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号-百草园 陈寿昌简介 陈寿昌文章检索

 

 

陈早春传(连载)

 

陈寿昌

 

作者简介:

陈寿昌,生于湖南省隆回县,长于北京。作家,文学创作高级职称。已出版《爷爷的大山》《守望者》《六二班的故》》《绝密三仙丹》《猫咪美容》《孙悟空办案》等十余部,作品散见北京文学、山西文学、火花、中华散文、飞天、雪莲、中国报告文学等各级报刊。

作品曾获赵树理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家国同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只不过是一页小舟

                            ----  题记


 

目  录

 

第一章  家 世                  4

1·陈氏源流

2·家庭

大伯父

父亲和母亲

妻子

第二章  童  年                  19

第三章  求学之路                27

1·小学

2·中学

3·走进武汉大学

4·歪打正着当研究生

第四章  走进人民文学出版社      54

1·藏龙卧虎之地

2·四清

3·在特殊的年代

第五章 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73

第六章 编辑生涯                 87

第七章  给自己做个坎肩          110

第八章 多余的话                 122

第九章  孤独离去                131

第十章  友  情                  136

(冯雪峰、韦君宜、牛汉、李曙光、王仰晨、龙世辉、孙用、蒋路、包子衍、李昕、陈世守)

附:    陈早春年表

 

第一章·家世

1·陈氏源流

 

湖南的陈氏源于江西省。

湖南陈氏的始祖伯万公,唐宣宗八年(公元854年)农历三月初七午时,生于江西吉洲太和淑林,卒于后晋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享寿93岁。

伯万公出生于军事家庭,耳濡目染,脑中充满了“精忠报国”的思想,成长于唐末乱世,在名将晋王李克用、李存勋父子部下屡建军功,又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七十高龄时,任武军节度使兼湖广都招讨宣抚防御使,亲率子孙四代奉旨平定南蛮,遂劈荆斩棘,开基立业,定居湖南省新化县鹅塘,成为三湘始祖。

伯万公传至十一世奉二公,奉二公娶妻三房,第三房舒氏生下三个儿子即文成,文贵,文仕。文成公长大成人后迁移至新化邻近的邵阳县洞下村(后划为隆回县)落户,繁衍后代,这一支尊文成公为始祖。

洞下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这里是湘中的丘陵地带,山是馒头样的小山,雨水充沛,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洞下村位于山间的一个谷地中,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有四条小溪纵横其间。但凡村庄只要有了水便有了秀色,变得滋润起来,陈早春在他的著名的散文《家乡的小桥》中是这样描写村中的水的:

这里流淌的水,都由各路泉水汇集而成。夏天清凉,冬天温热。其上,总是泛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光,古籍中曾以“叭叭”“涎涎”之类的词来形容,但我觉得还不够贴切。它四季常绿,绿得晶莹润滑,清澈透明,鱼虾虫草毕现。地上的一切,都在这里流下影子。日月星空,屋宇楼台,车马行人,山峦树木,哪怕是在树枝间啁啾,在空中飞掠而过的小鸟,都会映上它的屏幕。

小溪虽没有大江的滂沱之势,但它曲尽起伏跌宕之能事。落差扬瀑,潭里回流,击石溅珠,拍岸撕絮,漏斗漩涡,应有尽有。有的溪段如飞禽在泄泄其羽,

有的又如奔马在振鬃奋蹄,时或悬壶倒注,千姿百态。大江如进军鼙鼓,小溪如妙手文章。它比大江更能体现大自然的神韵。

一个家族庞大起来,为了明白亲疏之分,辨别长幼之序,尊祖明伦,雍睦孝悌,中华大地开始有族谱诞生。陈姓谱书首创于南宋,元明朝代有修撰,明末动乱,谱书遂失落。到了康熙十一年才又恢复。

文成公这一支迅速繁衍起来,明朝建谱,族谱开始立的二十代派名是:

 

文才仲添志

永吉思万良

大国朝廷立

其宗亿世昌

 

到了清朝雍正元年长宝两郡五十七户重新制订派名,及亁隆四十八年陈氏三派又共同订立了六十代的新班次:

 

唯今能显远,从古善名扬

端自开基厚,继因衍绪长

量功修正业,素位守彝常

礼乐家声振,诗书教泽光

香台恢上德,义柱焕先堂

星聚千秋照,支绵累叶芳

 

