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嘉琪 2015.10.19 01:31 香港— 自从香港雨伞运动后,不少热心人士每星期继续在街头举办社区论坛,建立平台让香港市民关心政治,讨论政治。经过一年的时间,虽然参与的人士渐渐减少,但他们依然坚持着,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社会政治风气。 每个星期六,香港流动民主课室都会风雨不改地在香港立法会示威区举办社区论坛,并邀请不同知名讲师和政界人士来授课,讨论有关香港政治和社会政策的议题。 流动民主课室的前身在香港占领运动期间开办。当时学生罢课,不少老师和大学讲师都到场义教,鼓吹“罢课不罢学”的精神。虽然雨伞运动已经结束,但热心的义工每逢周六都会来到这里,延续民众课堂精神,竖起简陋的投射屏幕、椅子,让有兴趣的香港市民到场参加。 流动民主课室的一名义工对美国之音说:“其实我会理解我们是在做一种比较根本性的一个改变社会的运动,不像占领时候,或者纯粹的冲击立法会的那一种,比较 即时见效的那种抗争行动…(我们)透过学习透过尊重透过讨论透过集体参与,去做一些课堂和讨论,让不同的人有空间和平台去交换想法。” 流动民主课室一直主要在香港立法会示威区举办。不过,另外比较知名的社会论坛“小丽民主教室”最近却尝试走遍香港各区,设立小摊位,向该区的街坊邻里讲述政府在各区的施政,希望提高一般市民对政府政策和时事议题的认知和关心。 小丽民主教室讲师小丽表示:“过往我发觉因为有很多很基本的资讯市民平常可能比较忙,所以不太清楚,比如说政府现在有多少钱,我们用了多少钱在那些地方,或者低下阶层的生活是怎样。所以我每个星期日都在街上跟市民去讲这些议题,希望推广一个街头理性论政的气氛。” 多次参与流动民主课室的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成名表示,他认为这种论坛是时代的产物,因为香港从来没有试过有这样的组织能公开举办论坛讨论政治,并能持续一年之久。他认为这反应港人感觉到,政治危机和核心价值如自由人权法治民主都受到很大的威胁。 不过,成名教授也观察到,参与这种社区论坛的人数最近没有明显的增长,他估计可能是因为港人有一种政治无能感,而港人也不像台湾那样有积极参与论坛的习惯,因此不能吸引更多人流。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成名说:“我估计香港有很多人有一定程度的无能感,北京很强硬说没有民主,我觉得这个是很主要的。第二就是相比于台湾来说, 一般港人不太喜欢花比较长的时间去聆听或者阅读比较严肃的东西。” 成名认为,如果这种论坛的参加人数只局限于二三十人,其实是阻碍这种论坛的发展,除非参与的人士让这种论坛遍地开花。他又说,促进民间对社会议题的讨论不能单靠这些论坛,香港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也需要透过其他途径,例如出书,去教育普罗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