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指引香港遊行集會數字大減 鄧炳強:市民有更多渠道表達意見
2024.07.26
鄧炳強表示,當局自2022年以來,沒有反對過任何遊行和集會,重申警方的審批門檻,沒有因應《國安法》而有所改變。
粵語組製圖
以往香港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遊行集會,如元旦遊行、「六四」天安門事件集會、7月1日主權移交遊行等,「7.1遊行」更曾有50萬人參與,惟近年已甚少大型遊行。香港保安局長鄧炳強表示,當局自2022年以來,沒有反對過任何遊行和集會,重申警方的審批門檻,沒有因應《國安法》而有所改變。
《有線新聞》報道,當局去年修訂了處理公眾集會遊行的指引,舊指引引用香港人權法案和聯合國公約,訂明民主社會有需要讓不同意見被合理聆聽,以及終審法院的判詞指遊行是表達意見的有效方法,也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在新指引中卻消失了;新指引逾6000字,28次提及「國家安全」,申明自由是有底線,並非絕對,如有必要維護國家安全,便可限制和平集會的權利,禁止任何不利於國家安全的遊行和集會。
「指引寫不寫權利都存在」
報道引用公開資料稱,指引是去年2月至6月期間修改,政府解釋是因應《國安法》更改,警方則表示會不時檢視和更新文件內容。去年3月,香港在新冠疫情後的首場遊行,警方作出多項限制,包括人數上限為100人、參加者要遵守《禁蒙面法》規定、不可戴口罩等;遊行期間主辦方以膠帶將遊行人士圍起,跟其他人如記者等分隔開,每名參加者都必須在頸部掛上獨立號碼牌。
警方去年共接獲341宗公眾集會和遊行申請,全部發出不反對通知書,其中遊行佔270宗,但數字較2019年的410宗集會和474宗遊行大幅減少,且都是比較小型,更鮮有過往民主派發起的大型遊行。鄧炳強表示,相信是因為市民有更多渠道向政府表達意見,當市民見到政府有反應,就不需要示威,「法例、《基本法》、《國安法》都表明市民依法享有權利,這些是不變,無論指引寫不寫,權利都存在」。
承認引渡政治犯成功機會微
另外,自2020年《國安法》實施以來,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德國等先後宣布暫停執行與香港的逃犯移交協議,鄧炳強在《南華早報》專訪中承認,暫停協議確實對香港產生了影響,並對罪犯有利,但不會令香港成為罪犯的避風港,因為本港執法部門與國際機構的合作不受地緣政治影響,香港仍可透過個別安排移交涉及販毒、詐騙等「非敏感」個案;他並暗示當局不會對政治案件提出類似的要求,因為成功的機會很低,又反問「我會要求(英國)把羅冠聰送回來嗎?」。
鄧炳強還透露,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一些執法部門的培訓交流計劃亦受到影響,部分課程要轉移到新加坡等國家。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池煥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