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春》简介
  “每个人均有…借助任何媒介、不顾疆界地寻求、接收和传送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通过)
  《北京之春》是一份以促进中国的人权、民主化和社会公正为宗旨的中文月刊,
创刊于一九九三年六月。《北京之春》在纽约出版,在世界各地发行。《北京之春》
每月十五日出刊,电子版一般在月底前放入此址。
  《北京之春》的基本订阅价为个人每年三十美元、团体每年六十美元。美国以外
地区的订户要另付邮费:加拿大每年十六美元,欧洲每年三十六美元,亚洲每年四
十六美元。《北京之春》的联络地址是:Beijing Spring,P.O.Box 520709,Flushing, 
NY 11352。电话:(718)661-9977。电传:(718)661-9977。E-mail:
editor@bjs.org。
  关于本网址(www.bjs.org)的中文资料
  本网址存有上千万字的有关中国民主运动的中文资料。资料以“国标”编码,文件
一般以出版时的页号编名,页号(文件名)为文章的hyperlink。资料按电脑屏幕的宽度
分了行(段),很适于阅读,但不大容易编排打印(一般须将各行重新连成段)。从九五年
六月号起,《北京之春》改用“北大方正”排版,这里的版本是进入排版程序前的文本,
比印出的文本稍粗略些。引用这些期里的文章时,最好与印刷版核对一下。
  阅读时,读者须使用可识别国标的中文软件。可供选择的软件有多种,我们推荐的
一种叫Njstar Communicator(南极)。Njstar的网络地址是:http://www.njstar.com。
  《北京之春》杂志编辑顾问简介
  方励之: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因鼓吹自由化思想,一
九八七年被中共开除出党。“六四”后遭通缉。现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物理系教授。
  林培瑞:美国著名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
  郭罗基:著名理论家。七十年代末,因发表自由化言论被邓小平逐出北京。一九
九二年,创下控告中共党组织侵犯人权的先例。现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
  黎安友:美国著名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东亚研究所所长。着有
多部有关中国政治发展和民主运动的书。
  刘青:著名人权活动家,“中国人权”主席。民主墙时期曾担任《四五论坛》主
编。因受魏京生案的牵连,入狱近十年。
  司徒华:香港立法局议员,香港民主党重要领导人。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六
四”后,组建香港市民支援大陆民主运动联合会,并担任主席至今。
  苏绍智:著名理论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现
任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主席。
  苏晓康:著名作家,电视剧《河殇》作者。因积极参加八九民运,“六四”后遭
到通缉。曾任民主中国阵线理事。现为《民主中国》杂志社社长。
  余英时:原籍安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六四”后
,为安置逃亡民运人士和组建普林斯顿中国学社做了大量工作。
  《北京之春》工作人员简介
  于大海:从九六年七月起任《北京之春》杂志社长、编辑委员会委员,从二零零
二年九月起改任杂志发行人、编辑委员会委员。前《北京之春》杂志主编、中国民
联主席、《中国之春》杂志社长。北京大学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一九八
五年创建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任首任会长。美国塔夫茨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王丹:从二零零二年九月起任《北京之春》杂志社长、编辑委员会委员。原北京
大学学生、八九民运重要领袖。八九年“六四”镇压后,被当局列于遭通缉学生领
袖名单之首。自八九年七月至九八年四月,分别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和“颠覆
政府罪”的名义两次入狱,共被关押了六年半之久。现为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研究
生。
  胡平:从九三年七月起任《北京之春》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主编。原《北京之
春》杂志主笔。前中国民联主席、《中国之春》杂志社长。著名政治理论家。曾获
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并就读美国哈佛大学。一九八零年曾领导北京大学的学生自由
竞选活动。自由亚洲电台评论员。
  陈奎德:从九三年七月起任《北京之春》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曾获复旦大学哲
学博士,任《思想家》杂志主编。八九年在上海参加民运活动,“六四”后流亡海
外。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成员,自由亚洲电台评论员。
  郑义:从九三年七月起任《北京之春》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原《北京之春》杂
志编辑顾问。著名作家。因积极参加八九民运,“六四”后遭到通缉。以揭露文化
革命期间广西等地的食人现象见称。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成员。
  薛伟:《北京之春》杂志经理。从九三年七月起任《北京之春》杂志编辑委员会
委员。中国民联创始成员,曾任中国民联监察委员会主任、《中国之春》杂志经理
等职。曾因"反革命罪"入狱十年。
  扎西:《北京之春》杂志执行编辑。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改写,二零零二年十月三十一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