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号-神州大地 田茂简介 田茂文章检索

 

 

《南京照相馆》影评:仇恨教育要做到何时?

 

田茂

 

近日中国大陆热映的国产影片《南京照相馆》,以奇幻与纪实交织的手法,通过一位日本记者穿越回1937年南京的设定,再现了南京大屠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影片借助“日军暴行”的现场感唤起观众的愤怒、悲伤与对和平的呼喊,其主旋律风格试图再次将“国耻”锚定为全民的情绪记忆。然而,这部电影的艺术表达与现实中的社会反响之间却形成了复杂张力。网络上流传的一句热评迅速走红:“穷人家的孩子看完《南京照相馆》气得撕掉日漫卡片;富哥家的孩子已经在富士山下拍照打卡。”这句调侃,在无声中戳破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裂痕。

影片上线后,社交媒体瞬间被“勿忘历史”“日本从未真心道歉”“民族仇恨不能忘”等情绪所淹没。部分教师和家长更借机将“仇恨教育”带入课堂,鼓励孩子牢记国耻、铭记仇恨。一位9岁男孩看完影片后撕毁自己收藏的日漫卡片,被视为“对历史的愤怒宣泄”,一时间成为“红色感动”的样板。但这种情绪真的能持续多久?现实生活并未因此改变,反倒引发更多值得警惕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情绪煽动曾在现实中引发严重后果。前些年,中国多地曾爆发针对日本品牌的暴力行为,民众打砸本田、丰田等品牌汽车,甚至砸毁了佳能门店和其他日资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最终还是落在普通消费者与中国商家的身上。仇恨教育转化为现实行动的代价,不仅未能“惩罚”历史的加害者,反而伤害了自己的社会肌体。

而“富哥富姐们”赴日旅游的段子,则进一步揭示了阶层分化的现实:底层孩子在“国耻教育”中愤怒撕卡、自我牺牲,那些拥有资源与话语权的人早已自由出入日美欧,笑对“历史伤痕”,享受“世界公民”的生活方式。这场情绪教育的最大受害者,始终是底层民众。

影片中那个理想化的桥段——日本记者目睹惨状后痛哭忏悔,与中国人实现“和解”——虽然具备强烈的情感张力,却也被不少人批评为“情绪操控”。这并不是中国观众第一次面对类似的叙事套路。近年来《志愿军》《万里归途》《金刚川》等主旋律作品即便拥有明星加持和官方宣传,也难以获得持久的市场热度。一些刻意煽情、符号化的影片更在票房上遭遇滑铁卢。这表明,观众正在形成对“历史记忆+民族情绪”模式的免疫,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在问:我们为什么要反复观看苦难?每一次纪念是否都必须激起愤怒?情绪是否非得在仇恨中表达?

《南京照相馆》的讨论因此也不再局限于感动和共鸣,它引发的是更多思辨、分歧甚至警觉。一部影片是否唤起和平意识,取决于它是否引导公众以更成熟的眼光看待历史,而不是仅仅制造震撼与共情。否则,再多的穿越、忏悔与下跪,也只是为集体情绪定制的一场沉浸式幻觉。

人们不得不问:反复纪念的历史是否早已被工具化?在德国、日本等国家,战争反思多聚焦于自我责任,而在中国,这类题材往往强调“我们是受害者”,止步于“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缺乏深层自省。战争题材影视层出不穷,《南京照相馆》只是最新一环。当大屠杀不断被视觉重现和情绪强化,它真的在教育公众吗,还是在制造更可控的集体情绪?

热评里的“撕卡孩子”,成了这个时代仇恨教育的缩影。他们被包裹在民族主义与悲情叙事中,被情绪推着走,却始终困在原地。而“富哥”们的轻松出境、国际化生活,恰恰说明这种教育体系的失衡和虚伪。当历史被宣传化、情绪被动员化,我们收获的不是理性和平,而是激烈与偏执。

《南京照相馆》或许在叙事上有创新,也赢得部分观众共鸣,但它更像一场高强度的情绪体验,而非真正推动反思的作品。当全社会为这种“情绪教育”鼓掌时,距离真正的和解与和平,反而更远了一步。

仇恨教育要做到何时?这是对学校的追问,是对政策的反思,更是对每个观众的内心拷问。历史应该铭记,但不该被消费;情绪可以释放,但必须升华。我们终究要教会下一代如何直面世界,而不是被情绪所困、被历史所锁。不要再让穷孩子撕卡了。他们,不该是愤怒的延续,而应是未来的希望。

 
分享:


相关文章
- 他(她)们是改变历史的先驱/阳光
- 声援山东省政治犯,捍卫言论自由——第753次茉莉花行动
- 审判共产党九宗罪主题活动/北京之春记者站 张致君 洛杉矶讯
- 一个儿子检举母亲的故事,揭露中共如何毁灭亲情与人性/陈泽进
- 致許燕吉大姐在天之靈/張成覺

作 者 :田茂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5年8月7日
关闭窗口
Copyright ©《北京之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bjs201022@gmail.com webmaster@bjzc.org manager@bjzc.org
地址:Beijing Spring, PO Box 186, Bogota, NJ 07603 USA
电话:001-718-66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