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接班人主张不对中国叫板,但多方压力不许他左右逢源 2021年6月25日 06:19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党主席拉舍特在柏林总部举行的会议后向媒体介绍情况(2021年4月12日)。
华盛顿 — 德国下任总理热门人选本周暗示将延续对华政策。这令一些观察者认定,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将成为美国领导同盟应对中国的阻碍。但分析认为,随着德国国内外对华强硬的呼声愈加强烈,新一任领导人可能会调整立场。 在执政近16年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今年9月卸任。民调显示,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党目前占据领先优势,该党主席拉舍特(Armin Laschet)有望成为新一任德国总理。 过去数十年来,德国一直与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合作,但同时也是西方政治与安全联盟的核心成员。随着美中地缘政治经济竞争加剧,默克尔的接班人可能很难再维持这种微妙的平衡。 承接默克尔衣钵 拉舍特似乎认同默克尔的对华政策,即中国即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他本周警告说,针对中国的新冷战存在风险。 拉舍特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我不确定美国总统是否想与中国制造一场新的冷战。他有一些非常强硬的立场,表现出一种竞争态度,而我们欧洲人可以成为盟友。但如果有人想发动一场新战争,那将是错误的答案。” 他还在本周的一场活动上表示,德国并不认可在人权等问题上与中国公开叫板,将通过与中国政府“合作”的方式改变其行为。 这与拜登在本月初七国集团峰会上的语气截然不同。当时拜登将与中国的竞争视为民主与专制的竞赛,号召盟友对中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公开发起挑战。 欧洲外交关系协会德国事务专家布拉斯(Piotr Buras)分析称,出于经济利益考量,拉舍特仍然倾向于延续默克尔时期将政治分歧和经济联系分开的做法。 他告诉美国之音:“拉舍特大体上支持默克尔继续执行其对华政策,重点关注对德国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经济合作,而不是将其视为风险来源。” 与中国的紧密关系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德国的经济繁荣。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帮助其减少了新冠大流行对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的负面影响。 除了出口之外,还有几十家德国工厂在中国发展生意,例如大众汽车公司、西门子电气工程公司和巴斯夫化工公司。对于相当多的德国公司而言,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 反对声加剧 与很多西方经济体一样,德国认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将推动中国在政治层面向民主国家靠拢。但近几年来,中国以侵略性的姿态向全球扩张,这粉碎了许多德国人的幻想,他们要求领导层做出改变。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舍(Sophie Rocher)告诉美国之音:“北京正在挑战欧洲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即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权衡。” 近年来,中国企业依靠政府补贴大规模收购德国核心产业,德国的中小型企业担忧,随着中企价值链的上移,中国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不再需要德国制造。 中国还更频繁地利用经济砝码达到政治目的。今年初,德国运动用品公司阿迪达斯因为拒绝使用新疆强迫劳动摘取的棉花而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抵制。 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凌霸都威胁到德国的长期经济利益,也动摇了德国领导层不顾质疑愿意与中国打交道的基础,业界呼吁推动德国经济模式的快速转型。 具有影响力的德国联邦工业协会(BDI)周二罕见发声,称德国需要诚实地讨论如何与中国等贸易伙伴打交道。如果越过了人权的红线,不能回避对抗。 该协会主席鲁斯武姆(Siegfried Russwurm)在一次行业活动上说:“我们需要诚实地讨论我们如何与专制的贸易伙伴打交道,我们主张负责任的共存和合作,有明确的界限。” 德国政界已经感受到来自行业界的压力。上周,德国绿党在宣言中重申将以强硬的路线与中国打交道。该党可能与拉舍特所在的基民盟组成联合政府。 为了吸引更多选民,基民盟似乎先于其候选人迈出对华强硬的一步。基民盟在周一公布的宣言中采取强硬措辞,直指中国构成了“当今最大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挑战”。 宣言写道:“中国有意愿,也越来越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和改变国际秩序,并且正在利用自己所有的资源这样做。中国正在通过投资于技术和基础设施来影响其他国家。” 布拉斯表示,以德国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罗特根(Norbert Roettgen)为首的部分基民盟领导层一直在推动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他们反对默克尔左右逢源的策略。 布拉斯说:“基民盟的许多人都意识到,时代在变化,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风险。拉舍特将发现自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需要修改自己的立场。” 德国还面临来自欧盟和美国等盟友的压力,他们要求德国更多地在中国问题上发声,坚守对基础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承诺。 距拜登结束欧洲之行不到一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本周又开启对欧洲的访问,继续寻求重建美国与欧洲盟友的关系,集中力量对抗中国。 布林肯周三在柏林表示,美国“没有比德国更好的朋友”,并称赞美国和德国之间“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 默克尔则强调了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她表示,“不仅要指出地缘政治挑战,也要就联合行动达成一致”。 中欧亚洲研究所所长图尔恰尼(Richard Turcsanyi)认为,随着美国回归多边主义,用实际行动打消盟友的顾虑,德国和美国有望在多个领域达成共识。 他告诉美国之音;“就跨大西洋协调而言,仍然是可能的,因为美国和欧盟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双方只需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并进行谈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