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蚁民的觉醒:从麻木到抗争
梁振华
一个来自中国广东农村的底层蚁民,如何在恐惧与洗脑中走向觉醒,最终选择站出来思考、质疑、发声。这不仅是一段个人心灵的蜕变史,也是对中国极权体制最真实、最痛切的反思。

我叫梁振华,来自中国大陆广东的一个小农村,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底层蚁民,更准确地说,是被体制培养出来、麻木顺从、只顾生存的“顺民”。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精心”教育下,我学会了沉默与冷漠,习惯了被控制、被洗脑、被剥夺,却从未觉得这一切有何不妥。
从小,体制就告诉我们:“要爱国爱党”、“要听话顺从”、“要埋头苦干”、“要报效祖国”。于是,我只知道低头拉磨挣钱,从不关心政治,也以为政治与普通蚁民毫无关系。然而,命运终究会把那只无形的铁拳挥向每一个人,当它击中我的时候,我才被狠狠打醒。那一刻,就像被一把思想启蒙的钥匙打开了心灵的枷锁,心中的潘多拉魔盒被猛然掀开。我才惊觉,原来我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中共精心导演的巨大谎言中,正如电影《楚门的世界》里那个一直被蒙在鼓里的主角。当我意识到这一切时,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在中共宏大叙事下粉饰的美好,与现实中残酷的人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个人命运到身边旁人的悲欢,我开始反思,开始试着寻找真相的蛛丝马迹。
我的觉醒,始于十多年前一件刻骨铭心的经历。那时,我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第一次在广东深圳参加工作。一个炎热的夏日傍晚,我和同事外出采购生活物资,路上突然被警察拦下检查暂住证。警察的粗暴态度、对人格的羞辱,以及稍有不从就动手打人的野蛮,让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极权之下法律的恐怖与荒诞。后来,我才知道“孙志刚事件”,才明白“人权”在中国只是一个笑话,法律在权力面前早已形同虚设,令人心惊胆寒。那时起,“人权”“民主自由”“法治社会”等词,第一次在我心里生根。
随着网络的发展,翻墙成为一件“刺激”而危险的事,我也开始接触外界的信息。记得第一次看到一篇完整讲述1989年六四天安门屠杀的文章,那一刻如同闪电划破长夜,我才发现,“繁荣稳定”的背后,是用无数鲜血和生命堆砌而成的虚假和平。
后来,我陆续接触到更多被封锁的真相:709律师大抓捕、成都秋雨教会的打压、香港反送中运动、疫情封城的荒唐操作、白纸运动……一个个真实的面孔,一段段被掩盖的历史,让我深刻意识到,中国并不缺少有勇气的人,而是缺少可以自由存在、被倾听的真相。
回首过往,我曾为自己的冷漠和沉默而羞愧。当我意识到,所谓“岁月静好”,其实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时,我感到无比惭愧和心痛。更令人绝望的是,许多人即便看到了真相,也依旧选择闭眼不看,因为恐惧、利益,或仅仅是不愿惹麻烦。他们以为别人的不幸只是别人的,却看不到文明社会的光,他们都是给最弱的人,也只有最弱的人得到保护,所有人才能得到保护;当一个不公发生,所有人都呵斥,权力才有所忌惮,不然得不到约束的权力会野蛮生长,最后吞噬我们所有的人,但太多人不懂这个道理。
极权统治之下,恐惧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它不仅禁锢了言论,更钳制了思想。人们被迫互相举报、相互猜忌;父母不敢对孩子说真话,朋友之间也要谨慎话题;甚至一次随手的转发,一句对公权的批判,都可能成为牢狱之灾。对自由的扼杀,早已深植于每个人血液中,却被我们麻木地称为“正常”。
有人说,中国人不适合民主。但我相信,任何民族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这条路在中共被刻意堵死,被一层层恐惧和高压覆盖,但无论是白纸运动、维权行动,还是各地对不公事件的抗议行为,都证明中国人内心并不甘愿永远做顺从的羔羊,只有自由民主的思想火种能在个体点燃,点连成线,线围成面,民主思潮终将清洗独裁带来的黑暗,还自由一片天空。
我也曾因为表达不同观点被亲友排斥,甚至被当作“精神病”来看待。在那堵巨大的“伟光正”舆论高墙面前,我只是渺小的一只蝼蚁。但正是这些被碾压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只有当更多“蚁民”觉醒、勇敢发声,这个极权体制才可能真正被动摇。
如今,我终于走上了觉醒之路。我开始学习,开始主动寻找真相,与更多志同道合者交流。我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学会主动提问,主动怀疑。这条路虽然充满孤独与危险,但正因有无数先行者在黑暗中点燃微光,我们才有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有人问我:“你觉得中国有希望吗?” 我相信有。每一个渴望自由、选择不再沉默的人,都是一点火光。也许我们只是微弱的萤火,但当千万萤火汇聚时,终能照亮这片被谎言统治的黑夜。我愿意继续走下去,无论多么艰难,哪怕只是以一只蚂蚁的身份发出微弱的声音。我相信,总有一天,这片土地会迎来真正属于人民的阳光,而不再只是被垄断、被粉饰的“光辉岁月”。
在这条觉醒的路上,我并不孤单。或许你正在读这篇文章,也许你正经历着相似的疑惑、恐惧或挣扎。请相信,你并不孤单。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觉醒去守护那一点点来之不易的真相和自由,哪怕微弱,哪怕渺小。
一个底层蚁民的觉醒,也许不足以撼动高墙,但它足以照亮自己的灵魂,并点燃更多人的信念。
作者 梁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