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号-百草园 遇罗锦简介 遇罗锦文章检索

 

 

不是柳栋,是柳冬

 

遇罗锦

 

    北春编者按语:这是作者的心情随笔,纵横今昔以小见大,在历史的沉勾中铺阵自己的感悟,与编者的互动的絮语中呈现真心情,读来亲切。

 

    10月8日,  笔者收到了“共识网”文化栏目的编辑有之先生转来的信:

    尊敬的“共识网”编辑先生:
    我是贵网的忠实读者。今来信主要是想请你们帮一个忙:就是帮我转告现在德国的遇罗锦女士,她所欣赏的林彪和林豆豆的研究者柳栋,并非她在《辛勤的耕耘者——再读柳栋》一文中所认定的上海柳栋(生于1963年),而是目前居住在南京的柳栋(生于1956年)。
    南京柳栋,原名柳冬,生于1956年12月26日,曾供职于南京中山陵从事历史文化档案整理工作,现为自由职业者。其父是电影《战上海》编剧。要了解南京柳栋的情况,可以看他的新浪博客——半佛半魔禅(用百度一搜便知)。
    本来不想给你们添麻烦,但因实在无法与遇罗锦女士取得联系,只好麻烦你们了。谢谢。
    任新民

    见信后,我当天就回了信:
    (谢谢文化栏目转读者信,遇罗锦回复?)
    任先生:
    您好!
    此信因是文化栏目编辑好心转来的, 所以, 为了他们知道我给您回了此信, 就同时也发给他们了, 请您别见怪。
    说真的, 我对柳冬先生真是佩服极了, 天下难找这样的力笔和锐见。 如果我哥哥罗克活着, 写出的文章就是这个味道就是如此深透。
    尤其是: 您说他是自由职业者, 使我更钦佩了十倍!
    因为我哥哥若活着, 肯定也只能是自由职业者。
    南京, 那是我哥哥出生和上小学的地方; 那里有我父母的好友和他们的儿子(与我哥哥同年的丁灏大哥),  建国前, 因国共战乱, 我家从南京搬到徐州又搬到北京。 可惜, 自文革一来, 与南京那边的友情都断了!
    然后就是家破人亡了, 那边的朋友家也不会例外。
    也不知文革后, 丁灏大哥是否一直还在“南京地质学院”?若仍健在,  他该退休好几年了。
    我家的事, 都写在《一个大童话》里了, 感谢“共识网”一直在连载它。
    您是柳冬先生的朋友, 信里带着他的友谊和气息; 与您说话,  就如同在与他说话一样。
    请您千万代我问他好!
    欢迎您和柳先生来信!
    又该幽默了: 您告诉他, 这信箱可叫“tonghua”, 望他别生气。
    文章附件, 就是德国最近的实情,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实况。
    海外的一家网站今天发表了它, 主编还做了“编者按”。
    我只写自己所见所听所读到的新鲜事儿。
    我脑子里没有党派等等观念, 大家全是人。
    若您怕打开的话, 附件可以在信箱里查看,  不会有危险。
    祝您全家安乐, 天天愉快!
    罗锦
    2015.10.8

    这时间里, 穿插着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总希望海外能有更多的作者给“共识网”投稿, 由于自己觉得大家都是人,觉得这世界越来越象一个大村庄,所以也没和那位作者打招呼,就把他的一短篇爱情小说, 冒失地发给了“共识网”。
    而工作作风一向快脆利落的编辑有之先生, 也觉得那小说很好,便立即刊登了。 我却因那两天忙于家务, 没及时去网上看到; 而那位作者也不知道已经刊登了,  但他完全出于好心, 生怕给编辑带来麻烦,所以,在我俩都不知道已刊登了的情况下, 我只能遵照他写的信,又给文化编辑去信说明了作者希望别发表的意见。 而后, 有之先生也很快很遗憾地回了信,说已经把那很出色的小说从网上撤掉了。
    这事虽然过去了, 可在我心里总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儿: 人生苦短, 却因种种障碍和门槛, 彼此之间无法完全进入与融合; 明明可以交流与融合的, 却因种种思想障碍只得作罢。
    所以, 我只能再次说: 我佩服周志兴先生的开阔心胸: 他比海外的许多人更想得开, 所以他手下的编辑们, 思想开放的程度, 我们往往跟不上。
    我们还为编辑们担惊受怕, 而他们却一定觉得我们太神经。 而我这个不太神经的, 被某些写不出可读文章的人, 骂成被谁利用。
    就连我这个“想做就去做”的性格,都被无聊人士抹灭了, 非要抹上什么色彩不可。
    何时, 那些固定观念与色彩都溶解了的话, 何时这世界才算又进步了。
    我觉得你是错的, 你觉得我是错的——正象战民的各个派别一样,如果人人不退一步, 也就永远无法和解。
    连曹长青那么尖锐的文章,“共识网”都一再刊登, 那篇感人的爱情小说可又算什么呢?  尽管那位作者完全是好心地考虑他人的。
    人与人之间, 真地需要那么多门槛﹑顾虑与障碍吗?


