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話有三種策略,第一種策略是最笨的策略,跟著人家跑、跟別人硬碰硬,那沒有任何的創新,只會看別人怎麼做就說 me too,然後來對幹、競爭。在政治外交上,別人講一句你就回一句,賭氣式的英雄好漢,輸人不輸陣的方式,這是最低層次的溝通方式,動物性的、直覺性的反抗,或是說對幹、比大小,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是最困難的,因為常常小問題會變成大問題。
臺灣的人情味跟勤奮是吸引世界的一個利基。所以當初消費者基金會問我臺灣要不要往機器人的方面發展?我說機器人發展可以但是不要學美國的那種方式,學日本、美國、大陸馬上這個人情味就沒有了。我們臺灣一定要 human touch,有錢的人要人來服務他,不要機器來服務,因為再智慧的機器,也都沒有生命,沒有人情味,也不有趣。
一個有身分地位的人就是有一堆的人來服侍他,我們現在不要算人的服侍的話,我們現在的生活比皇帝還舒服,可是皇帝的生活還是比我們生活舒服,因為他一聲百應,這種氣勢就很爽,有錢的人就叫做大爺,品牌就是和大爺的聯繫,我是跟皇室貴族在一起的,其他都不叫做品牌,當大家都用機器人,我們就要用 human touch。我們要吸引各地方的年輕人,做最好、最溫柔的服務給你。這個就是臺灣的利基。
臺灣的醫療業和觀光業可以帶動,人來了給他 human touch,做高層次、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臺灣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我們的好山好水,不要破壞自然環境。以瑞士舉例,以生產性來講,瑞士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地方,他在非常深山的內陸,而且地無三里平,都是山,沒有自然資源、小國寡民。但是他的人均所得是全世界前十名,因為瑞士在觀光農場上發展出特色,再以細小的品牌賣出手工藝錢。他的價位都非常的高,但是很多人願意去,因為有品味,他有歐洲的品味。
臺灣會以小幅度的變化來去做到顧客需求客製化的部分,可是做大樣的商品,臺灣比不過美國、中國大陸本身的市場。美國和大陸可以支撐,但我們沒辦法支撐這種重大投資,因為成本划不來。這不是笨不笨的問題,只是沒有這個環境。所以我們只能就這個環境和這種文化的特質去發展我們的經濟,而不是看人家做什麼,我們就 me too。如果這樣的話,臺灣就沒有優勢了。所以我想臺灣人可以跟歐美高科技產品的下游,歐美發展重大科技、我們做周邊的科技,然後來配合他的市場,這是我們很強的一個強項。
所以小眾市場其實對臺灣人而言是很不錯的,只要政府給我們一個大環境、好的硬體設備,剩下的年輕人自然會自己發展出來,而不是靠政府來規劃的。如何利用這個大環境,而不是像家長告訴小孩,你將來要做會計師、醫師、律師,一定要這樣子,一定要接我的業、一定要子承父業,將來醫生說不定沒工作,因為機器人醫生可能會取代八成的醫生,因為機器人的判斷比一般人的判斷更準確,所以只有特殊厲害的醫生可以打贏機器人,機器人只會往前走不會退化,可是人會退化,年紀大就會忘記東西。機器人有內建程式叫做 deep Learning,學習的程度遠超過我們,廿四小時都在學習,永遠不會忘東忘西,每分每秒都在進步。
在經濟學也是,你的競爭力就是你跟別人不同的地方,當你跟別人都一樣的時候,那叫完全競爭市場,就無利可圖。那臺灣的特質就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方向,你用這些元素如何組一個未來性的產業,而不是人云亦云,跟在別人背後一定輸。青出於藍很難勝於藍。自成一派的話,那就是你的專利,可以要更多的錢,很多公司很有錢就是靠專利。專利少,天天做很多苦功都是要付給別人專利費的話就划不來了。臺灣經濟發展的策略就是不要去看別人,可以參考瑞士、挪威如何成功,為什麼沒有幾個人 GDP 卻這麼高。大陸有什麼問題我們要能夠補足,因為我們是同文同種的,做交易比跟別的語言不通的國家比起來,摩擦更小,可是我們要帶動他,如何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利或以力服人,因為利力兩個一定輸,就變成跟班了,做跟班的就少拿錢。
你看現在世界上高收入的國家八成以上、九成都是小國,平均 GDP 最高的都是小國不是大國。全世界排名人口不到一千萬的一大堆,GDP 非常高。因為他只要一小塊賺到就很肥了,所以我們不需要多,我們要由量轉為質,品質要跟歷史文化、跟大地、交通連結,跟教育連結,我們的經濟就會好。我很早就說我們可以做退休老人的生意,世界的財富八成都在五十歲以上的人手上,所以退休族是最有錢的族群,日本也是,年輕人一般沒有什麼錢,他有窮困老人,可是有錢的老人有錢的不得了,臺灣的財主也都五十歲以上,臺灣五十歲以下的不多,不是靠退休金,如果臺灣依照這一套去做,十年的時間內一定是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