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号-民主墙 Valson Hoo简介 Valson Hoo文章检索

 

 

我们的疫苗失去效力了吗?
 
 
Valson Hoo
 
 
今天来澄清一个迷思,叫做疫苗保护力(率)。这个词实际上是流行病学中为了衡量疫苗有效力而命名的一个统计量,其实是一个统计学观察值,是描述接种人群相对于未接种人群,在患病率方面的下降程度,是用来评估疫苗有效性的的手段之一。但它不是疫苗有效性本身,因为根本不是疫苗在保护你,是你自己的免疫系统在保护你,免疫缺陷者即使注射疫苗,也可能无法起到保护作用。然而,这个专业词汇一旦进入大众媒体传播,就容易使人们产生某种误解,似乎是“疫苗保护力”这种“能力”,在保护人们。而一旦统计结果出现下降,就使人们产生了某种“疫苗失去保护能力”的误解和恐慌。
 
      
第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传统疫苗工艺(主要指腺病毒载体技术)所生产的流感疫苗,保护率大约60%,换句话说,60%的保护率,在传统上讲已经是能接受了,而mRNA技术的疫苗,在B117变种流行期间,也就是α变种期间,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的以色列43548人规模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即三期临床)数据,提示具有95%的保护率。实际上这么高的保护率已经是具有某种技术上的革命意义。然而,由于新冠病毒本身传播力高,又在客观上和政治和社会问题高度绑定,导致其影响力,远远大于其致病力。人们对这种病毒的容忍度非常非常的低,似乎95%的保护率成为了某种理所当然,而忘了疫苗它并不是一份保险。
 
    
第二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一个人粘膜筛查阳性,并不意味着他对病毒没有免疫力。因此,用粘膜筛查结果,算出疫苗保护率,再来评价一个人打了疫苗以后会不会得病,这也是非常片面的。

 
 要了解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个基础医学知识,就是参与抗病毒的人免疫球蛋白(抗体)大致分为三种,IgA,IgM,和IgG。鼻腔口腔粘膜表面,只存在IgA抗体,而在血液循环中,主要存在IgM和IgG。重点来了:肌肉注射给药的现行疫苗只产生IgM 和IgG,粘膜中没有抗体。而新冠筛查手段使用鼻腔和咽拭子,只对粘膜采样。这种不一致性,导致即使患者粘膜检出病毒序列——即报阳性——很有可能此人血液循环中实际上可以产生足以对抗病毒的抗体,即他是有免疫力的。但他依旧是被列入“突破性感染”。
 
所以,疫苗保护率统计数据,只是个表面现像,是公共卫生机构关心的东西,与个人没什么关系。对于已经完整接种mRNA疫苗或者其同等效力的疫苗的个人来说,一次病毒感染并不比得一场感冒来的严重。相比较而言,保持良好心态,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能增加免疫系统的能力,保护你自己免于病痛的正确方法。
 
    
当然我们仍然鼓励有症状的人去做检测,阳性的人自我隔离,这是本着道义和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毕竟能少传播一点病毒,都是在帮助那些可能身体较弱的人。实际上,从道义上讲,如果你得了流感,你也应该自我隔离,以保护他人。
 
       
第三个基本事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对病毒的长期免疫能力,主要依靠记忆细胞,而不依靠抗体存在数量。抗体不会长期大量存在血液当中,他们会增加血液粘稠度,而免疫球蛋白中相对小分子的IgG,最晚留存时间刚好是半年左右 。因此即使一些大公司以抗体数量来评估疫苗保护能力,同时推荐半年以后推荐使用加强针,这种做法并没有被主流医学界接受。半年以后,记忆细胞持续存在,免疫机能完善的人仍然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足量抗体以应对来袭的病毒。所以大部分国家的主流做法仍然是不推荐加强针。
 
综上所述,不是疫苗在保护人体,而是免疫细胞在保护人体,疫苗的角色只是一个抗原信息的传递者。目前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mRNA疫苗失去效力,笔者个人认为近期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很大必要研发对于新变种毒株的疫苗,只依靠人体免疫细胞本身,人就可做到针对类似抗原的泛化的免疫能力。只要能将绝大多数人感染病毒的后果,局限在一场普通感冒的范围内,就可以认为人类已经解决了此次病毒大流行问题。
 
对于健康人群采用疫苗,对于患病人群采用药物,每个人都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这些都是基本常识。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Valson Hoo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1年11月9日16:5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