陈氏族谱代代有修撰,清乾隆、道光、光绪、宣统年间进行了二三四五次修订,到了一九四五年,我的祖父楚奇公应族人之托又进行了第六次修订。

按照族谱排序,陈早春是世字辈,派名世祖,字早春。笔名史索、田藻。公元1934年农历6月19日(阳历7月30日)生于洞下“新屋里”,系亿羲公长子。登记身份证时误填为1935年生。

陈早春这一支的排序是:

文成(一世)——才庆(二世)——仲先(三世)——添聪(四世)——志琳(五世)——永浩(六世)——吉笔(七世)——思应(八世)——万职(九世)——良辂(十世)——大和(十一世)——国相(十二世)——朝显(十三世)——廷绎(十四世)——立玺(十五世)——其哲(十六世)——宗仕(十七世)——亿羲(十八世)——世祖(字早春,十九世)——昌阜(字埙吹,二十世)

 

2·家庭

大伯父

 

“ 家庭出身贫农。”

在一九五0年到一九七八年那个年代,不论填什么表格都有家庭出身一栏,在陈早春的档案袋里,上学时和工作时填的各种表格中,家庭出身一栏都是这样填写的,这是货真价实的。那个时代,讲究成分,贫农,这在那个讲阶级成份的年代,是块香饽饽。有了这个名份,你可以傲视一切,参军入伍,入党,分配工作,都可以优于其他的人。

但是,陈早春的祖上并非碌碌无为之辈,他家祖上曾是个殷实之家,也曾辉煌过,这从族谱上可以找到答案,至少,在他的曾祖父时是个小康之家,因为他的曾祖父曾经娶过两房媳妇,也就是曾经纳过妾。他的一个叔祖父就是庶出,在那个年代,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一个农户是不可能娶得起两房老婆的。

家庭的败落是由其大伯父引起的。大伯父名亿善字顺美,号才顺,一九零二年生。

陈早春的祖父一生劳累,只活到五十九岁就去世了,他没见过,祖母活到一九五0年,那时他已十五岁了。祖母曾是大家闺秀,从来大门不出,整日在屋后小菜园里忙活,她信佛,农历初一十五都要吃斋,其口头禅是阿弥托佛。她育有一女五男,女儿长得很漂亮人也聪慧,曾被魏家塅一个官宦之家的后生看上,托人提亲。祖父母的意见是“不高攀,”将她嫁给了一个偏僻小村的贩夫走卒。

父辈兄弟五人中,寿终正寢的只有排行第三的父亲和排行第五的叔叔,大伯父和二伯父,他俩都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牺牲了,成了无名地里骨,相思梦里人。

大伯父个子不高,一个文弱书生,不擅长家务也干不了农活。据说他曾在外面读过书,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团结了本村及周边各村的穷苦百姓,被他们尊为“秀才”。外祖母曾告诉他,大伯父人很好,很聪明 ,琴棋书画都会,好打抱不平,专与当地的豪强们过不去。……

比他大十八岁的族兄陈平哉给他讲过大伯父的故事,说,你伯父可历害了,是当地与官府打官司的高手。一次一位农民卖山,他写的买卖契约,经买卖双方画押后,他就怂恿卖家连夜将山上的树砍伐运回家,卖方不敢。他指点说,我给你在卖契上写的只是卖山没写卖树。如买家要打官司,我去包打包唱,保你赢。

一九二六年,毛泽东在湖南搞农民运动,大伯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充任当地农民协会委员长,据陈早春母亲说,他们家成了农民协会的据点,凡是开会时,女眷们都得在外面站岗放哨。

一九二七年,他曾带领一批农民武装去攻打长沙,队伍开到邵阳时,长沙发生了“马日事变”,当时,共产党在北伐战争期间在湖南实行土地革命,斗争地主;被斗对象当中有不少是北伐战争中的国民革命军军官家庭,于是引起军内极为不满。在国民党第35军军长何键的阴谋策划下,驻长沙的国民党军官许克祥于五月二十一日(马日)晚上发动了残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惨案。他只好带着队伍折返,归隐在家。他的身份几乎是公开的,所以他坐牢的日子比居家的日子要多。在陈早春幼小的记忆里总是看到他被打得皮开肉绽。

