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 大選勝負早定,國民黨執政只求經濟紅利而不在政治底線上讓步,故中共製造「周子瑜事件」借綠營之手教訓國民黨,讓其大選潰敗而對中共又懼又有所求,便於以 後壓迫其政治讓步,同時寄望國民黨「新黨化」,動搖堅拒「一國兩制」的底線。本文預見中共會以政經冷戰和國民黨觸底反彈之力,壓迫蔡政府承認「九二共 識」,其目標之一是分化綠營且邊緣化「正綠」。這與消解「正藍」戰略異曲同工。本文通過分析中共對台戰略、目標,說明臺灣步向危局深淵的原因和對策。 壹、中共對台戰略及其績效之回顧 大 陸淪陷,中共建政。隨著美國介入、攻台無望和在台共黨組織覆滅,中共轉為支持臺灣本土反國民黨勢力、左翼統派,繼而支持台獨運動,隨後的黨外運動得到中共 大力支持。中共目的是打擊中華民國和國民黨政權,先打垮主要敵人——國民黨,再收拾次要敵人——台獨等,最終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臺灣。但是,臺灣恢復憲 政民主後,台獨運動成勢,左統、紅統式微。中共經過反台獨不明智期(如1996年飛彈威嚇事件)和明反台獨暗借助台獨(如2000年選前3天朱鎔基講話影響選情)的兩階段。其中,中共2000年戰略演進為借台獨打擊主要敵人國民黨,國民黨衰落了,就可以拉攏分化藍營。這戰略很成功。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連敗兩屆大選的國民黨急功近利開始了「聯共制台獨」和吸取中共紅利的政策迷途。馬英九當選總統,大體延續此路線,但是政治底線不向中共讓步,堅拒「一國兩制」。經 濟上吸取利益渡過當時世界性經濟危機,即所謂「政經分離」的政策。中共趁機大力擴大兩岸經貿和人員交流,向藍營政要和臺灣商界輸送利益,扶植紅統。兩岸經 貿也給臺灣經濟帶來了一定益處,但是也使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性大大增強,中共有了對臺灣經濟直接的話語權。在此形勢下和國民黨連勝兩屆大選的壓力下,中 共也趁機建立向逆境中的綠營輸送利益的管道和影響力,並且企圖漸進影響民進黨政策走向。 回 顧中共對台戰略史,中共永恆不變的目標是:中共的一統天下。以前是武力統一的「解放臺灣」,後來為了避免武力統一引發成本太大和高風險的中美對抗,而盡力 實現成本較小的和平統一的「一國兩制」。為了上述基本目標,中共對台戰略是分而化之,趁其內鬥之機,借綠打藍、借藍打綠,對藍綠雙方有拉攏有打擊,然後趁 虛而入,借臺灣內鬥之機而全力滲透和統戰以及扶植代理人,漸取政經和媒體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中共對臺灣藍綠的戰略一開始也經過不明智期,如1996年飛彈威嚇。但是中共很快發現台獨壯大可以打垮國民黨(1997、1998年民進黨贏得多數縣市的執政權),也可以使首要敵人——中華民國陷於於混亂和被廢的險境。所以2000年朱鎔基威脅講話(選前3天),明反台獨暗借助台獨,影響選情,也彰顯中共對選情的影響力,以後施壓當時逆境中掙紮的國民黨就有籌碼,再憑其實力和借綠營可能持續執政壓力使其讓步,國民黨一旦妥協和動搖就可以拉攏利誘和分化。這十幾年證明了這點。 藍 營原本的共識是「反共復國」,由於遭遇台獨運動的打擊,資源、話語權、情感等皆受損害和壓迫。中共一面以打擊台獨為名,行傷害臺灣民心之事,反使台獨運動 和本土意識高漲壓迫正藍力量;一面向藍營特別是外省政商人士百般討好,使其在「民族主義」和利益輸送等多方引誘下而放棄復國理念轉向親共。中共對藍營的戰 略在藍綠對抗的陳水扁執政時期取得很大成功,正藍、藍統大衰,和共親共成為藍營主流,紅統也成了一股力量。在此形勢下,馬英九走中間路線成為藍營主流意 識,也就是說放棄正藍理念而與中共和平發展成為主流,政經分離使藍營沉迷於經濟利益而淡化國家理念和方向。中共成功地瓦解了其最大最堅決的反對力量——藍 統、正藍,而這原本是國民黨、藍營的核心價值、本色。正藍衰弱,深藍、淺藍當然偏轉成為親共、和共的「偏藍」。 綠營原來是反國民黨力量的混合,然台獨力量後來居主導地位。因為中共強大,看似藍統無望所以使許多藍營分子也轉綠,以為台獨是出路。其實真正以台獨為至高無上的「深獨」是少數然能量很大,機會主義、實 用主義的台獨更接近主流地位。台獨秉持兩國論和改國號的「正名」論,所以中共如果不壓迫,就不反共,中共壓迫就反共,甚至於反中不反共,認為反共是「中 國」內政問題。對於這支不徹底反共的力量,中共起初因為這股力量與其統一目標衝突,加之中共支持的綠營左統被台獨力量排擠掉了,所以主張反台獨。但是後來 發現台獨壯大,有利於打擊當時首要敵人國民黨以及餘留的正藍力量。因此中共明打台獨,暗求反漲其聲勢,直到李扁匯合,國民黨下臺,綠營執政和壯大,這形勢 有利於拉藍化藍,故中共趁機拉攏和分化逆境下的藍營,使正藍進一步衰落。中共完成其戰略的一大重要目標。隨著統戰見效和藍營轉變,中共戰略也有了變數,執 政上升中的民進黨陳水扁政府也取代國民黨成為中共的首要敵人。而陳水扁政府上臺了,起初以為與中共無歷史恩怨且不圖謀中原,急切希望與「中國」和平相處, 示好頻頻。然而中共不僅不領情反而嚴厲封堵打擊,這是出於其戰略意圖。因為綠營獨大不符合中共對於臺灣藍綠分而化之,各個擊破的戰略。再者綠營的國家認同 和政治理念,與中共完全衝突。所以中共當時戰略是希望民進黨下臺,讓有所轉化後的國民黨上臺。 國 民黨上臺。中共為了「一國兩制」的目標,下了大功夫分化拉攏藍營,使藍營很多人親共。如:「新黨」成為北京「一國兩制」政策的盟友,連戰等成為國民黨內親 共派。許多藍營要人與中共有各種利益往來或接受利益輸送。中共通過擴大了的兩岸經貿,使其政經影響力急劇膨脹。但是中共也很快發現馬英九政治上不可靠,依 中共的話講馬的路線是「獨台」。因此中共不僅對臺灣藍營大力統戰,還對綠營進行盡可能統戰和尋機輸送利益。不僅如此,還深入社會層面,向中下層民眾擴大統 戰,企圖「溫水煮青蛙」。但是綠營借社會運動發力(如「太陽花運動」、「洪仲丘事件」等),加上馬英九政績不佳,民進黨完全執政在望。雖然中共在民進黨在 野時下功夫拉綠化綠,建立了若干利益相通的管道,但是整體效果不是很好。這與綠營的理念性和草根性強有關。對於在野的民進黨,中共無多少可施力處。而對於 執政的有政績和利益顧慮的民進黨,中共是有應對之法的。同時中共知道無論怎麼拉攏國民黨,國民黨也不可能贊成中共的「一國兩制」,所以對藍營是有拉攏有打 擊,這次推波助瀾使國民黨大敗,使其陷於空前劣勢,趁其苦求新生之機而求其漸思「新黨化」(新黨接受「一國兩制」)。2016年大選前發生兩件大事,一是「馬習會」,一是「周子瑜事件」。這兩大事件充分體現了中共對臺灣藍綠分化和打擊、拉攏相結合的戰略戰術。 贰、「周子瑜事件」之解讀 對 於重創藍營選情的「周子瑜事件」,臺灣藍營有不少人認為這不是中共高層的意圖,而是官僚系統的錯誤作為。又有人認為是綠營媒體刻意炒作周子瑜拿國旗,製造 對岸的敵意。對岸網路輿論及民粹壓力和敵意,被導引到對無辜周子瑜的封殺和抵制。然後綠營再利用「周子瑜事件」影響選舉。 是這樣嗎?顯然不是。我們分析一下: 一、中 共國家機器組織嚴密,內外分明,如同一支軍隊。其對台政策皆有中央高層制定,不容官僚系統作主。凡是重大時期如臺灣大選前,更不容官僚自行其是,對台口徑 一致、行動一致。像選前利用台籍藝人黃安揭發台獨分子,中共各部門立刻採取行動封殺(電視臺等娛樂媒體也是中共領導的「党的喉舌」),這必是高層授意安排 的,黃安只是一隻小棋子。 二、以 前被界定為台獨的是綠營人士或親綠營人士的明顯台獨言行,或者重要國際場合有舉國旗或其他言行的。而周子瑜舉國旗不在重要國際場合,而是韓國一個綜藝節 目。這樣打壓事例前所未有。再者周子瑜是未成年之初出道藝人且無黨派,抗壓力差。這樣前所未有的打壓未成年藝人明顯有激發臺灣民憤之功效。而三年前媒體炒 作的張懸拿國旗 [1], 她有明確政治意識,中共卻態度溫和。中共官僚系統出錯說,或者綠媒誘共發威說,或者大陸民粹壓力說,不能解釋中共對於張懸國旗事件的處理態度,更無法解釋 中共為何在大選前幾天最敏感時間反而一時糊塗呢?是大陸網民的民粹壓力導致事件升級還是中共網軍(「五毛黨」等)興風作浪呢?這就像大陸網民翻牆攻擊臺灣 「三立新聞」、「蘋果日報」以及臺灣新總統蔡英文的臉書專頁,是完全自發的還是官方網軍推波助瀾的呢? 三、中共《環球時報》選前1月14日的微信公號刊載的網路文章則對中國國民黨在臉書聲援周子瑜的行為表示「我們就是要封殺你們『青天白日旗』在國際社會上的生存空間。你支持你的,我封殺我的,一中各表,各司其職」。[2] 中共國台辦表示:「我們支持兩岸文化交流、鼓勵兩岸青年交流的態度是一貫的……對臺灣有些政治勢力利用兩岸民間交往中的個別事件,挑撥兩岸民眾感情,兩岸同胞要高度警惕」。[3] 對照2013年張懸國旗事件的官方溫和態度完全成反比,而且明顯是針對國民黨及國民黨版「九二共識」主張的,其目的是影響大選。 四、從事件進程上看,有明顯背後操縱的痕跡。2015年11月23日,臺灣媒體對周子瑜在韓國節目中秀台語揮國旗進行了報導。同日,黃安在新浪微博發帖舉報。後據稱由於周子瑜粉絲向黃安解釋國旗為韓國製作單位放置的,黃安於當日下午刪除了該微博。這時離大選還有兩個月。但是臨近選舉的1月8日黃安再次發表微博舉報,稱臺灣三立電視臺等宣揚周子瑜「為國爭光」等等,所以再次舉報。