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查核|"红线"取代红毯 布林肯遭中国羞辱? 作者:庄敬 2023.06.20
自由亚洲电台制图 标签:错误 一分钟完读: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6月18日抵达中国访问,他在北京下机时,未见中方铺红毯迎接,只见机场地面画着红线,引发外界联想。 《华盛顿时报》等美媒解读布林肯遭北京冷对待,在中文舆论场中,网民也在推特、微博等平台上疯传布林肯遭“极致羞辱”,还有评论文章指地上的红线是在告诫"勿踩红线",以此羞辱美方。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检视蓬佩奥(Mike Pompeo)等四位历任美国国务卿任内访问中国的画面,发现下机时中方不一定铺红毯迎接,显示布林肯抵达北京时所受到的待遇为惯例,而非部分媒体与网民所指寒酸接机、借机羞辱。至于地面红线,是机场固定画设的标线。 深度解析: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18日至19日访问中国,是自2018年蓬佩奥访中以来,美国最高阶外交官首度访问中国;布林肯重启之前因“间谍气球”事件而推迟的访中行程,被外界视为美中关系破冰之旅。 布林肯18日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由中国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长杨涛、美国驻中国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接机,中方未铺红毯迎接,只见机场地面上画着红线,而现场画面也捕捉到布林肯脚踩红线的瞬间,而这个过程成为社群平台、媒体关注的焦点。 美国媒体《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新闻周刊》(Newsweek)都报导布林肯抵京下机时,没有红地毯,由司长层级接机等安排,是遭到中国冷淡对待。中国新华社记者、《环球》杂志前副总编辑刘洪的微信公众号“牛弹琴”发文指,以往美国国务卿到访,似乎都会有红地毯,但这次没有红地毯,却有一根红线;他说,有所联想也未尝不可,“美方难道不知道中方的红线吗?” 上述“牛弹琴”发文、《新闻周刊》的报道,成为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媒体引述的来源,还有评论称红线取代红地毯,告诉布林肯勿踩红线。许多网民在推特、微博、抖音等平台疯传布林肯抵京的影片、照片,还有图卡写着“地上没有红毯只有红线,一切从简,极致羞辱”。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18日抵达中国访问,下机时没有红毯,机场地面上画红线,成许多网民、媒体关注焦点。(图/Tiktok、香港新闻连线网站截图)
"没红毯、有红线"过往常见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检视前国务卿蓬佩奥、蒂勒森(Rex Tillerson)、克里(John Kerry)、希拉里(Hillary Clinton)任内抵达中国的影片和照片,发现并不如“牛弹琴”所说的“以往美国国务卿到访,似乎都会有红地毯”。例如,蓬佩奥2018年6月抵达北京的影片显示,停机坪并没有红毯,影片31秒处可见地面画有红线。 蒂勒森2017年3月抵达北京的照片显示,中方并未铺红毯迎接他,另张照片则可看到机场地上也有红线。
蒂勒森2017年访问中国,照片显示下机时没有红毯,机场地面有画红线。图/美国国务院推特、Flickr
克里2013年4月抵达北京访问时,机场未铺红毯,根据美国国务院的图说,当时由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司长谢锋接机。 克里2013年4月访问中国,由时任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司长谢锋接机。(图/美国国务院网站)
希拉里2010年5月抵达北京机场的影片显示,地上没有红毯。而希拉里2012年9月访问时,中方在机场铺红毯迎接,当时由美大司司长谢锋接机。 至于布林肯跨过的“红线”,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根据国际民航组织发布的停机坪安全作业规范及中国交通运输部规章“运输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第122条,确定它是机场的固定标线,称为“机位安全线”。它限制了在飞机刚进入或准备离开时,除非是导引或拖曳车辆,否则任何交通工具不准进入。 国际民航组织停机坪安全作业规范中展示的“机位安全线”的标准画设法。(图/国际民航组织相关文件截图)
布林肯vs马克龙 另有许多网民在社媒发布对照图,比较布林肯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访问中国的差别,称布林肯下机没有红地毯,也没大阵仗欢迎,是被羞辱。 但马克龙今年4月赴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而国事访问(State visit,或称“国是访问”)为一国的国家元首接受另一国元首的邀请,是两国间最高等级的外交活动,接待规格非常正式,一般有红地毯、检阅仪仗队、鸣礼炮21响等。 马克龙与布林肯的层级与访问性质都不同,比较中方对两者的接待规格,毫无意义,也不能作为中方羞辱布林肯的证据。 结论: 经检视布林肯前任至少四位国务卿访中画面,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发现,中方并不一定会在机场铺红毯迎接美国国务卿。至于接机层级,克里、希拉里任内访中时,也曾由中国外交部美大司长接机。 因此,此次布林肯抵达北京时的待遇,符合过去的惯例。部分媒体与网民声称中方“以红线取代红毯”羞辱布林肯,并非事实。地上的“红线”,则是机场固定画设的标线。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sia Fact Check Lab)是针对当今复杂媒体环境以及新兴传播生态而成立的新单位。我们本于新闻专业,提供正确的查核报告及深度报道,期待读者对公共议题获得多元而全面的认识。读者若对任何媒体及社交软件传播的信息有疑问,欢迎以电邮afcl@rfa.org寄给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由我们为您查证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