛上查找,時而砍斷一根木頭再繼續找,最終找到一根決定性的 木頭。老把式做好了清理後,開始砍那根木頭,在把那根木頭砍斷的刹那,他會 拉著繩子彈跳到岸邊峭壁適合藏身的地方。隨著那木頭斷,整個木垛便轟然倒塌,
一泄千里,黃河水道就通了。
總體性的方法,不一定非得是面面俱到的大框架,也許只是一根木頭,然後 看能不能把它砍斷。
二、民主最薄弱的環節——主持人
民眾運動,一種是大規模群眾聚集、集會、遊行示威,這次香港主要用這種 方式。第二種是不合作,如甘地當年在印度所做。第三種是自治,相當於和當局 分庭抗禮,不接受統治,另起爐灶,自己管理自己。
最容易形成規模的是示威抗議,不合作的難度會大很多。比如香港這次有 人提不交稅,前提是需要眾人一起做才行。如果只是少數人,會立刻被當作違法 犯罪審判收監。也不能少數人先做帶動其他人的,因為先做的人是犯罪,後面的 人怎麼還會跟進?除非是幾萬人幾十萬人在同一時間,比如報稅日一塊拒絕交稅, 才有法不治眾的效果。還要看能堅持多長時間。比如當局扣信用,在中國就不能 坐高鐵飛機。幾十萬人能否寧可接受這樣的代價?可想難度相當大。
罷工罷市是有效的不合作,也會傷害參與者自身。罷工者自己沒收入,罷市 者自己也得不到所需品。如果有一個自治體系組織人們互通有無,尋找補充渠道, 按規則分配、結帳……才能堅持,那就相當於自己有了一個政府,難度更大。
4 / 28
三種抗爭方式中,示威抗議容易達到最大規模,不合作次之,自治往往只能 在鄰里、親友之間,規模稍大一點,變成社區,幾個社區的聯合,怎麼做、誰來 做就會成為很大問題。
從堅持的時間看,示威抗議最短,人在街頭幾天就要回家休息,上百萬人的 遊行基本都是一天結束。不合作無需人們同一時間聚集同一空間,分頭做,時間 會長些,若能實現自治,堅持時間會最長。
為何如此?人群協調合作,首先是個溝通關係。溝通的複雜性和人的數量 呈指數變化,例如 n 個人的群體,其中一人能與其他人以各種組合依次發生的關 係是個排列組合,当 n 為 10 时,有近 888 萬種關係;当 n 為 17 时,就成了 9.0998 乘以 10 的 14 次方——是個十五位數字,近 910 万亿。只多 7 個人,關 係數多了上千萬倍。可看到人數越多複雜性越強,相互交流、溝通、協調也就越 發困難。
常識可知,二、三十人的聚會就不能大家一塊說話,一定分成數個小群。牛 津大學人類學家鄧巴提出的「鄧巴數」(也叫「150 規則」),認為人可承受的社交 人數上限是 150。這種規模的群體要採取共同行動,只能由一人主持。一人分別 與 150 人一對一溝通在鄧巴數容許的範圍內。若是 150 人互相交叉地溝通,產 生各種組合,用上面算式可知複雜程度將達到難以思議的天文量級。因此主持人 的角色成為不可缺少的。150 人都聽主持人,由主持人做決定,通過主持人整合, 才能共同行動,否則不是癱瘓就是分裂。
民眾抗爭當然也是這樣,但凡超過 150 人(實際應該更少)的群體行動就 離不開主持人。主持人成為大規模行動的關鍵因素。明白這一點就可想到當局會 怎麼做——對主持人下手最簡單,斬首、抓捕、收買、誘騙、抹黑、污名化……種 種手段只要讓主持人再難起到主持作用,抗爭便會癱瘓垮掉。
因此,主持人是民眾抗爭中的薄弱環節,斬首運動即垮,而斬首恰是當局所 長。再大規模的民眾抗爭總會落到被當局鎮壓,原因就在這裡。同時,主持人也
5 / 28
是民主運動自身的薄弱環節,反省所有民主運動,問題往往出在主持人身上,人 性弱點的貪嗔癡、我執、腐敗、私利交易……主持人都會有。可謂成也主持,敗也 主持。
主持人的角色與民主理念在本質上是背離的,主持人的不可缺少恰恰意味 其他人的疏離,當人們把權利、決策、協調指揮等交給主持人,自己便成了可以 空缺的。當人們都只能聽從主持人,在被主持的狀態下才能行動,便已經不是民 主。而是「民」被當成規模,個人是規模中的數字,由主持人作「主」。
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無大台」模式力圖解決主持人問題,也被各方當做民主 運動有希望的模式,面對專制政權照樣無效,沒能避免運動最終煙消雲散的結局。 無大台模式沒有中心指揮,互不領導也不被領導,基礎只在於共識,針對某個事 件一次上街,共識容易形成,問題在於能不能一直保持共識?對民主更重要的不 是共識,而是沒有共識時怎麼辦?那時如何發揮民主,形成眾人的協同合作?
無大台的另一個問題是難以共進共退。所說見好就收,在對方退讓時這邊 能一塊收住,給對方留出迂回空間,至少不是沒有退路。然而拿捏好的分寸談何 容易。什麼叫見好?誰認為的好?到哪一步是好?有人就是往前沖,其他人「不 割席」被帶著一塊沖,甚至比賽誰更極端。
對於當局的斬首行動,無大台的確把目標分散一些,給當局增加了困難,但 無大台照樣會有很多小規模組織團體,各有核心人物,當局總歸能摸清再抓捕, 以往抓幾十人就夠,這次抓幾百幾千人,無非是多費點事兒。而警察一年 365 天 幹這個,換班,拿加班費,資源無限,不要設想多些麻煩能把警察難住。
無大台解決不了示威抗議的問題,不合作就更不行了,遑論自治。這裡所說 的大台不是指名人權威……而是核心性、凝聚性,有長遠規劃、戰略部署,然後有 反饋機制,有指揮系統、協同配合……其實就是說不能沒有總體的主持,關鍵在 於是什麼樣的主持?