    当我去网上寻找《新浪柳冬博克—半佛半魔禅》时,第一天见到的是:整个页面全是照片,得有上千张, 照片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山川平原﹑湖海鲜花;森林宇宙﹑居家小院﹑美术艺术﹑无奇不有; 每张照片的趣味都让人感到正派﹑美好﹑富有人情味儿。哪怕那些美女照, 给人的感觉也只有清爽和美,没有丝毫低俗之气。几句话是说不完那些照片的内容的。去按每一张照片时, 都会出现一只手形, 即每张照片后面还藏着让你意想不到的内容。 但由于我没有安装有关继续出现内容的软件,所以无法出现照片后面的珍品。这是我买电脑六年来, 第一次所见到的最最奇特的博克!
    我和海曼,每天看新闻或文学作品都看不过来,所以很多其他的电脑装置都没去做。
    第二天, 我又去寻找《新浪柳冬博克—半佛半魔禅》,不知怎么, 那天所见到的千张照片,没有出现,怎么也找不到了, 出现的却是古色古香的人物国画作为博克主页面; 每张图片, 仍得读者加入什么才能出现。
    现将柳冬先生博克的一些文字拷贝如下:
    ﹡父尊柳特(1920-2000年),原在南空文化部任职。文革中被以“现行反革命罪”与创作“毒草电影《战上海》”判刑8年。后平反。青壮年期,从事写作;晚年痴迷树根艺术。
    ﹡家父以其独创之书法(聚篆、隶、虫书、树根奇形于一体而成),题其对于根艺作品子感悟:“环抱大地  根之力/默育众生  根之品/轮囷离奇  根之美。”
    ﹡1960年:笔名“群力”的家父,获得空军创作一等奖。
    ﹡卧牛——家父创作的第一件根艺作品。“四人帮”猖獗之际,以疗养之名去汤山疗养院避难的家父,偶然间(或是必然间)发现了这一珍品。从此潜伏于心底的自然天趣、与美学灵感得以复活。《孺子牛》一诗,即为此而作。
    ﹡根艺:“父亲”——你会想起那幅八十年代的名画《父亲》。
    ﹡根艺:“罗汉像”。半佛半魔禅题曰:
    何须正眼观世间
    观来观去
    皆是功名利禄客
    只需咧嘴笑天下
    笑古笑今
    全为梦幻泡影人。

    ﹡根艺:“老寿星”——“仁者寿”乎?“好人命不长”乎?谁是谁非?孰可定论乎?!
    ﹡家父题诗:“小毛驴  尾巴长  辛辛苦苦送公粮”。那个时代早已远逝。如今啊,吃皇粮的,还记得那些辛辛苦苦送公粮的吗?
    ﹡仔细瞧——是一只挂着小猴崽的母猴子。母爱啊······

