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榕:为什么中国几家重点扶持的老牌“民族科技业”已成气候,近年砸重本、拼并购的芯片产业却还在原地踏步?
更新于2018年5月24日 05:51 台湾《天下杂志》副总编辑 陈良榕 “美国现在是要认真地对付中国,”4月底,一位美国半导体大厂副总在越洋电话对《天下》记者兴奋地说,他相当支持特朗普对中国打贸易战、制裁中兴。“美国前几任总统,对中国都太软弱了,”他说。 特朗普政府指责中国窃取美国企业商业机密。他的公司是主要受害者。 “(中国政府的人)晚上冲到我们上海办公室,叫你开门,直接把电脑里的资料拿走……,”他说,但因为该公司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也只能“哑巴吃黄莲”,默默承受。 这是中国大陆擅长的“市场换技术”战略当中,比较“暗黑”的部份。 较常见的方式是,外企被逼着与中国对手、国企成立合资公司“分享”技术,培养未来对手。例如,近几年,英特尔(Intel)曾以15亿美元入股紫光旗下、由展讯和锐迪科合并的IC设计子公司,最近也与中国清华大学合组伺服器晶片公司。高通(Qualcomm)最近甚至与大唐电信子公司合资,在中国研发销售手机晶片;也与华为、中芯国际(以下简称中芯)合组技术公司,研发十四奈米半导体制程技术。 在部份技术比较成熟的行业,“市场换技术”成效卓越。例如,根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宣称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其实是利用与日本和欧洲企业合资的技术发展出来的。 中美贸易战 抗击Faang,而非中国 福鲁哈尔:对美国提升竞争力最有好处的事情也许并非是抗击中国,而是抗击FAANG——Facebook、苹果、亚马逊、Netflix和谷歌。
但在中国政府最关注、贸易逆差最大(达1.2万亿元人民币)的半导体产业,中国政府可说使尽浑身解数,却进展有限。 这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一场针对海外学人举办的论坛,可见一斑。 上有政策,但进步有限 台上投影片,秀出15样中国主要电子产品,核心晶片的“国产占有率”,多数挂零。最高的是有海思、展讯撑住场面的手机用通讯晶片122%。 “我想告诉大家,有再大困难,都要发展集成电路的道理在这里,做为要在全球崛起的大国,没有芯片支撑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没有集成电路支撑,国家根本安全是没有保障的。” 在台上以江西乡音慷慨激昂演讲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刘明,她是中国记忆体技术权威,之前也协助武汉新芯的技术研发。 近几年,中国震惊世界、四处收购、入股半导体企业的诸多大手笔作为,均始于2014年6月,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该《纲要》除了设置产业发展大基金,另一大重点是培养人才。直接在中科大、北大、清华等25所重点大学,成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效果立竿见影,至少在半导体的国际研究,中国学者的能见度已大增。刘明表示,该领域最权威的两个期刊:EDL(Electron Device Letters)、TED(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过去30年全中国累计发不到两百篇。但2017年,中国学者已经占到这两个期刊发文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俗称“大基金”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是中国首度以类似私募基金的方式,而不是传统以税收、土地等财政补贴的方式来扶植企业。这四年来,效果如何? 一位近来对中国颇有涉猎的半导体业大老认为,总和来看大陆半导体业仍处于“草创”阶段,与世界顶尖技术仍有差距。 其中,技术门槛最低的封测,技术差距最小。而且,3年前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的江苏长电科技,规模已经跻身世界第三。 而在IC设计领域,华为旗下的海思,去年营收达47亿美元,已排名世界第七大IC公司。 “这个公司很有竞争力,”这位半导体大老对海思评价极高,认为海思的手机晶片麒麟“很先进”,光是导入七奈米制程的时间点,已经相当接近世界最领先的高通。 至于中国最大晶圆代工厂中芯,近来因为前台积电研发主管梁孟松接任共同执行长,而备受瞩目。 高盛半导体分析师吕东风(Donald Lu)在去年一场演讲分析时表示,晶圆代工是几个半导体领域当中,技术门槛最高的。“中芯追赶台积电与联电,追得很辛苦,而且获利微薄,”他说。 也难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中芯,成立至今已将近20年,但与台积电技术的差距却丝毫没有缩短。业界估计,至少落后5年以上。 原因一:无法依靠中国市场的优势 为什么中国几家重点扶持的老牌“民族科技业”,例如华为、京东方都已成气候,中芯却好似还在原地踏步? 因为,“它没办法利用中国市场的优势,”长期研究中国产业政策的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研究员瞿宛文说。 华为、中兴的“第一桶金”,都来自高度保护、且对技术要求较低的中国国内市场;厚植实力之后,再出征海外。 半导体业产业链高度全球化,而且具有多数客户对价格较不敏感的产业特性,却让中芯很难如法炮制。 最近一年大爆发的比特币挖矿商机,是最好的例子。 尽管比特大陆为首的挖矿机晶片厂商清一色是中国大陆公司,身为地头蛇,中芯对挖矿商机却是“看得到,吃不到”。 这个“庞大内需”,订单几乎全部涌到对岸的台积电,今年第一季营收有9%来自挖矿,高达7.5亿美元,已经接近中芯该季营收总金额。 最近一季的中芯法说会上,分析师又追问比特币未来对营收的贡献?梁孟松只能讪讪地回答,“我们也很希望做到这一块。” 做不到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中芯的制程技术完全跟不上挖矿需求。 挖矿晶片对于运算效能要求极高,采用的都是28奈米以下制程。但中芯的28奈米(高性能版)虽已号称量产,良率始终无法提升,自然得不到青睐。 而现在,随着比特币价格暴跌,用28奈米制程挖矿已经逐渐没赚头,新一代挖矿晶片已经快速撤离,直攻16奈米以下制程。梁孟松也在法说会坦白承认,28奈米因为研发时程拖太长,结果错失市场机会。 原因二:半导体聚落难以成形 中国要以国家力量发展半导体,另有一个结构上的限制──传统政府体制。 瞿宛文解释,过去的“东亚模式”,基本上,由中央机关直接面对企业。例如,台湾经建会与经济部、日本的经济产业省、韩国的企划财政部。 然而,中国因为幅员广大,产业政策基本上可说是“中央出政策,地方来执行”。加上地方政府习惯“为成长而竞争”,结果就产生乱象,各省市争相投资政策支持、动辄百亿资金需求的半导体厂。 中芯在相隔千里的上海、北京各有两座12吋厂,深圳与天津各有座8吋厂。结果不但难以形成半导体群聚,管理变得复杂,而且不同国营背景的股东,各有各的意见、人马,演变成中芯内部派系斗争频繁的最坏结果,绩效自然不彰。 “半导体制造特别难,必须有人愿意长时间烧钱支持,又不会不时干涉,”瞿宛文以台积电的创办过程比较,归纳出成功必要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还要有一个具备创业精神的杰出领导人,例如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华为创办人任正非。 “他要有办法在牵扯到很多未知的时候,做出entrepreneur decision(创业决策),”瞿宛文说,“这往往是最难的。” (作者为《天下杂志》副总编辑,原文刊载于《天下杂志》。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