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朋友来稿
关于"早产儿"和它的俩个男人 台湾的民主体制当下很受世人瞩目。纵观中华民国113年的历史,在民主化的道路上,尤其是上世纪壹拾年代和八十年代,笔者认为有必要疏理出俩位关键性人物,人们必须记住他们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 十九世纪末,晚清的大局就是农耕社会(帝国)如何转变为工业社会(共和国)。1911年爆发的"辛亥事变",也就是自下而上企图用武力推翻中国千年皇权社会的一种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是以拔苗助长的方式进行的。人们现在可以把1912年诞生的"中华民国"看作是宪政的"早产儿"。 为何有早产儿一说呢?这是因为,清末西太后和光绪帝在戊戌双方权力换夺后,经过义和团折腾,母子俩人已取得继续变法立宪的共识。1901年初,朝廷发出国是上谕,明令各地各部门逐步推行国家新政,例如废止科举,设立资政院和谘议局等等,並在1908年编定宪法大纲后向全国明示,九年后即1917年召开国会正式在全国行宪。也就是说,中华宪政的预产期为1917年的下半年。按此时间表,中国的君主立宪运动将20世纪初叶轰轰烈烈的拓展和完成。 不能不说,这是自上而下的和平变革,是社会成本相对最低的制度变更,又是人口最多国家决心在亚洲早早迈入民主社会的行列,无疑具有现代工业文明里程碑的示范意义。 然而,不幸的是,帝后均在1908年11月相继去世,中国的立宪变革运动瞬间失去强有力的掌舵人。临时仓促接位的摄政王载沣,其威望和能力都有较大的欠缺,实不足以胜任立宪转制的历史重担。 而清末风云之际,又有孙氏革命党人对朝廷虎视耽耽,他们为夺权频频在南方各地发起暴动,不断进行破坏和捣乱。加上清廷在"保路"问题上处置不当,整个社会人心浮动,戾气浓重,遂引发了反对政府的"辛亥事变",最终不得不导致渐成气候的君主立宪伟业半途而废。 好在袁世凯领衔平乱,在他的谋划下,南方的革命党人不得不暂停作乱,而清王朝也不得不交出政权,一场国家名义的武力镇压避免了,同时,二千多年的皇权专制也和平地结束了。这是何等精彩的专制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的大戏哦。对此,人们能不感谢袁总理大臣的大智吆! 虽然有袁公"双逼"的精彩(当然也伴有孙氏革命党的无奈),1912年元月新诞生的"中华民国",对于当时君主立宪时定下预产期即1917年行宪而言,也就不能不说是宪政的"早产儿"了。 正因为它是提早分娩的,中华民国必然带着先天不足的缺撼,最主要的是在制度上未能将軍队国家化(包括中立化、专业化)。这一核心的任务,在君主立宪中自然会水到渠成,而在辛亥武装起事之后,就无法顺理成章了(各路诸候没人愿意放弃军力)。稚嫩的中华民国,携带着农耕的武力基因,它的成长能不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吆?它经历了所谓的"二次革命",称帝复僻,北伐战争,国共内战,渡海守台。直到经国先生八十年代在经历被刺杀后,痛定思痛决心还政于民,终止戒严,开放党禁,重启了中华民国的民主化进程,在台湾掀开了真正行宪的历史新篇章!对此,人们能不感谢经国总统的大勇吆! 由此可见,今天的中华民国历经百多年的沧桑,终于修成立宪和行宪的正果。这不能不归功于袁世凯初期共和的奋斗,以及蒋经国后期放权的意志。至于名滿天下的孙文和蒋中正,在笔者看来,俩人皆没有资格入列。 今天,在人们感叹台湾宪政风采之际,我意两岸心倾民主化的诸公,不妨抽时间去河南安阳袁公林和台湾桃园大溪陵,给俩位在中华民国宪政史上作出决定性贡献的杰出政治家敬上一束花! 一一李存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