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回应权威人士 李克强称“相忍为国” 未搞“强刺激”
(李克强。资料图片) 昨天(5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匿名“权威人士”解读中国当前经济的长文《开局首季问大势》,话题涉及中国当前发展、改革、财政、货币等多个经济领域重大方向性问题。 世界之声报道,去年5月到现在,这已是这位“权威人士”第三次通过人民日报头版“发声”谈中国经济,均为头版转二版的高规格,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次则是昨天。 三次“权威人士”访谈都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经济形势和政策之后不久刊发,一般均认为与习近平经济智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有关。 昨天《人民日报》的权威人士访谈,对中国经济当前的判断并不乐观,“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与前两次“权威人士”发言一般,当天股市大跌2.79%,这与此次访谈对经济形势的不乐观判断有关,也与访谈中,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谨慎态度息息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权威人士”对当前经济的解读中,似乎隐约对当前各部委和各省市经济政策有所批评。 就在访问刊发后的当天,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当天(5月9日)举行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似乎也隐约回应了这一批评。 仅分析两篇文字,就可以发现,“权威人士”的《人民日报》访谈和李克强总理的多次经济讲话,至少对“双创”和新经济以及“强刺激”有不同的表述。 《人民日报》访谈中,这位“权威人士”批评,“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权威人士”又提出,要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
在昨天的讲话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我们没有搞“强刺激”,而是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克强又呼吁,各级政府要“相忍为国”,以政府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挥。他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有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将可带动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人民日报》访谈中,权威人士则认为,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此外,虽然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但需要时间,目前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一条财经”认为,此次访谈3次以“我”的口吻下断语、发指示,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公众号“侠客岛”曾发表文章《被刷屏的人民日报“权威人 士”到底是谁?》,提出“权威人士”三个语言特点:霸气侧露的“话语风格”;非常强的个人色彩;3、对各地区各部门下命令,暗示“权威人士”是习本人。 昨天,本台记者从熟悉北京政情人士得知,此文是习近平办公室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撰写,代表了中南海南院(党中央)观点。
今天,多家网络媒体以“相忍为国”、未搞“强刺激”为标题报道了国务院此次会议和李克强的讲话,也使中南海南北院(南院为党中央机关驻地,北院为国务院机关驻地)对经济政策的分歧隐约显现。 今天,同济大学教授石建勋在微博上撰文,建议“权威人士”应该署名慎言,匿名不恰当。 石建勋通过微博提出,“权威人士应该慎言,如果真要发言,也请光明磊落亮出真名、职务和代表的所属机构,积极践行公开、透明、负责任的现代社会治理原则。” [博讯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