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号-百草园 周晓(粟小舟)简介 周晓(粟小舟)文章检索


 

 

对胡乔木才是《沁园春·雪》的主笔的评论和论证 (全篇)
 
 
周晓(粟小舟)
 
 
 前言 


传言,在毛泽东19769月离世十几年后,迟暮之年和重病期间的胡乔木突然说出,在《沁园春·雪》中只有四字属于毛泽东,原词的四字被毛泽东替换成“原驰蜡象”。以下简称这一传言为 “四字说”。既然是传言,其言可为真,也可为假。

若所言为真,那么《沁园春·雪》(简称《雪》)主笔是胡乔木,其作者并非毛泽东。

在此文的首部,笔者把目光聚焦在现有大量文章的若干主要观点上,并对它们逐一评论,且予以否定。

在本文的中部,介绍了胡乔木是胡适发动的白话文运动的受益者;胡乔木有写出《雪》的文学功底;论证(包括反证法的运用)了毛泽东不可能是《雪》的作者。

在此文尾部,笔者把目光投射到文学角度,依四字说破了此案,确认了胡乔木才是《雪》的主笔,也就顺带证明了胡乔木的四字说并非谣言。

下文凡是涉及胡乔木的《雪》和 胡乔木四字说的肯定语气的表述,均为假设,直到确认胡乔木是《雪》的主笔为止。这是因本文篇幅较长,避免文中过多出现假设或类似含义的词语之故。

.   谁是《沁园春·雪》作者的争论文章的举证多属牵强

胡乔木的四字说一石激起千重浪,其冲浪的影响,不但路人皆知,而且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遍读大量争论的相关文章,包括为数不少着墨较多的长文后,笔者的结论是,这些文章,无论是站在为毛泽东辩护的立场还是站在为胡乔木辩护的立场 “各为其主“ 式的争执,论据的逻辑性总嫌牵强,说服力总嫌不足。

(一)关于《雪》是出自西岸还是东岸之争

有的文章说毛泽东《雪》是在黄河东岸所写,有的说西岸,还有的说是西岸写出,东岸发表。

最后一说的大意是,红军向黄河东岸开战的当夜,西岸的毛泽东在一农家屋内的桌上写出了《雪》;当晚渡河突袭成功;第二天毛泽东向在东岸的红军将士朗诵了此作。


在 中共统治的这个一切要服从政治需要的国度里,虚构政治故事蔚然成风。这些政治故事对细节逼真的描述,是企图取信的手段之一。因此,对于具有政治含量的故 事,尤其是细节越被跃然纸上描述的那类故事,越不要轻信,例如,胡乔木在庐山会议期间对毛泽东的大跃进出言不逊一事被告发到毛泽东那里就有彻底不同的版 本,其版本都在细节描述的生动性上下了不小功夫。

前面提到的那个故事里,西岸的一所农家主人是一位中共村的党支部书记。这个陕北红色根据地的打土豪、分田地的积极分子,竟有着站在毛泽东一旁欣赏通篇无一标点符号的词作《雪》的文学素养。难不成该支书是一位打入共产党,无意间已露出了马脚,却没被毛泽东发现的国民党特务?

《雪》里有一段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这是把落了雪的山景人格化地,浪漫化地想象为身穿白色衣裙,外披红色丝巾的一群女子。可是,上面所说的那个第二天是红军渡河行动的最高前线指挥官毕士悌身 负重伤临死之日(毛朗诵后的次日毕不治身亡)。毕曾任红二十三军军长,红一军团参谋长等职,并且此人与毛泽东个人关系相当亲近。选择这一天抒情朗诵含有如 此浪漫妖娆的词句,既使毛泽东本性冷酷无情,不念与毕士悌的个人感情,难道毛泽东不顾忌这等同向与会红军将士公开展示自己是一个多么冷血薄情之人?

(二)关于黄河西岸榆林地区下雪之争

一 篇为胡乔木站台的文章说,根据周恩来某秘书的日记,红军在准备渡河东进的地点榆林那几天并没有下过雪。为此,笔者查看了中国陕西省北部榆林地区的气候。查 到的结果是,该地区是个虽然寒冷却百年无雪之地。这个结果与那位秘书日记的记录相吻合。但是,既使如此,《雪》可以是毛泽东在降有大雪的其它地方借景生情 的作品,即构思于别处,下笔于榆林。何况,词作无需即兴而出。有能力即兴作词者在近代已绝迹。能触景生情、即兴写词的人存在,但此人应出生在作词的巅峰时 期7001000年前的宋朝。这个为胡乔木站台的说法同样缺乏说服力。

(三)关于胡乔木气魄的大小之争

不少文章里有一个共鸣的观点,胡乔木的情怀,气势和气魄相对毛泽东的是望尘莫及,并且不忍见把胡与毛相提并论,还引用胡乔木女儿所说的话作为强力佐证。不过这位胡乔木后代说出的是可以被理解为留有伏笔的话:“没有经历长征“。1937年 到延安的胡乔木,不需要亲历长征,只需在冬季登上一个够高的山顶就可一览北国风光,何况《雪》并未涉及或隐含长征历程艰苦与否的内容。对于父亲气魄不如毛 泽东的说词,可以来自多种可能缘由,例如,可以就是她的真实认识,还可以是考虑到此事牵涉到家庭的荣辱兴衰、后代的职位升降、甚至人生安全等因素。此外, 实际的家庭生活中,身为子女就一定能度量出父亲没有显露的气魄大小?未必。

某 一作家写在纸上的,选用了显示该作家有情怀,有气势和有气魄的表述,不等于该作家本身就非要有着与之相匹配的人生经历。《星球大战》编剧心境中的地域远大 于地球上的中国版图,还有着气吞星球之气魄,但可确定,该编剧毫无星球间作战的经历。可以断言,本文读者个个具有可以在宇宙间支配以千万为单位计数的人类 作战的想象能力。人类大脑闪念而出的灵感与奇思,同想象力一样,也可以与经历无关,它们倒有可能与前辈遗传下来的某段基因排序,即生物性的某段子程序相 关。经历就一定决定作者写作的想象力和气魄大小的观点是犯了一个近乎常识的错误。

(四)关于毛泽东飞机上鸟瞰之争

还有文章说《雪》是毛泽东在飞机上俯瞰后的作品。因为毛泽东乘机飞往重庆是1945年夏季 (8),而毛泽东表明《雪》是写于1936年冬季,并且那是毛泽东第一次乘坐飞机,所以这个飞机上俯视的说法也难以立足。

这些文章在逻辑上的穿凿záo附会意味着,至今为止,谁是《雪》的作者或主笔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难破公案。不过,这件大众关注的,具有持续争执热度的案件的侦破事宜仍需有人接力。

以下转入十四个方面展开论证和评论。它们是本文要着重的部分。

.    父亲、在学校的经历、白话文对胡乔木的影响

.    比较《沁园春·雪》和《沁园春·新俄万岁》 

.    1936年的毛泽东不可能模仿严重敌对者胡适的作品

.    引用反证法证明《雪》的作者不是毛泽东

.    20年里多数署名毛泽东的文章的主笔是胡乔木

.    毛泽东霸占他人成果有记录

.    毛泽东巧占《雪》的著作权

 《雪》问世的时段和地点

 《雪》应是胡乔木庆贺五人中共最高权力机构的问世的作品

十一 符合《雪》主笔资格的人选范围并不大

十二 胡乔木,郭沫若和邓小平都留下白纸黑字以消除毛泽东戒心

十三 四字说直击毛泽东要害 / 确定《沁园春·雪》主笔就是胡乔木

十四.《沁园春·雪》案的裁决

十五 本文结语

本文在评论和论证《雪》主笔是胡乔木的过程中指出,因胡乔木是本着学习的态度作词,《雪》留下了模仿名人作品的词句和风格的明显痕迹。

 父亲、在学校的经历、白话文对胡乔木的影响

胡乔木的父亲,胡乔木学校的学习经历,和胡适发动的白话文运动对胡乔木的仕途都有重要影响。

(一)家庭出身和扬州中学对胡乔木的影响

胡 乔木有着一个考中秀才,当过国会众议院的议员,后为江苏盐城有地约二百五十亩的地主父亲(中共高层大比例地存在着父亲是地主的精英。这些父亲在土改运动时 被处死不在少数,赵紫阳父亲在列)。胡乔木父亲非凡的文史素质对胡乔木的文学功底,历史知识和志向建立一定起了润物无声的陶染作用。家道殷实,父亲重视教 育,心有高远志向的胡乔木先后考入了江苏重点学校扬州中学和清华大学。

