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号-中国政情 吴平简介 吴平文章检索

 

 

中共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吴平

 

在中共建政七十余年的历史中,“改革”二字曾一度被视为其体制自我修复与延命的手段。尤其是在1978年邓小平开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一度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活力释放的表象。然而四十余年过去,当我们回望这条所谓“改革”之路,会发现它最终并未导向法治、公正与自由的现代国家,而是陷入了更深的集权陷阱与社会撕裂。

中共的改革,注定会失败。失败的根源,既不在经济,也不在技术,而在于体制的本质——专制与改革的内在矛盾,始终无法调和。

一、政治体制不改,改革注定“死路一条”

中共所谓改革,从未触及其政权合法性的根本——一党专政。哪怕在最“务实”的改革年代,政治体制改革也始终停留在口号层面。1980年代,赵紫阳等人曾提出“党政分开”、“官员任期制”、“扩大民主参与”等设想,但随着1989年六四屠杀,政治改革被彻底打入冷宫,党权重新全面回收。

事实早已证明:一个不接受权力制衡、不允许舆论监督、不承认在野党合法存在的体制,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所有的“改革”,都只能在中共红线之下打转,一旦触及统治集团利益,就会立即被叫停或逆转。

二、权贵资本主义吞噬改革成果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市场化”高潮期,但中共所主导的“市场经济”并非自由资本主义,而是权贵资本主义。国企改革变成“官倒+私有化”的盛宴,土地财政使地方政府依赖强征暴拆,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资源被资本与官权联手操控。

结果是: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社会阶层固化,底层民众的尊严与希望被系统性掏空。而权贵集团却在金融、地产、能源等关键领域形成利益垄断,把“改革红利”变成了“统治红利”。

这场改革,从未真正面向普通人民,而只是“红色贵族”的一次权力+资本的双重掠夺。

三、改革缺乏法治保障,改革者遭清算

一项改革若要成功,必须以法治为保障。但在中共体制内,法治永远服从党治。当年主张政治改革、推动市场开放的知识分子、党内开明派、民间改革者,一个个都被打压、清洗、边缘化。胡耀邦被逼下台,赵紫阳遭软禁终老,企业家如任志强、孙大午因言获罪,公知如许志永、丁家喜被判重刑。

更不用说千千万万为维权奔走的访民、异议人士,他们在“改革年代”反而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改革的方向一再被扭曲,改革者却被制度反噬。这样的改革,怎能不失败?

四、“改革”成了统治工具与遮羞布

在习近平时代,所谓“改革”早已沦为对内维稳、对外应付的工具。中共高层口口声声喊“改革深化”,实际上却在加速集权:
• 取消国家主席任期制,确立终身统治;
• 加强网络审查,压制言论自由;
• 打击民企,重塑“党管经济”格局;
• 设立“枫桥经验”2.0版本,全面监控社会;
• 重提计划经济式的“共同富裕”,实则为剥夺合法财富的借口。

改革,不再是为了释放社会活力,而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一切的控制。中共借“改革”之名行“复辟”之实,最终把中国带入新一轮的历史倒退。

五、失败的改革,酿成深重危机

今天的中国,经济下行、失业高企、社会信任崩塌、国际关系恶化,内外交困。曾被寄望于“经济改革”来带动“社会进步”的中国,如今陷入一种令人绝望的困局:一边是改革失效,一边是专制加码。

而所有希望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信念,也被证明不过是幻梦一场。

中共的改革失败,不是路径错了,而是方向错了。一个拒绝放弃专制的政党,不可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社会的根本进步。历史的经验反复说明,专制体制无法改革,只能推翻。

只有人民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

真正的改革,应当源自人民的意志,而非统治者的安排。只有在自由言论、独立司法、多党竞争的政治框架中,改革才能具备持续性与正义性。只有让权力受到监督,让人民享有选择的权利,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

中共的改革已经失败了,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改革,正在路上。

 

北京之春纽约记者吴平奇

 
分享:


相关文章
- 一代人:使命未達——悼念傅國湧弟兄/劉燕子
- 国涌二三事/谢泳
- 假象繁荣的陷阱——权贵资本与制度性腐败/Ye Ethan
- 中国民主党纪念刘晓波系列活动/北春多伦多记者YAN LIU
- 中共谋划下的诈骗集团/张致君

作 者 :吴平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5年7月15日
关闭窗口
Copyright ©《北京之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bjs201022@gmail.com webmaster@bjzc.org manager@bjzc.org
地址:Beijing Spring, PO Box 186, Bogota, NJ 07603 USA
电话:001-718-66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