以往都是自上而下的主持,那種狀態下的參與者是「被組織」的,只能服從 主持人的主持。哪怕是人們選舉主持人,選舉後組織就被主持人控制,會隨主持 人的變化而變化。真正的民主卻應該是自下而上的主持,人們是「自組織」而非
「被組織」。自組織也需要主持人,但主持人只是執行者,主持人變,自下而上 的主持是不變的,只不過換一個主持人更好地實現自下而上的主持。這種狀態下 的組織成員都是主持的參與者。
下面討論具體的方法——「層塊塔」。
6 / 28
三、層塊
民主化前提是組織化。烏合之「民」再多也只能表達單一訴求,不了了之。 組織讓能量有序集中才能「主」。目前香港不再能靠制度、法律、政府允許民主 的組織化,只能民間自己形成。這倒可能是改變原本自上而下的主持模式的機會 ——反正不被允許,而自下而上的主持模式是不需要被允許的。
實現自組織首先需要一種類似細胞的機制——不斷分裂,如病毒傳播般複 製、擴散,又能相互結合,日趨擴大,形成生命體。下圖示意的自組織基本單元 ——「層塊」,就是這種細胞。
層塊內部處於同一平面(X 層)上的多位成員(X1-X4)相互之間的連線, 表示他們相互可以直接地充分溝通。與 Y1 之間的連線表示溝通樞紐 Y1 是由他 們推舉產生。
溝通樞紐對層塊的作用,在於每個成員遇事都要與其他所有成員分別溝通 過於繁瑣低效,推舉一個樞紐把一對多的關係變成一對一,由樞紐和每個成員溝 通,簡化溝通且易於協調行動。溝通樞紐就相當於主持人。
這種層塊會從外界吸納新成員。當層塊外的任意成員(灰色圓點 n)要加入 層塊,需要層塊內部成員以表決方式通過。推舉溝通樞紐和吸納新成員,是層塊 成員的基本權限。
7 / 28
這種層塊有幾個性質:一是自由組合而非強行分配,現實生活中以各種目 標和項目形成的群體,成員需要彼此溝通和組合,如鄰里群、項目組、朋友圈…… 有意願時組合在一起,失去意願可以自由退出。
第二個性質是有規模限制,不同群體的限制不同。像全天候甚至祖輩一塊 居住的村莊,上百人之間也能充分溝通——因為很多溝通靠默契即不言自明。但 是臨時的合作項目,就得更小規模才能在短時間完成快捷的信息交流。限制規模 的標準可以這樣判斷——在沒有主持人(溝通樞紐)的情況下,群體所有成員彼 此仍然能就共同项目進行充分溝通,即為合適規模。這不意味不要主持人。主持 人簡化溝通的作用是必要的,只是不能離開主持人群體就無法溝通,那樣的群體 是被主持人控制的。只有沒有主持人時群體仍能充分溝通和運作,才是自下而上 的自組織而非自上而下的被組織。當群體每個成員都能與其他成員就項目直接充 分溝通,便相當於每個成員都能成為主持人,才能保證群體不被主持人控制,或 是遭「斬首」就會瓦解,因此這個限制非常重要。
層塊的另一個性質是可以隨時更換主持人,由層塊選舉新人替代。在人人 能充分溝通的規模中,任何成員都可以發起這樣的選舉,只要有其他成員附議, 馬上可以表決,完成重新選舉。過去那種定期選舉——「選主」一結束,其他人 就不管事的局面由此改變。能隨時選舉的群體相當於有了自下而上的主持力,是 「民」自己做「主」,當選者只是具體執行者,執行不好馬上撤換。
限制規模和隨時選舉,二者是是自組織的根本機制。限制規模不是說自組 織不能再長大。正如生命機體的長大不是細胞自身長大,細胞的大小不變,卻能 不斷裂變分身,眾多細胞結合機體,再與其他機體繼續結合,形成生命整體。這 種增長沒有限制,規模怎麼擴大都不是問題。
在現代社會,層塊成員不要求屬於同一物理空間或同一時間,網絡項目完 全可以彼此不見面,無需知道對方其他方面如何,要的只是「項目範圍」的彼此 瞭解、充分溝通和有效配合,遠在天邊也不影響協作。
層塊相當於委員會,遵循委員會機制——所有成員發言權平等,決策通過 成員的平等協商達成。做到這一點也需要限制規模。委員會機制本質上不是多數 原則,不是少數被多數壓制,而是相互協商妥協。雖然有時也有少數服從多數的 投票,往往是出於程序要求或避免僵局持續,不能成為常規,否則就等於失去了 委員會機制。因為委員會不是解決單個問題的臨時組織,是系列決策的長久合作,
因此成員相互會形成一種長期交易,你這次讓我,我下次讓你,表面看這種交易 不穩定、靠不住,在現實中卻是有效的。
8 / 28
我之所以贊成三分之二多數而非簡單多數,是因為共同體內即使有一個反 對者也會帶來不穩定,為什麼不可以多等等,多協商,達成妥協再決策?當然事 情也許沒有長時間等待的從容,至少也該達到三分之二多數才有助維護共同體的 良性關係。
四、向量求和
歷史和現實政治中,人的意志始終被當做數量,在專制社會是被動的數量, 服從統治者意志,作為被統治的臣民數量之一,舉國上下,萬眾效忠。代議制民 主有了說不的權利,數量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當然是巨大進步。然而人 的意志並非 yes/no、同意/反對那麼簡單。人的意志如同在 360 度球體上有無限 多的方向,沒有一個人的意志相同。