扬州中学在民国时期名闻遐迩,享有 “北有南开,南有扬中“ 之 誉称。民国的南开中学曾有过一起出名事件:一名学生在物理毕业考的考试时,交了白卷,却即兴在卷上作词一首,而评卷的物理老师则在此白卷上批语:“卷虽白 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后来这位学生任教于北京大学。民国时期扬中的校友出了几名院士;一名中共党魁江泽民;一名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他曾任清华大学的 中国文学系主任;一名中国著名诗词学家盛静霞,她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盛静霞写有不少关于诗词的论文,并写下有关扬州的词作《高阳台·偕云从泛瘦西湖》和 《登平山堂》。

扬中教学特点是文理并重。扬州一江之隔的对面是挺立在北固山上的北固亭,一个激发词作伟人辛弃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地点(京口是镇江古名)。这个作品是辛弃疾的扛鼎之作。处在这样地理位置的扬中,它的文学老师们是无法疏漏讲授在辛弃疾的六百多首词作中被称是 “压卷之作” 的这一作品。胡乔木作为扬中的学生写词的作业量一定不少,应是一合理推测。

从胡乔木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却转到历史系,即 “弃理从文“ 一 事可见,他的偏好不是理科,而是文科。在清华大学,胡乔木上了一年历史系。由此增添和加深了他在中学本已获得的历史知识。之后,他在浙江大学插班到英语系 二年级,而后学了两年英语。笔者查阅了关于胡乔木大学前的从私塾开始学习文学的经历,发现胡乔木日后文采出众的基础主要来自上大学之前。因篇幅考虑,本文 仅给出一个结论:扬中的胡乔木始终笔耕不辍。

(二)白话文需英文语法,胡乔木英文的语法知识在延安恰逢其时

胡乔木两年大学加强的英文学习对他后来能在延安马到成功,得到赏识,以至之后的政途发展有着关键的奠基作用。白话文运动是从1915年开始,而出生于1912年的胡乔木的学生时期正落在白话文兴起的初始阶段。

中文白话文的语法实际上大部分是英文的语法。随时间的向前,白话文的推广,中文语法有着就是英文语法的发展趋势。

因为胡适是发动中国白话文运动的鼻祖,而且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期间旁听过胡适的文学课,以及二人意识形态方面有所关联,故此需先稍许介绍胡适的一些相关概况。

1915年 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胡适回到了中国。紧接着,他就发动了全国性的白话文运动。这个运动是胡适把英文语法的规范定为中文语法的标准,即把构成每一句子的 中文在行文和话语上以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语状来规范的一个文体运动。象形字还是象形字,胡适改动的是构成象形字句子的语法规则。该运动是一场扬弃中 国几千年文言文的行文旧标准的革命。这种改变使得中文文体这一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所改变的是中文内部的基本结构,就像因为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内部 的原子结构经改变后变为新的分子,从而改变了由原分子构成的原物质变为新分子构成的新物质一样,人称这种改变为质变。对于这一中国文体的质变,即一种表体未变的旧文体脱胎换骨为一种新文体,可称为革命。

胡适重大历史贡献是由他开启的中国白话文运动。随时间推移,白话文逐渐发展成几乎所有中国人(更准确说法:华人)行文和用语的标准规范。此时所说的中国人包括毛泽东,毛泽东因与胡适意识形态严重冲突, 他不是使用文言文而是使用白话文猛烈批判胡适,这位开了白话文先河的始祖。胡适并不是一个在多方面都有造诣,都有深度的人,但只因启动了中文文体的革命,就 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人。现在世界的十几亿华人中多数所说的华语,所写的白话文基本上是遵循着英文语法,不过有不少例外存在,诸如,副词和状语从句在现在的 中文句中安放的位置与英文不同。语法专指词法和句法。从胡适写的白话文章里的句法可以看到,他较少使用英文语法中的主,表,宾,定,状五种从句以及同位语 从句。这应该源于胡适的开启一个运动要由浅入手的考虑。

青年的胡乔木是胡适白话文运动的受益者。1937年,正当延安急需有着英文语法,文学功底和历史知识集于一身的人才之际,25岁的胡乔木,正逢其时地到了延安。1939年,27岁的胡乔木成为延安《中国青年》杂志的主编。白话文章观点独到和行文快速流畅是胡乔木的特点。毛泽东是顺应白话文运动浪潮的人,他想提高白话文水平。1941年,不懂英文的白话文热衷者毛泽东注意到了胡乔木,于是胡乔木成了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毛泽东成了胡乔木的雇主。

笔者就此开始着手用论据来证实 1)毛泽东不是《雪》的作者。(2)胡乔木是《雪》的主笔。

.   比较《沁园春·雪》和《沁园春·新俄万岁》

胡乔木这个雇员和他的雇主毛泽东都喜好诗词,这是判断二人谁是《雪》的主笔或作者的障碍。

  (一)胡乔木写词《沁园春》的时代背景

词作始于唐朝,是为伴曲而作,即先有歌曲的曲然后有歌曲的词,故写词又被古人称为填词。后来,词从歌曲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学形式。

宋朝是写词的鼎盛时期。以后,从元朝开始便趋向衰落,再以后的明朝和清朝,作词之风越发减弱,到了民国,作词风气更是奄奄一息。民国年间,虽然中学文科的文学和历史仍为主课,但是理科的算学,化学和物理课加入后,选理科者与日俱增,择文科者每况愈下。

在 想成为苏轼或辛弃疾那样的,开创词作风格(具个人特色的表达方式、表述手法)的大词作家已无可能再现的时代背景下,青年胡乔木抱着学习而非开创的态度习练 作词是理性和现实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模仿为主的过程。仔细查看《雪》的内容后,人们会发现模仿痕迹几乎随处可见,《雪》的确是一首学习之作。胡乔木学写 《雪》时,应是把胡适的《沁园春·新俄万岁》,简称《万岁》,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简称《灯青》,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称《怀古》,做为范本,即做为被模拟对象来模仿。在词语方面,胡乔木主要模仿了《万岁》;在风格方面,他主要模仿了《灯青》和《怀古》。笔者认为,依据胡乔木特定时期的背景,能以这般混合的方式模仿前人的词作,应算有相当深度的研究,已是达成了他人生中一个别人难以超越的文学目标。胡乔木本人不会因为以如此方式模仿为辱,而是反以为荣。

  (二)胡乔木以模仿为主的态度学写《雪》

胡乔木的《雪》似乎是完成了一位老师交给他的一个作业。这位老师给该作业的要求是:以144字数的词牌《沁园春》作为基本规范,把《万岁》部分的词语用不同的词语改写;上片要模仿《灯青》先景后情的风格;下片要模仿《怀古》的豪迈不羁的风格。为完成这位老师的作业,胡乔木应是先研究了这三首词作,而后将它们放在手旁,一边琢磨一边练写《沁园春·雪》。雪是词的名字,沁园春是词牌的名子。

