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雨霏 2015年11月20日
Dabiq, via Associated Press 伊斯兰国在线杂志《达比克》显示了48岁的挪威人奥勒·约翰·格里姆斯高-奥夫斯塔、50岁的中国人樊京辉的照片。
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处决了一名中国人质。随着这则消息在周四传开,一些中国民众呼吁政府派兵前往中东。而另一些人则提醒道,这样的举动可能在国内招致恐怖主义。 “ISIS杀死中国人质太离谱了,”名为demi_miao的网友在微博上写道。“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是时候站出来并采取行动了。” 查看大图
People's Daily,China/Twitter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烈谴责伊斯兰国处决中国人质事件,称将坚决打击暴恐犯罪活动。 查看大图
China Xinhua News/Twitter #突发:中国确认ISIS已杀害中国人质,称要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查看大图
People's Daily,China 《人民日报》Twitter账号此前发帖称:中国对ISIS杀害中国人质“深感震惊”,但消息尚待确认。 “秀才江湖1901”写道:“ISIS恐怖组织残忍杀害中国人质,天怒人怨、人神共愤。” 秀才江湖1901引用《资治通鉴》这本有1000年历史的古书,写道:“我想看到的是‘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虽然习近平主席和其他官员纷纷谴责ISIS杀害人质樊京辉,但秀才江湖1901担心,中国政府不会有力地回应。 “按照惯例,我闭着眼睛都能猜到,下一步肯定又是外交部发言人一如既往地强烈抗议、强烈谴责、强烈呻吟,”这个网民写道。“但是,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外交部发言人有气无力的‘抗议、谴责’,然后无声无息、不了了之。” 在马尼拉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会议的习主席说:“中国强烈谴责‘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残忍杀害中国公民这一暴行。我向遇害者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他补充道。“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坚决打击任何挑战人类文明底线的暴恐犯罪活动。” 其他网民质疑中国派兵的可行性,担心这可能将国家变成恐袭目标。 在讨论网站知乎上,用户陶埜写道:“还能怎么做?交了赎金:以后就盯着你中国人绑了,钞票大大的。” “自己进行武装打击:以后你的航班啊,帝都魔都妖都的市中心啊,就不要指望能太平了。更别说那边就是一泥塘,进去就出不来了。” 中国经历了西部边远地区新疆的暴力袭击,其中一些人是为了争取更多权利和更大的自治。 一位中国高级官员表示,一些中国公民可能已经加入了伊斯兰主义激进组织去中东打仗。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去年曾说,约有100名中国作战人员参加了ISIS,但是他补充道,这个数字是根据国外新闻报道得来的。 微博上,一位名为“减肥的许大胖爱吃小炒肉”的网友留言:“为什么一时热血上头就说要去打击什么ISIS,中国在中东有军事基地吗?中国离中东不远吗?ISIS这么极端的组织不会反击吗?” 网友“Hercule_Holmes_南部之星”写道:“不懂别乱说,法国向ISIS宣战了,结果是什么?中国本不完全在事件的中心,一旦中国也跟ISIS公开撕破脸皮,你们还能这么安安稳稳翘着二郎腿在这边装叉吗?” 中东的中国“漂泊者” 今年9月,网上出现一批樊京辉与来自挪威的奥勒·约翰·格里姆斯高-奥夫斯塔(Ole Johan Grimsgaard-Ofstad)的照片,他们被绑为人质勒索赎金。《新京报》一篇文章指出,50岁的樊京辉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1984年毕业于北师大二附中。 2001年,樊京辉在参加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访谈节目时说,他选择了一种非传统的生活方式。自己曾是一名中学教师,却辞掉了安稳的工作,在1994年加入了一家广告公司。 在北京一家“台湾人开的”百货商场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作为自由职业者为国有的中央电视台工作。1997年左右,他又回到广告界。 樊京辉说,他很享受“漂泊”的生活。在中国,像他这样选择较为独立的人生道路的人,会被如此形容。在几份工作中,他的第一份是自由广告顾问,这份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也为他带来不错的收入。 “哎哟,给我乐坏了,”他说。“我一定要做这种自由人,挣钱容易呀,而且很自由,关键是自由,年轻人追求的就是一种自由,自由状态,在自由的情况下能够挣钱,那何乐而不为啊?” 他还说:“我要刻意追求这种不安全感,因为它能使我产生一种不安全以后的那种快感。” “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看那种武侠小说,那种打打杀杀,那种走 江湖的感觉,”他说。“那种感觉其实对年轻人来说是有很大的诱惑力,只不过是他们迫于生活的压力,迫于现实的压力,迫于环境的压力,迫于家庭的压力,他 们不敢选择而已。一旦有一天,他们在自己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我相信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飘流。” 樊京辉为什么到了中东,还有他为什么被绑架,这些问题无法立刻找到答案。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Vanessa Piao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作者狄雨霏@dktatlow。 翻译:赖淦梆(实习)、邓咏诗(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