舉例一個民族選擇獨立還是不獨立,多數人並非在非此即彼的兩端,而是 有不同方向的考慮摻雜其中。受欺壓民族的成員被單一地問到這個問題,當然會 表示希望民族獨立。然而問題還有另一面——獨立導致戰爭會造成家破人亡。如 果單問是否願意家破人亡,沒人會願意。當兩個問題放在一塊讓人同時衡量,肯 定會需要更多斟酌,更可能是希望在兩端之間找到平衡。
人的真實意志不是數量而是向量。但是迄今還沒有能把人的向量意志進行 向量求和的制度,而是所有細微或巨大的差別都被一概歸為同意或反對的正負兩 端,這是代議制與生俱來的問題,相當程度也是技術上的無奈,結果便是少數多 達 49%也等於不存在,只體現 51%的多數,類似要川普還是要拜登那樣,造成 一半人與另一半人對立的社會分裂。因此,完善民主的重要任務應該就是把數量 求和改為向量求和。
向量用有方向的線段表達,線段長度表達向量大小,箭頭所指是向量方向。 按照委員會成員平等的原則,代表成員意志的線段應該同長。以兩個成員為例, 長度相等的線段若方向相差 90 度,向量求和是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下圖可看 出對角線處於兩向量之間,與兩向量的夾角相同,說明向量和兼顧兩個向量的方 向。對角線長度比兩個單獨向量長,說明即使有相差 90 度的分歧,兼顧兩人的 合作也比各自單體更強。
9 / 28
向量求和的重要性質是,再小的向量也能在求和中得到體現。如下圖所示:
圖中短線表示少數,與多數的分歧較大。代表多數的水平線還可延得更長, 但不管求和結果(對角線)怎麼靠近多數,卻不是和多數完全一致,總會有向少 數一方的偏移。那就是向量求和中對少數進行的妥協。推到極致,即使其他所有 人都一致,少數一方只有一人,向量和同樣會偏向一個角度。如同按照力學原理, 一個蒼蠅落上大橋也會讓大橋變形,儘管難以察覺,變形卻一定存在。
在自由組合且能充分溝通的群體中,這種向量求和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並 接近準確。人們通過磋商、揣測、默契取得共識,就是向量求和的過程。參與者 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只能說是和不是,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理由表達充分,反复互 動,討價還價,尋找大家都接受的邊緣。這樣的求和過程在現實生活中時刻都在 進行,不需要理論,甚至不需要明確規則,自然而然。
不過,需要所有成員排列組合的求和費時耗神,不如設立一個公共點,大家 只與公共點互動,通過公共點調整,把多對多的關係簡化成一對一的關係,最後 在公共點上實現所有成員意志的向量求和,那公共點可被稱為「和載體」。
10 / 28
協議是一種「和載體」。事先提出方案,每個成員只對方案進行考慮,提出 意見修正和補充,同時根據得到的反應瞭解別人態度,再調整自己的意見,方案 從草案變成定稿,就是向量和。不過協議方式只能用於少量重要事務。日常決策 眾多,加上情況隨時變化,如果事無鉅細都提方案討論協議,就不會有時間幹別 的了。
最好的「和載體」是人——因為人有默契能力,在能充分溝通的範圍,充當 「和載體」的人對每個問題都能大概知道各個成員所持立場,反應如何,想像出 每一步討價還價,各自底線在哪,妥協的平衡點又在哪,通過頭腦模擬便可對所 有成員意志近似地求得向量之和,即使還有偏差,也能根據成員的反應進行修正 (相當部分仍通過默契完成),如此反復,趨於準確。
以人為「和載體」,求和成本低,耗時短,日常決策基本可交由和載體自行 做出,無需繁瑣的群體求和實際發生,省去層塊成員相互磨合,又能準確體現群 體求和的結果,還能以主動性預見性提前把握發展。
那麼,由什麼人充當「和載體」呢?前面說到每個層塊推舉的溝通樞紐,顯 然正是合適角色。溝通樞紐符合「和載體」所需的所有條件,同時可以隨時被層 塊成員的重新選舉撤換,制約其必須滿足層塊的共同意志——也就是所有成員個 人意志的向量和。
之所以一直強調層塊規模必須限制在充分溝通的範圍,以及隨時可以重新 選舉,就是為了保證「和載體」的準確性。層塊成員的意志在充分溝通的範圍總 是能以準確的向量形式傳遞給其他成員,包括被選舉的人。當選者或被清楚地告 知,或被含蓄地暗示,或通過默契得到感應,選舉者的要求是什麼,自己怎樣做 才能獲得贊成而避免落選,只要其願意保持當選,在面對共同體事務時,就得把 自己的個人意志讓位給共同體意志,心甘情願成為承載共同體意志的「和載體」。
有了「和載體」,如何擴大共同體規模、實現更多個人意志的向量求和也就 水到渠成。
五、層塊塔
民主要囊括大規模人群,層塊卻被限制規模,那麼以層塊構建向量求和的 民主,能不能形成規模?能,方法就是用層塊搭建「層塊塔」。
11 / 28
下圖示意最简单的層塊塔:
這個圖在 X 層塊之上多了一個 Y 層塊。X 層塊推舉的溝通樞紐 Y1,現在是 Y 層上的一員,和 Y2、Y3、Y4、Y5 一同構成 Y 層共同體。圖上只畫出了推舉 Y1 的 X 層塊,省略了推舉出 Y2、Y3、Y4、Y5 的 X2、X3、X4、X5 層塊。Y 層成員 推舉 Y 層塊的溝通樞紐 Z1。Z1 和 Y 層成員構成 Y 層塊。