1月11日軍方背景的華為公司官方微博稱全面停止了與周子瑜及其經紀公司的合作。隨後打壓全面開始,中共《環球時報》網站選前一天 發文嗆國民黨聲援行動和國民黨版的「九二共識」。黃安開始的貼文刪文以及兩月後突然重新激發舊話題,然後借題發揮、發動網路輿論且啟動全面打壓行動,並且 集中在選前最能影響投票的時間內,放話露骨,意圖明顯。這明顯有來自高層的操縱。中共對台工作紀律嚴明,媒體機制也是組織化的,並且高度管控網路。沒有高 層授意和國台辦參與或執行,這種事壓根不可能發生。 五、舉民國國旗,以前頂多指責是製造「兩個中國」而不是台獨。台獨也不要這面國旗。大陸影視裡出現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早已不是禁忌,甚至近年大陸的「民國風」當道。周子瑜拿國旗肯定沒有多大的禁忌。2014年 中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王鬱琦首次「互稱官銜」,不久前還舉行「馬習會」。一個藝人拿國旗的禁忌難道大嗎?再者如果拿國旗是台獨,全臺 灣人都是台獨。這不符合中共「統一戰線」強調的「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原則。所以黃安指責周子瑜的理由違背中共當前的對台原則和立場,所以他選 前兩個月的舉報當天刪除了。但是為什麼選前幾天又出來舉報,而且中共各單位馬上跟進封殺呢?JYP沒想到臺灣大選,但國台辦與中宣部絕對知道「周子瑜道歉影片」的嚴重性。這個影片在臺灣大選後播放不能嗎?有何急迫性必須在臺灣大選前一天播放呢?為什麼這麼巧呢? 六、組織高度嚴密、紀律嚴明的中共政治和文化機構是不可能聽一個外人舉報或網路輿論而動的,更何況是高度敏感時間裡的對台事務,沒有高層授意是不可想像的。 因此,解讀極大影響選情的「周子瑜事件」的說法,如:出自中共官僚系統出錯說,或者綠媒誘共發威說,或者大陸民粹壓力說。這些解讀皆是不離臺灣背景的理解力來解讀中共行為而發生的誤解。綜上所述,「周子瑜事件」必定是中共高層授意運作的結果。 再有范世平教授大作《周子瑜事件,是錯誤的巧合,還是政治的陰謀?》提出中共內鬥說 [4]。 其認為:江系中共政治局常委劉雲山掌管的中宣部和軍方華為集團為了報復或發洩不滿,趁炒熱周子瑜事件發威,使蔡英文與民進黨大勝,以證明習近平對台工作的 失敗?讓習近平難堪?這種說法還是不離臺灣背景的理解力來解釋中共權力系統。凡是涉台事務皆由習近平領導下的國台辦主導,任何大機構遇涉台事務至少要報告 和聽取國台辦的意見。「周子瑜事件」沒有非涉台事件的模糊空間,無擦邊球機會,毫無疑問是國台辦管轄的涉台業務。中宣部和軍方華為集團決不可能違反紀律和 制度,越過「天子」直轄機構國台辦,冒犯「天威」,打臉「天子」。而且習近平整頓黨和軍隊的手段厲害,沒有人敢無理對抗並且製造違反中共利益的惡果,因為 這樣做是死路一條。所以范教授之說不能成立。 叁、「周子瑜事件」和「馬習會」透露出的中共戰略意圖 綜上所述,「周子瑜事件」是中共針對臺灣大選而發的。那麼奇怪了,國共不是和平相處嗎?過去中共不是挺藍反綠嗎?怎麼關鍵時刻對於國民黨「落井下石」呢?這些疑問只能在中共對台的終極目標和戰略意圖裡找到合理答案。 中 共對台的終極目標是:中共一統天下。首選是:一國一制、容許小異的統一。次選是「一國兩制」(「一國」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臺灣受美國保護。 中共尚不具備與美國對抗的能力,而且成本太大。所以中共只得求和平統一。因此這「一國兩制」是中共現在一直強調的對台的基本目標。中共對台的大戰略大佈 局、資源配置等皆圍繞此基本目標而定,也就是說要不戰而勝、步步為營漸進實現「一國兩制」,當然也要「溫水煮青蛙」。所以中共為實現「一國兩制」,必然要 有一個過渡階段。這過渡階段就是「九二共識」階段。有了鞏固的「九二共識」階段,才可以漸漸進入實現「一國兩制」的「攻堅戰階段」。如何實現這一系列目標 呢?以大棒加胡蘿蔔的手段,使打壓威嚇和統戰讓利結合,利用臺灣統獨藍綠惡鬥,消磨藍綠的理想性和激進因素,迫使其承認現實,也就是認同「九二共識」,承 認一中,又具有限的各表空間。這戰略是有所成效的,例如:國民黨認同「九二共識」,民進黨認同憲政共識和維持現狀。迫於邊緣化的劣勢,昔日「正藍」轉「暗紅」的新黨首先接受了「一國兩制」。那麼,他們皆迫於什麼樣的形勢才不約而同有此走向呢?這必須從頭到尾來說明。 前 面第一節回顧了中共對台戰略及其績效。現在看一下「周子瑜事件」。國民黨八年執政不佳和內鬥,敗選早早定局。國民黨兩岸政策是政治底線不讓步,經濟上投巧 取利的政策,這讓喜好強勢作為的習近平很不滿。「太陽花運動」讓中共看清了其一統天下的首要障礙是誰。借社會運動而壯大之綠營成為中共在台之首敵。所以選 前習近平罕見主動提出的「馬習會」成行,這是向臺灣人民明確表示兩岸關係的底線。也為未來上臺的民進黨設下政治底線,更為以後沉重打擊如果不承認「九二共 識」的民進黨政權留下伏筆。中共選舉關鍵時刻製造「周子瑜事件」,是狠狠教訓政治上不讓步的國民黨,讓其知道厲害又有苦說不出。借綠營之手把國民黨打趴在 地,資源喪失大半,讓其掙扎在能否東山再起的邊際,才可以使其對中共又怕又有所求,如此才能讓其以後在政治上讓步。當然中共更進一步希望國民黨慘敗後陷入 迷茫,然後有所「新黨化」。現在選後看國民黨也不是沒有「新黨化」的可能,或者說會或多或少「新黨化」,甚至於未來在「內外交加」下或許有可能動搖堅拒 「一國兩制」的底線。新黨已經接受「一國兩制」,這是一個示範。新黨是在被邊緣化、資源盡失後才有此尋生路之被迫轉向。中共推波助瀾讓國民黨大輸一次,其 意圖同此理。回顧國民黨2000年、2004年遭受兩次敗選,才有「和共」甚至於「親共」的轉向。同理,民進黨原來主張台獨,但2008年大選慘敗,民進黨不提台獨國策了,轉而講進退皆可的「臺灣共識」。但是依然遭遇2012年大選之敗。於是民進黨再退而求憲政共識和維持現狀,贏得本次大選。 也 就是說無論藍綠,每次選舉失敗就消磨掉其相當多部分的遠離「九二共識」的理想性和激進因素,走近現實,走向機會主義和功利主義。也就是說不知不覺或者說無 以抵抗地進入中共預設的「一國兩制」前的階段——「九二共識」階段。完成了這個階段,離中共的「一國兩制」的不戰而勝的「殘酷攻堅戰」階段就不遠了。「周 子瑜事件」顯現中共對台戰略的新趨勢。 但 是推翻「九二共識」,回到兩岸對立的過去嗎?有可能嗎?是不是更糟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回不去了,也承受不了這個巨大成本和高風險。臺灣唯一的決竅是:以 拖待變。爭取生存時間等到「強秦」巨變之時。弱者與強者長期對立下去,弱者承受的成本必定最大,也最危險。弱者要以柔克剛,以圓對直,如太極拳讓強者的千 鈞之力無以發揮,因此爭取到時間和生存空間。但是要做到這點,弱者內部必須團結且必須有智慧。而臺灣做得到嗎?恐怕很讓人悲觀。臺灣藍綠是最大的問題是不 知彼(中共)也不知己,只知黨私不知大公大義,只知藍綠利益不知臺灣之艱,只知臺灣何往不知天下何從,如此眼界的「臺灣何往」必定短視妄動,總之臺灣前途 危機重重。 肆、察中共對台戰略「常道」和變術而預判其對付蔡英文政府之方略 中 共對台戰略有其「一貫之道」,更有針對形勢變化、主次敵人、敵友轉換、影響民眾的善變之術。中共對台的「一貫之道」、不變之「常道」是:以中共一統天下為 終極目標。「一國兩制」是其底線,「一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善變之術是圍繞其「一貫之道」而展開的,是路徑、手段、方法,然萬變不離其宗。中共對台 戰術靈活且善於人情偽裝、輸送利益、腐敗拉攏、誘敵深入、欲取之必先予之、指東打西、欲擒故縱。 回 顧中共統戰史作一借鑒。中共在抗日衛國戰爭時期、在戰後和談與戡亂時期,與第三勢力、知識界、學運的很多人建立良好關係,依靠的是虛假的民主理想、人情交 際、利益交往、全面滲透等,其統戰很成功。近三十年對香港的統戰就是利益輸送、腐敗拉攏、人情交往,同時也會嚴厲打壓一、二典型,形成威攝力。讓香港上層 階級又恐懼,又經不住利益和人情及腐敗的誘惑。中共控制香港就是依靠分而化之,控制和拉攏結合,與香港上層階級形成利益共同體,再結合打擊異己、殺雞儆猴 形成威攝力,使香港上層階級不得不認命。 中 共對臺灣藍綠的統戰,與對香港戰略有異曲同工之妙,無非先人情交往,再介紹生意,然後互通利益,生意相連。臺灣與香港不同,民主政治以民意為大,選舉為 首,這種政治需要資源。所以送人情、做生意、利益相連很容易打開藍綠政商各界的大門,只不過有先藍後綠再過渡到現在的重綠亦兼顧藍的過程。但是光拉攏政商 上層不行,臺灣政治民意為大,所以還要無限擴大兩岸經貿,形成利益共同體,讓臺灣老百姓嘗到兩岸經濟的紅利,這需要過程,不像應對上層階級那麼容易見效。 同時也會因上層階級的優勢地位而使利益惠及中下階層百姓的政策有所打折。這就是臺灣媒體常批評的兩岸權貴的經濟獲利太多。這整體趨勢也是先藍後綠而已。這 在蔡政府上臺後就會嚴重發生,就看蔡政府有沒有嚴厲的對策。 中 共對台的戰略戰術更厲害的是對於藍綠各方的分而化之,借藍打綠,借綠打藍,各個擊破,拉攏和打擊結合,利用政黨政治和選舉競爭,支持一方打擊另一方,或支 持藍,或暗助綠,借藍綠之爭為動力,以藍綠各自的勝選欲望為動因,以中共在兩岸政經軍事局勢中的強勢地位為壓力,使失敗方妥協,極其巧妙漸進推動藍綠走向 其預設的戰略目標。