一九三五年,贺龙的部队长征经过洞下村,大伯父迎来送往,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光他的本家参军的就有十多人,他的两个成年的弟弟即次伯父和他的父亲,也被他动员走了,陈早春的父亲随部队行进到了云贵高原,组织上还是很讲人性的,考虑到家中没有劳力,就让他父亲回来照顾家里,只留下了二伯父,从此二伯父生死不知,再也没有了音信。

大伯父在当地被豪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抗日战争时期,他已将近五十岁仍被当局抓了壮丁,抓他壮丁时,狗腿子们强按着他将他的胡须剃了,好显得年轻像个壮丁样子,随后开赴抗日前线。在部队时曾寄来两封家书,说他很受头头们的重视,当了文书。后来就沓无音讯了。他被抓走时留下妻子和四个儿女。后来妻子改嫁,四个子女中两个饿死。

二伯父亿义长得人高马大,随贺龙去长征时,丢下妻子和一个两岁不到的儿子。二伯父是有名的大力士,是豪强们奈何不得的刺头。一次与当地最大的地主发生口角,他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他提起来说,你放老实点,以后还敢欺负人,我就将你塞进户桶里,把你驼子整直(户桶是当地的量具,每桶盛稻谷二十五斤,口很小)。

村子里小溪多桥也多,有石桥有木桥,石桥有的是一大块石板,重的几十吨轻的也有几吨,架桥时他当主角,往往一人抬一头,另一头得用龙杠,一龙杠得四人抬,不行就得两副三副。

旧社会临村之间常因地界用水、采伐等发生矛盾,产生械斗,打红了眼常出人命。为了自卫,农户家常备有石杠、石臼、石墩、石刀等用以练武。有些重家伙没人动用过,似乎就为他准备的。打斗时他总是打头阵,有他在,村子里太平了许多,很少有外村冒犯。有一次他去三都属地水田放鸭子,由于地界采伐之争,两村经常发生械斗。这次,看他只有一个人,三都来了十多条持械汉子,追打挑着担子的他,他没有放下鸭担,却将来人一个个放倒,毫发无损地回到家,连笼中鸭子都没受到大的惊拢。

四叔一直在外流浪,有人说也随贺龙部队参加红军了,一直没有消息。

五叔很小在外面学雕工,解放后才回家当了农会干部。

陈早春的父亲一人支撑全家,祖母,大伯父二伯父的家小以及他们家的兄妹五人,都得他一副铁肩扛着。沉重的生活使他变得沉默寡言。

现在再回头说大伯父,政治信仰失挫,使他悲观厌世,以致开始吸毒,想从烟雾中解脱,却将家产变卖一空,年近五旬还是被抓壮丁,死于抗日前线。

陈早春家从此沦为贫农。

      

父亲和母亲

 

父亲亿羲公,又名陈敏美,1911年生。体格健壮,高个子,生性耿直,宁折不弯。十二三岁就掌握了独立种田的全部技术,还会干蔑匠活,编织箩筐、背箕之类的东西。他去新化县洋溪挑碗卖,去半山卖米,去宁乡贩猪仔,醴陵贩豆豉 ,还去宝庆府(现邵阳市)贩过旧衣服,去四川贩过盐,湘西农潭,溆浦,贵州等地也经常去。这路上土匪多,媳妇特地将其盘缠银元藏在草鞋里,每次外出只带一盒酸菜炒辣子。

由于大伯父是反政府的“敌对份子”,两个弟弟又是参加红军的“共匪”,与

当权者有不共戴天之仇,于是,深仇大恨就株连到这个家庭顶梁柱的父亲身上,使他备受欺凌,催粮抓壮丁总有你的份,本来他每年都花了不少钱去买壮丁,应该就不去当壮丁了。

可是有一次,保长两次来收他的壮丁费,他气愤不过在石桥上和保长吵了起来,还给了他一顿饱拳。这就惹了大祸,招来了荷枪实弹的乡丁的追捕,他只得四处躲藏流浪。家被抄了,养得猪抬走了,全家唯一的一床被子也被抢走了。父亲遭到通缉,只好在外面躲避,不敢回家,家人也不知他流落到哪里。偶尔回家,就有荷枪实弹的乡丁和持棒的保丁来围捕,幼小的早春亲眼目睹过他父亲三次虎口脱险。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敢回家。