可以看到 Y 層塊與 X 層塊的形態完全一樣。唯一不同就是 Y 層成員是由 X 層塊推舉的溝通樞紐組成。「塊」上生出「層」(Y 層),「層」上又形成了新「塊」 (Y 層塊)——層塊塔即如此搭建起來。
Y 層每個成員都具雙重身份——既是 X 層塊的當選者,同時是 Y 層塊的選 舉者。把層塊視為委員會,即是 X 層塊推舉的委員會主任成為 Y 層塊的委員會 委員,再推舉主任 Z1 進入更上層委員會充當委員……下層層塊和上層層塊就靠這 種雙重身份銜接在一起。
這個圖上的 X、Y 層塊銜接成共同體。Y 層塊由五個 X 級層塊的當選者組 成,說明這個共同體已有六個層塊(X、X2、X3、X4、X5、Y),所搭建的層塊塔, 規模比單個層塊擴大了六倍,同時每個層塊仍然符合規模限制,保持層塊的特性。 以同樣方式可以繼續搭建更多層的層塊塔,不管規模怎麼擴大,一樣都保持基本 層塊所具有的特性。
12 / 28
自組織流程
能否從一個層塊開始形成,類似一個細胞分裂複製,一變二,二變四,四變 八……最終形成完整的層塊塔?我在美國申請並獲批的專利——「網絡自組織社 區」,展示了如下流程:
流程圖的瑣細是因為專利必須清楚,現在只需了解大意即可,進入編程的 階段才需要摳細節,所以沒興趣的話這段不一定細看。
n(1110)指人數,n 指人數下限——因為 2 人表決無法形成多數,下限 至少 3 人。+1是因為初始層塊在推舉出溝通樞紐後,若需更換時,原當選者不 能參與表決,形成多數的表決也得 3 人,所以需最低人數+1才能滿足初始層塊 的要求。
橢圓(1113)是初始層塊。裡面的灰色圓點代表層塊內任一成員。成員可 做的事一是以三分之二多數表決從外界吸納新成員(1101);二是選舉溝通樞紐 (1122)。
通過吸納新成員,層塊成員人數不斷增加,最終會達到人數上限 ñ(1116)。 上限是為保證層塊所有成員皆可充分溝通而設定,不是常數,不同目標或任務的 層塊可定不同的上限。
13 / 28
初始層塊(1113)到達上限後,便要求分裂成不少於 n 下限的幾個層塊 (1214)。假設人數上限為 12,分成符合 n 的 3 個層塊,每個層塊 4 人,符合 n+1。同時,3 個新層塊的當選溝通樞紐在高一層次組成符合 n 的新層塊(1223), 即前面所說的 Y 層塊,並選舉新層塊的溝通樞紐(1232)。
灰色橢圓(1212)表示裂變後的任一基層層塊。層塊繼續從外界吸納新成 員,在達到 n 的上限時,因為上面已有層塊,就不必裂變為 n 個新層塊,裂變 兩個(1217、1218)以使每個層塊成員數低於n的上限即可。
因為基層會不斷裂變出新層塊,導致基層層塊當選人組成的層塊(1223) 也會達到人數上限,需要裂變,這與基層層塊方式一樣,只是高一層的重複—— 也要產生不低於 n 下限的新層塊(1322),每個層塊再推舉當選人,組成更高一 層的層塊(1333),但基層以上的層塊不再吸納個人成員,只吸納獨立形成或是 從其他層塊塔轉來的層塊。
下圖層塊塔更為直觀:
右下是前面出現過的基層層塊,灰色三角為相同的基層層塊。它們的當選 者組成上階層塊,上階層塊的當選者組成更上階層塊,N 階後的頂尖是最高階當 選人,整體形象如塔,稱層塊塔。
逐層延伸的制約
問題在於,層塊塔機制能否保證每一個層塊推舉的和載體,在進入上一級 層塊時不會脫離選舉其的層塊意志,不會扭曲向量和?保證這一點,層塊塔逐層
14 / 28
求和的基本機制才能保證把向量分組求出分和後再求和,與對所有向量直接求和 的結果一致。
常識可知,一個較小群體推舉的代表在外表現如何,群體成員對大的方面 都會了解。層塊當選者在進入上一層塊時仍然屬於下一層塊,下一層塊能與他充 分溝通,當然可以知曉他的主要言行舉動,這種下級層塊與上級層塊之間的重疊, 形象的比喻,就如多米諾骨牌一塊壓在另一塊上。且每個當選者之下是有多個選 舉者對他有這種「骨牌重疊」。因此層塊塔自下而上,就是這樣一層壓一層的, 高層的任何動作都會通過這種一層壓一層的關係傳遞給下面每一層,且越低的層 次壓的「骨牌」越多,這使得自下而上的每層當選者都會受到足夠制約,不得脫 離其作為和載體攜帶的向量和。
票權與規則
與前面講的純模型不同,現實中的層塊有不同組織功能或任務,規模大小 不一。當人數不等的層塊推舉的當選者組成高一階層塊時,該怎樣計算表決結果? 如果按一人一票,不能體現其代表的層塊大小不同,不公平,因此應該是當選者 代表的層塊有多少人,當選者就有多少票,即按票權表決。那麼對更高層次的當 選者,就應該是他當選的層塊之下涵蓋的所有層次所有層塊的總人數,是他的票 權數。
這其中會有一個問題,當選者所涵蓋的人不見得意見一致,例如兩票不贊 成,八票贊成時,當選者在上一層表決的票權怎麼算,要不要區分?對此該這樣 看:既然是少數服從多數,形成的結果一定已經是被少數接受的。所以當選人在 上一級層塊投票時,票權是一致的,全部都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結果。