這在前面第一節、第三節闡述中共對台戰略及其績效裡談得較多。隨著這些年中共國力崛起,中共強勢地位和資源優勢使中共對台戰略「如虎添 翼」,有堅實的實力基礎,而臺灣實力卻相對越來越弱,產業優勢衰落或者被擠壓或者被掏空。但是政商各界很多人見利眼開又得過且過。 那麼蔡英文上臺後。中共對台戰略會如何展開呢?首先,中共為了其「一國兩制」的目標,必然要利用民進黨上臺之機全面壓迫其接受「九二共識」,這是中共當前最大最首要的戰略目標。 為 什麼說民進黨上臺對於中共對台戰略是一個大機會呢?因為在野的民進黨無執政之累且又餘留理想性、草根性,無太大的利益牽掛,中共難以下手,只能利誘分化一 部分民進黨政要。但是民進黨上臺了,就有了權,就有了大量資源,僅官缺就有幾千個,大多數人會有權位「一展抱負」,吃香喝辣也是難免。他們當然要強烈希望 民進黨一直勝選連任。要勝選連任當然要政績,但是2016年大選,據洪永泰教授研究認為:臺灣2016選舉和2012相比,綠只有「微小」的成長,而藍色版圖只是暫時隱藏並未消失。[5] 林濁水則撰文辯論 [6]。綜合而言,藍綠版圖差距不大是共識。政績不佳就會面臨敗選危局。國民黨的大敗就是前車之鑒。預測中共必定會從民進黨的執政之累、連任欲望、政績之需下手,其方略應有三點:一、以經牽民、以民逼政;二、以兩岸政經外交逼蔡;三、 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識」就使臺灣經濟趨向惡化激起民怨,國民黨必然發力就有四年後勝選的可能。因此,中共必然逼迫民進黨在是否能連任延續政權和接受「九二 共識」上作艱難選擇。說白了就是逼迫民進黨在切身利益欲望和不可及而淡薄的理想間掙扎。中共只有壓迫民進黨接受「九二共識」,才能轉進轉向「一國兩制」的 戰略階段。對於中共而言,民進黨執政四年或八年期間是中共對台戰略的關鍵一役的時期。中共最高智庫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在臺灣大選後第二 天發文《和平或對立,蔡英文將作何選擇》[7], 稱蔡英文可能正在等待繞開「九二共識」後,照樣可以「維持兩岸現狀」的實踐檢驗。這樣,她與民進黨就會在「路燈熄滅」後的黑暗中持續等待。「持續對立的背 後,無法逃脫的當然是臺灣的繼續空轉與沉淪」。這些不是威嚇之語,而是出自中共對台戰略的一點不嚴厲的警示語,是部分預告未來四年必然發生的對立甚至於對 抗的後果。 那麼中共為什麼要迫使蔡政府接受「九二共識」呢?因為中共以「一國兩制」為基本目標。「九二共識」是實現「一國兩制」的預備階段。「九二共識」有四大功效: 一、藍營接受「九二共識」就會消解其「正藍」、「藍統」的能量和勢力,這已經成為事實。由於喪失傳統核心價值,深藍和淺藍在中共強勢下和拉攏利誘下漸漸染紅。這是必然的後續效應。 二、同理,綠營接受或變相接受「九二共識」就會消解「正綠」、「深獨」的能量和勢力。同樣,綠營會失落傳統核心價值,喪失民心凝聚力,然後漸漸沉迷于兩岸紅利,重蹈藍營舊轍。 三、 藍綠皆接受「九二共識」,臺灣政府和社會就會沉迷於維持現狀和兩岸經貿紅利,同時「被統一」的焦慮也會被漸漸淡化。妥協派和機會主義勢力更會徘徊於「九二 共識」和「一國兩制」之間。藍綠對立鬥爭,則迫使藍綠皆提防對方借中共之力對付自己,或者競爭兩岸紅利。因此藍綠可能一步步再向中共示好,甚至於政治上 「讓利」。如此藍綠堅拒「一國兩制」的底線也會漸漸模糊或者堅守不力。 四、「九二共識」維持兩岸和平現狀。美國樂得不被牽制,也避免與中共對立。「九二共識」可謂是兩岸和國際上的「麻醉劑」。到這時中共大力扶植紅統,支持臺灣藍綠內部的妥協派和機會主義勢力。 最 終,中共準備充分後會發起「武統」威脅下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逼迫沉迷利欲太久、意志力變弱的臺灣接受「一國兩制」。這是對於中共為什麼要求臺灣接受 「九二共識」的一個整體判斷。就當前而言,中共要蔡政府接受「九二共識」,其目的是分化綠營和孤立瓦解「正綠」、「深獨」,把綠營也拖入其戰略進程。也就 是說中共昔日借藍營之手和台獨打壓力,不戰而勝消解了長期以來的最大敵人「正藍軍」;現在中共要借綠營之手和藍營競爭壓力,不戰而勝消解掉當前最大敵人 「正綠軍」、「深獨」。 因此蔡英文政府會遭遇極大壓力和挑戰。這裡依據對於中共對台戰略的判斷,作一個理論推演。如果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中共必然政經打壓,以民逼政且借藍打綠。三年後的地方選舉時候,民進黨必然會面臨兩岸對立、經濟惡化、外交失敗、民怨四起,國民黨會借機發力極有可能恢復元氣、恢復版圖。四年後的總統立委大選必然兇險難測。民進黨會不會接受「九二共識」或變相接受「九二共識」呢? 如 果蔡政府迫於壓力接受「九二共識」或變相接受「九二共識」,會發生怎麼樣的前景呢?可以預見綠營必然或大或小分裂,部分選民流失。但是臺灣選民結構是中間 選民多。中共會輸送紅利給蔡政府嗎?這極有可能會發生。中共要變化綠營理念,重挫台獨士氣,就必須扶持因接受「九二共識」而民意受損的蔡政府。輸送紅利讓 蔡政府有能量吸取經濟選民支持,能夠求連任。然而,如果如此必然消散綠營的理念和士氣,「神主牌」必然靈光不現矣。而藍綠的理念性沉淪和理想動力喪失,恰 恰是中共盡力所求的戰略目的。失落理想的藍營現狀就是近在眼前的教訓。 但 是無論蔡政府接受或不接受「九二共識」,中共對於綠營政商各界皆會擴大拉攏、送人情、利益相連等。民進黨以前沒有執政時,沒有較多的腐敗問題。然而陳水扁 執政八年出現很嚴重的腐敗問題。這次蔡政府會不會重蹈覆轍呢?這次面臨的腐敗拉攏、輸送利益、利益連接來自中共,乃非民國法律治理的範圍。受拉攏者可以隱 蔽獲私利和無法律責任,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很多人不掌權時不腐敗,掌權後則極易淪入「名利場」,選舉等政治事務也要耗費極大的資源。如何應對中共的統戰 和利益輸送等問題呢?這是蔡政府的一大挑戰。沒有嚴厲的對策,民進黨遲早會與國民黨「同病相憐」。 總之,與陳水扁執政不同,蔡政府沒有台獨正名的本錢和時機,民進黨也沒有這樣的規劃。中共已經施壓使墨綠的柯文哲主張「兩岸一家親」(此乃陸方所提,臺官方以前不用的,實質上是模糊的「一中」)。這是前例。中共出於其戰略需要,對於蔡政府要比地方首長的柯文哲必然更嚴厲。所以蔡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要不要接受「九二共識」呢?蔡政府上臺之時就是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的時候。這關係到綠營何去何從? 伍、「一中各表」歷史真相兼批評林濁水的「九二共識」觀 「一中各表」原本是中華民國臺灣從1992年李登輝開始到連戰、馬英九至今的國民黨政府的國策。其表現為「國統綱領」,並且1992年起成為與中共談判的基本立場原則。但是中共一直不認同。「一中各表」成為兩岸共認的政治基礎,是從2005年國民黨與共產黨達成共識開始,直到2008年馬英九政府上臺後才成為長達八年的兩岸政府間的正式共識。在此之前兩岸沒有一整套的政治基礎性共識,沒有「一中各表」的共識,只有關乎兩岸交流的技術實用層面的共識。「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是以「九二共識」作為包裝紙來裝飾核心意涵「一中各表」,意思說這是兩岸的,不是臺灣單方面訴求,這是蘇起等人的創意。但是2005年國民黨通過國共聯手制台獨的策略使中共接受「九二共識」,2008年後得到兩岸政府的正式認同。 近來林濁水認為:「當民進黨放棄台獨接受九二共識時,北京在2013年到2014年11月之前,依據統戰原則放棄九二共識的作法必將重演,而地動山搖才正式要被啟動」。[8] 但是2016年3月中共兩會期間習近平、李克強等主要領導人皆清晰密集釋放出對台政策的「高冷」信號 [9] 。筆者依據對幾十年來中共戰略的分析,認為中共目前對台戰略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消解「深獨」、「正綠」。不接受「九二共識」或者不變相接受「九二共識」,想不「地動山搖」是不可能的。中共在2013年到2014年11月之前不講九二共識,是因為中共認為民進黨連敗兩次大選,而中共自以為對藍綠兩陣營下足了投資。所以習近平急於立功,故有誤判。習近平認為:兩岸關係必須進入深水區,九二共識該功成身退,不容許國民黨再藉著九二共識模糊打混,雙方必須進入更明確的「一中框架」之中。他沒有想到馬政府堅守「九二共識」不讓。而綠營借社會運動和馬政府的無能發力,特別是發動「太陽花運動」,然後借馬政府執政不佳、「食安風暴」等贏得2014年選舉。而勝負早定的2016年大選中,中共不惜不顧臺灣藍綠政治平衡,以「周子瑜事件」使國民黨輸光(立委少於38席)。這表明中共對台戰略進入了「准攻堅」階段,中共下定決心,出重手解決「兩岸關係必須進入深水區」之前的障礙,中共要消解正綠、深獨,要讓國民黨大敗後而亂,為以後壓服國民黨進入更明確的「一中框架」作準備。這符合習近平的強勢作為的思維。