胡乔木并没有从这位老师那里得到满分,因为这位老师发现了《雪》的一些瑕疵,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里字被用了两次;看红装,看今朝,看字被重复使用;另外,因胡乔木可能存在的口音所导致个别的平音字或仄音字位置的不妥安放。

下面列出两首《沁园春》部分词句的7组对照(先《万岁》后《雪》顺序),比较《雪》对《万岁》词语的模仿程度。

    两首《沁园春》的部分词句对照

1

冻雪层冰,北国名都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直接用 “北国” 一词;“冰封”与 “层冰”  同义。

2

乌衣蓝帽,轩昂年少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乌衣”与 “红装”都在谈衣服的颜色;“蓝帽” 是说戴着蓝色帽子,“素裹” 是指身着白色服饰。“素裹” 是宾语和谓语倒置,是 “裹素” 的意思。“裹” 义为穿。素指代雪,而雪指代白色服饰;“轩昂”  “妖娆” 都在描述身姿。

3

万里飞来

万里雪飘

你用 “万里”,我也用 “万里”。

4

看这般

看红装

你用 “看”,我也用 “看”。

5

毕竟谁输

欲与天公共比高

竞折腰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第一句是胡适的。后四句是胡乔木的。几句都是在比输赢或比高低。

可以推测出,胡乔木显然不赞赏胡适把直白的政治内容和口号植入词作的创新手法,因而胡乔木使用了 “一批” 比高低和比输赢的句子取而代之。后文会谈到,胡乔木是将辛弃疾《怀古》的五个皇帝换成了另外五个皇帝放入《雪》中。

6

狂态君休笑老胡

只识弯弓射大雕

两句还是在比高下。

7

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今后”  “俱往矣” 的反向;


“看这般快事“ 是对俄国沙皇一人,

“数风流人物“ 是对中国皇帝五人;


“后起谁欤“ 的回答是 “还看今朝”(提问谁是取代者,回答谁是取代者)。


由以上的比较,一个具体图像出现了:《万岁》就放在胡乔木的手旁,胡乔木坐在桌前,尽心逐字逐句在模仿、改写《万岁》。

《雪》相当的部分就像是《万岁》的中翻中的译文一样。这应是胡乔木毫无顾忌地、唯恐他人不知地提醒读者:我正在模仿我胡姓的楷模,驰名中外胡适的词作,以此为傲。

另外,江山如此多娇是江山如画的再写。江山如画是出自苏轼的词作《念奴娇·中秋》(简称《中秋》。

 .   1936年的毛泽东不可能模仿严重敌对者胡适的作品

胡适的《万岁》是因俄国专制政权被推翻的欢呼,并不代表他支持后来在俄国出现的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前身,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 胡适支持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相反,胡适支持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资本主义本身并无贬义。近代的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承认人类天性存在 “自私” 的前提下,逐步发展出的,对应人类这一天性的社会制度,比如,在法律上,私有财产权被视为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又比如,鼓励私人公司间的竞争,同时在法律上还有反托拉斯的约束条款。

自 私是一个贬义词,但自私应是一个中性词。这应是造物者在设计物种的程序(生物性的)时,刻意编入物种整套程序中的一段子程序,其出发点应是通过具体物种的 每一份子的自私,从而达到该物种整体的存活和延续。人们称负责自私的子程序的作用为天性。如果从幼年孩童起观察几个生活在一起的同龄人,会容易发现,在最 初时段他们一定是争食的,无私行为从不发生在最初时段。自私是天生的,无私是后天的。从幼儿园开始的学校和现存的宗教多数是在承认自私的天然性这一客观存 在的前提下,弘扬在人类社会助人为乐和与人为善的美德。

正 是最积极宣传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统治集团,其内部反倒频发令人发指的,为权位争斗的血腥厮杀。共产党大国斯大林集团的内斗和毛泽东集团的内斗的惨 不忍睹的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不可能实现,除非人类有能力把负责执行自私观念的子程序改写,不过这样做的代价可能导致人类这一物种全体的灭亡。胡 适应该是根据人类自私的天然性推断出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是不可能实现的结论。胡适能够早在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是1917年)就表示反对共产主义的公有制,而支持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反映他对这一原则问题思考的深刻性。

要了解毛泽东是否有模仿胡适《万岁》的可能,需要察看毛泽东和胡适在1936年前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 毛泽东和胡适在中共建党前的关系

1918年夏季到1919年 秋季,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曾旁听过该校中文系教授胡适讲授的中国文学。清末民初所教授的中国文学基本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从日后毛泽东猛烈抨 击胡适的古典文学的程度来判断,毛泽东当时就大体上不赞同胡适授课的内容。以批判态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此时,本文视点专注在毛泽东 和胡适的关系,不在意被批判内容或思维方式的对错与否。那时的毛泽东是中共创建人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积极追随者。随着陈独秀与胡适在立场(基本意识形态的) 上分道扬镳,毛泽东与胡适在立场上也势不两立了。

到北京一年后,毛泽东从北京返回湖南。按史料,1922年前毛泽东与胡适只有较少往来,主要交往对象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之后,毛泽东和胡适因为基本意识形态立场的敌对,就像现今社会支持专制体制立场的人和支持民主体制立场的人的敌对的严肃程度一样,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再没见面。

胡 适是中国发动白话文运动的创始人。陈独秀(秀才,曾留学于日本弘文学院。黄兴、鲁迅等大批名人留学此院)积极配合另一位留学生胡适(曾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 学)的这场运动,并把这场运动拓展为意识形态的运动。值得一提的是,白话文语法选用的是英文语法,而不是日文语法,这间接说明英文语法优越于日文语法。

当实际进入意识形态运动之际,因根本立场的对立,胡适和陈独秀两人各奔东西了。陈独秀在19217月创立了隶属于俄共的中共,并在中共一大当选为三个最高领导人(陈独秀,张国焘和李达)之首。毛泽东是中共一大的代表之一。如以中共出生的年份为界,毛泽东和胡适基本立场的分野是1922年。实际分野的年份要早于这一年。

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阅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为我的楷模”。 “这个杂志” 是指1915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注意,毛泽东的用词是一时,而不是一直。追溯历史,对胡适这个楷模而言,这个一时是指1922年之前。毛泽东1945年告诉柳亚子,《雪》是他1936年的作品。1936年离开1922年已有十四年之遥。在这十四年中的1920年,毛泽东写过一封信给胡适,希望借助胡适的声望运作湖南之事。同年毛泽东还写过一张明信片给胡适。这种普通的联系,不表示他们关系密切,因为1919年胡适就公开反对共产主义了。此后,二人视同路人,再无相互的通信联系。

早在19197月, 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那正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热情似火地宣扬《共产党宣言》的共产主义之时。胡适显然是在反对共 产主义。胡适与陈独秀和李大钊在意识形态方面已经有了歧见,这种歧见在本质上是根本对抗的。从毛泽东加入中共建党,就可明确,那时的毛泽东在基本立场上与 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致。因此,早在1919年,而不是1922年,的胡适和毛泽东就貌合神离了。

  (三) 毛泽东和胡适在中共建党后的关系

1921 723日中共正式成立到1926 年,胡适不在中国,他是在欧洲和美国。期间,因为 “主义” 不同,他不愿再在陈独秀的《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而是转到其它杂志上发表文章。可见,胡适和陈独秀在此期间就已是形同陌路。

1927 7月,国民党和共产党第一次合作终止, 国共两党由盟友分裂为政权和军事上的主要敌手,形成了中国两大尖锐对立的势力。19279月中共所领导的四省秋收起义爆发,持续了四个月。该暴动至19281月结束。毛泽东是其中一省,湖南省的领导人。此间,胡适赞同蒋介石清党反共的举动,其基本立场明确站在蒋介石的国民党一边,反对中共领导的起义。

