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十四”当“六四” 于大海 十月初,莫斯科发生了“十月革命”以来最严重的流血冲突。十月四日,俄国总 统叶尔钦派坦克轰炸国会大厦,结束了国会领导人的抵抗。 乍看上去,俄国这次冲突与中国的“六四”一样,证明了一条“公理”,就是谁 有坦克谁就会镇压。可是,稍加思索便会发现,叶尔钦动武和中共动武,这两者的 背景有许多根本性区别。现举例如下。 一、合法性基础不同。按照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观,合法性要以自由表达的民意 为基础。中共政权从未获得过人民的投票认可,是缺乏合法性基础的。一九八九年 ,北京的学生和市民提出开放言论、结社自由和最终实行民主选举,但被中共当局 所拒。 叶尔钦是一九九一年经公民普选出任俄国总统的。在今年四月的公民投票中,多 数俄国人再次对他表示了信任。这两次投票,都有公开的竞选和竞争。而一九九零 年的国会选举,是由苏联共产党一手操办的。叶尔钦提出提前改选国会,又被国会 领袖所拒。 由此可见,叶尔钦的权力有合法性基础,而俄国国会和中共当局的权力都缺乏这 种基础。叶尔钦和北京的学生和市民一样,认为政治权力应以民意为基础;而俄国 国会和中共当局一样,拒绝让民意决定其前途。 二、反抗手段不同。八九民运是一场最和平、最理性的运动。广场上的学生做梦 也想不到要与当局进行武力较量。正如王丹在“谁在制造谎言?”一文中所说,并 没有哪位民运领袖在镇压前号召过要与当局进行武力对抗。中共说六四镇压是为了 平息六月三日起发生的“反革命暴乱”。可是,迄今中共拿不出关于六月三日“反 革命暴乱”的证据来。 而在俄国的这次事变中,国会的支持者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武装斗争的策略。十月 三日,他们真枪实弹地对电视台发起进攻,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对他们的做法, 国会派领袖表示了无条件的支持。议长卡斯布拉托夫兴高采烈地宣布,对电视台的 进攻已胜利在望;副总统卢斯科号召国会的支持者如法炮制,去进攻市议会,进攻 克里姆林宫。他们的这些谈话,有录像、录音为证。 三、民众反应不同。一九八九年,大多数北京市民的同情心显然在学生一边。他 们希望和平解决,所以,对于可能造成流血的来京军队,广大市民冒着生命危险进 行了阻拦,许多人甚至下着跪向士兵们苦苦哀求。对最终展开屠杀的军人,北京市 民怀有难以遏制的仇恨。 在俄国,经过几年的动荡,民众对政治斗争已相当冷漠。十月初,即使在斗争最 激烈时,大多数莫斯科市民也依然生活如常。民意测验显示,俄国人多数同情叶尔 钦,但最大的愿望是政争能和平解决。国会支持者挑起武装冲突是明显违背民意的 。因此,当支持叶尔钦的部队开入莫斯科时,市民们不但没有去阻拦,许多人反而 感到踏下心来。 由于民众态度的不同,在北京,军队在杀死数百名(有人估算是上千名)手无寸铁 的群众后才得以控制局势;而在莫斯科,双方进行的是武装对抗,但死亡人数只有 一百多。 叶尔钦在这次事变中也犯有不少错误。他在打败国会后对新闻媒体实行内容审查 ,就是一大败笔,反映出他民主素养和自信心的不足。值得庆贺的是,俄国新闻界 的批评和抵制促使叶尔钦在几天后就取消了新闻审查。 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认为,在实际政治中实力才重要,是非曲直并没有多少意义 。但是,民主运动既然是一场追求理想的运动,就不能把眼睛老是盯在一时的成败 上,而要问一问究竟谁主张民主,谁害怕民意;问一问谁提倡和平、和解,谁崇尚 强制、暴力。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北京之春》九三年十一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