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記者與《蘋果》前員工出特刊 向拒絕沉默的記者致敬
記者:淳音(台北)
2025.06.24

無國界記者(RSF)與一群離散海外的前《蘋果日報》記者,推出4頁特刊《蘋果日報精神常存》。 (無國界記者圖片)
香港《蘋果日報》4年前在極權壓力下被迫熄燈,並在同年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4年後的今天(24日),無國界記者(RSF)與一群離散海外的前《蘋果日報》記者,推出4頁特刊《蘋果日報精神常存》,向全球仍堅持真相、抵抗審查的新聞工作者致敬。
特刊收錄了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之子黎崇恩的撰文,他提到現年77歲的父親黎智英,至今已被單獨囚禁超過1,600日,身體健康急轉直下。他說:「《蘋果日報》在報攤上為港人發聲、提供真相並藉此給予他們力量。我父親因追求公益良善而惹禍上身,為此付出最高昂的代價。黎智英為我們所有人珍惜的自由挺身而出。現在換我們支持他了」。
特刊並訪問了前《蘋果》記者,其中現職為《光傳媒》總編的梁嘉麗指出,在香港獨立媒體被摧毀後,離散媒體的角色更加重要,便是填補新聞資訊的黑洞。
無國界記者執行長柏儒廷(Thibaut Bruttin)在新聞稿指出:「這份《蘋果日報》特刊並非訃告,而是向拒絕沉默的記者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致敬。儘管北京不斷試圖扼殺香港獨立新聞,但《蘋果日報》的傳承永存,勇敢的記者將秉持該報精神,繼續以準確真實的報道挑戰政府宣傳。」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排140名
《無國界記者》指出,香港在2025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中排名第140;中國則位居倒數第三、第178名。自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已有數十間媒體被迫停運,數百名新聞工作者離散至其他地方。中國政府利用國安法律起訴至少28名記者,其中10人至今仍被關押。
他們強調,國際社會應對在港及流亡記者提供支援,包括庇護計畫、緊急簽證發放與財務協助;同時亦需持續向中國當局施壓,「讓黎智英等10名遭到囚禁的記者重獲自由」。
無國界記者職員並在當地時間周一(23日),於巴黎等城市的中國大使館外集會,同時高舉這份特刊及發起聯署行動,呼籲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黎崇恩會面。
周一(23日),有前蘋果記者重返蘋果大樓外拍攝,可見荒煙蔓草、大閘外貼著「危險不得擅進」的告示、《蘋果日報》的招牌逐漸脫色。
編輯:李榮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