一九五零年湖南解放以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他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父亲的勤奋努力下,家里猪满圈,粮满仓,谁家缺钱缺粮,只要向他开口,从不拒绝,借了也从不催人家还。

他的性格极倔,倔的让人匪夷所思。一九五八年,党中央提出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施政方针,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积极响应,狂热之风席卷中华大地。

在大跃进中,全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大兴集体食堂,说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吃饭不要钱,农村里家家户户的锅碗盆勺都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让人们都去村中的食堂吃饭。家里凡是铁器包括锅都要上交,拿去大炼钢铁。人们敢怒不敢言,唯有他父亲骂干部们“昏了头”,他不服这口气,硬是从搜家的大队人马中抢回了一口铁锅,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开伙,从不去食堂吃一口饭。

公共食堂刚开办时,天天宰猪杀羊,烹鸡炖鸭,吃得满嘴流油,他毫不眼馋。有时,早春母亲偷偷从食堂拿些吃的给他带回家,他却星点不吃,仿佛要绝食。因此,他成了全公社唯一一个反对”三面红旗”的典型。

既然是大跃进,粮食自然要大丰收,就要高产再高产。一时浮夸风甚嚣尘上。且看当时《人民日报》的报道:

  

《人民日报》1958年7月12日的报道说:

据新华社郑州11日电:河南省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第四队二亩小麦丰产试验田,总产14640斤,平均亩产7320斤。这是河南省今年麦收中放出的小麦亩产3000斤以上的第29颗“卫星”。……

这二亩小麦长的特别好,穗大且长,籽粒饱满,稠密均匀,每亩平均1486200株,密得老鼠也钻不进地。最大的麦穗有130粒,一般的麦穗有七、八十粒,最小的麦穗也有50粒左右。这二亩小麦是6月18日收割,7月1日过秤入仓。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的报道:

新华社武汉11日电:湖北省麻城县的早稻生产又放异彩。根据湖北省、黄冈专区和麻城县三级早稻高产验收团联合查验证实,这个县的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在1.016亩播种“江西早”种子的早稻田里,创造了平均亩产干谷36956斤的惊人纪录。截至目前,这是我国早稻大丰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产“卫星”中的“冠军”,它比安徽省枞阳县石马乡高丰农业社及本县平靖乡第二农业社先后创造的早稻高产纪录高出一倍以上。……

《人民日报》1958年9月18日报道了最大一颗水稻“卫星”。报道说:

广西僮族自治区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成功地运用了高度并禾密植方法,获得中稻平均亩产130434斤10两4钱的高产新纪录(当时1斤为16两——引者)。这块高产田面积一亩零七厘五,黑壤土,二等田,共收干谷140217斤4两。

 

连一些著名科学家也为这场浮夸风推波助澜,助肘为虐。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1958年,曾在《大众科学》和《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粮食亩产会有多少?”和“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两篇文章,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释了亩产百万斤的可能性。大胆声称:粮食产量可以无限地增加,太阳光能射到地表,只要利用其30%,亩产就可能达到“两千多斤的20多倍!”(钱学森: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一年后,钱学森的计算又使亩产潜力精确为5.85万斤(钱学森: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从而为“大跃进”和粮食产量“放卫星”作了科学上的背书。钱学森以他科学家的名誉作担保,让千千万万的人相信“大跃进”政策的“科学性”,其效果极为恶劣,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

在李锐的《反思大跃进》的文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问毛:“你也不是没当过农民,你应当知道亩产万斤是不可能的”。毛说:这是我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的。后来毛检讨说,他是上了科学家们的当(中国青年报:理性照耀中国)。

祖祖辈辈种田的农民不信这些鬼话,他们心里清清楚楚知道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陈早春的父亲亿羲自然不相信这些鬼话。他的反对方式极为特殊,那时候时兴全民做诗,他用自己有限的文化,连夜写出反对的诗歌,张贴到村子里,比如:

亩产粮食超万斤

胡编乱造头发昏

满垄堆肥是假货

不信刨开看个真

诸如此类的诗歌很多,就是到了陈早春在武汉上大学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仍坚持揭露黑暗,源源不断地给儿子寄去。他相信共产党,他要向党反映真实情况,给儿子寄诗就是要儿子向党的领导反映。他认为儿子在大城市,离领导近。

