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共如何用阶级民主论赢得天下》
再与李伟东先生商榷
孙大骆
海外著名的思想家战略家王岐山的前军师李伟东先生又发布了一个重要的政论文章来回应一些批评者。李先生不愧为是一个大人物,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人品高尚,他吸取了批评者的意见(包括笔者这个下岗工人的意见。笔者的意见比较尖刻激烈,李先生主编的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的网站竟然转发了笔者的文章,令笔者有一些惊讶,同时对李先生的人品和胸怀感到了敬意。)修改了他以前的共产党的胜利是因为共产党的民主方案高于国民党的民主方案的观点。李先生改为共产党的胜利的原因是温和的土地政策(其实是暴力土地政策)和阶级民主论。这样的观点就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了。
笔者支持李先生的另一个观点,即共产党的胜利是政治的胜利。军事上的胜利也是政治路线导致的结果。而并不是一些网友说的共产党的军事胜利是苏联给枪给炮的结果。李先生说的非常对,东北战场之外的其它战场并没有苏联提供的武器可是照样打胜了,这说明共产党的军事胜利和苏联提供的武器关系不大。
还有,有些人认为共产党得到了民心因此在军队人数上高于国民党,共产党才取得了军事胜利,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在三大战役之前,除了东北战场,在其它战场共产党军队的人数都是明显的少于国民党的。比如在西北战场,共产党彭德怀的军队只有三万人,在后期也只是七万余人,而国民党胡宗南的军队是三十万。在华北战场,共产党聂荣臻的军队的主力只有杨罗耿三个纵队六万人,后期才增加一个杨成武李天焕兵团五万人左右。而国民党傅作义的军队有五十万。在晋冀鲁豫战场,共产党刘伯承邓小平的野战军只有四个纵队十二万左右,国民党的军队却有几十万。在华东战场,共产党陈毅粟裕的主力军队开始只有二十七万,到济南战役前有三十二万,在淮海战役前是四十万左右,(包括地方部队)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是六十万。而国民党在华东战场的兵力始终是大于共产党的兵力。在山西战场,共产党徐向前的部队只有六万,国民党阎锡山的军队却有几十万。可是这些战场的共产党军队照样打胜了。
就是在东北战场,林彪的军队前期是三十八万,在1947年夏季攻势的时候是四十六万,和国民党的军队人数差不多。后来程子华的冀热辽地区划给了东北,增加了三个纵队。到了1948年的春天,林彪的军队就达到了一百零五万。此时的国民党军队有四十多万。
林彪的军队人数多少和林彪的能力没有关系,主要是东北十几年没有战争,又是东北三个省,人口的数量要多于关内的其它地区。在加上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得当争取了民心,所以林彪的军队就会突然增加明显高于国民党。因为林彪的军队占领了广大的农村得到了人口和粮食,在加上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所以林彪的军队就占领了优势。国民党占领城市没有兵源和粮食来源,当然就处于劣势了。
问题在于,东北战场之外的其它战场解放军的兵力始终比国民党少许多却仍然打胜仗。从军事观点的角度讲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解放军的战略战术高于国民党,一个是解放军绝大部分的战士具有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这样的战士是可以以一当十的。同时也是实现正确的军事战略的基本的物理因素。就是说,高层的正确的精神性的战略战术还要需要底层每一个战士勇敢的视死如归的献出物理性的身体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才是解放军以少胜多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一些网友说的是什么共产党争取到了民心在军队人数上高于国民党才导致了胜利。因为上面说了,除了东北战场,其它所有战场解放军的人数始终比国民党少。如果按照一些网友的观点那解放军是不可能打败国民党的。因为各个战场解放军的兵力始终比对方少许多的。相反的是,国民党军队的人数始终比共产党多,却因为他们的士兵不知道为谁当兵为谁打仗没有精神信仰,当然也就不会爆发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去舍生忘死了。反而还是贪生怕死畏手畏脚,这样的军队人数再多也是打不过人数少的却具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军队的。当然,大的前提是双方的战争资源和武器装备相差不多。否则的话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正确的战略战术也是仍然得不到效果的,如1936年以前的双方的情况那样。
那么,解放军战士同时也是文盲农民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指出来)
