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与天安门:当人民再次走上街头
毛一炜
2025年7月22日,四川江油,一段14岁女孩被围殴的视频引爆社交媒体。视频中,三名施暴女生不仅肆意辱骂、掌掴受害者,还扬言“进派出所几次都没事”,一副对法律毫无敬畏的样子。江油警方随后通报称,受害人“轻微伤”,施暴者因未成年,仅予训诫。官方处理激起更大民愤。
8月4日,愤怒的市民走上街头,在江油市政府门前高唱国歌、呼喊口号,要求惩治施暴者,重新鉴定伤情,追责渎职警员。抗议持续到深夜,警方出动封锁道路并强制清场,多人被捕,现场爆发肢体冲突。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历史节点:1989年的六四天安门事件。在街头民众高呼正义的那一刻,“我们要一个说法”的呐喊,穿越了36年的时空,令人动容。
从江油回望天安门
六四是一场全国性的学生运动,最终演变为政治危机,提出的是“新闻自由”“民主改革”这些深层制度诉求。而江油抗议则聚焦于一件校园欺凌案件的处理失当——一个地方性的执法问题,看似微小,却击中了民众对法律与权力的集体不信任。
六四的抗议者主要是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而江油的参与者是普通市民、家长、中小学生,是更“接地气”的沉默大多数。他们不是政治活动家,他们只是想要一个公道。
这也许正是今天中国的真实图景:政治改革的呼声或许已经退场,但对公平、对正义、对真相的渴望从未熄灭。江油事件像一记闷雷,提醒我们,即使高压维稳多年,街头依旧可能成为人民表达怒火的地方。
“轻微伤”与沉重的社会创伤
江油警方的“轻微伤”鉴定,成为引发抗议的直接导火索。这一判定不仅被网友质疑为“伤害司法常识”,更折射出公众对权力腐败、执法不公的深层不信任。
更令人震惊的是,视频中施暴者反复炫耀自己的“豁免权”,仿佛未成年人保护法成了她们违法的挡箭牌。这一现象揭示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执行中的巨大漏洞,也提醒我们:当制度设计被滥用,它保护的就不再是孩子,而是恶意。
而在另一边,更加沉重的是信息的消失。这场抗议从一开始就被有意“降温”甚至“消音”。微博没有热搜,抖音上视频迅速被删除,B站屏蔽关键词,知乎关闭讨论。一件本该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事件,反而在主流中文互联网平台上变得难以搜索、无法转发。
哪怕只是转发抗议视频、质疑警方通报,很多账号也遭到限流或封禁。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暴力发生了、愤怒发生了、抗议发生了,但它在国内网络上“没有发生”。
江油不是终点,而是序章?
江油的抗议已被镇压,媒体被控评,视频下架,话题降温。但这件事是否真的过去了?不是。它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一个问题:当合法的渠道不能表达诉求时,民众还有哪些方式争取正义?
36年前,北京的大学生曾试图用鲜血唤醒制度的变革;今天,江油的家长和中学生尝试用歌声、国旗与呼喊,换来一句公道。但政府依旧选择沉默与清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会在压抑与沉默中,悄悄酝酿下一次觉醒。
写在最后
作为身在海外的中国人,我看到江油家长的眼泪、江油女孩的委屈、江油政府的冷漠,我想说:当“进过派出所也没事”成为施暴者的底气,说明真正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校园暴力事件。
六四之后,有人说中国人再不会上街;而江油告诉我们,街头的火种,哪怕微弱,也从未熄灭。它等待的,只是一个重新燃烧的机会。
毛一炜 YIWEI M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