    ﹡明·高僧德清注《南华经·逍遥游》曰:“鲲鹏变化图南之意,以暗喻大圣必深蓄厚养而可致用也”。谚语有:“伏久者飞必高”。真真切切。无“高明配天,博大配地,悠久无疆”之功力,如何能立千秋之基,成非凡之业?!唉,眼下这个浮华无根的年代呀·······
    ﹡“呐喊的奴隶”——可是被缚者,总是要挣脱枷锁的。于是,便有了呐喊。当然,活得滋润的奴隶们是不想挣扎的——于是,他们便成了奴才。
    ﹡“慈母”——家父诗:“滴滴慈母泪/哺育苗一颗/待子成才日/含笑谢阎罗。”
    ﹡“慈母”逆光照——再刚强的男子汉,面对母爱,都会敛气垂手,低下高傲的头颅。
    ﹡“忧思的女人”——半佛半魔禅诗:“东方女儿质如兰/西风东渐半凋残/庄生远御清风去/满目蝴蝶非自然。”叹叹!
    ﹡家父以其独创之书法(聚篆、隶、虫书、树根奇形于一体而成),题其对于根艺作品子感悟:“环抱大地 根之力/默育众生 根之品/轮囷离奇 根之美。”
    柳冬先生不谈自己, 除了任先生信里有关他的两句话之外, 我还没找到有关他的文字。他在博克里, 只谈他最爱的父亲和母亲——半佛半魔禅题诗祭父尊:
    皓首长吟船夫曲,
    海园故居梦依稀。
    国难激愤擎战缨,
    党祸蒙冤披囚衣。
    老骥归山泪纵横,
    长川入海路崎岖。
    儿时已定生死契,
    远帆游魂莫相遗!
    以及名人的题赠, 如周汝昌先生之题字:
    树根是天地之精华,树根艺术家也是天地之精华。两种精华遇于天地之间,于是出现了树根艺术。神奇妙境,叹为观止。
    博主评曰: 瘦金体书法——功力深厚,笔法老道。珍品也!
    周汝昌先生题诗:
    弃官疑是卖柴翁,
    身伴螭蟠猊踞蹤。
    郁郁生机意无尽,
    铮铮骨格力何穷。
    天工人巧神交会,
    玉琢金装品不同。
    老骥劳君深寄予,
    壮心千里尚如龙!
    博主评曰: 大气!!!


    写到此,仍不知柳冬先生详细的经历﹑是何相貌; 当然, 除了那“自由职业者”。
    但对于我这自认为与他性格相似的人来说:履历﹑职位﹑年龄与相貌,是那么重要吗?如果他是个残废人,他就不是柳冬了吗?若真是残废人,他不是更可爱可敬吗?!

    我必须写此文, 也很希望“共识网”会刊登。 因为, 既然我在《辛勤的耕耘者——再读柳栋》一文里认错了作者﹑张冠李戴, 就该写篇小文把此事纠正, 以免误导读者。
    本来我希望任先生能帮我一下, 如: 那千张照片的每一张, 后面都藏着什么内容? 哪怕举几个例子呢。
    但给任先生发完信之后, 我想还是自己写此文为好; 我的好奇, 正好作为悬念, 让每个对柳冬先生也好奇的读者, 自己去网上认识他﹑寻找他最喜爱的那些非要藏在照片后面的珍作奇言。
    有那样的父母,就有那样的儿子!
    正象我父母对哥哥罗克的影响一样!
    ﹡﹡﹡﹡﹡﹡﹡﹡﹡﹡﹡﹡﹡﹡﹡﹡﹡﹡﹡﹡
    后记:
    将给任先生信里的最后几句话,放在这里做结尾吧——
    又: 十月份, 世界上的国庆日最多。
    今早新闻:  土耳其人游行, 要求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却遭到恐怖
    组织的人肉炸弹炸死至少86人﹑几十位受伤。
    昨天新闻:
    德国一小村庄共有100口居民,  却有1000名战民被分配进入此村居
    住,  全村人生活在不安与惶恐中。
    这世界还有救吗?
    看来,“半佛半魔禅”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月,每天平均5000名战民继续涌进本小城。
    我们看新闻时已经变得毫无感觉,快进入佛境了。
    “半佛半魔禅”, 或许,自静自悟——这正是每个人应有的追求。

    2015.10.10  德国Paasau

    纪念文革  怀念遇罗克
    http://jinianhuainian.blogspot.de/


    相关链接:
    柳栋: 《对林彪新神话的六点质疑》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istory/xiandai/20150730127425.html
    柳栋: 《林豆豆的‘原罪’与‘救赎’》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istory/xiandai/20150916128945.html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遇罗锦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5年10月10日16:2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