只有仔细读过许许多多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回忆录就会发现,正是解放军各级政治工作者如政委教导员指导员甚至是党小组长的对每一个战士进行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果。没有这些政治工作者的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农民战士是不可能焕发出来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去视死如归的。而没有这些战士的视死如归的物理行为,再正确的战略战术也是纸上谈兵的,也是打不倒任何一个贪生怕死的国民党士兵的。这才是共产党军队虽然人数比国民党少许多却仍然能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战百胜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解放军出色的政治工作的结果正是共产党政治路线导致的(党的建设)所以共产党的军事胜利其实是政治路线导致的。所以共产党的胜利其实是政治的胜利。(当然,共产党政治的胜利不等于代表了政治的真理,因为政治的胜利只是政治策略的胜利而不是政治真理的胜利和价值真理的胜利。政治策略和价值意义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国民党政治的失败及价值意义的胜利和共产党政治的胜利及价值的失败恰恰相反。共产党和国民党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辅相成的互为反证冤家对头和难兄难弟)
奇怪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所有军事书籍和战争电视剧都反复强调军事将领林彪粟裕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等人的作用却从来不提政治工作者的作用,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的现象也是严重违反历史史实和历史逻辑的现象。可是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却都明白这个道理。1959年林彪元帅主持军委工作后就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思想运动,什么三八作风,四好连队五好战士,四个第一之类的事情。一个打一辈子仗的军事领导人却在军队中大搞政治思想运动,这是为什么?这充分说明林彪已经看出来,劣势的解放军之所以百战百胜恰恰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的结果,正确的军事指挥只是第二位的原因。就是说,最底层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是军事胜利的第一位的原因,军事领导人的正确指挥只是第二位的原因!(当然,林彪的政治思想运动还有为毛泽东捧场的因素但绝不是主要的因素)
举一个例子。
杜聿明将军在回忆录中说,他在淮海战役失败中和十几个部下跑出包围圈被解放军一个后勤医院的警卫战士发现。一个小战士拿着枪一个人直愣愣的冲上来命令他们缴枪,杜聿明非常惊讶这个小战士不怕死的勇气。这个细节说明在国民党军队中象这样不怕死的士兵是不多见的,而在解放军的军队中到处都是的。还有一个国民党将军在回忆录中说,他被俘虏之后,经常有解放军普通战士慕名来看他。每一个战士都对他说一通大道理,什么国民党腐败反动应该打倒,劳动人民要当家做主建立一个新中国之类的等等,这使他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中是从来听不到这样的话的。他感到共产党很了不起,把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一个有信仰有政治头脑的战士。
还有共产党在五十年代拍的电影《董存瑞》。里面有一个真实的场景,表现总攻前的解放军一个连队为了争夺突击队爆破队的竞争大会(实际上就是送死队)解放军战士为了竞争到突击队爆破队的名额争的是面红耳赤当仁不让。最后竞争成功的战士各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一副骄傲自豪的样子。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场面在国民党军队中是几乎没有的。解放军战士的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不正是平日里各级政治工作者的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的结果吗?国民党有这样的政治路线吗?有这样的政治工作者吗?国民党没有这样的路线和政治工作者也就当然不会有视死如归的士兵为国民党卖命了。所以国民党的十个士兵也不如一个共产党的战士。在加上共产党正确的战略战术,所以人数少的共产党军队就必然会战胜人数多的国民党军队。而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绝不是什么军队的人数比国民党多之类的伪命题,而是毛泽东在三年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说的是钢多气少或者说是钢少气多的问题。毛泽东说的这个气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的结果。而国民党的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和路线就决定了它没有这个功能和干部队伍。所以尽管双方军队中都是拥有一模一样的目不识丁的农民,可是在共产党的手中,同样的农民就会成为信仰坚定具有政治头脑的大无畏的革命战士,在国民党的手中就会仍然是愚昧无知浑浑噩噩贪生怕死犹如动物一样的农民。如果双方的农民都使用同样的武器进行战斗厮杀,谁胜谁负不就在事先就决定下来了吗?
