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思想和台湾经验的启示 于大海 本世纪初,东方世界爆发了两次划时代的大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以卢梭、 孟德斯鸠等人的民主思想及美、英等国的民主政治实践民主政治实践为依据的。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文件及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运行看,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对 民主理念的认识是十分准确和深刻的。而俄国的十月革命,则是以马克思的共产主 义学说为基础的。在实践中,列宁等人并特别强化了马克思学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 重要性和残酷性。时至今日,俄国十月革命的成果已经成了历史遗迹,而辛亥革命 所推崇的民主思潮,却正在风靡全球。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为辛亥革命的领先 地位感到骄傲。 辛亥革命之前,东方尚无民主国家,民主思潮也不很流行。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 山先生,在那时能提出民主建国的设想并随后将之化为现实,实在是先知先觉。孙 中山代表了历史的潮流,不愧为中国民主运动的伟大先驱。 今天的中共专制政权酷似即将覆灭的满清。在很多方面,我们新一代民运份子正 在踏着孙中山的脚步前进。我们的组织,和当年孙中山所领导的兴中会和同盟会一 样,面临财务、组织、信心等方面的一系列困扰。我们在海外,也和孙中山当年一 样,需要克服远离本土的不便。研究、借鉴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经验,政客给我 们以及时的启示。 更为重要的是,回顾孙中山颠覆满清的业绩,有助于增强我们为民主事业奋斗的 信心。 一、孙中山思想的启示 依本人观察,孙中山的思想与实践,可在三个方面给当代中国大陆民主运动以重 要启示。这三个方面,大体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相对应。 一、加深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中共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后,大陆知识界逐步对民主政治产生了认同。到了八九 民运时,民主、自由已成为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但我们应当看到,大陆民众和知 识界对民主政治的认知还有待于加强和加深。中共在大陆的极权统治随时都可能寿 终正寝,到时候我们如果对应当在废墟上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未有充分的酝酿, 大陆就可能出现长期动荡不安的局面。所以,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探讨具体政治制 度的选择,并将民主理念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中。 孙中山对民主政治有过系统的研究。他不但研究过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也研究 过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制度。经过分析、比较、综合,他提出了“五权宪法”的 学说。在选举制度方面,他曾提议国民大会要由每县推举一名代表组成。为了避免 军阀混战局面,孙中山先生又提出了以县为单位实行地方自治的主张。我们在今天 重新进行这些方面的探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民阵前主席严家其前一段提出过大 陆、台湾、香港等地区组成联邦的设想,民联前主席胡平先生目前正在研究总统制 与议会制对中国大陆的优劣得失。这些,都是良好的开端。但是,与孙中山当年有 系统的探讨相比,我们只能算刚刚开始踏出第一步。 孙中山对组织问题也有过亲身的体会和深刻的研究。他有领导兴中会、同盟会、 中华革命党等革命组织的经验,也有领导民初的国民党这样的现代政党的经验,还 有与议会打交道的经验。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研究,写成了一部《民权初步》,用 来教导国人如何按照合理的议事规则表达自己的意见,作出集体决定。这些规则的 重要性,大陆民运人士最近刚才有所认识。民联等组织目前正在有意识地学习、运 用这些规则,以期提高议事效果,减少内部纷争,并为未来议会政治的运行积累经 验。 二、着眼民生、摆脱“眼镜党”形象 孙中山先生早期提出“平均地权”,后来提出民生主义的一系列经济主张。而大 陆民运至今只有“保障私有产权,提倡多元经济”之类学究味道浓厚的经济主张, 其对民众的吸引力恐怕尚不及中共的“打土豪,分田地”。大陆民主运动的骨干, 是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的。他们认同民主,不是基于实惠,而是基于理念。 这种认同是很可贵的,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古今一贯的殉道精神。但在另一方面, 民运如果仅停留在对民主理念的追求上,则难以得到广大民众的有力支持。有人嘲 笑说现在的民运份子多是读书出身,是一群“眼镜党”。为了争取广泛支持,民运 需要超越对政治理念和政治权力的关注,把眼光放在民众的生活上,并且需要吸收 大批工人、农民、军人骨干。毕竟,人民的生活幸福,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 关心民生,对于将来政党格局的形成亦有重要的意义。民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运 动,其纲领可以简单到只有“废除一党专政”这一条。但一个政党的党纲则要更为 全面和具体。民运团体如果有意向政党过渡,就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纲领,使之具 体化。 三、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也有着优秀的道德传统。在中共统治大陆的 四十年中,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固有文化道德被当成“四旧”破坏 殆尽。中共割断了历史,造就了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乏感觉的一代人。这代人往往 将中共的种种倒行逆施说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有人受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 论的影响,把中共得以在大陆兴起当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腐朽落后的证据。 一个民族要复兴,就需要充分肯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建立民族自信心。