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效法文革语言力挺政府封杀冯小刚 引民众担忧 多维 北春编者按语;不要小看对《芳华》的批判,文革就是从批判《武训传》开始的,习近平已经从出“红宝书”,到“东方红”中国出了个习大大,再到对《芳华》的批判完成了十九大前的文革三步曲。人们担心文革重来,实际上文革已经来了。有人说文革即使再来也是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现在看来,不但形式相同,内容也相同。这就是习主席对毛主席的亦步亦趋。
中国大陆导演冯小刚的电影《芳华》日前被撤档,引发各种猜测,其中以指向广电总局的审查制度与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前加强舆论管控居多。除此之外,针对《芳华》,还有另一种声音。
该声音指出,冯小刚用电影利用某群体,应彻底封杀《芳华》,取消其公映资格;同时应该封杀冯小刚。持这种声音的文章出现在中国红色文化网的微信公众号中,不过随后页面就显示“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彻底封杀冯小刚?
冯小刚的《芳华》讲述了一群军队文工团员的青春爱情故事,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部分涉及“文化大革命”、“中越战争”等敏感话题。至于撤档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评论认为是因为触及到审查部门的神经,但这部电影此前的确获得了允许放映的龙标。
主张封杀《芳华》与冯小刚的这篇文章,将声音转向对冯个人的批判与挞伐。文章指出,冯小刚的片子部部都是精神垃圾,部部都是负能量,描写人性阴暗的东西;他不过是用剧情和拍摄手法掩盖了垃圾精神,再加上庞大的炒作营销投资和铺天盖地的舆论轰炸,欺骗了不明真相的观众,赢得了票房,用低俗、龌龊、阴暗和搞笑手段逗乐取悦欣赏水平很低的观众。
《芳华》被指冯小刚缅怀特殊时期的青春岁月(图源:VCG)
根据文章中的分析,该文认为《芳华》的前半部,目的还是冯小刚为了重新揭露三十多年前文革(专题)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的阴暗与荒唐;而在电影的后半部,却着重体现的是当年不怎么样的人获得了巨大成功,优秀的人反而落难的悲剧。特别恶劣的是:这次冯小刚再次继续了他杜撰抹黑攻击党和政府的本事,这种险恶用心真是其心可诛,他的核心目的还是在抹黑党和政府。
不可否认,在分析人士看来,冯小刚的一些电影中在价值观上确实存有问题,比如在2015年12月上映的《老炮》,冯小刚在其中担任主角。上映期间有影评人指出,影片传达的中心焦点在于老派江湖人的价值观--忠诚与报答。冯小刚决绝的表演才是真正为电影在怀旧的基础上画出质感的浓墨重彩一笔,出神入化地演绎出不是只会蛮打的硬汉老炮儿。
《老炮儿》的魅力在于,它塑造了一个属于当代的大侠,他生于市井民间,只是个普通百姓,却仍有着自己的侠义精神与原则,但最终要被时代抛弃。与其将这种抛弃说成是时代的悲哀,不如说这种曾经的精神确实侠肝义胆,但在强调法治的社会中,侠义的精神终究要让步于法律,纳入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影片宣扬的游离于法治之外的江湖义气,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观众与社会不会为错误的价值观背书。
芳华刹那 历史恒久
但如果因此就断定冯小刚所有的作品都缺乏艺术性,都在抹黑中国政府,则显得牵强。
《我不是潘金莲》涉及到上访、假离婚等问题(图源:VCG)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女主角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在一次次上访中,一件事变成另一件事,接着变成第三件事,但十年过去,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结局也带有一定的荒诞派喜剧的味道。但影片中涉及到的对上访的围堵、因为房产等“假离婚”,确实是现实社会中的确存在的问题。
有影评表示,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为一个逝去的时代与一群老去的人立传,怀念那个正远去的时代。而在被撤档的《芳华》中,我们也看到对过去怀念的影子。冯小刚对那段处于特殊时期的青春的缅怀,在影片中会相应地侧重人物的成长经历与个人的情感诉求。但也正是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还有关于那场战争被认为的对当下含沙射影的批评,这也许就是要求彻底封杀冯小刚的那篇文章中说冯刻意抹黑政府所在。
任何一个导演,几乎都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一定的情怀。《芳华》上映的意义,相较于《我不是潘金莲》平平的口碑,不言而喻。因此,在片方对市场寄予厚望的同时,《芳华》之于冯小刚,更像是他的一次自我救赎,然而,芳华刹那,出师未捷……
不过就此将冯小刚彻底封杀,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吗?笔者准备再回看这篇文章的观点时,已显示“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显然,这种观点已滑向了另一个极端。《芳华》刹那,世间变幻,历史发生的事实却是恒久存在的。如何正确对待特定时期的历史,不仅是方法论,也是历史观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