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自詡深入了解共產黨 無視人權長期跟中共經濟合作
記者:吳亦桐、宋子杰(德國) 2024.11.27
默克爾在回憶錄中表示:與習近平在價值理念上有很大的分歧。
德國聯邦政府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任時對中、俄的綏靖政策再次引起討論。她周二(26日)在全球出版的回憶錄,回顧了她與習近平之間關係及兩人的價值觀上的根本分歧。但她仍然長期向北京輸送經濟利益,令德國過分依賴中國市場。有國際關係專家批評,默克爾及一眾德國政治精英對華策略非常短視。
周二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的回憶錄《自由》(Freiheit)正式出版,默克爾在書中重新解釋了她在16年漫長執政生涯中的對俄、對華政策及德美關係等,當前公眾對這些決策的評價越來越兩極化。
出於經濟原因,默克爾執政期間對華採取相當友好方針,無視中國的人權問題。自其2005年出任德國總理後,開始與中國建立多方合作關系,並且按照其前任——德國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的傳統,默克爾基本保持了每年一次率商業代表團訪華的頻率,在16年間12次訪問中國。
默克爾強調自己深入了解共產主義
書中不可避免地提及其與習近平的關係和分歧。默克爾初識習近平是在2010年,當時習近平為中國國家副主席及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自 2012年登頂權力高峰,並在2013年成為中國國家主席,自此一直掌權中國。
成長於前東德的默克爾在書中寫道:基於她對共產主義有深入的認識,所以她可以向習近平提出有關中國政治體制和中共角色的精準問題;但是習近平指稱;默克爾誤把中國視為另一個東德;習近平亦把默克爾對中國人權現狀的批評視為「對中國缺乏真正的了解」。
默克爾表示:在一個社會中不存在任何一個「知道並決定其他人的最佳道路」的團體,因為這會導致個體失去自由。默克爾認為這正是她與習近平在理念上的根本分歧。他們在人權問題上的認識也截然不同。
默克爾也強調,她在訪華時曾多次與中國異議人士會面。但她承認雖然能夠關切人權個案,但卻無法改變中國對異議人士的系統性壓迫。
默克爾把「中國夢」與「美國優先」相提並論
默克爾在書中總結道:自2013年後,權力越來越集中於習近平身上,習近平想要「展示實力」,他正努力實現的「中國夢」,類似於特朗普的「美國優先」。
書中還批評習近平借一帶一路政治工程加劇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依賴;中國也無視國際仲裁法庭否定中國對「九段線」的主張,繼續在南中國海擴張,其霸淩行為引發周邊國家的強烈反對;中國還拒絕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台灣尋求解決方案。因此默克爾認為當前中國政治人物經常掛在嘴上的「多邊主義」,「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儘管默克爾與習近平存在巨大的價值分歧,但她選擇了「務實政治」框架下的對華合作。這些合作也包括2014年中國與歐盟啟動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談判,默克爾認為,《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能減少外資在中國面臨的不公平限制,為歐洲企業提供更廣泛的市場準入,另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也能保障德國國內就業機會。
默克爾明確反對與中國脫鉤
另外,默克爾認為在氣候保護領域與中國共同建立全球秩序框架同樣符合德國的利益。
默克爾認為,加強基於規則的政治和經濟多邊合作變得更加重要。因此與中國完全脫鉤是錯誤的,但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是正確的。
默克爾回憶錄《自由》於11月26日出版。(Kiepenheuer & Witsch出版社官網)
德國學者:默克爾縱容了中、俄的帝國霸權行為
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史明向本台表示,德國最主要的問題是:包括默克爾在內的三、四任德國政治精英對德國在國際政治中的定位是錯誤的,他們為了眼前經濟利益,賺「和平主義紅利」,但在軍事、政治上退後的二流位置,因此縱容了俄羅斯和中國這樣的獨裁國家的帝國霸權行為。
史明說:「不光是默克爾,而是整個德國精英對於德國地緣政治定位上有個很大的偏差。這個定位是:國際政治不歸我們德國管,我們就只管賺錢,因此德國自願退出國際政治的判斷和參與。至於說到中國就是因為這個大框架,所以才有這二、三十年德國三屆政府都在執行相同的政策;另外一個框架就是所謂和平主義的紅利。但是世界上的帝國主義傾向並沒有因此減低,這是整個默克爾時期政策上最大的敗筆。」
史明也認為,很多人認為默克爾執政期經濟穩健,但國際局勢已經發生變化,隨著中國經濟衰敗,也影響到德國。而默克爾只重經濟而放棄政治責任做法的後果已呈現,德國大眾、巴斯福等支柱型的實體經濟正面臨寒冬。
近企德國車企因銷售倒退收縮在華業務
德國大眾汽車於2024年11月27日宣布,將位於新疆烏魯木齊的工廠出售給一家上海公司。至於其餘三大德國車企,平治(又譯奔馳)、寶馬、奧迪近期先後公布了第三季度業續。結果顯示,三家車企業績都大幅下滑,寶馬和奧迪的利潤更大跌八至九成。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們在最大單一市場——中國,正面臨空前的激烈競爭。
史明說:「默克爾的回憶錄仍然沒有觸及德國在國際政治上定位的問題。這個習近平說『東升西降,我們要挑戰整個西方的秩序』,如果德國在這個問題上仍然保持一下這是美國人的事情、我們不管的話,我覺得它的國運由此走下坡路那是已經定局,因為世界政治的走向決定了經濟的走向。西方在形成獨立於中國以外的供應鏈,而德 國在這方面動作非常緩慢,所以它的大型工業企業都是因為和中國供應鏈脫不了鉤的問題,於是中國經濟垮,它也跟著垮。這個教訓不深刻嗎?你默克爾不應該在回憶錄上好好反思反思這個問題嗎? 」
德國台灣裔時評人成世光對默克爾的回憶錄表達了不加掩飾的失望,認為默克爾在回憶錄中更是暴露棄守德國民主價值。
成世光說:「我們也是非常失望,因為默克爾是少數幾個親身經歷過共產統治的大國領導人,她應該知道共產統治的厲害和惡毒,她對待俄國和中國不應該像一般國家這樣對待。這個回憶錄也把大家的視角轉向錯誤的方向去了:我們跟中共、跟俄國是有存在價值上的差異,不過我為了幫助我們國家的企業,跟它們做生意。德國跟任何一個國家交往,都應該站在一個基本的價值觀上面。」
一位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Charles以書面形式告訴本台,默克爾的回憶錄為過去短視的政策辯解,使她顯得非常狹隘。德國正迎來大選,她這樣做並不會給所在的德國基民盟(CDU)加分。更令人絕望的是,默克爾的觀點在德國政界似乎已是主流,讓人感覺德國的對華政策很難真正強硬,這使得中國的電動汽車等可以長驅直入德國。
這本書將在包括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出版,中文版譯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負責人、該校僑聯副主席孟虹,她在接受德媒采訪時稱默克爾在執政16年期間,推動以現實和利益為基礎的對華政策,確保了德中在全球化進程中得以跨文化合作。
有網友調侃,光是默克爾回憶錄的書名《自由》,在中國就觸犯了《國安法》。
編輯:溫曉平 網編:畢子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