一句话,1946年之后共产党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和人数多少这个物理因素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和精神因素有关系。在三年内战中,双方表面上打的是军事物理仗,实际上打的是政治精神仗。所以武器装备人数弱小但是政治精神强大的共产党赢了,国民党则正相反。就是说,共产党胜利的原因的反面也就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套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术语讲,就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是属于矛盾律的范畴,必须要消灭一个,矛盾才能得到平衡。所以现在的中共要处心积虑的消灭台湾的政权以达到最终的平衡,否则中共就天天闹心。
吊诡的是,共产党在政治上赢了中国却在政治上输了并导致中国的历史大倒退,国民党在政治上输了中国却在政治上赢了并导致中国的历史大进步(在台湾)可是这个现实的真理却隐藏于历史的深处达七十年之久,使许多政治家历史学家误把倒退看成进步误把荒诞看成真理误把野蛮看成文明并执着的一定要把这种反人类反人性反文明反普世价值的体制推行于全世界使这种倒退和荒诞及野蛮覆盖于整个地球。
李先生在文章中又一次强调了上次的观点即国民党第二个战略错误,即蒋介石不应该放纵张学良丢失东北,东北一丢满盘皆输。蒋介石如果在1931年再次联俄联共并和德国英国美国结盟的话就可以反攻日本收复东北,中国的历史就会改写了。1931年就会建立联合政府实现宪政了。李先生还信誓旦旦的认为国民党军队一定会打败日本人的。因为日本的全部兵力只有26万人,而中央军有100多万,张学良的军队有40万,打败日本人是不成问题的。
李先生的这个观点今天从纸面上看似乎有道理,可是结合当年的现实就根本行不通。就是说,李先生是从一个学者和书生甚至是从当年的满腔热情向政府请愿抗日的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而不是从当年蒋介石那样的顶层政治家来看这个问题的。李先生主要是从民族大义的情绪层面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从当年的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外交,派系,党派,军事等等这些现实层面来理性的考虑这个最重大的问题的。
李先生这个观点的前提是他相信国民党是可以打败日本人的。
我们先来看看李先生的这个前提能不能成立。
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出动十二个师团25万人。1926年日本军部的年度计划是动员三十二个师团约百万人同时对美国,俄国和中国作战。
那么李先生说1931年日本军队只有26万人,可能是指日本的常备兵力。可是日本一旦和中国进行大规模战争就会很快动员数十个师团的。在1937年11月,日本就有十六个师团约50万人和中国作战,这还不包括空军和海军。到了1939年初日本就有二十四师团,四十五个空军中队约百万人对中国作战。到了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陆军的兵力为212万人,还有空军85500人,还有海军十数万人。(以上数字见《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想一想,中国和日本一旦发生全面战争,中国面对的可不是26万军队而是260万军队啊。在双方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中国有打赢的希望吗?
还有,1931年,蒋介石政府刚刚建立三年,国民党只是拥有100多万的中央军,还有大大小小的军阀十几个,如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军队,阎锡山的晋军,冯玉祥的西北军,刘湘的川军,龙云的滇军,王家烈的贵州军,还有共产党的红军。其中在一年前,蒋介石的中央军刚刚和阎锡山冯玉祥打完中原大战,如果没有张学良的东北军帮助,蒋介石的中央军就可能被打败。在这样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军事政治派系林立的情况下,刚刚站稳脚跟,同时远远没有摆平国内动乱根源的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能在华北的张学良不想打日本的情况下不顾一切的带领中央军越过华北的东北军去和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日本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吗?