19298月胡适因写文章谴责国民党政客腐败和低效,批评中国的低人权,以及否认中国的灾难全是因为境外帝国主义引起,在中国入狱四天后被释放。这是一说。另一说是,对国民党犀利的,恨铁不成钢的批评的确引起国民党政界反感,但胡适并未被捕。这两种说法的真实性现在都无法考证。

1930年底至1931年初,国民党的中国革命军与共产党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爆发了第一次大規模战争,被称为是中共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

19325月,胡适等在北京创办一份全国性的,影响很大的时政评论周刊《独立评论》,胡适为其主编。该杂志于193612月停刊。这期间,胡适在该杂志的文章反映了他的立场。(1)他对中共在农村开展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表示坚决反对;(2)支持并鼓励蒋介石对中共的围剿。胡适有一原文是“国民政府为自卫计, 想用兵力铲除这样胁迫它自身存在的政敌, 这种心理是一个政府不能没有的”。注意,胡适选用了 “铲除” 二字。铲除可以是围剿的替换语。可见,胡适的态度是:对国民党,怒其不争;对共产党,赶尽杀绝。

19326月,毛泽东同朱德指挥红一、红五军团运作于江西南部。同年11月,胡适在武汉演讲期间,公开拜见了蒋介石,其间,送给蒋介石一本《淮南王书》。同年12月,蒋与胡交流哲学问题时,把自己写的《力行丛书》送给了胡适。

193310月,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向中共的中央苏区进攻,即对中共的第五次围剿行动或说对中共的第五次铲除行动。

193410月,中共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毛泽东这个井冈山的山寨之王,虎落平阳,在湘江之战,红军遭受从总共8.6万人锐减至3万人的重创。毛泽东随军委第一野战纵队渡过湘江,正式踏上长征路途。此时,由胡适主编的时政杂志《独立评论》不断出现反共文章。总体而言,《独立评论》并未独立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外,它的立场并不中立,偏向明显。它对国民党是小骂大帮忙;对共产党是大骂小帮忙。

19351月,毛泽东在贵州遵义上被确立为中共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同年7月,蒋介石要召见某位人士时,胡适请此人向蒋介石转达 “依我的观察,蒋先生是一个天才,气度也很广阔 。。。”。一斑全豹,胡适那时对蒋介石整体的评价是赞誉有加。这时的毛泽东正在被蒋介石追杀在过草地的长征路上。1935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了陕北苏区的吴起镇,结束了长征。

1936220日夜间,中共的东征开始。次日毛泽东随红一方面军主力渡过黄河。近10年后在重庆,毛泽东告诉柳亚子,《雪》是1936年他遇见大雪时写下的词作。

1954年毛泽东号召开展的 “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30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往回看去,毛泽东在古典文学方面早就对胡适持严厉批判态度。 1954年减 30余年”小于1924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是从1918年夏天到1919年冬天,所以 “古典文学领域毒害” 的初始点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段,即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旁听中文系教授胡适授课的时段。注意,毛泽东选用的 “毒害” 一词和胡适选用的 “铲除” 一词一样,饱含敌意。

按以上所列事件发生的时间轴,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到胡适和毛泽东强烈的敌视关系。那就导致出一个结论:1936年的毛泽东模仿胡适词作的可能性为零;还是因为二人敌对性超强,就是毛泽东的潜意识使然,也会被毛泽东及时发觉而及时自我制止,模仿胡适作品的机率还是不存在。逻辑:因《雪》露骨地模仿了胡适的《万岁》,所以毛泽东绝不可能模仿胡适的作品,故毛泽东不是《雪》的作者。

 引用反证法证明《雪》的作者不是毛泽东

现在增加一种证明方法,反证法,来证明毛泽东不是《雪》的作者。

在毛泽东是或不是《雪》的作者,即只有两种可能的先决条件下,假设《雪》的作者是毛泽东,那么是毛泽东而不是他人, 取代了《雪》中主人公苏轼的角色。如果矛盾出现,就反证出毛泽东不是该作的作者。

(一)如《雪》的作者是毛泽东,同一人身上出现矛盾的人生观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9月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稿。如果《雪》的主笔是胡乔木,《雪》里所呈现的帝王只是胡乔木借用古代的人和事比喻他所在现实中的人和事,即借古喻今, 如此而已。它的寓意是,我胡乔木是一个辅佐 “皇帝和朝廷” 得志的苏轼,是《雪》中主人公,就像苏轼是《灯青》里的主人公一样; 也像苏轼一样,胡乔木自身也没有成为一个 “皇帝” 的任何可能性。可是,一旦毛泽东成为《雪》的作者,《雪》中的苏轼替代者由胡乔木变为毛泽东,即主人公被置换了,“成功苏轼” 胡乔木的口气就被切换成了一个“即将登基皇帝” 的口吻,就变为毛泽东本人的帝王思想了,因为毛泽东自身就可能成为一个 “大一统的无冕皇帝”。这样,为人民服务便成了毛泽东欺骗人民的话语。

《雪》 给毛泽东惹来了麻烦。毛泽东到死都想不出一个有逻辑的说法对付人们说他有帝王思想。如果《雪》是由作者胡乔木的身份发表,没人会说胡乔木有帝王思想。毛泽 东只顾欣赏到胡乔木的《雪》所展示出的磅礴气势,并处于占《雪》为己,如获至宝的得意之中。让毛泽东始料未及的是同一首词,《雪》还是《雪》,只是作者改 变,里面主人公就自动更换了,就这样他成了一个准帝王。这应是毛泽东的粗心大意。《雪》中的 原驰蜡象四字是表现毛泽东粗心大意的另一个例子。对此,本文在尾部引用四字说论证的部分中, 将会特别指出。

(二)人生观一再变化证明了毛泽东不是《雪》的作者

不 过,正是这种矛盾现象提供了《雪》的作者不是毛泽东的一个重量级证据。一年前刚以人民仆人的姿态公开发表了《为人民服务》,一年后就以人民主子,帝王,的 姿态公开发表了《雪》。人生观是一种有相当稳定和持久的认定性的观念。一种人生观转变为另一种截然对立的人生观的陡然出现在同一人,51岁的有成熟思想的毛泽东身上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小概率事件就是发生了。这应是毛泽东读到并得到《雪》后,一度兴奋没有意识到人生观应有的连贯性。毛泽东有着当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代理部长的经历,当然知道何谓宣传。如果《雪》是毛泽东自己写,为了保持《雪》和《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连贯性,他会写得不让读者感到自己就有帝王思想。还没完,1949年后的中南海正门,新华门,堵住向内视线的屏风墙壁上是毛泽东硕大的 “为人民服务”题字。莫不是毛泽东的人生观再一次发生反转?