想像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而「地動山搖」不會發生嗎?恐怕必定會發生。林濁水此言是想撐起台獨而「不計代價」,但是缺乏台獨成本觀,會在現實中受更大挫折的。林濁水的「九二共識」觀在綠營比較有代表性。他認為「九二共識」政策是國民黨聯共制台獨的產物。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一中各表」是民進黨2000年執政前國民黨政府的兩岸國策。可以說「一中各表」是1990年代臺灣想要、中共不給的兩岸政治協商的目標,是符合當時政經力量尚可自信的臺灣的利益的。但是後來兩岸力量此消彼長,「國力」增強的中共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的確是出於接受國民黨的聯共制台獨的主張而作的戰略讓步。比起1990年代而言,2005年 中共正式接受「九二共識」是一種讓步。但是有了空前經濟強勢的中共借「九二共識」輔就的兩岸經貿之路充分發揮了其政經優勢,經過八年積累有了對台的強勢話 語權。臺灣雖然求得現實的一時之利,但是大局和未來前途則更加迷茫。也就是說,中共憑其強勢,借藍綠鬥爭,明讓一步,暗進十步,且左右逢源,以至於離「兩岸關係必須進入深水區」已不遠矣。 再省察一下「九二共識」, 它也是統獨惡鬥,且是藍綠借中共之力制衡對方的必然的邏輯發展,聯共制台獨僅僅是結果。那麼,為什麼這樣判斷呢?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中華民國和國民黨政 府是中共的首要敵人。所以中共支持黨外運動,很多人也接受中共支持,不少人還是紅左派,民主化之後依然有「藕斷絲連」。綠營成勢後也常借中共劣政事蹟打擊 「大中華主義」,甚至於故意刺激中共讓其「發飆」激台人之憤而反漲獨派之勢。所以綠營借中共之力對付國民黨也是源遠流長。再就藍營而言,李登輝實行「本土化」,後來出臺「兩國論」。這與正藍派發生對立。而中共製造「千島湖事件」等,1996年 搞飛彈軍演威脅。讓藍統派感到中共的倒行逆施實際後果是助長獨派氣勢,使藍統衰落。在正藍派看來,自己是中共的最首要的敵人,中共先借支持黨外運動打擊他 們,民主化後則蠻打台獨實借助人民反彈力漲台獨之勢來傷及他們,中共攻擊李登輝也傷及正藍派。所以聯共制獨可以解決外患,又能從中獲益,又能打擊對手。但 是中共是「狼」,是國民黨的終極敵人,國民黨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也不可能聯共的。最終迫使國民黨邁出與敵人(中共)聯合的推動力是統獨惡鬥和中華民國的危 亡。綠營壯大和執政,先推行全面「本土化」且否定國民黨時期的歷史傳統,然後推動廢除中華民國的「正名」「制憲」。這對於國民黨而言,不僅會陷於黨的危 亡,更會陷於國家危亡的最後生死關頭。2004年發生「三一九槍擊案」和連宋敗選,國民黨認為此案與民進黨以台獨為目的不擇手段有關。這是連戰等最終擱置老中華民國理念,邁出聯共制台獨一步的最後一個「催化劑」。「九二共識」既是1990年代的臺灣的利益訴求,也是2000年代藍綠惡鬥而壓迫出的聯共制台獨的戰略後果。 那麼在1990年代,為什麼臺灣想要「一中各表」而中共不給呢?原因很簡單,1990年代早期和中期臺灣經濟力量尚可,沒有政治惡鬥而分裂的格局,老對手國民黨穩定執政,沒有放棄中華民國老理念(1990年代晚期才求「臺灣化」)。所以當時的「一中各表」,一、明顯是臺灣的權宜之計;二、臺灣政經實力尚可,有「各表」的實力;三、中共在制度和價值觀及「國民收入」上處於劣勢地位又經過1989民運,懼怕「一中各表」的影響力和帶來的自由空間會讓中華民國軟實力滲透到大陸引發人民新一輪更徹底的思想反叛;四、臺灣有產業優勢,「一中各表」帶來的法治化的有保障的經貿交流不利於中共,那時缺乏產業優勢的中共要的是政策高於法治,才能方便實施對台經濟戰略。總體而言,臺灣那時有軟實力和硬實力,也不易被滲透分化。所以中共不接受對自己不利的「一中各表」,只談「一中」不談「各表」。臺灣不接受不談「各表」的「一中」,因為畢竟中共大而強勢,臺灣小而弱勢。故臺灣堅持「一中各表」。所以沒有「九二共識」。 那麼,為什麼2005年中共接受「九二共識」包裝的「一中各表」呢?中共首要的敵人始終是中華民國,其對台戰略總目標不外乎一統天下或「一國兩制」。中共與國民黨及民進黨皆可以坐下來談,但是它從來決不認同的就是中華民國。儘管反台獨,但對中華民國沒有任何好意。中共之所以接受「一中各表」,原因有六: 一、與1992年不一樣,臺灣陷於統獨惡鬥,再者政經實力與中共相比也差很多。也就是說臺灣戰略周旋餘地不大。 二、比起1992年兩岸實力對比,臺灣下降很多,已經沒有多少國際上「各表」的能力和空間。 三、 臺灣陷於統獨惡鬥,中華民國在台獨勢力的重創下處於被廢除的險境,正藍勢力也受重創,國民黨必將失去八年的執政權。衰弱中的中華民國和國民黨已經不能成為 中共的主要敵人,正在上升中的民進黨台獨勢力成為中共的主要敵人。所以聯共制台獨符合中共的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分而化之、各個擊破的統戰戰略。 「一中各表」可限制台獨。 四、進一步而言。如果藍營接受了「九二共識」,就可以通過利益和人情的腐蝕拉攏,使藍營漸漸放棄國家理想,消解「正藍」。這是處於綠營和中共夾縫間的藍營無以抵擋的。這十年來證實了中共此戰略的成功。同理如果壓服綠營接受「九二共識」,也同樣可拉攏腐蝕綠營,使其分化且孤立瓦解「正綠」、「深獨」。也就是說中共可以借藍營之手和台獨打壓力,不戰而勝消解了長期以來的最有威脅的敵人「正藍軍」;也可以借綠營之手和藍營競爭壓力,不戰而勝消解掉當前最大敵人「正綠軍」、「深獨」。 五、中共經濟實力今非昔比,規模優勢越來越大。臺灣剩下的一點產業優勢也不如1992年明顯。中共可以通過「一中各表」鋪就的兩岸經貿交流之路,有了對台的強勢的經濟話語權。 六、中共自以為政治鞏固,又實行強勢維穩。在中共看來:中華民國陷於臺灣藍綠惡鬥已經成空殼,無憂其軟實力影響大陸民心。相反,台獨會成為中共反對民主化的「掃箭牌」和愛國(党國)民族主義的典型反面教材,有助於中共對內鞏固其意識形態。故毫無1992年對於中華民國民主臺灣的擔憂,也不必擔憂「一中各表」影響大陸民心。 前面略述了「九二共識」真相。「一中各表」絕不是臺灣政治鬥爭的產物,更不是國共的共識,是臺灣1990年代早期和中期要求建立的兩岸共識。甚至於「九二共識」也不是臺灣政爭的產物。早在1995年海基會副秘書長焦仁和就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來總結兩岸的政治立場。2000年蘇起等用「九二共識」來包裝「一中各表」。中共先強加給臺灣的兩岸共識是「一中」,臺灣後強加給中共的兩岸共識是「一中各表」。台方稱為「九二共識」,是給了中共面子。最終中共出於分化臺灣的國共聯手制台獨的因素以及更多戰略考量,虛情假意地接受了「九二共識」,包括中共過去一直否認的「一中各表」的核心意涵。但是蘇起等是否有以「九二共識」限制陳水扁新政府的台獨呢?暫不得確證。中共十年餘後才接受「九二共識」,是因為其實力崛起,對台優勢明顯,所以明讓一步,暗進十步。但是「一中各表」及其包裝紙「九二共識」很快在臺灣變成了藍綠統獨鬥爭的邏輯發展。這就像一把餐刀,有人用去進餐,有人用去夜行自衛或者襲擊他人。所以「九二共識」從負面意義上又可以變成臺灣藍綠兩大黨不顧全局只顧私利和偏執意識形態的政爭之物。但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否則也可以化神奇為腐朽,有無運用之妙有賴主事者之心。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是戰略不是目的,是末不是本,乃運用也。關鍵在於明體達用,明本達末,否則會事倍功半甚至於適得其反。 何謂本呢?何謂末呢?何謂明體達用、明本達末呢?以中共為例,中共一統天下是其本、是其終極目的。中共對台的大戰略大佈局、資源配置等皆圍繞此基本目標而定,即使讓步接受「九二共識」也能反客為主,通過台方要求的兩岸經貿交流建立對台的強勢話語權,扶植紅統,使藍營親共,邊緣化正藍。即使馬政府執政不佳,仍然以兩岸大格局迫使民進黨以「維持現狀」為選戰基礎和施政方向。現在中共除了借「周子瑜事件」教訓國民黨堅拒「進入更明確的『一中框架』」,更毫不猶豫地施壓蔡政府接受「九二共識」。中共對台的作為,是目的和戰略貫徹得很好的,有運用之妙,有「明體達用」。返觀馬政府呢?「九二共識」只是末用,國魂、黨魂得到自明了嗎?還是功利主義含混不清呢?國魂不能自明和堅定,如何讓老百姓理解作為用術的「不統不獨不武」的出路何在呢?如何能理解「九二共識」和兩岸和平發展的國家最終前途何在呢?馬政府又有什麼具體佈局和實施方法來向老百姓昭明「國魂」本體、理解其「九二共識」之術呢?「臺灣主體性」是有具體的文化基礎、價值觀、制度、傳統的,其核心精華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要宣揚之後才能喚醒民心。不能因為作為「末用」、「術」的政策而含混本體國魂,本末不清的施政只會讓政客官僚、商人財團沉迷于利益而不顧全局和前途,讓知識分子和老百姓陷於「被統一」的焦慮。