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中国报道

 

中国金融从业人员5年间急跌32%
日期:12/26/2024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中国金融从业人员5年间急跌32% 房地产负债增41.1% 

记者:陈子非

2024.12.26 10:36 EST

中国经济困局

本台节目《亚洲很想聊》讨论中国经济困局难解的问题 (自由亚洲电台) 

中国公布最新经济普查结果,官方把第2和第3产业企业和从业者的增长,解读为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但数据分析显示,金融企业和从业人员、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从业人员,在5年间大幅下滑,房地产的负债则在5年间增加超过4成。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12月26日)公布第5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截至2023年末的5年内,中国有3327万个第2和第3产业法人单位,比2018年末普查时增加1148.1万个,增长达52.7%。从业人员增加至约4.3亿人,比2018年末时升11.9%。当中从事第2产业的人数有1.6亿人,比5年前减少826.3万人,下降4.8%,第3产业的从业人员上升至2.6亿人,增长达到25.6%。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在第5次经济普查期间,中国经历了3年疫情和国际环境的深刻複杂的变化,数据有助了解中国的经济家底,也突显中国经济已顶住挑战,呈现明显的高质量发展。

康义说:“从普查的结果来看,5年来经济经受住了多层的内外风险考验,总体保持稳中有劲的发展态势。面对国际环境的深刻複杂变化和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展现出稳固的基础、强大的韧性、巨大的潜能,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发展的基础更好。”

金融企业和从业者比5年前呈双位数下滑 

不过,按行业分类,金融业企业的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在过去5年出现大幅下滑。截至2023年底,全国的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有10.7万个,从业人员有1235.5万人,比2018年末分别下降21.9%和32.0%。房地产业企业的总体从业人员虽然比2018年时增长14%,但从事开发经营企业人数则下跌至271.3万人,比2018年末下降27.0%。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负债合计达到125.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41.1%。

中国金融企业和从业者大减 显示业内失业和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经济学者司令表示,经济普查每5年做一次,官方公布数据不是最新的情况,但可以看到中国金融业和房地产是在2019年至2023年开始出现萎缩,他认为金融业企业和从业者数字双下滑,除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也突显业界失业和人才流失的严重性。

司令说:“中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在最近的5、6年左右破产的情况是非常严重,引发大量的人员失业,金融机构的数量也会必然减少。另外,外资和金融从业者从中国用脚投票,从中国大陆撤出都有很大的关系。腾笼换鸟,这些人员要么随着企业的外撤,移到比如说在香港的区域总部,但是很多人干脆就到海外就业,其实导致在中国内地为高端金融客户服务的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是不可避免。”

中国无方案缓解失业问题 更难解内需不足等经济困局

熟悉中国经济情况的评论员蔡慎坤在本台节目《亚洲很想聊》也关注中国的就业情况。他表示,失业问题严重是导致中国内需不振的主要因素,但中国政府目前出台的救经济方案,根本没有聚焦和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蔡慎坤说:“中国外资最顶盛的时候,在外企就业的是接近3000万人,去年在外企就业的人已经不到1000万,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降幅吧?这会减少多少的购买力呀?正在中国的失业大军实际上已经创历史纪录,年轻人的失业远远不是现在政府官方说的,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你要拉动内需,你得增加收入,你不能增加就业,你拿什么东西来提振内需?拿什么东西来消费啊?”

蔡慎坤蔡慎坤表示,解决不了失业问题是中国出台再多救市方法也无法拉动内需的原因。 (自由亚洲电台节目截图) 

旅美经济学者程晓农表示,中国现在既有巨额的内债,还有大量的外债,中国已没有能力处理众多已爆发的经济危机。

程晓农说:“中共现在已经债务成山了,这个三万亿特别国债为什么要发50年?意思就是说我现在已经没有能力短期内偿还本金了。现在中共它从金融上和财政上来看都是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指望一个债务成山,内外债务都还不掉的政府有钱救经济,更别说它还拿钱发钱给老百姓去提升消费;没有哪一项它是能真正做得成功、有效达到目标的。”

程晓农程晓农表示,中国面对债台高筑问题,难以出台有实际效果的救市方案。 (自由亚洲电台节目截图) 

程晓农表示,中国近期打压经济学者的言论,反映当权者没有底气和信心处理中国的经济困难,只能用谎言掩盖真相,不希望经济学者揭穿真相。

责编:许书婷、李亚千 网编:洪伟



相关新闻
北京拟明年增发三万亿元超长国债
北京推出共产主义接班人丛书
常德驾车冲撞恶性案肇事者被判死缓
中国修订《渔业法》
中國「遠洋捕撈」掀文字獄
深圳多家醫院爆降薪 醫護學過緊日子
精神病院爭議多 女子連年揭弊傳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