换言之,通过《雪》里主人公的对调,即胡乔木与毛泽东对调,毛泽东帝王思想一目了然,这与同一人的他就在一年前刚宣扬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严重冲突。矛盾凸显,反证结束。

这就证明了《雪》的作者确定不是毛泽东了。但是, 《雪》的作者不是毛泽东不等于证明了《雪》的主笔是胡乔木。

.   20年里多数署名毛泽东的文章的主笔是胡乔木

不知内情的人以为毛泽东文章的白话文好,实际许多所谓毛泽东的文章是出自胡乔木的文稿。对胡的文稿,毛略加改动,而后署名毛泽东,是多数毛泽东文章产生的流程。少数毛泽东的文章是出自毛本人的文稿,但至少经过了胡乔木在词汇,语法和标点符号等方面作过修订。

标点符号的顿号是来自文言文中表示停顿的一个小点;文言文的句号用来 “断句”,意义不同于现在的句号;除顿号外,标点符号大多来自于英文。

在约20年里,雇员胡乔木是雇主毛泽东的文胆,也称笔杆子。这一对雇主和雇员相处时是什么关系呢?胡乔木与毛泽东商讨切磋问题时,常显出书生的任性和执拗niù

1958年 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说,“我们身边有个胡乔木,最能顶人,有时把你顶到墙上,顶得要死”。由此推断,做为毛泽东政治秘书的胡乔木在毛面前是一个保持人格 和尊严的人;在非公开场合,胡乔木有时还会与毛泽东毫不示弱地据理力争(之前毛泽东的一个秘书周小舟有类似性格。对推敲文稿的文字和语句,周直抒己见,不 顾毛的颜面)。当回忆对起草中共重大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功劳时,杨尚昆评价胡乔木,“把主席的不少重要思想用恰当的文辞表达出来”。毛泽东 文字的表达能力可能低于或远低于他的一些秘书。他写诗的能力怎样?从他的《七律·长征》可知:平凡无奇。至于写词的功底,如果从四字说看(后面有相关的分析),胡乔木也胜毛泽东一筹。

毛泽东本身并非一个文武双全之人。夺得中国政权是因毛泽东用人有术。回顾历史,毛泽东得力的 “枪杆子” 是林彪和粟裕。两位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改朝换姓的军事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的实际指挥人。国民党在三大战役 (辽沈,淮海和平津) 投入了五大兵团)。林彪指挥了辽沈和平津战役, 消灭了两个兵团,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 消灭了三个兵团;得力的 “笔杆子” 是陈伯达,胡乔木和姚文元(并非毛泽东秘书)。

.   毛泽东霸占他人成果有记录

在毛泽东强占他人成果中,最显眼的是对朱德的军事战术发明权的强占。

(一)毛泽东明目张胆地把朱德的军事战术发明版权占为己有

毛泽东为了把自己塑造成 “能武”的形象,把朱德十六字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游击战术的发明版权,公然占为己有,写入了《毛泽东选集》。

这十六字是在云南和四川已经打了十年仗的朱德,上井冈山前,就已总结出的以少胜多的口诀。对此,历史上有文字记载,譬如,知名中共作家刘白羽在1941年写出的《朱德将军传》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她的《伟大的道路》分别讲到了把军事战术归纳为十六字诀的发明者是朱德。19279月毛泽东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受挫,四个月后,率起义部队到达江西井冈山。19284月朱德率军和毛泽东会师于井冈山。就是说,毛泽东的军事经验就是一次,还是失败的仅仅几个月的秋收起义。

(二)毛泽东安排御用文人为自己生造诗词应是事实

毛泽东为了把自己塑造成 “能文”的形象,在他掌握最高党权和军权之后,有了大胆霸占朱德军事战术发明权的记录。因为有了这个记录,大幅提高了人们对一传闻的可信度和认可度。这个传闻是:毛泽东的很多诗词是1949年以后毛泽东专门指使郭沫若和柳亚子等御用文人写出,编造写出的日期,并在1956年以后用毛泽东名义陆续发表。

所谓御用文人多指由帝王或独裁者所操控着的, 为其歌功颂德的文人。不是所有文人都心甘情愿被御用,例如,郭沫若。对于御用文人自身来说,被御用是一种社会的生存方式。

《沁园春·长沙》是 “毛泽东的”一首词,作于1925年,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第一期。注意时差:57 - 25 = 32年。32年是差不多三分之一个世纪。结合文革期间在北京八次大规模 “慈祥挥手” 接见平均每次超过160万红卫兵的举动,表明毛泽东要把自己打造成神的欲望异常强烈,那么对他曾经指使御用文人凭空为己生造诗词作品,并公开发表的举措就不足为奇了,那只是毛泽东自行设计的,把自己打造成神运动的整体的一个开端部分。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是一种在激愤、感慨情绪下的表达。这里所言 “人民” 是用词不当。“历史是人民写的” 是指社会曾发生的历史,即历史事件,的客观过程由文人真实写出。所写出的形式可以是赋诗词曲,文章书籍,话剧综艺和歌戏影视等等。

在言论充分自由的民主社会,文人的笔下基本能反映和记录下历史的真实过程。但在言论自由受限的专制社会,要看受限的程度。

在言论自由被严格限制的专制社会里,“历史是胜利者所写“ 的表达,相对地接近客观。如果没有人指出毛泽东强占朱德所发明的军事战术成果 “十六字诀”,《毛泽东选集》的内容就是将来读者认可的真实历史。如果历史事件以书的形式出现,会给人一种正式感,会增加读者对历史事件的信任程度。专制社会的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的御用文人所写。言论自由被严限的专制社会下的御用文人 (当然多数是职业性的) 是按统治者或统治集团的意志和需要书写历史。扭曲历史和编造历史是御用文人基本的写作态度和方式。

.   毛泽东巧占《雪》的著作权

相较毛泽东对朱德成果厚颜无耻的占有,对手下政治秘书胡乔木词作的占有,毛泽东应没有大费周章。

(一)毛泽东使用技巧霸占胡乔木的《雪》的可能性较大

毛泽东不一定使用生硬的,类似日后强占朱德十六字诀的直接的, 吃相难看的“夺食“ 方式占有了胡乔木的《雪》。毛是通过技巧 “合法” 地占有这一作品著作权的可能性存在。

胡乔木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在多数情况下,为毛写文章的流程是,后者出题,列出要求,前者下笔,递交初稿,后者改动,定稿署名。毛泽东的技巧可能是,借用了这个惯用流程,装傻把胡乔木的《雪》当做为他写的一篇文稿对待。按照常理,既使碍于颜面,写过《七律·长征》(简称《长征》的毛泽东也不会指定胡乔木为自己写一首词。

(二)《雪》超《长征》的影响力

文革期间,《长征》和《雪》的影响力旗鼓相当。1976年后,《雪》的影响力逐渐超过了《长征》。这也许与《长征》的质量有关。该诗第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 用了 “不怕” 。不怕可以是大人和孩童间的交流用语。这样词语贫乏现象,应会引起人们对毛泽东大脑中词汇储量大小的好奇。为何不选用距离低级大白话稍远,略显文学含量,还是仄声的词汇,比如,不畏或不惧?毛泽东权斗是高手,但他实际的文学素质和诗词写作的水平应该不高。

毛泽东的《长征》早在193510月就已被发表。《雪》是十年后的 194511月在重庆被首发。之后,多家报刊争相登载,《雪》在中国引起不小轰动,曾一度成为瞩目焦点。再之后,它被发表于1957年的国家级诗词杂志《诗刊》。 更往后《雪》被编入中学课本。1966年起作曲家们竞相为《雪》谱曲。先有歌曲的词然后有歌曲的曲,《雪》成为歌曲被传唱。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期间,歌曲《雪》被唱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作曲家田丰1970年为《雪》谱上了曲。因为美声唱法使得歌声从喉滚滚而出的特效和交响乐与生俱来,偏好对宏大场面产生烘托的作用,魏松、殷秀梅、廖昌永等的美声领唱的版本传唱至今。《雪》被演绎得气吞山河,升腾跌宕,增添了《雪》的气势,加大了《雪》传播的力度和广度。从1945年到1976年三十二年中,置身于《雪》被毛泽东推到顶峰过程中的胡乔木心情必定难以平抚,他既为自己爱作获得如此机遇内心暗喜,又为自己的文学作品成了他人之作深感无奈。这应更触发了胡乔木找机会公布《雪》的主笔是自己的勇气。

(三)毛泽东和胡乔木之间可能存在利益交换关系

胡乔木做为一个高层级的文人在运用词语时定有讲究准确的习惯。四字说是胡乔木在阐述一个准确事实:我是《雪》的主笔。这就像胡乔木写出了一篇文稿,毛在该原稿上改动了几个字,主笔是胡乔木,但文章的署名人是毛泽东一样,即文章的著作权归毛泽东一样。胡乔木的四字说并没有有争《雪》的著作权。