2014年、2016年兩次選舉大敗,是對於本末不清的馬政府的教訓。 現在就要上臺的蔡政府呢?應該怎麼做呢?這是更大的考驗。林濁水的「九二共識」觀不能反映「一中各表」的歷史和本來面貌,只能反映出臺灣藍綠惡鬥的必然的邏輯發展以及馬政府的本末不清。這僅僅是「九二共識」的一面而已。臺灣與中共,強弱分明,美國不可靠,台獨沒有可行性。中華民國統一要取決於大陸未來民主化巨變的結果(是否如蘇俄波蘭等共產黨國家之巨變規律)。被統一則是必須要避免的選項,因為那是災難。那麼現行的總體戰略應該是「以拖待變」。同時又要發展臺灣政經實力、維持兩岸現狀。這是蔡政府必須面對的大問題。 能避免藍綠惡鬥嗎?外有中共強敵,內有藍綠惡鬥,如此誰能有政策的運用之妙呢?國家有認同分歧,本有的國魂也會人為分割成兩半,如何能有臺灣共識呢?如何做得到「明體達用」呢? 陆、中共「新型統戰」特徵與「和平統一」的不戰而勝 中 華民國臺灣的政治是民主政治,民意是決定性的力量。但是多數國民重視現實利益,忙於生計,道德和知識皆不足,因此可以通過經濟利益和媒體、輿論影響民意的 走向。中共通過兩岸經貿和全面滲透,漸漸積累到直接影響臺灣經濟和社會的硬實力。也就是說,中共有了影響臺灣民意的力量。影響民意不止是讓部分民意親共, 而是讓多數不喜歡中共的民眾懼怕中共富強,又從自身利益出發患得患失。 中共的國力崛起以及對台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增強,中共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這一切使依靠美國保護的臺灣民眾發生信心動搖。2015年中研院社會所做「統獨」調查發現,民眾的「當下統獨選擇」以及「預期未來統獨走向」存在明顯的落差。在「當下統獨選擇」部分,最多的是占46.4%的「獨立」,其次為占37.5%的「中間立場」,最低的為「統一」,僅有16.1%;不過,在「預期未來統獨走向」部分,「被統一」反而居冠,占了49.7%,其次為「獨立」,占35.9%,「維持現狀」則墊底,僅有14.4%。兩項資料呈現相當大的落差。調查發現,選擇獨立的人,其中竟然有37%認為未來會「被統一」;而選擇中間立場的人,認為會「被統一」的更高達51.3%。而「太陽花運動」則是以相當多民眾抵抗「被統一」的焦慮為民意基礎的。[10] 因此可以說當前臺灣社會形成了三種主流的矛盾情結:一、想獨立,但預估獨不成。二、不願統一,但預估被統一。三、想維持現狀,但預估未來無法維持。 這 就是臺灣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思潮。這種形勢如果繼續加深延續下去,中共實現「一國兩制」、不戰而勝統一臺灣絕不是空想。任何政治人物和政治運動、社會運動 (如「太陽花運動」)無法解決臺灣面臨的中共國力越來越強,臺灣越來越弱的大格局,無法解決經濟依賴大陸的問題。再如國、民兩黨兩岸政策越來接近,「九二 共識」和「維持現狀」只有出發點和理念上的差異,具體政策層面差距不遠,而且皆是「中間路線」的產物。這是中共對台戰略的結果呢?還是臺灣自身問題的結果 呢?主要原因當然是臺灣自身問題,是臺灣藍綠鬥爭的問題。中共對台戰略只是趁藍綠鬥爭而起興風作浪的作用,起了一個趁機分化拉攏、各個擊破的作用,但這是 次要原因。這對於清醒者而言,這是一種無奈和悲涼。對於醉生夢死的社會上層,對於只求「小確幸」的普通民眾而言,得過且過的生活或許也是可以接受的幸福, 儘管可能會「夕陽無限好」。 現在有必要探討一下中共「新型統戰」與中共不戰而勝的戰略。這有助於深入瞭解中共對台整體戰略以及其當前對付蔡政府和藍綠各方的可能的戰略行動。 這「新型統戰」概括來講是:除了承襲了老「統戰」的以經促統、以商圍政、拉攏上層等等之外,還有新的「統戰」特徵。即:在臺灣社會廣交、深交的基礎上,由政治沉向社會,由社會上層沉向下層,由拉藍移向攏綠分化縱橫,由北部移向南部。總 體而言,中共「新型統戰」以「軟實力」的「統戰」為「表」,「硬實力」為「裡」,表裡協調,剛柔相濟,也就是說,這不同中共老式「統戰」。中共老式「統 戰」是以「硬實力」的「統戰」為主、「軟實力」的「統戰」為輔,以力勝人,難以獲得人心。但是,新型「軟實力」的「統戰」則是「攻心為上」、下則「利誘樹 威」,則有獲得臺灣一部分人心之可能性,更具威脅性。 可 以說:中共「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對台方針在「新型統戰」中才真正得到有效實施。這是中共政經實力高度崛起後的對台「統戰」的提升,這是新階段的「統 戰」。中華民國臺灣政府如果沒嚴厲有效的對策,必然會有比現在更為嚴重的後果,其前景必然是民心渙散、國家無理想、政府喪志、政黨短視、商人只知貪利、知 識分子失去信心。中共實現「一國兩制」不戰而勝統一的時機也就臨近了。 中共「新型統戰」的特徵概括起來有三: 一、攻心為上的經濟示好和樹威 中共過去的經濟「統戰」重點通過台商影響臺灣政治和社會。現在,隨著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的簽定,臺灣經濟受益頗多,然機遇與風險並存,中共「統戰」空間也隨之擴大,最明顯的表現為來台大量採購、陸資來台、陸客旅遊來台、陸客的高消費等等,如果這是正常的經濟社會交流現象本無可厚非,然這其中明顯有中共操弄的「統戰」因素。這種「統戰」是以「軟實力」的「統戰」為「表」,「硬實力」為「裡」,表裡協調,軟硬兼施,攻心為上,其最大特徵是:「統戰」人心,即迅速扭轉臺灣基層民眾和上層社會對大陸的印像,樹立中共國強大繁榮的形象和強化臺灣經濟必須依賴於大陸的意識。如此,樹威和示好利誘雙管其下,以求實現「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對台「統戰」方針,而遠遠不止步於「經濟影響政治」、「經濟統戰」或是「以經促統」的舊目標,所謂「攻心為上」,餘者皆下策也。 例如:世界金融海嘯之後,2009年6月初,大陸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所籌組的「兩岸經貿促進考察團」首發團來臺灣進行採購,面對金融海嘯衝擊的臺灣商界,團長李水林說出「上不封頂」的豪語。以後各省經貿團皆「氣勢磅礴」一擲千金,掀起輿論風暴和社會熱議。這顯然遠遠超出正常經貿界限,中共「攻心」統戰操弄得很明顯。 再如:陸客旅遊來台,2009年3月安利中國觀光團來台旅遊消費,團員在台期間表現「三狂」——狂吃、狂買、狂喜舉動,其「財大氣粗、囂張搖擺」造成臺灣媒體轟動,紛紛報導陸客消費「無上限」及「有錢」的形象。 這 些「攻心型」軟硬兼施的經濟統戰皆不同於以往,其特別力求影響臺灣民意,以攻心為重點,以求形成臺灣民意的「畏」和「求」,即:形成商界、政界、基層社會 對於中共國力強大的「畏」。又由於臺灣經濟不理想和地緣關係,其對大陸有經濟依賴性,從而形成對中共的「求」。即:使臺灣人形成不能得罪中共,利益互惠要有求於中共的意識。 中共目前「經濟統戰」已經不止於臺灣北部,重點移向南部,例如:對南部漁民「契約採購」虱目魚的方案,陳雲林民國100年2月 率團參訪南部縣市並與中小企業座談,以及對於南部的政界人物、基層組織、社團的拉攏和利益輸送,等等。如果中共堅持攻心和讓利樹威多管其下政策的持續和擴 大,其對於臺灣南部的影響力必然會增強,甚至於影響民意。這些中共「經濟統戰」有新意和新發展,更具威脅性,這是政府必須要面對的。 二、政治「統戰」:分化與縱橫、「木馬」與攻心、內外交加 中共在臺灣各階層經過許多年的廣交和深交,利用臺灣藍綠嚴重對立的政治生態,分化藍綠,促其鬥爭,不僅如此,還深入藍綠的內部派系加以分化和拉攏,中共的分化和合縱連橫戰略的成效,在當今更顯新動向和新威脅。 其表現㈠:拉攏國民黨上層及其他統派團體,對於藍營的在野派、元老派與當朝派進行分化和縱橫,以求影響政府決策和政治力量對比,把臺灣拖進其戰略進程。新黨接受了「一國兩制」並且發揮了政治作用。張安樂組織「中華統一促進黨」,在2016年大選中公開在電視上做廣告說:要在談判中有尊嚴的談統一,不要在戰場上被統一。 其表現㈡:拉攏民進黨要人和部分派系,建立密切交往的關係,或者通過綠營在大陸投資的金主影響政要,建立或明或暗的利益關係。從而,力求分化和潛移默化綠營。 其表現㈢:拉藍攏綠與「有拉有打」結合。拉攏藍綠及其內部各派系,形成他們惟恐落後與中共互動的政治態勢,使中共處於左右逢源的主動地位。如此,中共可根據時勢需要變「拉藍攏綠」為拉「藍」擊「綠」或者拉「綠」擊「藍」,分化和縱橫臺灣政治力量,以利於其戰略進程。 中共「統戰」還表現為扶植「木馬」與開展「攻心」,即: ㈠ 、通過與中共有利益結合的商人收買臺灣媒體,形成親中媒體,控制部分輿論導向。 ㈡ 、扶植親中團體,開展各種活動,遊說政商學工農各界; ㈢、拉攏收買某些政要、名人影響臺灣政治和輿論。 這些皆自上而下有所影響民意。 中共對台的「內外交加」統戰的威脅則更大,即: ㈠、中共以其國力崛起和經濟全球化,在國際上使美國等國重中共輕臺灣,從國際大勢影響臺灣人心。甚至於有美國智庫學者和政要提出重新評估保護臺灣的成本和風險是否值得?[11] 這 反映出美國重國家切身利益得失、輕對外戰略利益的趨向。這種思維在二戰後美國國際關係佈局上屢見不鮮。臺灣對於美國只有對外的「第一島鏈」等戰略意義,但 是缺乏增益美國切身利益的作用。隨著中共國力崛起,台海問題給美國帶來難以估量的高成本和高風險。