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王者”劉少奇面面觀
张成觉
《北京之春》網刊2025年第7期刊登署名XL的文章,題為《從延安到文革:劉少奇挑戰權威的政治性格與毛澤東的不信任邏輯》,該文開宗明義地寫道:
学界对毛泽东与刘少奇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1960年代的大跃进、七千人大会和文革初期的权力斗争,强调“路线分歧”与“制度安排”所导致的裂变。但一个被忽视的行为特征可能更为关键:刘少奇早在延安前期就展现出挑战上级权威的政治人格,而这种性格,是否在毛泽东心中早早种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真是別具慧眼,震聾發聵!
筆者由此聯繫到1959年廬山會議,劉少奇在後期全體會議上公然聲稱,他要樹立對毛的個人崇拜!(大意如此)這表面上看來是向已處牆倒眾人推狀態下的彭大將軍落井下石,跟剛剛奉毛之命上山保駕的林彪相呼應。排名第三的中共軍頭林彪氣勢洶洶地訓斥位居第二的彭總:中國只有一個大英雄,那就是我們毛主席!(大意如此)一向以儒雅面目出現的“劉克思”則用另類腔調挺毛。一文一武,異曲同工,配合得天衣無縫!從而上演了中共黨史上一幕令人不忍卒睹的醜劇。
可是恍如西方某哲人所言:真理向前再跨一步,就會變成謬誤。一向思維縝密的劉少奇竟然沒有察覺到,他的這種說法,實際上儼然將自己擺在“造王者”的位置,恍若碩果僅存的共黨一大代表毛成了阿斗,他則居於諸葛亮的位置!(另一位一大代表是較毛年長七歲的董必武)對中國歷史爛熟於心的毛怎會毫無感覺?
回顧1945年4月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舉行的中共七大,毛穩居黨內軍內魁首之位。更重要的是,七大通過的黨章首次將毛澤東思想列為黨的指導思想,由此毛赫然成了精神領袖,也就是政教合一定於一尊的至高無上的救世主。而在七大上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的,正是劉少奇!
對此,毛亦不吝封賞,將劉欽定為接班人。倘若借用英國皇室的用語,即劉居於皇位第一順位!
竊以為,儘管當時中共的勢力範圍只有九千一百萬人口,佔全國四萬萬五千萬人口20.22%,即五分之一(強),但劉獲如此器重,決非偶然也!劉本人絕對擁有相應之本錢。
按照中共黨政軍內的共識,劉乃無可爭議的理論家,即“劉克思”是也。中共1949年建政之初,大陸流行一個說法:周總理的才幹,金日成的相貌,劉少奇的文章是中國男人的極致!
其實,這個說法遠未能道出劉的長處。他的膽色,他的見識,在中共領導人中均屬出類拔萃。
以膽色論,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他以中共委任的新四軍政委之身分,銜毛之命,自延安前往山東,以便就近履職。此行沿線跨越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行程約1800公里,絕大部分屬侵華日寇重兵把手的區域,兇險萬分。雖然毛特地從擔任其貼身護衛的中央警衛團裏抽掉整整一個中隊為之保駕,可是誰也知道此行九死一生!劉一介文人,從未接受過軍事訓練,卻坦然上路。終於有驚無險地抵達目的地。
此前自1927年4月國民黨清共起,長期在國統區工作的劉少奇,先後在湖南,東北被地方當局拘捕,每次均能全身而退。皆因其應對得體,知所進退。例如1927年7月中旬寧漢合流,汪精衛對中共黨人不為已甚,除下令收繳武漢地區的中共屬下警衛團及工人糾察隊的槍枝彈藥外,只是禮送出境。而劉少奇審時度勢,讓兒童團連手中木棍也悉數交出。這就大大減輕汪的戒心,令當地中共黨人得以脫險。
回溯1922年安源大罷工。李隆郅(1899,11,18-1967,6,22,又名立三)和劉少奇奉派到江西萍鄉安源煤礦,幫助工人向資方追討欠薪。9月12日深夜,李,劉分別以總指揮和工人俱樂部全權代表身分,領導近兩萬路礦工人罷工,至9月18日取得完全勝利。其間文質彬彬年僅24歲的劉放下身段,與當時上流社會目為“媒黑子”的工人打成一片,殊屬不易。
劉少奇非但有膽色,更是見識非凡。他洞察人姓,在《怎樣做一個好黨員》中指出,能夠把黨的事業當作自己個人的事業那樣盡心盡力,就是一個好黨員。這就是說,黨員也是人,也有私心。立身行事將公和私融合為一,便很難得了。可見劉的務實。而毛則口口聲聲要求黨員破私立公,做到大公無私,其結果必然落空。
事實上,任何社會任何階級或階層,在公司關係方面無不嘉許先公後私,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允許公私兼顧,斥責先私後公,懲罰損公肥私。
按照劉的邏輯,如果所有人的“私”都破滅了,那就根本不存在什麼“公”。正如每個國民的“家”都沒了,也就不存在什麼“國”。所以絕不是先有“國”,後有“家”。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先於“國”存在的。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的恩格斯所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之精髓。劉少奇真不愧被尊為“劉克思”!
由此可見,劉少奇和毛獨夫兩人的主張涇渭分明,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
另一方面,這哥倆又要互相利用,抱團打天下坐天下。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會(1962,1,11-2,27)才明顯的分道揚鑣。
總起來說,劉少奇晚年的悲慘結局產生的根源,在於毛獨夫的不信任邏輯。劉具有挑戰權威的政治性格,卻不具備心狠手辣的個性。毛自遵義會議後即倚為臂膀的天才軍頭林彪看准大勢,助紂為虐,使從來就在軍中缺乏影響力的劉克思一觸即潰。這正如毛當面對他說的那樣:你有什麼了不起,我伸出一個手指頭就可以把你打倒!
根據XL的分析,學界之所以長期忽視劉少奇“挑戰權威”的政治性格與毛澤東的不信任邏輯這個角度,乃緣自延安前期檔案資料較為有限,文革路線衝突已成為學術敘述的標準框架,以及劉在歷史記憶中被說塑造成“制度建設者”與“悲劇型受害者”。是否如此,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愛因斯坦嘗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大意如此),誠哉斯言!
願與讀者諸君分享有關心得。
2025年7月13日下午10:50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