犹太人得 以复国,靠的就是对自己独特文化的坚定信心。西方的近代文明,开始于文艺复兴 时代他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刻意追求。说到糟粕,哪个文化都有,但一个民族不能 因此全盘否定自己的固有文化。基督教也曾有过很多丑恶的东西,可是西方人至今 对这个传统还是认同的。 八月革命后,许多俄国人公开佩戴尼古拉二世的像章,对他表示怀念。沙俄时期 的三色旗稍经修改后已成了俄罗斯共和国的旗帜。在复苏阶段,一个社会有这个复 旧心理是很正常的。中共专制政权垮台后,大陆民众同样会产生强烈的复旧愿望。 我认为,在后共产主义的中国大陆复兴中华文化,可以起到填补精神空白、维持社 会稳定的作用。对此,民运人士现在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加以提倡。孙中山推崇中华 文化的态度,很值得我们效仿。至少,民运作为一个整体应当对传统文化采取较为 中立的态度,克服虚无主义情绪。民阵成立宣言中有关“东方专制主义”的提法, 我认为是不妥的,也是难以在将来获得大陆民众认同的。 二、台湾经验的启示 四十年来,台湾在经济政治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有过一些失误。我 觉得,台湾经验中较成功而又对大陆的未来发展有借鉴意义的,可归为以下八点。 一、耕者有其田。西方经济学家在讲到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改革时,几乎总是将台 湾当作一个成功的案例来谈。确实,台湾的土地改革曾为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大陆当前面临的情况与台湾五十年代很不相同。但是,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对大陆 还是适用的。就大陆的情况来说,这意味着贯彻一个“分”的原则,将现在属于国 家和集体所有的耕地永久性地分给农户。同时,要在一定时期内对土地的转让设置 一些人为的障碍,以避免雇农阶级的出现。设置这种障碍是会影响经济效益的,但 在维持社会稳定上会有所补偿。为了加强产权观念,还要重视制作、颁发地契及房 契。农民有了恒产,生产积极性一定会大幅提高。 二、建设外向型经济。多年以来,台湾的出口额一直占国民收入的一半左右。这 样高的比例,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高额对外贸易一方面解决了台湾市场狭小的困 扰,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台湾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对外贸易的比重不可能达到台湾这么高,但保持和发展对外 经济关系同样是很重要的。从政府政策来说,这意味着结束国营公司对外贸的垄断 权,与国际社会一道为降低关税壁垒而努力,以及逐步放松外汇管制。 三、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多 年来,台湾的失业率都只有百分之二上下。就业率高,贫困问题也可得到缓和。 许多大陆人好大喜功,总是想搞最尖锐的东西,想走捷径赶上发达国家。这种思 路是很有害的。因为搞尖端的东西需要大笔投资,而这些钱如能用来发展基础工业 ,其创造的就业机会要多得多,对民生的贡献要大的多。在一个还不发达的经济中 搞出特别先进的技术和工业,整个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会显得不协调。如果由政府 来搞,还容易造成少数人花纳税人的钱为自己谋取名利的局面。 四、鼓励和保护民营企业。在台湾,政府一直注意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并且采取 过一系列民营化措施。公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政府干预的程度,多年来一 直有下降的趋势。这些对于台湾经济的成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象外向 型经济的形成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有政府的引导外,主要的还是民 营企业依据市场条件自行作出的决定。 对中国大陆来说,发展民营企业意味着大规模地将国营企业交还给民间。这个目 的,可以通过拍卖国营企业达到。在这方面,大陆十分需要借鉴东欧各国的经验。 五、厉行法制。在政治方面,由于法统问题、统独问题和与大陆的军事对峙等因 素,台湾多年来未能按照孙中山的设想全面实行民主。但是,台湾仍有许多重要的 经验可以给大陆人以启示。经验之一,是台湾一直注重法制的建设,有较为完全的 法律条文及实施措施。而中共在统治大陆的前三十年中,连一部刑法都没有,其宪 法更是随政治气候的变化三番五次地改,令人无所适从。 中共专制统治结束后,中国大陆将面临艰巨的立法任务。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培 养起大陆人守法的习惯。我个人认为,在这些方面,大陆将需要有意识地寻求外部 (包括台湾)的协助,包括雇用大批的外来专家和顾问。必要的话,还可搬用在台湾 行之有效的法律条文,包括《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些内容。 六、实行地方自治。台湾实行了地方自治制度,县长和县议会是直接民选的。实 行地方自治,一方面提高了公共行政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有 助于政治稳定。 中国大陆将来也应当实行高度的地方自治制度。凡是地方上能够处理或者能够学 会处理的事情,都应慢慢下放给地方去处理。在县一级政府首长的直接选举步入正 轨后,大陆并应进行省一级政府首长的直接选举。 七、舆论的相对独立。台湾虽然多年来有较严格的新闻控制及报禁,对民间刊物 还是允许的。许多报纸,也不是直接受政府和国民党控制的。舆论相对的独立,起 到了制约政府及执政党的作用,也为近年来在野党派的兴起提供了便利。 将来,中国大陆也一定会有民营的报刊、杂志及言论的自由。仅当会给社会立刻 带来明显伤害时,政府才可以限制人们的言论。 八、顺应潮流适时革新。八十年代后期,面对国际上和台湾本地政治形势的急切 变化,国民党毅然作出了在政治上进行全面革新的决策。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 决策对缓解台湾朝野的政治对立起到了关键作用。 国民党一贯以实现孙中山倡导的全面民主为终极目标。作出政治革新的决策,对 国民党来说是没有意识形态上的障碍的。相比之下,放弃一党专政对一个共产党来 说就困难多了。尽管如此,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还是在巨大的压力下作出了改弦 更张的决策。 中共强硬派至今没有一点主动革新、放弃一党专政的迹象。它已成了中国大陆民 主化必须搬开的绊脚石。中共强硬派垮台后,新的当权者仍可能面临是否顺应潮流 的问题。希望他们能够象八十年代后期的国民党那样,依据民众的愿望和利益决定 进退。 (原载《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台湾经验》,中国大陆问题研究所出版,一九九二年九 月,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