其實臺灣依靠美國保護的信心也逐漸低落。臺灣人在「預期 未來統獨走向」部分,「被統一」反而居冠,占了49.7%。這就是證明。[12] ㈡、中共對臺灣由外向內開展攻心為上的經濟示好和樹威以及政治「統戰」等等;臺灣的親中勢力則呼應於內,開展輿論和思想之造勢,開展座談、遊說和各種活動。如此內外交加的「統戰」,明暗配合,造勢累積起來影響較大,能夠影響臺灣政情和人心。 總之,中共新型政治「統戰」的趨勢是:在藍綠陣營中分化縱橫,又由政治沉向社會,再由社會上層沉向下層,由臺灣北部移向南部。 ㈢、「統戰」新動向:向臺灣普通民眾和年青人之攻心和樹威。中華民國臺灣105年大選出現再次的政黨輪替,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即將上臺。2016年3月3日,中共政協開幕式上俞正聲主席所做的《政協工作報告》,然後3月5日的中共人大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皆沒談到官方交流,著墨民間與青年交流。如出現了以前未有過的「青年體驗式交流」等新提法,強調「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年交流」。其具體實施,有待觀察。 中共當前「統戰」攻心大法,其一是繼續加強文化宗教之「統戰」,這方面由於臺灣有堅實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和深厚的文化宗教、良善風俗,此非中共國可比,中共的文化「統戰」威脅不大,故本文就不贅述了。 中共當前「統戰」攻心大法還有的動向,如:向臺灣中下層民眾和年青人攻心和樹威。其典型的事例是:2011年1月26日大陸企業家陳光標率領50余名大陸企業家抵台,陳光標在台開展為期四天的「兩岸心、溫馨情」歲末送暖活動,向島內低收入群體發放價值5億元新臺幣的紅包,陳光標堅持親手將善款發放到貧困戶手中,還在29日邀請600名 貧困戶代表在圓山飯店吃飯,同行的大陸企業家到各桌向貧困戶們鞠躬致意,再送上紅包。這一系列活動引發臺灣媒體的大轟動。臺灣部分縣市拒絕陳光標前往行 善,許多立委也批評此高調行善有「統戰」嫌疑。但是,臺灣低收入群體以及許多網友卻力挺陳光標,並指責批評者「飽漢不知餓漢饑」。 從此事例可以看出,中共「統戰」是政府在後、民間在前,以「行善」攻臺灣中下層民眾之心,而且相當成功。陳光標事件預示了中共「統戰」新動向,即:對於臺灣中下層民眾和年青人開展攻心和樹威,樹立中共治下大陸富裕而有德的形象,在臺灣民眾心底建立好感。 再如:臺灣曾雅妮成為世界女子高爾夫球排名第一的球員,大陸就有企業要開出每年上億台幣的贊助,要求曾雅妮入籍中共國,被曾雅妮拒絕。於是,2011年4月26日又有大陸華彬集團與曾雅妮在北京舉行合作簽約儀式,華彬集團與曾雅妮將長期合作,大力提供資助。此外,臺灣的2005撞球世錦賽冠軍吳珈慶,於2011年4月入籍中共國,成為大陸運動員。這些體育界的事件比較吸引年青人和民眾關注,其意無非暗暗樹立中共國之富強形象和暗示統一的好處。 從陳光標到曾雅妮、吳珈慶這一系列的事件,說明中共「統戰」動作越來越針對臺灣普通民眾,這些事件對於臺灣上層社會「統戰」效果不大,但是,對於臺灣中下層民眾和年青人則有影響力。這是臺灣政府應該重視和應對的。 中 共「新型統戰」的心戰特徵和目標是:由於臺灣是民主社會,民意作主。所以,要統一臺灣就必須攻心為上影響臺灣民意,所以恃政經優勢使臺灣人形成在「畏中 (中共)與求利」的夾縫裡小心翼翼選擇的心理。其目的是什麼呢?現階段是影響部分民意,有利於其戰略的實施。最終目的是有利於 「一國兩制」的攻堅戰,是為了有利於臺灣在中共未來的「戰」與「和」的雷霆威脅下喪失意志力歸降「一國兩制」。這「新型統戰」是促成其目的「心戰大法」和「利益攻台法」。 中共要不戰而勝,因此高懸戰爭之劍、政經強勢威攝和政經利誘、大力扶植紅統、支持妥協派,再加以全面心理戰、經濟紅利等多管齊下。這種不戰而勝的和平一統天下的戰略戰術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隨著中共實力愈來愈強大,也演進得愈來愈成熟和高級化。藍綠對立和空耗的中華民國臺灣能夠拿出有效的對策嗎? 柒、洞察中共本質 許多臺灣人對於中共的理解,由於受限於臺灣的社會背景和知識結構,所以,其觀察往往難以穿透中共國的富強表像和有情有禮的「統戰」表像,難以洞察其本質。不深察其本質,就難以判斷隱藏在中共對台政策和動作背後的真實意圖。 中共國的本質是一個後極權主義的國家,其統治權掌握在十幾個人手裡,統治者的命令可以超越任何法律和天理人情,使全國人不得不服從,違者將受懲處;統治者的一紙命令可以強制調動全國資源和人力,可以法外施法。所以,中共的價值標準、統治邏輯和行事方式絕不同於臺灣。 現在臺灣政商學界的許多要人,認為中共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和改變,變得理性務實了。然而,這種進步和改變是不可能動搖其極權專制的本質的,只要這種制度存在,就會產生非理性和殘暴的政治作為,因此中共對於臺灣的政策、戰略、目標的設定以及作為也不會例外的。 例 如有人從經濟視域來判斷說:現在的中國大陸是總生產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重要的消費市場,臺灣經濟在全球化裡也占一席之地。所以,中國大陸 和臺灣的利益與全球相連,中共為了本身的最大利益,不會破壞全球政經體制。所以中共的統一綱領只是口號,不會非理性實施的。 這 種說法忽略了中共最高統治集團的最大利益不等於是中國大陸的最大利益,十幾個人決定一切的最高統治集團的理性和務實與臺灣政治所理解的理性和務實是背道而 馳的。中共從來就是政治利益大於經濟利益,政治是目的,經濟是手段;中共最高統治集團成員是中共的政治家出身,多數出身「太子党」,不是企業家出身,也不 可能來自於人民,他們的意識形態和思維邏輯不可能以經濟利益和中國大陸的最大利益為大,而是以黨和其個人的政治利益為最大。 因此,這個統治集團對內可以實行無法無天的維穩政策和腐敗剝削民眾的「改革」,對外則支持朝鮮等流氓國家,甚至於不惜犧牲與美國等國的外交利益。這些皆不符合中國大陸的最大利益,但是符合中共的政治利益和意識形態。同樣,中共製造1995、1996等 台海若干危機,也源於中共的政治利益和意識形態,中共未來會如何對待臺灣呢?中共難道會從對自己百姓嚴厲的專制者變成對臺灣仁慈的「善人」嗎?這可能嗎? 對於臺灣的各種示好只是出於中共的策略及戰略需要,而不可能變成其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一」才是中共的終極目的。 洞察中共本質,要從深入觀察中共對自己百姓的統治得出結論。這是假不了的。中共對於有過短暫憲政民主傳統(如1947年行憲)的人民的統治是:一党淩駕於國家之上的「党天下」,黨大國小無民權,國無正義,政策大於法,權大於法,權貴壟斷政治權力和主要經濟資源,社會兩極分化,黨控制媒體,禁止結社,警察治國,百姓上訪申冤無門,迫害異議。等等。中共對於老百姓很不好。中共就像不孝不慈之徒對於家裡的父母子女很不好,難道會對於臺灣這個兄弟懷有衷心的善意嗎?洞察了中共這個本質,也就能省察出中共對台戰略及其目標。 捌、危局中的臺灣走向「夕陽無限好」還是「否極泰來」? 中共愈來愈強大,臺灣愈來愈相對弱小。臺灣依靠美國保護才生存下來。但是中共國力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和美國最大的債權國。而台美之間沒有明確的保台條約,沒有確定如果中共侵台而美國有保衛臺灣的政治軍事義務。這是一個致命之處。 中共一直聲稱主張和平統一但不放棄武力統一。中共崛起後,美國對台態度必然會變化。對於美國而言,一旦台海對立,美國必然進退兩難。一、因為臺灣不能直接增益多少美國利益,而台海對立反而給美國帶來中美對立的高成本和高成險。也就是說隨著中共崛起,臺灣愈來愈成為美國的次要「棋子」,一個牽制中共的籌碼。美國遏制陳水扁政府的台獨舉動就是明證。二、 臺灣對於美國只有戰略利益、戰略價值,但是美國自身利益是第一位的,戰略利益屬於第二、三位的。昔日中華民國大陸的失敗,就是因為美國有防範中華民國取代 日本未來威脅美國利益的戰略,並且又有避免與蘇俄對抗及先歐後亞的戰略,所以美方中斷對中國的軍援等導致國府敗于蘇俄全力扶持的中共。韓戰開始時美國政府 一度想放棄南韓,是麥克亞瑟將軍極力把美國拖入韓戰。南越也是美國切身利益第一、戰略利益讓位的思維下的犧牲品。美國從未打過一場成本和風險巨大而與美國 本身無直接關係的戰爭。豈止美國,二戰前英法與波蘭有明確的政治軍事同盟條約,但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卻宣而不戰,就是懼怕與德國開戰的成本和風險。因為波 蘭對於英法只有戰略價值,戰略價值是可以犧牲的。 因此臺灣就有一大致命危險:臺灣對於美國只有戰略價值、戰略利益。如果未來美國面對中共武統,很可能畏懼高成本和風險,形式上援台,遇強阻則不進,結局不堪想像。但是對美國而言,美國損失的只是戰略利益和國際地位,不損自身「皮肉」。如果遇上武統威脅下的和統,美國更未必盡力援台。中共愈強大,美國遇台海之變則愈來愈有不作為的可能性。