从《雪》的内容,毛泽东就可知道胡乔木的志向是,直接辅佐他或以他为首的未来中国统治集团获得成功,并在其“朝廷”有高官可做,要当一个得志的苏轼。对胡乔木的这个心愿,随着权势增大的毛泽东可以让胡乔木逐步如愿。历史的记录显示,事实上毛泽东在1960年 前真是这么做了。胡乔木的部分职务是,历任的新华社社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毛泽东和胡乔木之间应该有着一种不可言 传,只可意会的利益交换关系。既然是交易,虽然《雪》的主笔是胡乔木,但是如《雪》的著作权判归毛泽东,仍可看作还算是一较为公平的裁决。

既然《雪》的主笔是胡乔木,那么胡乔木写出它的时间和地点应有变化。

.   《雪》问世的时段和地点

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毛泽东,让他难以自圆其说。毛泽东的《长征》在193510月就己经在国内公开发表了,为何时隔仅四个月(19362月)“毛泽东写下的 “《雪》在长达的近10年后的194511月才公开发表?这是一个毛泽东难以对付的难题。这个问题此刻得到合理解释:1945年《雪》才被胡乔木写出,在此之前它从未与世谋面。

写出《雪》的地点应是胡乔木生活和工作的延安地区。

胡乔木起笔《雪》的时段应是1937年到1944年的每个冬天,落笔它的时段应是1945619日至同年828日。

1945619日是选定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 任弼时五人为书记处书记的日期,即中共最高权力机构被确定之日。1945828日是毛泽东,周恩来和胡乔木(作为随同官员)飞往重庆参加与蒋介石谈判之日。

 《雪》应是胡乔木庆贺五人中共最高权力机构的问世的作品

毛泽东飞往重庆之日是距日本宣布投降日,1945815日, 的十三天之后。据统计数据,19467月,国民党军力是430万,而共产党军力则由1935年底的3增到120万。当时中共已控制地区的人口达9千多万(那时中国总人口是约4.5亿),中共军队大幅增兵的空间仍然巨大,外加国民党政权的贪腐严重且明显等因素,胡乔木看好自己直接辅佐的中共最高领导人及其领导的最高权力机构中的另外四人,对他们能够改朝换代充满信心。

重庆期间,194511月的中旬,《雪》被首发于重庆的《新民报·晚刊》。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的数风流人物应是指毛泽东为首的五个中共最高领导人。有一种可能性存在:胡乔木完成《雪》后,送给了这五人的每一位过目,以示对他们当选的庆贺。

但在过目《雪》时,毛泽东以原驰蜡象替换了原稿中四字。毛泽东清楚,该词作显然不是为自己写的文章,而是胡乔木抒发个人情感的私人词作。毛泽东装糊涂,把私人词作当成为他写文章。为此毛泽东也就心虚,担心某一天胡或那五人中的四人向大众说出真相。

中共1945年的五人最高权力机构中的任弼时在1959年离世,剩下的三人朱德,刘少奇和周恩来在他们过世前从未因《雪》是 “伟大领袖” 毛 泽东的作品有过任何评价。有记载,柳亚子请《新华日报》将毛泽东的《雪》和自己的和词一起公开发表。《新华日报》当时是中共由南京转到重庆的报纸,该报董 事长是周恩来。周指示《新华日报》:不宜发表。这应是因为周恩来清楚,《雪》是胡乔木刚让几人过了目的作品。再明确不过了:作者是胡乔木,而非毛泽东。

十一.   符合《雪》主笔资格的人选范围并不大

在重庆的胡乔木那时的身份是中共中央宣传口的一个官员,已是一个得志的苏轼。因为苏轼是一位有志辅佐皇帝及朝廷,但不得志的文人,而《雪》是以得志的苏轼口吻写出,所以符合因辅佐而得志因果关系的实际人选范围并不大。毛泽东本人是该词作者的可能已经被排除后,这个人可从最具有辅佐角色,是文人的毛泽东秘书中找。

除谢觉哉zāi外,那段时期只可能有四位为毛泽东动笔的秘书:周小舟,陈伯达,胡乔木和田家英。谢觉哉在1933年前就已经担任过不少官职。1933年至1934年井冈山时段,在短暂当过几个月毛泽东的秘书后,就担任了内务部长和司法部长等职务。担任这些职务与辅佐毛泽东关系应很小,不构成因辅佐才能得志的因果关系,此外,谢无 “四字说”,因此谢是《雪》主笔可能被排除。另外四位毛泽东秘书都有过为毛的文字工作经历。他们当毛泽东秘书的时段和秘书的类别分别是:

周小舟从1936年到1938年任联络秘书;

陈伯达从1939年到1970年任政治秘书;

胡乔木从1941年到1966年任政治秘书;

田家英从1948年到1966年任日常秘书。

周小舟和陈伯达先后都辅佐过毛泽东,并且在1945年前就因辅佐而得志,但这二位均无和词作相关的记录,特别是他们均无四字说。“原驰蜡象“ 是拙笔(本文尾部对此有分析); 若不能表达出四字说意思者,不可能是《雪》的主笔。所以主笔是周和陈二人的可能也被排除。至于田家英,他是1948年开始成为毛泽东的秘书,而《雪》在194511月就已公开发表,也无四字说,田家英更不具备因辅佐而得志的因果关系,所以田家英是其主笔可能也被排除。一言以蔽之,当毛,谢,周,陈和田被排除后,《雪》的主笔是胡乔木的可能性大增。当然,如果胡乔木也被排除,那么还另有其人。

时年28周岁的胡乔木从19412月起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时,仍然是《中国青年》杂志社的主编。在19444月 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根据毛泽东提议,胡乔木担任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秘书,在凯丰有病未愈之前代理其职责(凯丰当时是该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这是胡 乔木第一次在中共中央宣传喉舌担任领导工作。这应看为因辅佐毛泽东有功,胡乔木得志的一个明确标志。胡乔木是一个符合因辅佐而得志的条件的人。但是,胡乔 木曾声明 “以前我没有写过词” 

十二.   胡乔木,郭沫若和邓小平都留下白纸黑字以消除毛泽东戒心

经 历过中共早期政治运动的人,包括胡乔木,对运动的残酷性刻骨铭心,用谈虎色变,惊弓之鸟或杯弓蛇影,这三个含动物名称的成语描述他们对运动一词的第一反 应,无一不是形象的。胡乔木深知毛泽东是一个醉心研究中国帝王统治术的人,是另一个戒心和杀心都重的开国皇帝,会逐步灭掉知其根底的开国元勋。虽然胡乔木 不在开国元勋之列,但因他和毛之间有着一层作品《雪》的特殊关联,他对毛的提防是分外小心。

  (一)胡乔木的不慎导致被毛泽东抛弃

1959年庐山会议的早期,胡乔木一时疏忽,私下有过与毛泽东观点不一致的议论。 胡乔木说:“五八年大跃进出了轨,翻了车”。毛泽东的暗中线人和窃听装置无处不在,导致此话被告发或被窃听(笔者不采信生动细致描写的,立场截然相反的,若干相关的政治故事)。对此事毛泽东和胡乔木心照不宣。1960年胡乔木被派到农村做所谓调查。同毛泽东如影相随近二十年的胡乔木明确地知道这是自己被毛泽东变相流放了。胡乔木的 “到农村做调查”与 国家干部 “进五.七干校”目的类似,都是被弄去流放。1961年,胡乔木写信给毛泽东,称自己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不能继续坚持工作了。“司马懿装病”,双方心知肚明。毛泽东清楚,这个装病者不是司马懿,只是一介书生。申请很快获准,于是乎49岁的胡乔木养病于北京中南海的家中,一住就是四年。因此,胡乔木没被打入彭德怀反党集团 (周小舟是其中之一),胡乔木逃过一劫。

