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隔22年再发表台湾问题白皮书,“非和平方式将是最后选择” 2022.08.10 10:17 ET
北京街头播放中国解放军对台湾进行军演新闻 路透社图片 00:00/07:02
解放军近期在台湾周边军演,台海局势剑拔弩张之际,中国国务院发表白皮书,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强调愿意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中国政府时隔22年再度发布台湾问题白皮书。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0日联合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形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 白皮书点名批评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以及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是争取和平统一进程中必须清除的障碍,强调台湾自古属于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容置疑、不容改变;台湾没有任何根据、理由或权利参加联合国以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任何歪曲事实、否定和挑战一中原则的行径,将以失败告终。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0日联合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微博)
白皮书表示,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两岸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更不是分裂的藉口,强调大陆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 白皮书称,中国愿意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与其分裂活动,绝非台湾同胞,非和平方式将是不得已情况下做出的最后选择/。白皮书还点名要求美国恪守一中原则,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 台湾问题白皮书铺陈中共二十大后对台方略 台湾两岸政策协会研究员吴瑟致认为,最新的台湾问题白皮书把中共二十大后的对台方略作出勾勒和铺陈。 吴瑟致:“它针对‘一国两制’有比较多的论述。尤其是,它强调这是民主和共赢的方案。因为香港情势的发展,导致国际社会以及台湾对‘一国两制’相当排斥,也就是中国(大陆)所提出的这些承诺,恐怕会让大家认为这是‘裹着糖衣的毒药’。未来适用在台湾,纵然它可能会提出专属台湾的方案,但事实上,这样的方案随时有可能毁诺。” 将台独与“外部势力”连结 无视普世民主价值观 吴瑟致说,白皮书凸显了两岸价值观的差异。 吴瑟致:“中国(大陆)试图刻意强调所谓的台独顽劣分子或台独势力与境外势力的勾结,但是它却没有思考一个问题,‘民主’这两个字或者民主价值一直是台湾连接国际的非常重要的渠道。这突显了中国(大陆)与台湾不只是制度上的不同,也包括政治信仰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文明的不同。中国希望两岸能够走向统一,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统一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北京曾于1993和2000年分别发表《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两份白皮书。有分析认为,当年两份文件均提及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然而,最新版台湾问题白皮书却没有重复有关承诺。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头版刊登有关解放军演练“封锁台岛”新闻。(美联社)
吴瑟致:“当然,中国(大陆)会辩解说,不再提不代表放弃承诺,但是,中国也很容易因为不提了,就把这当成‘历史文件’。其实这次不仅没有提到‘一国两制’内容当中针对台湾保有军队,保有全然自由民主的制度,如果仔细看的话,白皮书也没有强调‘九二共识’。显然中国并不太在意台湾自己拥有什么制度上的价值,里面所提到的都是从中国的角度来去思考两岸关系,去诠释对台的相关政策。 ” 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伟峰也认为,北京不再重视台湾一方对两岸统一的观点和憧憬。 曾伟峰:“过去的白皮书可能还会承诺台湾有一些自主性。从过去一直到习近平时代的转变就是,现在不像过去那样寄希望于台湾的人民,或者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这次它提到所谓的进程。它不会寄望跟你谈出你可以接受的方式,认为中国(大陆)有能力把台湾吸纳进来,就是不需要承诺。” 对台一手软一手硬 企图分化台湾 有人则认为,白皮书的措辞相对温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连日来在台海周边的军演形成对比。 曾伟峰:“基本上是立场的宣示,也是对台湾社会、民间组织或政党进行宣传。你说是(措辞)温和,我同意。它(北京)认为这不是矛盾,因为军演要打击的是台独势力,还有跟台独势力等共谋的美国等外部势力。这跟和平统一有什么不一样呢?在它的论述里面,它说这些台独分子其实是极少数一小撮。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现在民进党当局。对它来说是这样子。” 台湾总统蔡英文8月10日在民进党中执会表示,中国大陆罔顾两岸的现实,一厢情愿发布白皮书,目的是武力恫吓台湾的同时,向那些畏惧中国和有意妥协的人招手。 记者:高锋 责编:陈美华 许书婷 嘉远 网编:瑞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