蒋介石的中央军如果打赢了还好说(根本也打不赢。二年后在古北口中央军就没有打过日本军队而被迫签订了塘沽协定。)如果打败了呢?一个是蒋介石被迫下野由汪精卫取代他,一个是由某个军阀取代他并收编中央军,一个是日本占领华北并扶持一个政府取代南京政府,
总之蒋介石的下场会很凄惨。蒋介石一旦下台了他的许多同僚和部下也会流离失所。所以蒋介石不会去做这样完败的事情的,他的同僚和部下也不会支持同意他这么做。
所以蒋介石政府在当时是绝对不会不顾一切的同日本开战去收复东北的。蒋介石当时的打算是以武力消灭共产党(攘外必先安内)在逐步摆平消解其它军阀以巩固南京政府,然后依靠国际的力量去解决东北的问题。就是说,蒋介石政府即使安内之后也不会以武力打击日本收复东北,因为他知道打不过日本。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只是应付主张抗日的学生和民众而已。
还有,1931年蒋介石也不可能再次的联俄联共。因为共产国际在1927年就指示中共利用北伐的机会在军队发展自己的武装已取代国民党政权,所以蒋介石开始了屠杀共产党。蒋介石在快要消灭中共红军的时候怎么可能会主动提出再次联俄联共呢?蒋介石政府如果联俄联共,英国美国怎么能和蒋介石政府结盟呢?反之,英国美国和蒋介石政府结盟,苏联怎么能接受蒋介石的联俄联共呢?再说当时的美国政府奉行消极的外交政策对亚洲的事情采取不过问的态度,美国怎么能和蒋介石政府结盟去和日本作战呢?
所以,李先生的这个观点是严重的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各种政治生态关系的。他的这个思维的判断水准已经降为当时的狂热的同时也是单纯幼稚的爱国的中学生的水准程度了。一句话,他不是从纵横俾和的政治家的角度来判断这个问题而是从一介书生或者是最底层的愚夫愚妇的角度来判断这个最重大的国家大事了。
再说说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的问题。
多少年以来大陆和台湾许许多多历史学家从来没有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标准的答案就是张学良认为打不过日本所以才不抵抗。其实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1928年以前张作霖的时代,日本在打败俄国后在东北取得许多经济利益和权利。日本想拉拢张作霖搞好关系以利用东北和苏联抗衡。张作霖死后,张学良认为自己搞不过日本就立刻易旗帜归于南京政府以压制日本的野心。日本人多次阻拦威胁张学良,张学良仍然公开归于南京政府。日本人感到非常恼火,就打算武力解决东北问题(日本称为满蒙问题)但是日本慑于英国美国的武力却不敢明目张胆的武力占领东北,日本只好等待寻找机会。1930年的中原大战,张学良出动20万东北军进关帮助蒋介石打赢了这次战争,东北军也就占领了华北,东北军只有一半的兵力留在东北。日本看到了这个机会就开始运作武力占领东北的计划。
1931年6月,日本军官中村大尉等四个人以平民的身份进入黑龙江刺探情报被东北军抓住,团长关玉衡没有请示任何人就把四个人和他们的四匹马杀了。日本就怀疑中村被东北军杀了。这件事在日本军队影响很大,许多青年军官在东京靖国神社割开自己的血来祭奠他,同时也刺激了日本青年军官以武力占领东北的计划。日本官方一直和东北军交涉让东北军道歉赔偿损失处理关玉衡。张学良当时在北平养病,这个事情由东北军参谋长荣臻负责。张学良特意告诉荣臻,蒋介石的意思是总的方针是和平解决不能搞成军事行动。任何赔偿我们都要答应下来。可是武将荣臻根本不懂得外交事务也不听张学良的话。9,17号晚上,日本人最后见荣臻要一个答复,荣臻没有好气的强硬的告诉日本人,是中村的责任东北军不负责。日本人立刻摔门走了。临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中日关系的破裂日本不负责任。
半夜刚过,日本的大炮就打向了北大营。
今天来看,这件事如果荣臻能答应下来接受日本的赔偿要求,日本就一时找不到借口以武力占领东北。这样的话,东北就能拖延一个时期,然后张学良立刻把20万的东北军撤回东北,蒋介石在发挥一下纵横俾合的外交手腕以西方列强压制日本,日本就有可能在一个时期不敢打东北的主意。后来的中日战争就可能会推迟一些年。即使战争爆发中国的大环境也会好许多,抗日战争就不会那么艰难了。
但是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根本原因是东北军打不过日本。