 (二)胡乔木机智应对逃过文革灭顶之灾

1964年底,身居中共高层人际网中的胡乔木,了解到毛泽东和刘少奇发生了正面冲突。敏锐过人的胡乔木嗅出一场大规模,犹如延安整风腥风血雨的运动即将降临。自1942年到1944年的三年延安整风政治运动致使在延安共计四万知识分子中的一万被迫害至死。面对就会出现的严峻形势,机智的胡乔木明白必须及时拿出对策,不然只因《雪》一事,就会带来弥天大祸(历史证明,胡乔木的判断和对策是正确的。同为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和周小舟在文革初年1966年先后因无法忍受人格屈辱和肉体的折磨,自杀身亡。另一位秘书陈伯达从1970年起, 入狱18年)。胡乔木审时度势,调用了自己的智慧巧妙应对。

这样,一封和他人讨论词作的回信出炉了。那是一封19651月胡乔木回复一名大学生的信。信的原文这样写到,“以前我没有写过词,这次发表的是我初次的习作“ 。对为胡乔木站台的所有人来说,如果不细究,会认为这是一把封喉之剑。

深谙毛泽东这位权术高手套路的胡乔木,知道可用与他人谈论词作的方式作为机会,利用肯定存在着的,暗中监视和审查他的毛泽东特工人员转告毛泽东:现以白纸黑字为据,作为将来有人说《雪》的主笔是我胡乔木的封口之用。于是毛泽东放心了,因为胡乔木已有白纸黑字留下。果然,毛泽东死多年后,当胡乔木说出自己才是《雪》的主笔时,有人就找出,并展示了 “以前我没有写过词“ 的铁证。该证似乎确有一剑封喉之效。

  (三)胡乔木信中铺垫了伏笔

不想,就在同一封信里,胡乔木埋下了措词上的线索,为将来某一天说出真相做了铺垫。他说 “当然,我以前曾经读过一些词,作过一些初步的研究,否则是不会一下子就写出来的”。从胡乔木在大学读了一年历史和两年英语的学历,可以推出, “曾经读过一些词“  “曾经” 应该是指胡乔木上大学之前的上扬州中学的期间。民国期间的中学文学(古典为主)是主课。胡乔木读过的一些古词中一定包括苏轼的《灯青》和《中秋》,和辛弃疾的《怀古》。

注意,胡乔木选用的词语:“以前”,“初步研究“  “一下子“ 

在 扬州的胡乔木向长江南岸看去,即可望见曾引发出辛弃疾《怀古》灵感的北固亭。扬州中学的学生胡乔木,必定登上过北固亭。辛弃疾在亭中所抒发的激情和所描述 的意境,对少年胡乔木定会留有挥之不去的久远影响。扬州中学的地理位置和该校教授古典文学决定了胡乔木绝无可能没有写过一首词。当然,胡乔木这些是练习之 作,是非正式之作。这是谈 “以前”。

 胡乔木选用措辞 “初步研究”  “一下子”应别有含义。比如,他曾第一次为自己写过(扬州中学课内和课外写过的作业除外)一首词《雪》,因为毕其功于一役地写,其过程可被胡乔木谦称为 “初步研究” 。可是《雪》写成后,被毛泽东利用权势占为己有了。词主易位,就结果而言,相当于他没有正式写过词。由于气愤,胡乔木停止了写词。那么, 下一个第一次才可算作初次 。“一下子”是暗示他做的 “初步研究” 不浅,所以就具备了一下子写出词的能力,这暗示了他以前实际上写过词,否则不可能一下子把词写出来,言下之意:现在的词作并非初作。

此信内容藏有毛泽东不易察觉的暗中矛盾。这潜藏的矛盾是胡乔木有意而为之, 是胡乔木为有朝一日说出真相埋下可以追溯的线索。

“初步研究” 是双关语。胡乔木是以学写和模仿的方式写出了《雪》,自知此作有明显缺陷。在这封信中,胡乔木有言在先,该词只是初步研究之作。当读者发现《雪》有模仿痕迹和一些瑕疵后,他期望读者会予以体谅。

  (四)郭沫若,邓小平和胡乔木都采用了明哲保身的策略

伴君如伴虎。郭沫若写下肉麻低俗到离谱的诗词颂扬毛泽东;邓小平1965年写给毛泽东的万言信中对毛泽东 “诚” 保证永不翻案。

毛泽东尸骨未寒,郭沫若就因毛泽东夫人江青被捕,写诗欢呼;邓小平逮捕了江青,任其自杀身亡于囹圄的铁窗之内。无论是郭沫若的诗还是邓小平的信都是白纸黑字,这与胡乔木的白纸黑字 “以前我没有写过词” 策略上异曲同工,都是人性使然的明哲保身之举,形态有别罢了。

多党民主国家体制和一党专制国家体制都存在 “窝里斗“。前者的窝里斗死亡总数大幅远逊后者, 这个远逊可比作后者是九牛, 前者是一毛。要改变后者现状,唯有变专制体制为民主体制,别无它法。 

在中共专制体制的窝里斗中有 “硬骨头”,如刘少奇和 “软骨头”,如邓小平, 之分。在专制体制内斗中,人格的保持和丧失会影响统计的死亡总数,不过,数值而已。

胡乔木的装病和 “白纸黑字” 是成功的。19775月,毛泽东死后不到一年,蛰伏十六年的胡乔木再次得志,一连串的高官职位朝他纷至沓来,其官阶直至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接踵而来的高官职位焕发了胡乔木的青春,他的神经衰弱消失到九霄云外,毫无踪迹可寻,还有了选择表达四字说时机的机会。

(五)隐忍之后的胡乔木等到了时机

胡乔木了解毛泽东的虚伪,除了他会用人外,按高标准,毛泽东是一个既不能文、又不能武的人。但就是此人,要在历史上留下既能文又能武声誉的欲望异常强烈。为此,他会杀人灭口。

因 为胡乔木和毛泽东之间有一词作《雪》的关联,于是胡乔木就在《诗刊》(一个大型国家级诗歌刊物)发表了足够数量,文采格调都不高的诗词,让世人落下胡乔木 的文采格调远不够写出《雪》的印象,以求整死或逼死了高岗,刘少奇,彭德怀和林彪,以及秘书周小舟和田家英的毛泽东的一个放心。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都死 于1976年,但毛泽东死在最后。这可能与周和朱知道毛太多干坏事的秘密,包括朱德才是十六字诀的发明人和胡乔木才是《雪》的主笔的秘密有关。疑心杀念都重的毛泽东死后,胡乔木选择了毛的势力已减弱到不必担心的状况做为时机,抛出了四字 以期借此回收自己主笔的心爱之作《雪》。

十三 四字说直击毛泽东要害 / 确定《沁园春·雪》主笔就是胡乔木

以下笔者从文学视角来确认《雪》的主笔。胡乔木的四字说应是胡乔木刻意留下的最关键线索,它也许是打开《雪》中奥密之门的最后密码。

 (一)比较《灯青》和《雪》

苏轼是开创以诗为词,以词抒情言志的始祖。苏轼的《灯青》用了先景后情的手法,而胡乔木的《雪》模仿了这一手法。

现把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和胡乔木《沁园春·雪》各自上阙què(上片)的一部份列下。

《灯青》上阙的一部分: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雪》上阙的一部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灯青》中,在 “世路无穷”之前的所有句子是对景物的描述。接下来是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这里,对景物的描述句,称之 “景句”;对情绪的描述句,称为 “情句”。注意,世路无穷本身是景句,但它是一个由景转情的转折句或说过渡句。劳生有限和似此区区长鲜欢两句皆为情句。另外注意,无穷和有限的对仗。

