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号-民主墙 蔡庄简介 蔡庄文章检索

 
谈谈民主运动中的民主运作问题......蔡庄

调整百分数变化字体大小 下载mp3语音(右键文件另存)

 

 

谈谈民主运动中的民主运作问题

蔡 庄


    在民运中,有一个口号,叫“用民主的方法争取民主”。这就是说,在争取民主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集体行动中,我们自己首先要遵循民主的原则,要尊重少数,服从多数,要遵守民主的规则和民主的程序,如此等等。

    但问题是,当一个社会还没有自由没有民主——包括没有结社自由——的时候,人们要从事集体行动就很难做到严格遵循民主的规则和程序,例如在八九民运初期,很多高校的学自联的成立在民主程序上就不无瑕疵,但恐怕也势在难免,无可非议。另外,在运动的高潮期间,形势瞬息多变,集体做决策时,怎样做才能既符合民主原则又有效率。这也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封从德在《六四日记——广场上的共和国》一书里就很严肃地提出过这一问题。

    我们知道,在八九民运中,天安门广场的学生群体,围绕着继续绝食还是停止绝食,留守广场还是撤离广场,曾经有过好几场大的争论。对于这几场争论的谁是谁非,至今仍议论不休。封从德本人始终坚持要遵循民主原则民主程序。他相信“重大决策需由全体直接投票”。在5月19日那次关于复食和绝食的争论中,封从德还主持了有数千人参与的开放的辩论,并且很认真地设计出投票程序和计算出投票结果。封从德以当事人的身份告诉我们,“学运并非如外界想像的那样完全一盘散沙只顾往前冲,学运组织也并非如外界想像的那样对运动完全没有控制力”。事实证明,“如果学生领导层能够统一意见达成共识,还是有足够的影响力来中止绝食甚至撤出广场”。封从德承认,他坚持的那种“更直接更基层的民主,在战略上相对容易盲目”,但是这样做“却更能统一众人的意志”,更有权威性。这就是说,在重大决策时,到底是由少数领导层决定好呢,还是由全体直接参与直接投票好?前者可能会作出更有战略眼光的决定,但后者无疑更体现民主原则,而民主原则正是大家的共同理念。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封从德写道:“谁是谁非,留待历史评说。”

    在我看来,封从德问题或许并不难回答。毕竟,人类已经有过很多经验教训,也有过很多理论总结。这里,我不妨引用西方政治学家约。埃尔斯特(Jon Elster)在其《协商与制宪》一文里的一段论述,想来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埃尔斯特指出:“大规模会议、小规模办公室和专门委员会发挥作用的机制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在大规模会议中,以一致的、系统的方式展开辩论是不可能的。辩论会被少数熟练的、具有领袖气质的演讲者所主导,比如米拉波或拉马丁,他们所依靠的是雄辩而非论证。辩论的公开形式与协商的形式相似,但推动决策的力量是情感而非理性。尽管演讲者自身不必然受感情的左右,但他们希望通过利用听众的感情来实现其目标。在办公室中,人们可能注意到协商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其形式。小的规模减少了煽动性宣传的空间,并使所有演讲者能够得到倾听。这些办公室的随机组成也减少了利益与激情占据主导地位的可能性。在具有专门功能的委员会里进行的任何协商,尤其是关于实际问题的协商,其技术水准往往高于办公室。然而,因为其成员不太可能采取一种公正的态度,所以,委员会里较少有协商,更多的是讨价还价。”

    埃尔斯特这段论述说明,对大规模的群体而言,用直接民主的方式作出重大决策并不是好办法。我可以补充一句的是,这种办法尤其不适合用在大规模的争取民主的群众运动中;间接民主才是更好的办法,也是更能体现民主原则的办法。

    上面埃尔斯特阐明的那番道理,有别人也讲过。类似的问题还很多。譬如投票,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投明票,什么情况下应该投暗票;譬如开会,开什么会应该对外开放,什么会应该闭门不对外开放;同样是开门会议,什么会议观众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什么会议观众只能聆听而无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细细研究,不可一概而论。在这里,正用得上那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我希望以上粗浅的说明,能狗促使大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民主运动以及未来实行的民主政治,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章
作 者 :蔡庄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0年6月30日12:3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