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智庫被面對「寒冬」 年底再多一間停運
記者:淳音(台北) 2024.09.17
外界關注香港智庫正面對「寒冬」,有指一些知名智庫也出現財政困難,研究及活動數目大減。
路透社資料圖片
00:00/04:10
繼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宣布今年底停辦後,外界關注香港智庫正面對「寒冬」,有指一些知名智庫也出現財政困難,研究及活動數目大減。翻查資料,前年已有一間智庫停運。有香港的智庫人士向本台指,經濟不景氣加上商界認為智庫作用不大,令捐款意慾減少。曾任智庫的人士引述,部分從事研究的人都擔心公開一些研究結果後,會被批為「誤導」。
智庫面對近日引起討論,有評論歸咎於香港商界和內房財團減少資助;其次是議會內外反對力量大減,原本負責做輿情或民情分析的智庫已經沒有明顯角色。
本台向智庫民主思路了解,召集人湯家驊認為,現在主要問題是經濟差加上商界認為智庫作用不大,因此捐款沒以往積極:「政府亦沒有很明確顯示,雖然說有時我們的意見政府也會接納,但他們從來不會標榜對智庫的看法。很多時商界便會認為我捐錢給你也不知道你做到甚麼,所以不是那麼容易,當我們籌款。」
至於在「由治及興」的新香港下,反對聲音減少,湯家驊認為重點是智庫應集中將聲音多元化:「我覺得重點不是反對聲音,重點是多元化在不同聲音。純粹為反動而反對意見,我覺得沒有人願意接受。但我們是否可提出不同意見令社會多元化?這是我們智庫的目標。」
就民主思路而言,雖然資金減少但政策研究沒有減少,湯家驊指為了繼續營運,不再集中政治研究,而是增加經濟相關研究,希望吸引商界注意力。
翻查資料,除了曾蔭權時期的智經研究中心於前年停運,由華人置業主席劉鳴煒創立的青年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近日亦宣布將於年底停運;亦有智庫活躍度已大跌,例如明匯智庫對上一次公開活動,及發表研究報告已是 2023年6及7月,不過仍有不時轉載文匯報文章。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許楨認為,香港智庫面對寒冬是一個偽命題,因為香港智庫與其說做政策研究,更像是政策公關、試水溫,但這並非一個重要角色及非健康智庫發展。
許楨說:「如果以西方作為例子,智庫是由政黨政治衍生,你有政黨政治就有選舉,就有在朝在野的問題。如果你在朝便有好多民間或半官方的智慧;當你在野時都需要有平台培養及挽留人才。」
他續指,香港政黨政治發展並不成熟,若沒有競爭難以發展智庫;而智庫亦不應依賴商界資助。許楨說:「如果香港總有一天朝向普選發展,你有普選就會有政黨,有政黨就會有智庫,其實邏輯就是這樣,短期內看不到出路。」
正統智庫主要角色是研究公共政策、提供政策建議,不過香港有智庫則被視為造勢的工具。例如當年前特首林鄭月娥希望推行「明日大嶼」填海時,也找來一些經濟學者,並連同智庫吹捧。
公共政策顧問林緻茵周二(17日)在明報撰文,向政府提問今屆有哪些政策或措施是源自智庫的研究結果,因為暫時未見有官員公開接納有關智庫報告,並舉例「夜繽紛」、「熊貓經濟」似乎都是議員的意見。而另一問題是,部分從事研究的人都擔心公開一些研究結果後,會被批為「誤導」、「不完整」等。
編輯:李榮添 網編:池煥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