事實上這些年,美國智庫學者和政要提出重新評估保護臺灣的成本和風險是否值得的疑問,提出「棄台論」。[13] 這已經屢見不鮮了。這反映出美國重國家切身利益得失、輕對外戰略利益的習慣性趨向。2015年底美國剛宣佈將在12月中旬向臺灣軍售10億美元(約325億元台幣)的「防禦性」武器。但此時有智庫呼籲,美國政府應調整與臺灣的軍事合作策略,僅維持出口武器給臺灣的軍售傳統,但「美國應放棄保證協防臺灣」。專研美國東亞軍事策略及大陸軍力現代化的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其資深研究員戈梅茲(Eric Gomez) 撰文引述蘭德智庫近日一項報告指,大陸軍力已逐年追上美國協防臺灣的防衛武力。作者指出,美國倘若放棄對臺灣的協防承諾,將可能降低東亞盟國對美國防衛承 諾的信賴,但美國與日本、南韓、菲律賓均簽有正式防禦條約,與臺灣之間則無任何白紙黑字的防禦條約,屆時美國若宣佈「放棄協防臺灣」,其信譽在國際上將不 受任何影響。作者認為,美國以保護臺灣為名義與大陸作軍事對抗的代價太高,而且這個代價將會隨著時間正向增加。[14] 其實臺灣人依靠美國保護的信心也逐漸低落。2015年中研究院調查:臺灣人在「預期未來統獨走向」部分,「被統一」反而居冠,占了49.7%。這就是證明。 那 麼中華民國何去何從呢?臺灣何去何從呢?老實講未來「被統一」的可能性最大。現在藍綠及蔡政府上臺後遭遇的難題只是中共戰略上的一個階段的。十餘年後更大 的難題是如何面對武統威脅下的「一國兩制」的和平統一。而美國未來極有可能靠不住。中華民國臺灣最上策的戰略應該是:藍綠合作、與共(中共)周旋,最終 「以拖待變」。如果對立中共,問題是能堅持多久?這需要藍綠團結,更需要智慧而非勇氣。前面分析了中共對台戰略,在藍綠對立的格局下,臺灣會被內鬥和外壓 拖垮,無勝算可言。 那 麼「以拖待變」,此「變」是中國大陸之巨變。中共國是蘇俄為首的國際共產主義的產物。蘇俄東歐的共產主義國家崩潰後,皆光復故國。這是規律。但是俄國領導 人葉利欽、波蘭領導人萊赫·華勒沙等絕不是復國主義者,但是他們皆不約而同選擇了光復故國。這是因為重建國家要從先賢和祖輩的精神中尋找新權威的基礎,在 國家民主傳統中形成再建民主國家的共識,如此才能擺脫民主化進程中的意見紛紜和混亂,才有更大的社會動員力和儘快重建國家。此外還有很重要的重任是:對於 舊專制國家進行「斬草除根」。或許有人說他們為什麼不另建一個新國家呢?這是因為建新的國家要「無中生有」,由空地壘山嶽難矣,成本和風險也大。國家之構 建依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學理而言是自然生成的,要從傳統基礎上構建。所以說复國容易而全新建國難。蘇俄和波蘭等國在巨變前,皆無「前朝熱」,也沒有多大的复國主義勢力,民主力量的領導人也不是复國主義者,但是他們皆選擇复國,回歸傳統,繼承祖輩的精神和權威。之 所以如此的重要原因是:复國和复傳統,是一條有前人基礎的相對而言成本風險較低的轉型捷徑,更有價值和精神的目的意義。而今中國大陸「民國熱」、「民國 風」當道。大陸未來轉型巨變的方向不言而喻。這對於中華民國臺灣並非壞事,而是喜事。因為臺灣不會「被統一」,而是會在相同國家傳統和價值觀、制度的前提 下,自然統一。 問 題是中華民國臺灣有能力「以拖待變」嗎?沒有藍綠和解與合作,根本無法與中共周旋,無法「拖」,反而會在藍綠鬥爭中被中共趁機,一步步加速走向中共預設的 戰略軌道和目標。我們看看勾心鬥角的藍綠政治勢力,貪利失大局的各大政黨,一味追求個人利益的政客、商人、學者,醉生夢死的上層闊老,得過且過的民眾,甘 當內應的紅統勢力,首鼠兩端的妥協派,毫無原則的機會主義勢力。中華民國臺灣何去何從呢? 回顧二十年前,1996年的中華民國臺灣尚有自身優勢和信心。回顧十年前的臺灣(2006年) 已經優勢漸失和陷於內鬥。今天臺灣已經陷於劣勢,受困于未來「被統一」的焦慮。未來十年呢?中華民國臺灣將變得如何呢?恐怕會更加劣勢化,「被統一」之勢 更加明顯。說老實話,未來面對中共,中華民國臺灣可以支撐過十年,但是很有可能支撐不過二十年。我們應當如何作為呢?出路何在呢?政權輪替帶來的一方狂歡 和一方悲涼只是一時的,權力和利益及欲望也是一時的,我們應該清醒了。 參考文獻: 范世平:《周子瑜事件,是錯誤的巧合,還是政治的陰謀?》。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2016年1月21日 洪永泰:《解讀大選/國民黨300萬票 會永遠消失嗎》。聯合報2016-01-18 林濁水:《版圖綠大於藍的時代正式開始》。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2016-01-25 林濁水:《沒有九二共識兩岸地動山搖?》。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2016年03月09日 周志懷:《和平或對立,蔡英文將作何選擇》。環球時報2016-01-18 陳耀宗:《迫於現狀 半數民眾預期未來「被統一」》。風傳媒2015年10月19日 艾克: 《大陸「兩會」對台政策發出「高冷」信號》。風傳媒2016年03月05日 本文的英文題目、英文摘要、關鍵詞。 Suggestion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Imminent Crisis Created by the CCP's Current Strategy Toward Taiwan Abstract: The outcome of Taiwan's 2016 election was determined long before. The KMT administration only pursued economic benefits without compromising its political bottom line. Therefore, the CCP orchestrated the "Chou Tzu-Yu Apology" scandal to punished the KMT via the hands of the pro-independence camp, causing the KMT to loose catastrophically, after which the KMT not only fears the CCP but also needs help from the CCP, so that it will be easier for the CCP to seek political concessions from the KMT in the future. Meanwhile, the CCP hopes the KMT would become another "New Party" (an offshoot of the KMT that has become the CCP's ally) and loosen its bottom line against "One Country, Two Sytems". This article forecasts the CCP will take advantage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ld war" and the rebound of KMT after the election loss to push the incoming Tsai Ing-wen administration to accept the so-called "1992 Concensus", with the purpose of dividing the pro-independence camp and marginalize its core faction, which is similar to its tactics against Taiwan's core anti-communist camp.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reason why Taiwan is slipping toward the abys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CP's strategy and goal toward Taiwan. Keywords: CCP's Strategy Toward Taiwan, 1992 Consensu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ou Tzu-Yu Apology" Incident, Passively Unified, Delay and Wait for Change. 附錄:回應批評 本文理論架構是:預設中共依 “一國兩制”目標而展開對台戰略的前提。以此解釋中共對台的具體戰略和政策的各種現象。如2000年朱鎔基影響選情的講話、周子瑜事件、為什麼接受“九二共識”?等等。文章中也點明瞭。 本文主題很明確,就是:當前中共對台戰略所成之危局。 