上级来检查“积肥”情况,村干部动员社员们弄虚作假,从各家搜集来的稻草堆到路边、田边堆成堆,上面盖上土再撒上一些粪做成肥堆的样子。对这种做假,他不但自己不去,也不许家人去参与,为此,生产队长带来几个壮实汉子,扬言要把他绑去。他不但不怕,检查人员来了,他当着检查人员的面挑开肥堆,当面让你出丑。

他的弟弟是大队的干部,对上级的指示一向惟命是从积极肯干,村里的这次积肥也受到了上级的表扬,作为大队干部的弟弟感到无限风光。他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这样做假还能受表扬?直气得脸红脖子粗,对弟弟更是爱搭不理,弟弟叫他也不答应。有一天,甚至卷起袖管要和弟弟打架,骂他:“你配做人吗!”弟弟骂骂咧咧,委屈地说:“谁愿意干,是上面压下来的任务。”

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作为村革委会主任的弟弟,对地富反坏份子,动不动就严加训斥,甚至打骂,他极看不惯,竟然阶级路线不分,不满地对弟弟说:“何必如此,都是人吗。你这样干有什么好的。” 

他似乎与豪强有仇,一九四九年前从不去这些人家打短工做长工,更不用说为他们抬轿子。有本家的人给人家帮工他也看不上眼,平素不和他们打招呼。

公社化时大兴水利,别人磨洋工投机取巧,他却准备了大的挑土行头,说公家的行头太小,挑担颤悠不起来。他讷于言辞,舅舅姑姑来去从不打招呼,脾气暴烈,与人争吵时身后总是横着一条扁担。

 

陈早春的母亲郑美姑,一九一四年生,出身于贫苦的农家,早年丧父,十二岁送到陈家做了童养媳,为陈家生育了三男一女。她大半辈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却极聪明,是村里的剪裁高手,她能量体裁衣,邻居们大人、小孩的衣服常求她剪裁,她从不拒绝,因此在村里人缘极好。村里人的婚嫁礼服大都是出自她的手艺。早春读高小时,学校里搞军训,统一要穿童子军服,他家穷,自是做不起,母亲便借来样子照猫画虎地做起来,熬了两个夜晚赶制了出来。

在自己男人被迫在外流浪的那几年,只苦了母亲,没日没夜编草鞋卖,她做的草鞋质量好,常供不应求,另外就是养猪。为了丈夫抓壮丁的事,母亲想不通,去五罗村找保长理论,不但没讨到理反被训斥,她想不通气愤不过,曾跳塘自杀,被别人救起。

她一个人挑起家庭重担,即要做田里的功夫,还要养猪,操持家务,闲时就编草鞋卖钱度日,常常干到夜深人静,年幼的早春和弟妹们陪着母亲捋捋稻草,剪剪草头。母亲人穷却志坚,从不向困难低头,从不向别人低三下四地求人。

父母的倔强性格和善良的人品,在幼小的早春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性格成长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陈早春是个有孝心的儿子。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亿万人民向往的地方,凡是来过首都的人回去后都要激动不已。陈早春在北京安家落户后,房子稍为宽余一点,就把父亲接到北京,浏览了首都风光。母亲去世的前两年,他把母亲接到北京一边看病,一边带她游览。他们夫妇工作十分繁忙,三个孩子又小,实在无法陪伴照料。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又不放心,为了解除母亲的孤独和寂寞,就把她送到了一个本家兄长陈平哉的家里。

在北京的建筑工程师陈平哉是他的本家兄长,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遣返故乡劳动改造,文革结束后平反回到北京,单位还没有分房子,陈早春就在红星胡同十四平米的家中,在过道里安了个铺接收他们夫妇,直到在东郊租了两间农民房子。平哉夫妇知道情况后,就让他把母亲送过来一起做伴,他们语言相通,生活习惯也一样,陈早春就把母亲安置在这位本家兄长家里,下班早了就来看看,一到星期天夫妇俩必来陪伴。

 

妻 子

 