《雪》中,在山舞银蛇之前的所有句子是对景物的描述。接下来是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注意,山舞银蛇本身是景句,但它还应是一个负有由景转情任务的过渡句,在它之后应紧接一个情句。问题出现了。原驰蜡象不是情句,还是景句。在毛泽东读《灯青》时,应是因粗心而没能认出,苏轼的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 两句之间有着由景转情的关系。原驰蜡象四字所在位置应该是放置情句四字的位置。毛泽东只注意到对仗,却没有体会到转折。

在毛泽东改动胡乔木的原四字时,对词“作过一些初步研究的胡乔木应就已知这四字,就模仿《灯青》来说,是病句,是毛泽东的短板之处。

现 在理一下头绪。先已排除了毛泽东是《雪》作者的可能,后又排除了那几位秘书是《雪》主笔的可能,符合得志苏轼的人选可能,但不是肯定,就是胡乔木。如果胡 乔木能点到的四字原驰蜡象真出了问题,《雪》的主笔就非胡乔木莫属了;如果这四字并无问题,《雪》另有其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现已论证了这四字确为毛泽东 的败笔,传言的四字说偏又是出自胡乔木之口,这也就证实了胡乔木确实是《雪》的主笔。

大意失了荆州, 就这样被毛泽东着力渲染四十余年的《雪》替胡乔木做了嫁衣裳。胡乔木不但收回越发爱不择手的《雪》主笔的 “名份”,还把横刀夺爱的毛泽东顺手修理了一下。 胡乔木原来的那四字一定是情句。真正《雪》的主人胡乔木知道毛泽东的要害所在。胡乔木四字说直接击中毛泽东的 “七寸”。因为他的四字情句被毛的四字原驰蜡象替代, 只有胡乔木知道原驰蜡象是毛的硬伤。毛泽东一不留神还让原驰蜡象找到了一个与弄巧成拙同义的,且有典故的,四字成语。乔木厉害!

《雪》的确明显模仿了苏轼《灯青》的由景转情的手法。此作中,胡乔木 “反其意而行之”,以蛟龙得水和志足意满的愉悦表述,取代了苏轼怀才不遇和有志难酬的郁闷表达。胡乔木借用《雪》抒了情, 言了志。

文学考究创意。整体而言,胡乔木的《雪》是一件综合仿品,但就 “反其意而行之” 来讲,它是该作的夺目之笔,亮点所在。

  (二) 《怀古》和《雪》中都是五个皇帝

再看《雪》下阙的一部分: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由《雪》的下阙不难看出,辛弃疾《怀古》一样, 帝王身影游走其中,并且辛弃疾口气很大的风格或称豪放奔逸的风格也被显露地引入到了《雪》。

《怀古》涉及五位皇帝:孙权,刘裕,刘义隆,刘彻和拓跋焘tāo(鲜 卑族),而《雪》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蒙古族)也涉及五位皇帝。《怀古》选了一位鲜卑族皇帝,《雪》用了一位蒙古族皇帝。选用一位非汉人可能 是作者想提醒读者,中国版图上的统治者并非总是由汉人统治这个史实。你提醒,我也提醒。《雪》所选取的皇帝是清一色大一统王朝的皇帝,气势更 大。这相当于用放大器把原来音量又加大了若干分贝。这是比大,你大,我比你还大。但就文学而言,这并无创意。词牌《永遇乐》和词牌《沁园春》的格式规范不 同。胡乔木把辛弃疾的《怀古》下阕的帝王人数,五人,固化地移入《雪》中,但扩大了历史的跨越长度。《怀古》五人中四人是汉人,一人是非汉人,《雪》中严 格遵循了这个比例。特别要强调的是,19456月 新产生的中共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的人数正是五人。对于大约八百年相隔的两首词作,一首作者是中国词作史上如雷灌耳的人物,另一首作者是处在词作衰落时期学写 词作之人。前一首作者选五个皇帝,后一首作者也选五个皇帝,并且就连皇帝汉人和非汉人比例都一致。对如此巧合,只有一种解释:后一首词模仿了前一首词。

胡 乔木选择保持用五这个人数还另有现实的寓意:胡乔木以词作形式表达对由五人组成的中共最高权力机构诞生的祝贺。《雪》不是话语,只是文字,但一切尽在不言 中。当这五人的每一人过目这首词时,都会为自己是即将实现改朝换代伟业的五人之一而心潮澎湃。《雪》择用五位皇帝, 更强化了对《雪》的主笔是胡乔木的确认。

再重复一次,胡乔木不掩饰《雪》是一仿品。因为是仿品,被仿品的特点就会自动呈现。《雪》一口气也用了几位皇帝,帝王霸气便自动溢出,读者就能感到扑面而来的强大气势。这正是模仿者想要得到的预期效果。

  (三 如果不承认《雪》是仿品,几乎无法破案

如 果一位文学老师课程安排顺序是《万岁》,《中秋》,《灯青》,《怀古》和《雪》,那么有的学生应会感到《雪》有显著模仿前面四件作品的痕迹。胡乔木聪明, 他知道有人某一天会发现《雪》是一件混合仿品,然后结合四字说就可破案。如果不把《雪》看作是一件仿品,此案很难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除非出示胡乔木可以经 得起验证的原作。

既然胡乔木已被确定为《雪》的主笔,四字说也就被肯定为不是谣言,而是说出了真相。当然另有其人的可能性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十四.   《沁园春·雪》案的裁决

此案的最终结论是,(1)鉴于雇主毛泽东与其雇员胡乔木之间工作流程的惯例,加上当事人胡乔木生前并未直接对《雪》的所有权提出要求,该词作的版权仍归该作署名人毛泽东。(2)对毛泽东利用权势和技巧占有本是胡乔木为自己抒发情感而写的私人文学作品的行为,予以道德上的谴责。(3)胡乔木被证实是《沁园春·雪》主笔。故此,对再版该词的作者由旧版的

《沁园春·雪》

作者 毛泽东

要改为:

《沁园春·雪》

作者 毛泽东

主笔 胡乔木


对歌曲《沁园春·雪》介绍作曲和作词的说明部分,由原来的

《沁园春·雪》

作词 毛泽东

作曲 田丰

要改为:

《沁园春·雪》

作词 毛泽东

主笔 胡乔木

作曲 田丰

 十五.   本文结语

1)基本否定了笔者已看到的关于作品《雪》是属于胡乔木还是属于毛泽东的所有争论文章中的观点,因为它们没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

2)揭示了《雪》是胡乔木模仿胡适的《万岁》,苏轼的两部词作《灯青》和《中秋》,和辛弃疾的《怀古》的一件综合仿品。

3) 胡乔木受益于其家庭出身,学校的经历和胡适的白话文。比较《雪》和胡适的《万岁》;罗列毛泽东与胡适的关系和运用反证法的论证,排除了毛泽东是《雪》作者 的可能性;毛泽东利用习惯的流程霸占了胡乔木《雪》的著作权;《雪》是胡乔木庆贺五人中共最高权力机构的问世的作品;满足因辅佐而得志因果条件的人是胡乔 木;胡乔木,郭沫若和邓小平各自为了保护自己,留下白纸黑字以解除毛泽东戒心;从文学视角分析后的结论是:只有胡乔木知道毛泽东的硬伤所在,四字说准确打 中了毛泽东硬伤,确定了胡乔木就是《沁园春·雪》的主笔。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中共治下,对言论自由严格受限,文字内容严厉受审的条件下所能见到的“历史" 资料要格外小心。一些进入和没进入历史资料的内容需要细心甄别与合理推测。


注:如读者要参看《雪》的歌曲视频,可键入某人的姓名沁园春雪,例如,廖昌永沁园春雪。


周晓(粟小舟)

20221221 于美国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周晓(粟小舟)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3年1月13日18:3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