比較複雜的是,現實中的層塊吸納新人,有人退出,發生裂變,人數隨時變 動……如何保證票權準確?票權有假除了不公平,向量求和也不會準確。另外參 與者是否遵守規則?會不會被罷免者霸著位置不下?或上面層塊只認識之前的 當選者,不認識新當選者,怎麼交替?類似的問題一定多多。
最好的解決方法是讓層塊塔模式依托 IT 技術,由計算機剛性地掌握規則, 杜絕人性的不確定。如相應的權限在選舉結束一刻即對當選者開放,而對被罷免 的前任自動關閉,不存在人的交接,就不會有耍賴可能。票權的驗證也是由計算 機系統全程跟踪認定,再複雜對計算機也是小菜。這個 IT 和互聯網的時代,恰 好能給層塊塔組織提供技術基礎,正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15 / 28
六、自組織維基
將自組織與維基功能結合起來的 Sowiki( Self-organizing wiki)也是一種 層塊塔,只是層塊加上了維基功能,就可以確立目標,協商決策,讓自組織解決 現實問題。
維基是 IT 技術中基於互聯網的開放的多人協作寫作系統。典型如維基百科。 下圖示意的是自組織維基流程:
民主審核
與現實中的口頭協商需要同一時間和同一空間不同,Sowiki 可以讓層塊成 員在虛擬時空切磋、協商、表決,達成共識,且不斷更新。先看基層層塊 2104, 灰色圓點 2105 代表層塊內任一成員,2210 是 Sowiki 的功能區,要形成某個內 容,任一成員都可以用維基方式參與,但不會立刻進入正式內容 2101,而是進 入待審位置——2102 的虛線梯形所示,有一定隔離、需處理再決定的 IT 術語所 稱砂盒——需要由這個基層層塊全體成員審核、表決通過後才能進入正式內容。
16 / 28
基層層塊的另一功能吸納新成員也通過 Sowiki,具體方式是:當外界人士 2106 參與層塊的話題,其提供的參與進入砂盒,如果被該層塊集體審核通過, 接受為正式內容,該人士就同時被吸納成為該層塊的成員,獲得成員的權限。
現有其他維基形式都沒有層塊組集體審核的機制,往往出現對詞條的編輯 拉鋸戰,反複你改我,我改你;有為自己做廣告,還有當局五毛、寫手按旨意外 宣或篡改歷史等。傳統方式的審核是單中心而非民主性質,遵循自上而下的總體 規定,難免偏頗或排斥創新等。Sowiki 的層塊審核,因為層塊成員都對內容有過 貢獻,是被共識結合成的共同體,他們的審核是民主的,也會排除別有用心的參 與。
逐層整合
Sowiki的另一個特點是自下而上逐層整合內容。2104是一個基層層塊,2304 是一個高層層塊。纵向點兒 2309 表示層次可繼續增加。横向點表示其他同類的 層塊。2204 表示還有自上而下或平行分出的新層塊。Sowiki 層塊塔由基層層塊 選舉的溝通樞紐組成上一級層塊,再選舉溝通樞紐組成更上一級層塊,是一個「逐 層遞選」產生「遞進委員會」的過程,層層遞進搭建起 Sowiki 層塊塔。
層塊 2304 在這裡是層塊 2104 的直接上級層塊。2104 層塊的當選者成為 2304 層塊成員,功能區 2300 的運行機制與 2100 完全相同,只是提升一個層次。 2104 的當選者成為上級層塊成員後,會把 2104 層塊的內容 2101 帶到上級層塊, 不是簡單搬運,會根據上級層塊的內容進行調整適應,置於上一級砂盒 2302。 待上級層塊所有成員審核表決通過後,納入上級層塊的正式內容 2301 中。審核 提出的小問題,當選者自己可做調整,大的修改需返回其當選的層塊重新協商, 再回到上級層塊,直到審核通過進入正式內容。
基層層塊是開放的,可由外界任意人員提供新的內容和修改,基層以上的 各級層塊則是封閉的,只能由直接下級層塊的當選人提供內容和參與整合,這可 視為一種「遞進編輯」的關係,與逐層遞選、遞進委員會機制相輔相成,自下而 上層層完成整合。
保持動態
在 Sowiki 中,無論是基層層塊還是上級層塊的內容都保持動態。基層層塊 成員會根據現實變化、需求和認識的變化,不斷提出對內容的增改。外界人員的
17 / 28
參與也提供新內容,使新的整合隨之變化。這種變化會被當選人隨時提交到上一 級層塊,引起上級內容調整。眾多基層層塊皆是如此,時時刻刻層層向上疊加變 化。
同時,當選人並非完全機械和被動地提交當選層塊內容,因為整合不是機 械式添加,需要捏碎了再揉在一起的過程。當選人之所以當選,說明其在層塊內 出類拔萃,有創造性,必然會主動豐富新的內容。只是其主動性只能用於更好地 體現而不能扭曲向量和。Sowiki 系統保證下級知曉當選者在上級層塊的所有參與, 提出什麼,如何表決,與他人互動……可以準確地判斷當選者是否忠實向量和,
體現層塊意志,不行便會隨時換人。由此保證各級當選者既有創造性,發揮主動 作用,又不能脫離向量和。
分組
層塊吸納新成員達到規模上限就需裂變,分化新層塊。對於現實不能簡單 地確定一個上限一個下限,到時自動分組,因為 Sowiki 有內容,不能隨便分割, 需要集體協商,将原来的內容进行有機、合理的分割,成為新層塊各自的分課題, 成員則根據個人所長與所願自由組合,決定參與哪個分主題的新層塊。
另外一種情況是,層塊組任一成員希望分出一個主題,可以申請作為創始 者去開創層塊,再吸納為其新主題提供內容的人成為成員,層塊逐步擴大後,以 裂變方式向下延伸。Sowiki 通過自下而上提升層次和自上而下或平行地分化新主 題兩種不同路徑,實現層塊塔的擴張。