一九六一年夏天,陈早春武汉大学毕业了,他回湖南老家过暑假,同时等待分配工作,大学五年他只在家过过一次暑假。

此时他已是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人,早该谈婚论嫁了,在农村像他这股年纪的人儿女都好大了,他却还是光棍一个。父母早都急得不行了,儿子不结婚仿佛他们的义务没有尽到似的。

一到家父母就做他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他赶快寻找人生的另一半,找一位姑娘成个家。母亲是和颜悦色地劝,父亲在做这一工作时,采用了激将法,将他贬损的一文不值 ,说他长得像个柴蔸,读了几年书也没什么本事,文不能,武更不行,总之是废物一个,如还不抓紧解决个人问题,就会打一辈子光棍。

父母的唠道,让他死水般的心底起了波澜。以前,他曾矢志读书,下决心在学业未告一段落,即参加工作之前绝不谈对象,像个苦行僧一样,不近女色,从不与女同学搭讪,总是躲着他们走。读高中时,团中央号召跳集体舞,他偏不跳,大学阶段,这个集体舞还在校园盛行,一次,年级的三个文娱委员为了消灭他这个“死角”,硬是将他绑架到舞厅,一个拉一个推,由于推推搡搡,他下舞厅时就崴了脚,跳不起来了。从此,她们对消灭这个死角也丧失了信心。

他不仅不接近女性,文学作品中有关女性的描写都不看,以致《红楼梦》在上高中第一次阅读时,就没看懂。父母这次劝导,敦促,至少使他不再画地为牢了,他想,男人的另一半该是考虑的时候了。但考虑也得等工作之后,不宜在老家解决这一问题。所以这次在老家度假近两个月,家里没有接待过一个姑娘,也没有接待过一位红娘。

眼看暑假即将结束,准备返校时,一位街坊南青四娘忽然来到他家,和他的父母神神秘秘地在嘀咕什么。他以为他们在谈家长里短的闲事,没有放在心上也就没注意听。

待她走后,父母才告诉他,南青四娘的娘家有个侄女,叫孙佩华,在邵阳读大学,这女孩长得很漂亮,人见人爱。其父母视为掌上明珠,非大学生不嫁。她想给你提说,看是否愿意嫁给你。早春以为是说着玩,没往心里去,而且,他在邵阳上过三年高中,只知道邵阳有师专、卫校,没听说有大学,而且即将返校,谈婚论嫁已经没有时间了。

可是就在当天傍晚,这南青四娘又急冲冲来了。还未进门,就高声说:“缘份,真是缘份,是天老爷子的安排。”

原来,她回娘家去提亲时,她侄女不在家,说是要回来,可没个准时。正当她吃完饭往回走时,刚出村口,迎面却碰上她侄女下车回来了,于是就向她说了这事。她没同意也没反对,只说这穷山沟里,不可能有大学生,说她在骗人……

南青四娘为了证明她不在骗人,要早春写封信给她,并寄张照片。陈早春听到这些,觉得这丫头在考他。他那个倔脾气来了,不管哪路神仙,他倒要走上擂台,看她个究竟。于是,他没有经过任何考虑,挥笔就给她写了一封短信,大意是:

佩华同学,你好,看来你是要来考我,我是应付考试的老手,但对你的这次考试,肯定及不了格。

我的长相如何从未照过镜子,自己不好评说,但可以肯定,其貌不扬,因我父亲老说我长得像个柴蔸,没有姑娘会喜欢我。我也不喜欢照相,好在毕业证上要贴照片,去照过一次,只是同学们要我理了发去照的,经过了修饰,可能本相比他差多了。

我在大学混了五年,已经毕业了,正在等待分配工作,学得怎样,没经过工作实践,是不好自我评价的。总之,倒也算个大学生,不是冒牌的,这点倒可肯定。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是优秀的,有不少是在混的。这点,请你千万要提高警惕。

我即将返校等待分配工作,不知能否赐我一睹芳容的机会?

