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憲政運動宣言》
人类个体和集体的分界和结合永远是人类最为关注的话题。起初,每个人都是自由和独立的,然而这样的个人却是高贵的弱者,人们认识到只有合作才可以消除来自他人和外界的威胁获取更多的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指的就是人们必须结合以面对挑战并完成单独个体难于成就的壮举。这个利维坦根本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它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拥有了秩序,但也提出了更为严重的问题。当初为了摆脱孤独威胁而结合的愿景,社会组织中由历史偶然形成的优势或者说利益的结盟形成的团体,化为乌有。个体的命运往往又被社会中手握权力的人或者团体玩弄于股掌之间。在压迫和反抗过程中,短暂的繁荣转眼成为废墟,个体就在这轮回的夹缝中无力挣扎。
在一次又一次的追求公平正义社会中,人们付出了幼稚必然的的代价,经历了无数天真的实验。从听从神秘的召唤到顺从神的旨意,从伟大人物的庇护到高贵阶级的开明,但是一切美好的愿望最后都换来彻底的失望。不过,历史不是残次品的回收站,挫折不是毫无意义的伤疤。人们总是在从过去出发面对未来,秩序良好公平得当鲜活有力正义昭彰的社会始终是人们寻找的方向。
在这个动力的激励下,人们逐渐认识和发展了宪政的理念。其要义:一是切分与限制公权力,保障民权和基本人权;二是规范国家政权结构和运行方式。为避免当权者肆意妄为,务必通过法律对其权力进行限制。一二一五年的年英国大宪章即确立了分权、法律至上而王权有限的原则。在这基础上,法治的概念逐渐产生,并且取代人治。君主和贵族拉拢平民制衡对手的过程中,主权在民的思想也逐渐得到认同,国家权力应来自公民的授权,而非神授,亦非历史决定论赋予某个家族,种族或者政党天然拥有统治的权力。为此,宪政主义确立民主原则,让公民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通过选举,避免专制独裁,也让权力平稳有序地交接,避免政治动荡,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公权力即便实际掌握在多数人手中,亦受监督和制约,不得任意侵犯自由,剥夺少数人的权利,从而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革命拉开了西方走向民主宪政宏大戏剧的帷幕。至今人类社会走向宪政道路一发不可收,理性的政治以及由此伴生的政治思想自由,催生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将世界拉进了快车道,世界的面貌为之根本改变。
在中國,清朝末期,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统治者试图通过中体西用的片面改革,通过模仿西方工业化而实现强国之梦,而又拒绝宪政,希望君主专制得以千秋万代。然而这一幻想轻易就被甲午海战所击破。中国的仁人志士终于认识到宪政的重要,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压力和呼声。然而清廷由于其地位形成的视觉盲点,並无放权的诚意,企图以假立宪来应对日益高涨的立宪呼声。清末立宪破产,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至此,中国的宪政扫除了君主皇权这个曾经最大的拦路虎。民國肇始,孙中山把政治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然而因为一连串的历史转折,宪政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共窃取政权都未能实现。这中间固然有局势的复杂,社会问题的繁多,军阀割据,中央政府实际控制无力等等因素,但将宪政视为可以拖延的期货既是对宪政的误读,又给了新专制生长的时机,从而宪政被推迟到遥遥无期。
因为宪政的缺失,充满社会实验妄想的中共政权非但没有跳出专制独裁的轮回。从土改、反右、文革、六四屠杀,到强制计划生育、对政治犯宗教信徒和少数族裔进行大规模迫害,中共政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成了人间炼狱,欠下了数不尽的血债。