七、治港維基
Sowiki 功能可以從事很多項目。針對香港民主,設想一個治港維基,也是 一種 Sowiki 層塊塔,用於對如何治理香港形成民主的意願和要求,其具有的代 表性、合法性將與其覆蓋面和參與人數的多少成正比。
具體做法是分地域和領域兩個系統建立 Sowiki 層塊塔。地域系統類似從社 區到街區,再到市政區到全市不斷擴大;領域可以有行業、商會、農會、工會、 社會團體,還有大學、教育、文化等,這些地域、領域形成各自的層塊塔,用 Sowiki
18 / 28
針對應該如何治理本地域、本領域乃至整個香港,自下而上地形成共識,形成從 局部到整體的表達。
治港維基的功能有整合信息;形成民意;民意表達;影子政府及模擬司法。
整合信息
政權、企業和媒體都在收集、篩選和公佈社會信息,但是不夠,不一定真 實,更不一定符合公眾利益。真實的社會信息產生於每個社會成員,只是若無法 整合,分散狀態得不到顯現。互聯網雖讓普通人可以發聲,浮出水面的卻被假新
19 / 28
聞、偏見或另有用心的信息掩蓋混淆,對於遠超「鄧巴數」的信息來源,個體人 難以負荷,更難進行分辨整合。
正如對看任何事,單獨個體的位置決定只能看到一面,如甲從南面看是一 個角度,乙從北面看是一個角度,丙從東看又是一個角度……只有把這些角度放 在一起,才能互補地拼出立體全貌。Sowiki 從基層層塊開始,讓散佈現實社會的 各個真實個體提供自己的信息,由其所屬的層塊審核並形成層塊的整合,分組分 層提交,每提升一個層次便進一步整合,最終把眾多的個人局部拼接成現實社會 的全局——其達到的真實性是其他方式都無法相比的。
形成和表達民意
Sowiki 整合信息,民意已在其中。民意無非是一種特殊信息。逐層遞選層 層推出的當選者是和載體,當 Sowiki 囊括的人數足夠多,分佈足夠廣,和載體承 載的向量之和按統計原理便趨近民意,無論如何也比其他任何號稱的民意都有更 大的合法性。
且 Sowiki 形成的民意不是截取斷面,是保持動態的完整實體,隨時體現民 意的全貌與變化。這種前所未有的民意整合與展現方式,比其他方式更接近民主 的本質。
當民意有了實體,就能夠自我表達。當選者是和載體,作為他當選層塊的發 言人,代表相應地域或領域的民意,可以說和載體的表達就是民意的表達。這種 明確和具體的民意,是以往各種角色投機取巧宣稱的口頭民意無法比擬的。
影子政府
權力從來都號稱代表民意,卻一直把民眾當成統治對象,只許服從。治港維 基真正代表了民意,建立影子政府就是要體現民意如何自己治理社會。
治港維基的地域系統可模擬議會功能,層層議政。高層當選者相當於影子 議會的議員,可虛擬立法。領域系統則層層推舉專家,高層的專家委員會可模擬 內閣,提供專業意見,做出執政決策。
這種虛擬立法和執政是與現實的立法執政並行的,卻不是要與現實政府分 庭抗禮,只是表達民意的治理會怎樣,評判和監督當局的執政,通過模擬執政與
20 / 28
現行政府執政相對比,誰優誰劣,誰是誰非,由民眾判斷。即使不能真正實施, 也提供了另一種判斷依據,間接地對現實執政發生影響。
虛擬司法
當民眾對實行惡法的現行司法不表信任時,虛擬議會和影子政府可以以三 分之二多數任命法官,模擬司法進行重新審理和判決。雖然沒有實效,其意義在 於判定是非,留存歷史。也可以視為一种民意陪審,比 12 人陪審團更代表公義。 當能夠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時,對现实當權者也會產生一定的制約,同時可在調 節民間糾紛方面發揮作用。
民主訓練
某種情況下,影子政府可以動員民眾參與現實政治。例如當局的虛假選舉, 只要還保留民主形式,影子政府便可以通過治港維基動員成員按部署進行參與, 既不是推翻,又不是不合作,是與當局玩的民主合作,讓結果符合自己所要。
另外並非全港只有一個影子政府,每一行政區劃單位都可以形成相應的影 子政府,如鄉鎮或街區的政府,哪個級別、層次有現實的政府,治港維基就在相 應級別形成相應的影子政府。這也是民主訓練的過程,所有參與者,當選者,影 子政府的行政者,或者虛擬議員、法官、內閣成員,都可以在這個過程得到訓練,
儲備經驗,培育人才,一旦真民主实现之日,馬上就能承擔起社會的治理。
八、佈局與啟動
自組織若是從一個初始層塊開始,通過不斷的裂變擴張,直到形成系統,會 顯得過於遙遠且難把握,不易給人信心和形成動力。所以需要在啟動時先自上而 下進行總體佈局,讓系統結構成型並能按照機制運作,完成後啟動即能平順過渡 到自下而上的自組織機制,不會被啟動者佔有或扭曲。
實現流程如下:
21 / 28
流程可分兩部分——一是自上而下的佈局流程,一是從下至上的實現流程。 兩個流程也可交叉循環,不斷有新的自上而下佈局再自下而上實現。每個循環過 程都使系統進一步完善。
先設立一個能形成三分之二多數表決的創始層塊——至少 3 人。創始層塊 確定最高項目,或按最高項目設立創始層塊,二者相輔相成。例如這裡的最高項 目就是創立治港維基。
22 / 28