有先生認為“憑藉仇共恨匪的情緒,撰寫反共的八股文章”。“全文既無理論基礎,亦無明確的邏輯推論”。是不是有先生是否有先入之見呢?或者因為有先生有特定的理論立場呢? 關 於戰略的文章,很多只能依據很少的現象性證據,來臆測和推論。如果要有足夠的論據來作推理、推測,恐怕無法對於全域作解釋和預估。因為中共戰略都有其偽 裝、隱蔽性。到哪找論據呢?怎麼可能一步一證呢?關於戰略分析,解釋和判斷更重要。對於學術而言,論證最重要。孰重孰輕呢?就要看是不是買櫝還珠了?看何 為櫝,何為珠? 在 此以一個假設問題作說明。假設在二戰盟軍登陸諾曼第之前,判斷盟軍是登陸諾曼第還是加萊呢?假設就此作文章,寫登陸加萊的論據更多,文章更符合學術規範。 寫登陸諾曼第的論據就很少了,論證匱乏,因為登陸前盟軍放出登陸加萊的假情報,隱蔽登陸諾曼第的任何信息。在下就此想說明一下:學術規範與戰略問題是有矛 盾的。學術規範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而是可以質疑的。因為有買櫝還珠的問題。 再者,依目前學術規範,適合作小題目。流行論文也大多是寫小題目的。那麼談戰略要不要見“林”呢?(見木不見林之“林”)要不要推測全域呢?見“林”的學術規範要求與見“木”的學術規範要求為什麼是一樣的呢?需要迷信學術規範嗎?這又回到了是不是買櫝還珠的問題了。 105年2月3日
[1] 張懸是臺灣創作女歌手、社會運動家,常聲援許多社會運動議題,如反核四運動、支持反媒體壟斷運動、表達對同性戀權益的支持,2012年《神的遊戲》專輯裡一曲〈玫瑰色的你〉便是獻給社運人士。2011年12月,中國大陸發生要求「村民自治」和反腐敗抗暴的「烏坎村事件」。張懸當即在豆瓣網、臉書上連續發表文章,聲援烏坎村民,並要求歌迷不要顧慮她的個人演唱事業,而盡一切可能守護社會正義。2013年11月2日,張懸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演唱會上接過並展開臺灣留學生所拿的國旗,並向現場歌迷介紹自己的國家,途中有位中國大陸留學生喊「No politics today」(今天不談政治),張懸停下來並試圖對話。此事件迅速傳播開來,臺灣政府、政黨和社會皆支持張懸。11月7日,中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範麗青說:「我們希望兩岸同胞,特別是青年一代多接觸,多交流,增進相互瞭解和感情,加強中華民族認同,共同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11月8日,BBC中文網引述中共《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評論員文章稱,幾乎所有接受該報採訪的中國學者都表示,「不希望張懸演唱會風波上升為政治事件」。受此事件影響,張懸北京演唱會宣佈延期。張懸在大陸微博受到圍攻。但是2013年1月7日,有中國大陸網友貼出一些證據,指控有關部門的「五毛軍團」從6日起出現「有組織、有指揮地大軍團」在張懸微博上圍攻謾罵。中央通訊社記者也實際操作,但無論如何留言,最頂端的永遠是一些謾罵。這位網友說「五毛指揮員在後台直接控制,可能連管理員都干涉不了」(本注釋參考了維基百科「張懸」) [2]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跟一個16歲「小姑娘」過不去?》. 環球時報. 2016-01-15 (中文) [3] 國台辦就周子瑜事件表態. 2016-01-16. [4] 范世平:《周子瑜事件,是錯誤的巧合,還是政治的陰謀?》。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2016年1月21日 [5] 洪永泰:《解讀大選/國民黨300萬票 會永遠消失嗎》。聯合報2016-01-18 [6] 林濁水:《版圖綠大於藍的時代正式開始》。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2016-01-25 [7] 周志懷:《和平或對立,蔡英文將作何選擇》。環球時報2016-01-18 [8] 林濁水:《沒有九二共識兩岸地動山搖?》。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2016年03月09日 [9] 艾克:《大陸「兩會」對台政策發出「高冷」信號》。風傳媒2016年03月05日 [10] 陳耀宗:《迫於現狀 半數民眾預期未來「被統一」》。風傳媒2015年10月19日 [11] 「棄台論」由來已久。1998年3月8日,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和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著名國際關係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支持中國大陸實行「一國兩制」政策統一中國。這一主張後來也被稱為「奈主張」(Nye Proposal)。2009年「棄台論」在美國學術界乃至政界不斷湧現,並成為各界不得不予以關注的重要話題。當年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前副主席歐文斯(Bill Owens)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其後2011年美國前太平洋司令普理赫也表達類似的觀點:臺灣不可能有效防衛自己,所以主張美國應檢討臺灣關係法與對台軍售。2010年美國波特蘭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季禮(BruceGley)也發表文章呼籲美國應檢討與臺灣關係法及對台軍售。2011年是「棄台論」大量湧現的一年。其中,論述最完整的是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格拉澤(CharlesGlaser)。2011年3月, 美國《外交事務》期刊登他的文章,其文指出,「美國應當考慮從它對臺灣的承諾中後撤」,以「能消除美中之間最明顯和爭議性最大的衝突點,為兩國今後幾十年 更好的關係鋪平道路」。此言在臺灣和美國學界引發強烈反響,美國一些智庫和大學的研究機構為此還進行過一場公開的主題為「美國應否拋棄臺灣」的辯論。同年11月,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保羅•凱恩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題為《拯救我們的經濟,放棄臺灣》的文章,更將這一爭議推向高潮。「棄台論」這個名詞也開始被廣泛使用。另外,早在1999年就提出「美國不應阻止兩岸統一,而應施壓於臺灣使其承認為中國一部分」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201 1年再次重申此一立場。卡耐基和平基金會中國專案高級研究員史文、美國國防大學專研中共海軍戰略的學者葛斯汀、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等,都在2011年表達了美國有必要「檢討臺灣關係法與對台軍售」以避免美中關係為此陷入不斷惡性循環的觀點。2012年,重量級外交人士、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分別在年初及5月表達「棄台」立場。2015年美國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大師」米夏摩(John J. Mearsheimer),(其人常有先見之明,早在1990年即曾在《大西洋》月刊撰文,題為〈為什麼我們很快就會懷念冷戰時代〉,被譽為討論冷戰的經典之作。)他在美國期刊《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3月號撰文,題目是〈向臺灣說再見〉(Say Goodbye to Taiwan)。認為:中國大陸在經濟及軍事上日漸強大,十數年或數十年後,美國保不了臺灣,臺灣無從選擇,只能走向統一。2015年底,專研美國東亞軍事策略及大陸軍力現代化的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資深研究員戈梅茲(Eric Gomez)撰文引述蘭德智庫近日一項報告指出:大陸軍力已逐年追上美國協防臺灣的防衛武力。美國與臺灣之間無任何白紙黑字的防禦條約,美國保護臺灣與中國大陸作軍事對抗的代價太高,美國政府應調整與臺灣的軍事合作策略,僅維持武器軍售給臺灣的傳統,但「美國應放棄保證協防臺灣」。(纵览中国首发) [12] 陳耀宗:《迫於現狀 半數民眾預期未來「被統一」》。風傳媒2015年10月19日 [13] 同注釋11 [14] 美智庫:美國應停止保證協防台灣。蘋果日報2015年12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