世界的潮流不会因为疯狂而停止,历史的发展不会自动到来。中国走向宪政既是大势所趋,又是我们,包括所有对中国现状和未来的中国人,华人以及国际友人和政治家,民众的责任。所有关心中国未来发展的人,都应当认识到:在巨大的不确定的社会现实下,我们不能消极等待,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为一个新的国家的建设未雨绸缪,提出我们的主张。反对运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仇恨,抱怨,批判和发牢骚的阶段,是时候了,我们应当再向前迈进一步,开始为推动变化的发生,做更具有建设性的工作。
毫无疑问,现在的中国,再次面临重大的社会转型。我们当然关注并积极推动这个转型的发生,但同时,我们更关注的,是转型发生之后,如何确保中国的民主化成果能够巩固,社会和政治转型能够平稳进行。在我们看来,在中共统治结束后,尽快建立起一个以宪政框架为基础的新的政治秩序,是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宪政主义的实现,才有可能建立主权在民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并实现法治,保障人权,维护公民自由权利。同时,如东欧转型国家,只有建立起成熟、完善的宪政制度,才能给与转型后的政权带来合法性,避免出现政治混乱,巩固转型成果。
为此,“对话中国”智库,青年宪政会,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三个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结合其他各方的有识之士,即日起,将在海外发起“海外宪政运动”,对中国未来的宪政道路进行研讨和推广,从中国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世界宪政道路的得失,以及需要警惕的危险等等方面,集思广益,集腋成裘,为宪政在中国的实现开始进行制度建设上的准备。
我们首先将对未来的宪政框架的建设提出一些题目,作为抛砖引玉的尝试。我们先期提出的题目包括:应当如何在中国制定一步新的宪法,制宪的合法性如何建立,新宪法制定的具体操作以及程序,以及在新宪法制定出来之后,通过什么样的机制,确保新宪法的贯彻执行。我们还将讨论中国应该采取联邦制还是邦联制还是单一制、议会制或总统制,两党或多党制,一院制或两院制等宪政框架下的具体政治制度的设置问题及其理由得失,以及包括民族独立诉求地区的前途问题。
此外,宪政运动还将讨论中国宪政发育和建设的方式和程序问题。就方式上,英美道路和德日道路如何选择,共产国家的转型面临的具体问题,都是我们值得先期重视和取得共识的东西。宪政虽有开明建立的范例,但民主自由思想才是宪政最深厚的土壤。民间辩论和讨论是走向宪政主义的有效准备。否则即使我们拥有宪法,也将滑向开明专制的深渊。程序上,将研究在未来可能的转型模式下,如何保证宪政工程的结出的成果获得合法性,也是我们必须思索的问题。
最后,宪政运动的成果将以宪政研讨文集、专题报告、中国宪政周刊的形式进行发布。我们期待,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拿出一部中国的《联邦党人文集》,拿出我们为未来中国转型期间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拿出一个新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框架,这也将是未来反对运动的政治纲领的一部分。
如今中美新冷战格局逐步建立,中共极权的长夜虽然难测,其崩溃的到来却也可期。但中共政权的崩溃并不保证宪政必然实现,其中仍需中国坚持宪政民主的政治反对派为之不懈努力。不论中国转型最终于何时到来,我们皆应先预后立,通过这场宪政运动传播理念,形成共识,为社会转型及巩固转型后的宪政体制所可能面对的挑战做好规划和准备。我们期待并呼吁,所有认同宪政民主制度的各界人士能够集思广益,积极参与。让我们在宪政的旗帜下集结力量,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凝聚共识,让我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国终将在宪政民主中重获新生!
编者备注;本刊记者雷秋生有幸参加了美东时间2020年9月1日,由“對話中國”智庫,中國民主轉型研究所,青年憲政會,聯合發起海外憲政運動新聞發佈會网络直播
。会议主题:我們為什麼要發起這個運動?運動的具體方式如何?我們努力的目標是什麼?
會議由王丹主持,三個組織的代表王軍濤,王天成,吉家寶等參加,會針對以上問題作出說明。台灣的中央社,新頭殼;香港的《蘋果日報》,有線電視,美國《世界日報》,自由亞洲電台,美國之音,光傳媒,《北京之春》,以及新加坡《南華早報》的記者參加了線上記者會,网络会议上回答了有关记者的相关提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