匆此,即请暑安

                        陈早春 1961年8 月28日晚

这与其说是一封求婚信,不如说是一封应战书,其中不乏讽刺挖苦的言词。对方是何感受他懒得去计较了。本来他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就为一位同学代写过不少情书,那些风花雪夜,唧唧我我的词汇,烂熟于心,可临到自己实践时,却一句缠绵的话也不会说了。

孙佩华见到信后,一时倒不知说什么好了,觉得这个人不是“嘤嘤其鸣”之辈,是个怪人,反而勾起了她的好奇心,于是在双方家长和红娘的撮合下,他们很快就见面了。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陈早春一见到孙佩华时,就感到她是自己理想中的一半。也许由于羞涩,他们之间除了说些一般的应酬话外,没有深谈。更没有触及喜结良缘的心愿。他只是与前来陪伴的未来的丈母娘,海阔天空地聊。在闲聊中他感到对方绝非等闲之辈的家庭妇女,她思维敏捷,用语妥贴,境界高远。他和未来的丈母娘聊得很投机,俗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女,心想她女儿的智商那怕只及她的一半,也就够了。

后来得知,这次简短的见面,首先看重他的不是孙佩华,而是他未来的岳母。她为了让陈早春与她女儿有更多的接触机会,特意安排她女儿去安江看她在那里工作的父亲,这样,她女儿就可以送早春到县城桃花坪,互相多接触一些,可以多厮守一些时间。

一切都按未来岳母的安排进行,他们双双从金石桥镇坐车去县城桃花坪。在桃花坪住旅店时,老板娘是早春初中同学的岳母,她特为他们安排了一个单间,好让他们有个小窝亲昵。无奈陈早春这个书呆子,却严守着男女有别的底线,这个单间被他独占了,他们没有同住。他认为爱情是神圣的,他生怕住在一室自己失控去侵犯对方,所以只在桃花坪住了一晚,就匆匆再坐汽车赶赴邵阳市去坐火车,而孙佩华却赶往安江,两人恋恋不舍地暂时分道扬鏣了。

孙佩华小名孙翠娥,时年二十岁,在邵阳农学院学林业专业,她家原住在双峰县外婆家,“三年自然灾害”过苦日子时为了救命才回到她父亲的祖籍地隆回丫吉山下孙家垅村,孙家垅和洞下是邻村,相距不远,所以孙佩华的堂姑才会嫁到洞下,牵起了这条红线。这山区虽然很苦,但红苕野菜要比她家原地双峰多,于是她母亲拖儿带女回到这里度荒来了。

孙佩华娘家比较殷实,祖父父亲漆工手艺好,兼做油漆生意,母亲家又是富农,家里帮佣就有十来人,从未过过苦日子,甚至有点娇生惯养。

他们结婚了,城里姑娘走进了农家,两人过着牛郎织女般的两地生活,这可苦了在洞下的妻子孙佩华,即要教书还要管理家务照顾年幼的孩子。她心地善良,善良到没有“阶级观念”,文化革命中,看到她任大队革委会主任的叔叔训斥“五类份子”,很是不满,看到寒风中五类份子冻得瑟瑟发抖,不由善心大发,给他们递熏炉送小板凳。

她的身份也很古怪,在双峰他们一家都是市民,回到洞下后成了农村的城市户口,每月还要到镇上去挑回全家的口粮,子女多亏了娘家妈的照顾。可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她的儿子跌入河中险些溺水身亡,小女儿从楼梯上掉下来,摔坏了膝盖。生活的苦难让贤淑的孙佩华急了,多次写信要求陈早春调回家乡来,实现一家团聚,她甚至跑到北京找领导请求放人。陈早春也感到这么多年来愧对妻子和儿女,也积极联系调动的事。

金子放在哪儿都发光,人才哪里都需要,广西大学和母校武汉大学都同意接收,武汉大学甚至决定,让他去担任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甚至连爱人孙佩华的工作也安排了。这事引起了出版社和上级部门的重视,国家出版局石西民局长曾三次给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写信请求解决陈早春的问题,并批评过社领导严文井和韦君宜,说你们总要从外面调专家,却放走自己的专家,这是为什么?最后,在当时市委书记吴德同志的特批下,1976年孙佩华带着三个年幼的子女进京了,十多年聚少离多的日子终于结束了,一家人团聚喜极而泣。

 陈早春与孙佩华育有一子两女,都事业有成,儿子陈埙吹是中央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证中心主任(正厅级),两个女儿陈小君陈小珊在美国留学后定居。陈小君是当年北京高考的状元,后被美国硅谷的一家企业看中在那里工作。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陈寿昌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2年4月27日18: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