张学良知道,如果东北军全面抵抗,东北军一定会打残,他就会下野,东北军也会被蒋介石收编,他的所有的荣华富贵就全部归零了。对于他来说,收复东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位置和权力能不能保住。他如果抵抗,他的所有荣华富贵就全部归零。他如果不抵抗,他虽然丢失了东北,可是他还有华北,还有20万军队,他还可以继续他的荣华富贵,并有朝一日在军阀混战中问鼎中原取代蒋介石成为中国唯一的最高领袖。而他如果打败了没有一兵一卒了,他就和一个流浪汉一样没有任何人看他一眼了。蒋介石也好张学良也好,在做每一个大事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什么民族大义的问题什么爱国不爱国的问题和什么老百姓疾苦的问题,而是他的地位和权力能不能保住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张学良才采取不抵抗政策,并且在日后也不主动张罗收复东北了。当然,这个原因他是不能说出口的。
1936年的西安事变之前,在陕西剿共的张学良就开始考虑通过中共和苏联联系的事情。因为他在蒋介石政府的眼里渐渐地不受重视,他要寻找新的出路在中国东山再起。他知道中国任何一个军阀必须要有一个外国列强做靠山,他的眼睛落在苏联的身上。他的部下盛世才在新疆靠上了苏联得到了大批的武器装备突然壮大起来。于是张学良就利用剿共的机会和中共红军拉上了关系并有一些来往。处在困难时期的中共也求之不得的和张学良建立了关系。张学良甚至申请加入共产党被苏联拒绝了。张学良的打算是背靠苏联联合中共红军及杨虎城的西北军共约30万兵力利用苏联的武器装备在西北建立一个地盘以和国民党蒋介石形成对等局面,这样他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地盘和靠山重新享受东北时期的独立的地位和权力。时机成熟就问鼎中原统治中国,时机不成熟就偏安一隅做一个蒋介石政府管不了的军阀和土皇帝。他是一个没有主义和信仰的军阀,只相信武力,所以他有奶就是娘。他有一些看不起中共,因为红军的力量太小了,但是他必须要通过中共和苏联拉上关系,西北抗日大联盟一旦建立他就是绝对的主人,中共和杨虎城只是他的小伙计。恰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来到西安督促他剿共,他认为是天赐良机让他成就他的霸王大业。他连中共和苏联都没有商量和告诉就联合杨虎城突然发动西安事变抓捕了蒋介石及许多军政大员。张学良的打算是杀了蒋介石拥兵自立在苏联的支持下问鼎中原。而他提出的抗日主张只是一个糊弄外人的幌子。想当年在沈阳20万的东北军连500人的日本兵都不敢打就放弃东北,如今东北军远在西北就能跋涉几千里地去打日本人吗?
没想到苏联不同意张学良和中共杀掉蒋介石,并且还让张学良立刻放了蒋介石。张学良不敢不服从苏联的指示只好放了蒋介石并且为了负荆请罪自己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张学良早就和苏联拉上了关系并且怀有背靠苏联问鼎中原的野心。否则他为什么要听从苏联的指示呢?这样的大事是儿戏吗?说抓就抓说放就放?结果是他害了杨虎城坑了自己和东北军的将领,只有中共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否则中共就会彻底消失于黄土高坡而没有今天的全体西方反华势力包括不可一世的美国人都对中共无可奈何的局面。
张学良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罪人!
综上所述,李先生说蒋介石不打日本人不收复东北是国民党犯下的第二个战略错误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
最后,李先生仍然坚持他的政治改良的计划,即希望中共回到新民主主义的道路。
可是,最近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议已经给了所有祈求中共进行政治民主和平转型的
人士一个最响亮的耳光--------中共不仅拒绝政治改革,甚至连李先生那样苦口婆心为了中共着想的换汤不换药式政治改良都拒绝了。而面对如此的食古不化拒绝任何政治体制进步的政党,书生气十足的海外著名的思想家战略家王岐山的前军师李伟东先生仍然在苦苦的祈诉眼巴巴的盼望甚至是三叩九拜的跪求,那就不是这个政党有毛病而是李先生太迂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