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序三:继承儒家的治国雄心 王若望 于大海君这本文稿,请我作一篇开场白。大概由于我是《中国之春》和后来的《 北京之春》的忠实读者,他在上面的大部分文章,已经拜读过,对我来说是驾轻就 熟,胜任愉快吧。 既然我接受这一使命——写“序言”,我必须将原着重读一遍。集中起来看跟灵 散的读收获就不一样,读后觉得书名《求索》的内容是扎实的,丰富的。它的编排 分成四个单元:一、振兴之道;二、他山之石;三、手足之情;四、流亡政治。仅 仅从其涉猎之广,可见作者虽置身海外,仍然继承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雄心。 《求索》大都是政论性的文字,少数则是记叙性的,政论性文字与时局变化结合 得很紧,会不会因时过境迁失去时效呢?我不敢说全部,其中大部分文章是经得起 时间考验的,只因他所谈的主题是人人关注的世界大事,而作者的论述总有独到之 处,并不是随大流的文字。试试举出书中至今饶有新意的篇章,如第一组《振兴之 道》内,有一篇《莫把“十四”当“六四”》。谈的是一九九三年十月四日俄国的 总统叶利钦用武力打压最高苏维埃的顽抗事件。作者针对社会上一些人,将发生在 莫斯科的事件与邓小平调兵至北京屠杀市民和学生的“六四惨案”相提并论。他指 明这两起事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这篇文章并未过时,大家都知道北京高层领导是从幸灾乐祸的角度看俄国的总统 出洋相,因而把叶利钦的胜利看作是民主的失败,以此来证明维持社会主义的一党 专政好得很,像俄国的叶利钦所进行的改革则是糟得很。(参看《他山之石》一组中 的“俄国政局又见动荡”。)第一组内还有一篇“从赵紫阳看改革派的前途”,他不 仅肯定了赵的政治地位,还谈了赵表现出的软弱与失策,还联系他逐渐转变为党内 改革派代表人物的心路历程,让年轻的一代从中吸取其经验教训。 本书关于台湾的评议共有四篇文章,如“大陆民主了,台湾才会安全”,其中讲 到中共用武力犯台的危险性及如何对应,并讲了美国对台政策游移不定,明确表态 赞成台湾应争取参加联合国等等。今天看来,文中谨慎地所作的预测,几乎给他说 中了。只有最重要的一项预测: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有待大陆结束其一党专政,还 没有应验。这是根本改变东南亚局势的关键所在。中国民主化了,海峡两岸的统一 ,香港胜利的回归祖国,连不断增长的人口问题等等一揽子都迎刃而解。正是台湾 的民主化走在时代的前列,对大陆起了示范作用,将成为促进大陆变成民主中国的 催化剂。《他山之石》一组里有一篇纪实的“台北的故宫”,其中讲到蒋总统如何 艰辛地三次转移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令人感动。作者以亲身经历共产党统治时期如 何毁坏大陆的历史文物和风景点,与蒋总统珍惜祖国文物的一草一木作了鲜明对比 ,让读者确认国民党的文明与忠贞为国同中共败家子的分野! 《他山之石》一组里还分别介绍缅甸,泰国,这两个国家是我们的紧邻,我们却 对他们了解得很差。有必要引起特别注意。 《振兴之道》一组里尚有一篇“关于西藏和民运的民族政策”,里面有许多深刻 的见解,特别提到达赖主张西藏独立,他阐明的民族政策批判了大汉族主义的各种 误解,给予达赖喇嘛坚定的支持。 写“序”的任务只能提纲挈领地作出粗略的介绍。 读者想对本书作者的经历有所了解,在《求索》的《流亡政治》一组中:“我参 加民运的经过”一文可以参看。这里还可作如下几点补充:于大海,一九六一年出 生于天津市,因学业成绩优异,免试升入北大物理系,一九八二年来美国宾州大学 研读物理系,一九八三年转入普林斯顿大学改读经济。一九九一年当选“中国民主 团结联盟”主席,同时任《中国之春》主编。一九九三年六月,此海外民运刊物被 民联阵攫为己有;于大海与胡平等另起炉灶,另外创办《北京之春》,他任主编, 形成两个“之春”和平竞赛的局面。不过在长达一年余的短程赛跑中,两个“之春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实因《北京之春》的编辑部皆是内行也。 顺便在这里表白我是破格头一次为人写序跋文,实由于我在大陆几十年来,所有 朋友和青年作者都不曾请我为出版新书穿衣戴帽。通常写序的喜欢仰仗名人,但毛 时代的名人不是反动学术权威,就是右派,如所托非人,出版物头一页便出现“阶 级敌人”的片言只语,不仅原书整个儿被禁,还株连出版社领导写书面检查等等。 王若望恰巧是右派加反革命的双料敌人,故从来没人登门请我写序者。由写序的人 找得合适得不偿失而造成文字狱事件,闻之不寒而栗。言念及此,更感到自由天地 获得创作自由之可贵了。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九日