創始層塊首先要做的是把治港維基分解成數個高階項目。例如從地域角度, 高階項目就是香港的二級行政區域,如本島、新界、九龍,各建本區域的治理維 基。同時,創始層塊為每個高階項目尋找至少一個高階啟動者,由創始層塊以三 分之二多數確定。
高階項目的第一個高階啟動者可以去選其他人作為共同的高階啟動者,但 是不能其個人就決定,而是由創始層塊和他一塊審定,共同表決確定第二個高階 啟動者。第三個高階啟動者則是兩個高階啟動者再加上創始層塊共同決定。我把 這稱為創始層塊的「補三」——只要高階層塊未達到三人,創始層塊就充當所缺 的人數參與表決。直到高階啟動者大於等於三人,高階啟動層塊即形成,開始獨 立運行其高階項目。
高階啟動層塊要做的是把高階項目繼續分解成數個次階項目——如再低一 級的本島四區、九龍五區、新界九區各建治理維基,用同樣的補三方式去尋找次 階啟動者,直到次階啟動者達到三人, 次階啟動層塊便獨立運行次階項目……
領域也一樣,從政治、文化、經濟、教育等方面劃分高階項目,然後每個高 階項目再按行政區劃細分相應的政治、文化、經濟、教育等次階項目。直到每個 基層層塊都有了最初的三個參與者後,自上而下的第一次佈局完成,便可以開始 自下而上的實施了。
上級啟動者可以在完成職能後自願充當下級層次的啟動者,逐層下沉,直 到領一個基層項目進行啟動,再隨自下而上實施的流程從基層層塊參與逐層遞選。 雖然自上而下的的啟動者並非一定會在自下而上的流程中當選,但是因為其參與 過啟動,對項目更為了解,應該會有更多的當選機會。
完成佈局後的基層層塊利用 Sowiki 形成內容,也用 Sowiki 管理項目,同時 選舉層塊當選者,繼續吸納新的參與者擴大層塊規模。如前面講過的,層塊擴大 到一定程度要裂變,分化新層塊,分出新內容,往上的次階、高階會隨基層層塊 變化發生相應變化,是層塊塔逐步充實和壯大的過程。最後,高階層塊當選者共 同組成最高層塊,攜帶各自層塊的高階內容,整合成完整內容,包括管理最高項 目,選舉最高當選者。
過程中時而有新內容生成並分化,上級層塊為其選擇啟動者,進行補三讓 新層塊達到三人後獨立運行,新層塊再繼續分出下面的項目和層塊——即是前面 講過的佈局啟動流程的循環。
23 / 28
這是層塊塔啟動和佈局的通用模式,除了創立治港維基,任何可以用層塊 塔從事的項目,無論大小,都可以用這個模式啟動形成。
因為層塊塔都是相同的機制,可以建立一個平臺,提供層塊塔機制和各種 功能,包括佈局和啟動流程,不同目標的層塊塔皆可在平臺上建立和運行,得到 相應服務。這種平臺應該有商業前景。考慮平臺容易被「斬首」,也可用「自組 織客戶端」方式——無需平臺,軟體在每人的移動設備上,設備之間按層塊塔機 制進行自組織。既可以利用互聯網溝通,斷網時也可用 wifi、藍牙、紅外等通訊。
當選者的設備是層塊服務器。其他成員的設備皆有備份,以區塊鏈認證,不被當 選者壟斷。一旦當選者被罷免其服務器功能自動關閉,新的當選者自動開通服務 器則。而當選者之間,再用相應的手段進行高層次組網——IT 技術一定有多種解 決方法。
九、層塊塔重組
針對不同目標分別建立的層塊塔,平時自我運行各做各事,有共同需要時 立刻可以聯合成更大的層塊塔,同時繼續保持各自的結構和原有性質,在共同需 要結束後重回各自為政。靈活的分合、轉移、重組,是層塊塔不同于傳統組織的 優越處。尤其基於同一平臺或同一程式系統,規則機制相同,數據庫共用,更是 分秒即可實現組織變化,無縫連接,如樂高積木般方便平順。無中心控制,又能 隨時集中統一,協調行動。
下圖描述層塊塔轉移、聯合、重組的流程:
24 / 28
3400 是在 Sowiki 裡講的功能區,規則一樣——層塊成員各自參與內容,由 層塊表決吸納或修改。
假如考慮目標更接近或內容更相符,同一個層塊塔下的某層塊(如 3111) 想脫離原屬分支轉移到另一分支(3210)下,只要層塊當選人(3112)向要轉移 過去的分支上級層塊(3231)申請,3231 表決同意接納,層塊當選人 3112 即進 入 3231 成為其中一個成員(3232),選舉其的層塊(3111)就一塊轉移過來。
合併或聯合也同樣簡單。假如圖中三個層塊塔是各自獨立的,有不同目標 和任務,面對一個共同項目需要聯合,只要三個層塊塔的最高當選者在一起組成 一個層塊(3404),立刻就能利用 Sowiki 創建新內容,進行協商,投票表決,形 成共識,再回到各自的層塊塔貫徹,三個層塊塔就相當於成為了一體。需要的話 也可以推舉出聯合體的當選人(3421)。
這樣的聯合說合能合,說分能分,既可以橫向擴展,合併成更大結構,利用 更多資源;也可以向下延伸,不斷分化出新分支壯大自身;在目標達到、任務完 成後即可解散,回歸原有各自獨立狀態。即使在聯合過程中,每個層塊塔也保持 原本的獨立性。這道理對同層塊塔內的分支是一樣的,只要分支做出脫離原屬層
25 / 28
塊塔的決定,便可自己成為獨立的層塊塔。這種靈活的組織模式能形成集結之力, 又能始終保持民主。
服從上級決策
只要聯合成一個層塊塔,臨時也好,長期也好,就應該視為同一個層塊塔的 不同分支,必須服從和執行層塊塔的整體決策。不能符合自己的服從,不符合的 不服從。「民主」不是自己作「主」,是「民」作「主」,上級層塊是所有成員意 志的和載體,決策是所有成員意志的向量之和,層塊塔的基本規則要求下級層塊 的決策不能與其上各層的上級層塊決策相違背。自由組合的含義是可以退出層塊 塔,但是不能在層塊塔內自行其是。既然沒有退出自由組合,一定是認為對自己 有利,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符合自己意志,總體一定是得大於失。
當然,現實中存在某些不能自由退出的(如與地域或不動產有關的)共同 體,如何對不執行共同體決策的分支或層塊進行制約,不在這裡討論。
提升理性
層塊塔與現行民主的不同處在於有層次幫助提升理性。每個層塊的當選者 之所以當選,肯定因為在理性、謀劃,眼光方面有所長,哪怕只高一點,進入上 一級層塊後,其他成員也都是因為高一點而當選,在一起組成的層塊就會比下級 層塊的理性有提升。而由他們選舉的人在上一層組成的層塊,又會進一步提升,
如此隨著逐層遞選,理性層層提高。何況當選者攜帶的是下面層塊的向量之和, 本身就是綜合的,兼顧而非偏頗的。
另外一點也有助於提升理性,我稱為「隔層保護」。當層塊塔的總體決策與 某些分支、層塊不全符合,可能在基層引起比較激烈的反對。在代議制中,選民 壓力會導致政客屈從壓力。可是逐層遞選的層塊塔結構有層次隔離,高層層塊不 直接承受基層壓力,完全可以不受非理性的或極端的輿論影響,按照理性堅持下 去。
IT 支持
對於層塊塔模式(層議制或遞進民主制),IT 技術的支持是關鍵。如何獲得 IT 技術的人才和投資?這種模式要說有什麼問題,最主要的可能就是缺少初始推 動者是。史上的制度變革,推動者都是望通過變革獲得最大利益,層塊塔的隨時
26 / 28
選舉模式卻決定了無人再能壟斷權力或得到特權,因此也不再有吸引初始推動者 的利益動力。
不過,層塊塔模式並非僅僅能用於民主政治。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基於互聯 網的群體協作模式。在網絡連為一體的今日世界,可做的項目數不勝數,只是還 沒得到認識。IT 技術應用於這個領域是為下一代網絡之王的播種,所以先用層塊 塔開發能得到商業利益的項目也不失是另一條路徑。只要層塊塔把人組織起來了, 隨時可以轉變成政治影響力。
十、結語
以往的民主需要被賦予,無權一方要民主,必須得到有權一方允許。以往的 示威抗議或不合作運動,只是給當局壓力,希望得到權力允許,而權力堅持不讓 步就無效,如同這次香港要求真普選所落到的結局。
層塊塔模式卻無需權力允許,通過自身的合作即可實現,自己做多少就實 現多少民主,擴大了多少成員就擴大了多少民主。所形成的層塊塔不僅僅是表達 對民主的願望,組織自身就是民主,就在體現民主,層塊塔既是民主的過程也是 民主的結果,因此層塊塔完全可以拋開權力當局自己實現民主。權力會突然發現 它變得不存在了,被架空了。或者說它面對的群體是權力觸角伸不進去的,群體 自身不靠權力也能保持運轉,這是權力最怕的。以往它的統治手段是分而治之,
現在發現它面對的對象不能分、因此是它治不了的實體,才知道「民」自身是能 「主」的。
治港維基的成員不是游離的掛名,每個人都可落實,都在自下而上發表意 見、表達願望、投票表決……組織的緊密程度是其他組織無法比擬的。當治港維 基的成員能達到萬人,具有的力量和合法性就無法忽視,能達到十萬人,對香港 就舉足輕重,其訴求不出自幾個領導人,是層層凝聚的實在參與,可追溯,能執 行,因此是權力無法忽視的。
治港維基不能不達到這種規模?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參與社會活動的願望, 現實中的參與不夠,往往是參與成本和願望孰高孰低導致。如果成本高於願望, 人放棄參與,搭便車是合理的選擇,而若成本低於願望就會積極起來。層塊塔的 總體運作成本累計雖然不低,但是層塊塔機制將成本平均分攤給每個成員,就會 變得微乎其微。如同人呼吸消耗的能量累計也不小,卻不被感覺那樣。當層塊塔
27 / 28
分攤給每個成員的參與只需劃劃手機,點點按鈕就可以實現,人也就會像呼吸那 樣自然而然地參與,治港維基的規模將不會是問題。
專制政權會切斷人們在政治上的溝通,但對人們的經濟串聯卻無法切斷, 因為社會的根本是經濟,專制權力自身也得有經濟的支持。而層塊塔模式用於人 們在經濟上的合作,與人們的政治合作之間只需一個簡單的轉換而已。
這一點毫無疑問,中國不變,香港永遠會受壓制。而期待中國變至少目前看 不到絲毫跡象。中國民主派以往把西方當成榜樣,但是川普的出現和 2020 美國 選舉,以及疫情對西方的衝擊,為代議制民主投下了陰影。冷戰結束後面對消費 主義和民族主義,代議制已經顯現無力應對甚至是縱容放大,不能不讓人考慮新 的民主模式。層塊塔模式的層議制或遞進民主制有沒有可能讓香港能夠走出困局, 帶動中國變化,最終也讓人類找到新的方向?我覺得值得嘗試,因為除此之外,
我沒有看到別的選擇。
28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